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藝術現象表現相關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22日

  視覺文化是西方半個多世紀前就開始關注的一個概念。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視覺藝術現象論文,供大家參考。

  視覺藝術現象論文範文一:淺談東西方視覺藝術表現形態

  【論文關鍵詞】:視覺藝術;語言形式;表現形態

  【論文摘要】:藝術家在追求視覺造型元素的理想之後而進入藝術的表現和多樣手法的樣式體現,這些"樣式"特質不僅此在"瞬間"的視覺停留,更是文化的特徵創造和再現更新的視覺精神意義。

  對藝術家來說,視覺不僅是通過人的眼睛來確定某一件事物在某一特定位置上的認識活動,也是努力尋找視覺語言形式,表達造型元素的藝術多樣手法的體現。視覺藝術語言的表現形態在文章主要研究架上繪畫及架上雕塑作品中,由造型元素結構的結合表現組成不同的表現形態,在完成造型表現上,點、線、體面及黑、白、灰、色彩這些基本元素,呈現表現形式的結構及藝術形式和形象。把作品中的式樣和形體、位置來構結一種形式——題材內容的確立,構圖創意表現,色彩筆觸變化,技法材料風格的運用,出現有文化特質的藝術表現形態。

  一、中國傳統藝術的形態及文化思想語言表現

  魏晉時代,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率先提出了“氣韻生動”的古代繪畫標準,“六法之難,氣韻為最,意居筆先”不論運用那種形式和手法,畫面要“如音棲弦,如煙成靄”,這一時期的藝術美學理論的發展進入了一個黃金時代,文化特質不僅在給畫、書法等視覺藝術上得到反映,同時影響了設計裝飾圖案上。

  中國兩漢時期,符合天地、陰陽、儒家禮教的“和”與建築、環境、設計為人要求的“適”為這個時代的文化核心。壁畫雕塑之風空前興盛,上至宮廷建築,下至縣府、學校祠廟都有壁畫或雕塑。漢代藝術的表現形態特徵之一,就是把對上天神界的想象與地下現實生活的內容結合於一個畫面之中。漢代歷史較長,地域較比秦朝廣闊,其作品思想內涵,藝術氣質見長表現形態和文化特質成為我國曆史上藝術的轉型期,在雕塑作品《馬踏匈奴》長1.9米,高1.68米作品裡,一匹氣宇軒昂的戰馬和被踏在馬蹄下的匈奴武士,塑造了兩個極具象徵意義的典型形象:戰馬肥碩矯健,昂首屹立,戰敗的匈奴武士手持弓箭蜷曲於馬下,作掙扎狀。“馬踏匈奴”運用了象徵性的藝術手法,由這種手法而看到的視覺藝術表現形態和文化特質結構關係透露出了典型的東方寫“意”寫“韻”特徵。

  前面提到的“氣韻生動”是出自東晉畫家顧愷之對繪畫文化特質的見地,顧愷之作為中國美術史上第一位畫作留名和畫論皆為後人推崇的畫家,根據三國曹植名篇創作《洛神賦圖》被後人評為“緊勁聯綿,迴圈超忽,格調逸易,風趨電疾”。[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筆意如春雲浮空,流水行地”,《畫鑑》有此可見書法藝術的“動”之美在畫中的體現。在

  畫面結構上,長卷式構圖分為三部分:第一段描繪曹植在洛水邊忽見洛神出現;第二段描繪曹植與洛神互訴愛慕衷情;第三段描繪這對戀人在辭別後又相偕共乘般車歸去。全圖以山巒、溪流、林木為背景貫穿首尾與故事的時間程序與畫面結構流程一種表現形態關係。唐代畫家王昌齡在“寫意山水園”中提出“意境”一詞,不僅給當時的繪畫又注入了新的文化特質,同樣也影響到了當時的園林景觀環境藝術設計。“意境”是不僅經過藝術想象,而且通過藝術典型手段去反映事物本質,是“張於意而施於心”,這與更早年間先秦時代的“文質兼備”孔子有一種很深的哲學淵源和文化特徵聯絡。

