五色梅的栽培養殖方法

General 更新 2024年07月03日

  五色梅又叫馬櫻丹、臭草,為馬鞭草科直立或半蔓性灌木。因為其有觀賞與藥用價值而被人們所喜愛養殖。有哪些可以用來借鑑的養殖方法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推薦五色梅的養殖方法,希望能幫到你。

  五色梅的養殖方法

  五色花原產南美巴西等地,性喜溫暖溼潤、陽光充足的環境,適宜生長溫度20—25℃,稍耐旱,不耐寒,我國華南林落常見散生。此花生性潑皮,耐修剪,長江以北多作盆栽。

  盆栽五色梅春季出房前應翻盆,宜施入充足的基肥,並對枝條作適當修剪,如是小苗,要打頂,以促發側枝。對成形後的植株,要注意疏除弱枝、病枝,適當地進行短截,以維持良好的樹形,促發更多的新梢。花後不留籽的,要摘去殘花,以利於下面葉腋再抽出花序,生長期要保持有充足的陽光和溼潤的土壤,不要太乾,特別是開花期間。如太乾燥,則易出現萎蔫現象。影響開花。5—10月,每7—10天施餅肥水或人糞尿稀液一次,特別是花後應及時追肥,以保持花開不斷。10月底,要移入室內,華東地區可放置在冷室內越冬,若室內陽光充足,溫度在10℃以上還可開花。入室後,要控制澆水,停止施肥。對過長的新梢可作適當短截,以方便存放。

  五色梅耐修剪,要使其成為圓頭狀優美樹冠,需經常進行摘心。當幼苗長到約10釐米高時即摘心,促使其從基部萌發分枝,保留3—5個枝條作為主枝,待主枝長到一定長度再行摘心,使主枝生長均衡。位於上部的主枝先摘心,位於下部的主枝後修剪,上部主枝在摘心時去枝量略多於下部主枝,這樣各枝間生長勻稱,便形成了圓頭狀株形。植株成形之後,隨著枝條不斷生長,以後要經常疏枝和短截。每年春季結合換盆,把過密枝、纖弱枝、交叉枝及病蟲枝從基部疏剪掉。保留的枝條,根據生長情況分別留2—4個芽短裁。開花後及時剪除殘花,以免消耗養分。

  盆栽五色梅澆水的方法

  對水分的要求

  這種植物產自高溫多雨的地區,因而生來就喜歡溫暖溼潤的環境,不過也比較耐旱。平時養植時,其對盆土和空氣的溼潤度也有一定要求。

  各個時期對澆水的不同要求

  在它還是一個幼苗的時候,對水的需求量很大,需及時補充水分;當它處於開花期以及其他生長髮育旺盛期的時候,需要量同樣很多。在其他時期,需求一般,只需要保持土壤微微溼潤或者不是特別幹就行了。

  不同季節對澆水有不一樣的要求

  植物在春夏兩季,溫度一般在十五度以上,這時需求比較多,應補給足量的水。當進入秋冬季節,溫度低於十五度時,就應該注意了。這時植物隨著溫度的慢慢降低會逐漸進入休眠,對水分的需求也相應縮減。特別是冬季,少澆一些,或者直接暫停澆水也是可以的。

  還要注意的點

  五色梅是的確喜歡溼潤的環境,不可缺水。但是跟其他許多植物類似,它也不喜歡澇,不喜歡土壤泡水。不然,很容易產生根部腐爛的現象。

  一天當中,適合澆水的時間在早晚,正午時分烈日當空自然不適合。

  為了保持周圍空氣也有適量的溼潤,一天之中可以適當在空氣中灑水,既可以供給水分,也可以保持空氣清新。

  另外,為了讓葉片看起來更加鮮亮,可以在葉片上噴一些水,當然這種方式在特別乾燥的條件下也可以用作補水的措施。

  五色梅盆景凹造型的方法

  造型方法

  由於五色梅枝條柔軟下垂的特性,所以五色梅是十分適合製作成懸崖式的盆栽。五色梅的生長能力還是很強的,枝條生長得很快,所以是非常適合用修剪的方法來為五色梅來進行造型的,另一方面,也由於五色梅的枝條過於柔軟,所以我們在進行復雜的造型的時候可以用金屬絲來幫助造型。

  根據季節的變化來造型

  五色梅在不同的季節的生長速度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要根據季節的變換來為五色梅修剪枝條。

  一般情況下,在秋季結束要進入冬季的時候要為五色梅修剪枝條一次,等到第二年春天的時候再進行一次剪枝,這時候要把生病的、虛弱的枝條修剪掉,順便修剪出五色梅的盆栽形狀。

  在夏天的時候,要注意進行摘心或者短剪,一方面是因為五色梅在夏季的生長速度十分快,另一方面是可以藉此機會使五色梅的樹冠緊湊而富有造型。

  造型時著重的方面

  首先我們可以稍微注意一下根部的佈局情況,因為將根部遒勁的形狀展露出來是十分好看的,我們可以將一部分側面的根部露出來,有意識的用水進行沖刷,這樣就可以使五色梅的根部得以展現。其次,我們可以對樹幹進行盤結、拉彎,這樣可以使五色梅的盆栽更加有意趣,刻傷可以使五色梅的枝幹形成瘤節。


關於五色梅的養殖方法和注意事項
有哪些關於五色梅的養殖方法
相關知識
五色梅的栽培養殖方法
水栽紅掌的養殖方法和注意事項_紅掌的水培養殖方法
洋水仙的栽培養護方法
紅掌的土培養殖方法是什麼_紅掌的養殖注意事項
金邊吊蘭的水培養殖方法
蝴蝶梅的家庭養殖方法是什麼_蝴蝶梅的養殖方法
常春藤的水培養殖方法有哪些
臘梅的六大養殖方法有哪些
三色堇的栽培管理方法有哪些
蟹爪蘭水培養殖方法和注意事項_蟹爪蘭的栽培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