  二、西方視覺藝術形式和文化特質的表現比較

  公元前500年左右有人提出了關於世界萬物是由“數”為本原的思想,使西方人的宇宙觀踏上了完全有別於東方的道路。這時候,直接繼承了古埃及傳統和希臘繪畫,開始出現新的創造。《出征的戰士》是創作於公元前500年的希臘瓶畫,圖中是以青年武士正在披掛準備出征,他的父母站在兩旁協助和叮囑他。這幅畫的表現形態主要是來自嚴格遵循埃及式手法規則來描繪的:一個人物的外形都是完整的,互相之間沒有交叉,無論什麼動態,人們頭部總是側面的。畫中的“盾”將不是我們視覺中可能出現的圓形樣子。而是從側面看上去倚在牆上。

  畫家弗爾美一生只畫了十幾張油畫,畫面人物少,器物簡單,視覺藝術表現形態常有一個由簡到繁,由繁到簡的過程。弗爾美在這一點上顯示了獨到的修養和技巧。他們代表作《廚婦》刻畫了天光自然流瀉照在人物身上。

  調子變化微妙,親切動人,用銀色的冷光表現畫面的透明感。物象上泛起一種珍珠般的光彩,女廚工的黃色上衣和蘭色圍裙鮮明對比,牆壁處竹籃偏黃色構成一面黃色主調,襯托沉著鮮明的藍色在對應中構成統一。陶罐、牛奶、粗毛料衣服形體單純卻質感很強與人體體態健壯,神態和順,創造了一處平和、寧靜的崇高審美趣味。

  古希臘時期,為了培養公民一種特殊教育,因為沒有戰爭機器、全憑肉搏,塑體格最好的持久鬥志者是人們的普遍理想。在當時人眼中,理想的人不是心靈敏慧,而是血統好、發育好、比例勻稱、身手嬌捷。受其藝術精神影響,作品《大衛》表現了少年大衛在一次抵侵外敵人戰鬥送飯上前線並參加戰鬥中的勇敢,刻畫了大衛投石殺敵的一瞬間;大衛左手上舉,握住搭肩上的“甩石帶”右手下垂,似將握拳,頭部微側,怒目裂眺地直視前方,處於迎接戰鬥的狀態。

  法國年史記載:十四世紀戰爭中加萊城被英國國王愛德華三世的軍隊包圍,全城在飢餓和睏乏下被迫準備向英王求和。但驕橫的勝利者提出了苛刻的條件:要這個城市派出六個最有聲望的市民,身穿麻衣,頸上套著繩索,去英國軍營交獻城門的鑰匙,這是一個一去不復返的使命。羅丹根據這一史實,決定用六個人組成群像雕塑。

  六個形象各自獨立地佈列著,使觀者從幾個不同的角度,都能看到每個人物的完整面貌:為首的長鬍子嚴肅老人深沉悲痛的目光凝視地面,默默赴難;在他身邊是一個雙手拿城市鑰匙的中年男子,昂起頭,緊閉著嘴,露出堅毅執著的神色;另一個雙手抱頭,似乎在恐怖和絕望之下,第四個人對別人的猶豫感到煩,第五具是明智的,對別人充滿嶼和憐憫,他伸開兩臂,好象邀夥伴前去。

  第六個人一隻手神奇地牽起來,一個最嚴重的生死問題落在這隻伸起的手裡,他被問題所壓倒,頭低垂肩,眼睛看地,目光似乎落在一個無底的深淵。雕塑用的是推泥寫實手法表現視覺形態關係,正是運用了這種手法,完成了這一巨集觀鉅作。

  現代派雕塑作品《雙重階梯》坐落在洛杉機阿爾科廣場,這件雕塑由美國著名雕塑家赫伯特·拜爾設計。雕塑的四周環境都是單一造型的立方體大樓,整齊排列的窗格給人單調而重複。《雙重階梯》的運動弧線和鮮明的色彩打破了這個空間的沉寂。作品利用長立方體及兩個垂直軸心的對稱式、等距離階梯式旋轉合併在頂部的造型。並把雕塑後面的大樓也作為造型元素使用,使建築造型進行又一次更深層次的延伸,解決了重於實用的建築無法表現的造型,並對城市環境中人的焦慮、煩躁、心理衝突等精神壓力的緩解和調適作用。

  三、結語

  在人類歷史文明長河中,東、西方文化共同創造發展了人類文明史,在創造模式和對視覺藝術形態表現上又有許多不同手法和形式。所有的藝術家追求視覺造型元素的理想之後而進入藝術的表現形態當中,為了實現完成這一任務積極也接近由藝術手段表現出現的形態體現的文化特質,這些特質不僅僅只限於在畫布上完成,而是去如何表現整個藝術家心中全部恢弘的視覺元素中的精神意義。

  參考文獻

  [1] 卡西米爾馬列維奇.“現代藝術大師論藝術”[C].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152.

  [2] 楊身源, 張弘昕. 西方畫論輯要[M]. 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0:595.

  視覺藝術現象論文範文二:淺析我國視覺藝術專業教育研究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

  論文關鍵詞:視覺藝術 單一思維 系統化 創新性

  論文摘要:文章明確了視覺藝術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教育中地位的重要性,重點探討了我國視覺藝術研究的現狀,即思維單一化,缺乏系統化和創新性的研究方法。提出今後研究者要在分析我國視覺藝術環境形成因素的基礎上受不同歷史、政治、宗教、風俗等因素的影響,融會中外優秀的視覺藝術經驗,才能避免研究方法的誤區,使我國今後的視覺藝術教育健康繁榮地發展。

  早在史前時代,人類就用影象模擬和創造自然世界,今天視覺藝術已經成為人們傳達文化資訊的重要系統,是人文科學的新領域並佔據著重要的地位,當代文化理論更稱之為“影象的轉換”。忽略了視覺藝術發展的有機整體必然造成文化的斷層。到目前為止,對視覺藝術並沒有一個完全合理的概念解釋,一般是指人們將眼睛所看到的自然形象,進行有意識的描繪,完成某種功用,賦予藝術作品一種文化內涵,並通過不同的載體傳播與交流思想。視覺藝術的形式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幾大類:繪畫、影視、雕塑、服裝、廣告、攝影、動漫、建築、多媒體藝術等。視覺藝術教育已經成為重要的專業教育組成部分。視覺藝術研究方法直接決定著其教育的科學性。本文將分析我國視覺藝術研究存在的主要問題,並提出一些對策建議。

  一、我國視覺藝術教育研究存在的主要問題

  1.我國視覺藝術教育研究存在單一思維模式

  我國早期的視覺藝術是在一個與外界相對隔離的半封閉環境中形成的,帶有農耕經濟特徵和血緣宗法制度,是儒、釋、道等不同文化形態相互融合的自發性獨立文化體系。今天我國的視覺藝術產品隨著經濟形勢的發展異常繁榮,視覺藝術研究卻一直未受到應有的重視其中還包括基礎文化藝術設施的建設,如藝術博物館、大學視覺藝術的學科建設,這既不符合社會發展規律,也難以推動文化藝術的整體健康發展。

  例如,目前我國的繪畫藝術研究就是一種典型的單一思維。由於我國的繪畫藝術擁有傳承數千載的歷史背景並有人數眾多的從業者,這造就了許多單一範圍內中國根深蒂固的思維模式,違背了藝術的多樣發展規律。學校的繪畫教育甚至還停留在簡單的基礎訓練和理論研究中,特別是我國油畫的百年發展史,在缺乏對“真實”的學習和“文化斷層”雙重因素影響下,其功能性正逐漸喪失。

  2.我國視覺藝術教育研究缺乏系統化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視覺藝術研究亟待與世界接軌。儘管有更多機會學習西方視覺藝術的先進經驗,但目前有些人研究方法簡單,不是拿來直接抄襲就是東拼西湊。主要原因是研究者在對視覺藝術學科間的比較研究中缺乏應有的聯絡,沒有融會貫通,沒有系統瞭解中西方視覺藝術及各種流派的變化,忽視系統的美學知識理論指導,而進行盲目的實踐。長此以往,研究逐漸就會陷入尷尬的境地,沒有自己的創新性和民族特點。

  通過對我們本民族的視覺藝術與國外視覺藝術的研究可以發現,由於地域、民俗和宗教信仰的差別,在傳統視覺藝術上存在明顯的不同之處。缺乏系統化也表現在我國視覺藝術研究專著貧乏,難以在教育研究中起到指導借鑑作用。系統化研究就需要理順視覺藝術發展的脈絡,細緻入微地從視覺藝術的繪畫、圖案、包裝、招貼等方面比較研究中外在傳統視覺藝術方面的不同之處,提高研究者的創作能力。

  3.我國視覺藝術教育研究需要創新性的思維方法

  視覺藝術的發展源自於人類無限的創造活力。長期的單一思維和缺乏系統化的研究方法從根本上阻礙了創造力的發揮,束縛了想象力的培養,其中包括創新性的思辯能力。因為創新性的觀點來源於最少程度的思想限制和對課題的系統把握,有了豐富知識的指引,才能創新樣式,保持視覺藝術發展的活力,並能指引健康的文化藝術發展方向。比如基礎教育中強化構成藝術中的形式語言,而形式語言的影象符號就需要學生作為創新點展開無限想象的空間。視覺藝術的創新性思維方式的培養應當成為今後的首要教學目的。   二、我國視覺藝術研究誤區及解決策略

  視覺藝術的繁榮程度是一個國家經濟繁榮的重要標誌之一,而研究方法的科學程度從根本上又決定了視覺藝術的發展方向。我國薄弱的藝術教育力量和視覺藝術的歷史經驗無法適應視覺藝術研究發展的需求,一些行政干預也違背了市場規律。要解決思維單一化,前提是加強視覺藝術的基礎教育,重視視覺藝術發展的文化地位,特別要排除行政思維等非專業性干預。

  我國在視覺藝術研究中從根本上缺少跨學科、系統化的研究方向。目前在我國繪畫藝術加速彌補文化斷層的基礎上,設計似乎也開始逐漸建立自身完整的研究體系,這主要得益於國際商業交流的頻繁,促進了跨學科、系統化的程序。但視覺藝術設計較繪畫似乎更加忽視自身藝術史的研究,對國外藝術史也存在斷章取義,這必將使我國的視覺設計發展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比如研究傳統圖案在包裝上的應用,思維不能僅限於傳統圖案,若將當代文化內涵和中外傳統圖案設計元素聯絡起來,發現共同點,去掉不適合現代社會的因素,效果會更好。

  不同設計能夠體現不同國度的風俗變化,擴充套件品牌的國際聲譽,視覺設計更能達到出奇制勝的目的。系統化提示我們在設計中不僅要考慮功能性、裝飾性,還可以從其他不同藝術形式中尋找裝飾語言。要很好地運用形式美的要素,把不同的表現形式運用在同一平面上,使之協調整合成為一個完善的創意。

  因為形式要素中點、線、面的運用一定是相通的。當然,由於時代的不同,藝術風格也要相應變化,要考慮地域、風俗習慣、民族性、宗教信仰等各種條件,並且涉及到社會學、心理學、宗教學、民俗學等多學科的知識,使之融會貫通,更加系統化,成為雅俗共賞的設計樣式。這樣才能設計出有創新性、國際性的大品牌產品,為產品走向世界奠定基礎。

  創新性依賴於完善的創作思路,而提升創新性的關鍵在於解放思想、深入探索,挖掘創作者的潛力。這也迫使我們的視覺藝術教育研究進入這一良性迴圈軌道。

  結語

  本文主要是探究我國當下視覺藝術教育研究的一般思維方法誤區,從視覺藝術的圖案、包裝等應用方面及繪畫藝術例項,比較分析我國在視覺藝術研究方面的不足,從中找到今後需要改進、提高的地方。研究時避免單一化,追求多元化、跨學科的思維方式;將知識整合,汲取中國傳統藝術的精華,創造出更接近自然、更人性化的視覺藝術作品;學習國外的視覺藝術創新性方法,在借鑑之後提倡更富新意的創作。因此,研究者要能跨學科,互相取長補短、融會貫通,推動我國視覺藝術走積極健康的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魯道夫·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2]伯尼斯·馬丁.當代社會與文化藝術[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3]約翰·伯格.觀看之道[M].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有關室內環境藝術論文
探討小學藝術教育論文
相關知識
纖維藝術創新發展相關論文
中學藝術教育教學相關論文
美術教育教學相關論文精選
視覺藝術現象表現相關論文
水彩畫插圖在現代設計藝術中的表現
文化產業視域下視覺藝術產業探微
視覺藝術人像攝影作品
淺談社會現象相關論文
計算機虛擬現實技術的相關論文
熱門社會現象分析思考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