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的概念論文
哲學是人性論、認識論、本體論和方法論相互聯絡的邏輯性理論。這“四論”是哲學的內涵,這“四論”相互聯絡是哲學的特徵。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的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篇一
摘要:哲學是人性論、認識論、本體論和方法論相互聯絡的邏輯性理論。這“四論”是哲學的內涵,這“四論”相互聯絡是哲學的特徵。哲學性質是邏輯性理論。
關鍵詞:哲學概念 哲學內涵 哲學性質 哲學特徵
什麼是哲學?即哲學概念是什麼?怎樣定義哲學概念,古今中外哲學人有數十種不同的表述。筆者認為,哲學概念應概括顯現哲學作為一門學科的內涵、性質和特徵,因此,哲學是人性論、認識論、本體論和方法論相互聯絡的邏輯性理論。
現在,筆者根據這一哲學概念對哲學的內涵、性質、特徵做出簡要的闡述。
一、哲學的內涵
哲學工作專家們在各自編制的哲學教科書中,對於哲學作為一門學科所包括的內容及結構上大體是一致的。魏志明等人主編《哲學引論》是“形而上學,認識論,倫理學和美學。”臺灣鄔昆如主編《哲學概論》是“認識論,形而上學和價值哲學。” 俞吾金教授說:“哲學是認識論、形而上學和方法論”。筆者將“形而上學”列為哲學方法論,將“價值哲學”,“倫理學”等列為“人性論”,將“美學”列為實證學科。所以認為:人性論、認識論、本體論和方法論是哲學內涵所包括的範圍,其理由如下:
***一***人性論的內容:
人性論或人生論是哲學重要組成部分。一般來說,人性論由倫理學或道德論、價值論和神學共同構成。
在哲學史上,對於人性是什麼?有形而上的種種不同觀點:有的人認為人性善,有的人認為人性是惡,有的人認為人性是知性,有的人認為人性是利己性,有的人認為人性是勞作或勞動等等,不一而足。拙作《人性多元要素同構》認為,作為最後的形而上的人性概念:人性是人的能力屬性。人的能力屬性由人的本能、智慧和意能三個層次構成,少數高等動物具有一定的智慧屬性,但動物界完全沒有意能屬性,如道德、政治、善、宗教等。其論證表明,人性由多元要素構成:人性是本能***生物性***與意能***精神性***的對立統一,是需要與創造的對立統一,是利己性與利他性的對立統一,是善與惡的對立統一,是愛與恨的對立統一,是報恩與復仇的對立統一,是私有與公有的對立統一,是權利與義務的對立統一,是自由與服從的對立統一,是競爭與合作的對立統一,是喜、樂與悲、怒的對立統一,等等。由此,人類社會生產和生活及其發展規律,就是人性活動的發展規律。所以,倫理學、價值論和神學等都是人性論的內涵,它們都是人性諸多要素綜合作用的產物。
首先,倫理學是人性論重要內容。在學術界,一般認為,“倫理”與“道德”這兩個詞可以互相置換,倫理學研究的物件是道德現象。在目前,倫理學屬於哲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倫理學正在朝著像經濟學或法學等實證學科發展。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傳統倫理學的基本理論有功利論、道義論和美德論。道德規範是一種非制度化的規範,它包括人道主義原則、社會公正原則、誠信原則等。道德規範是一種內化的規範,它表現在道德選擇、道德評價、道德修養等方面。道德是一種實踐精神,它表現在職業道德,社會公德,愛情、婚姻和家庭道德等。近些年來,西方倫理學家在廣泛地討論和研究與社會政治、外交、戰爭、經濟、計算機、生態有關的道德問題,討論平等、正義、個人道德責任以及醫學、生命現象中的克隆、安樂死等應用倫理學方面的問題,如生態倫理學、生命倫理學、網路倫理學等具體學科的建立,正是應用倫理學發展的體現。毫無疑問,倫理學屬於人性論的範疇。
盧梭《社會契約論》和羅爾斯《正義論》等倫理學的思想理論著作,都屬於人性論範疇。
其次,價值論是人性論的重要內容。因為一切價值都離不開人的生理和心理對物質和精神的需要,離不開人與人的關係和個人與群體的關係等;離開了人對物的需要,任何物體即無價值可言;離開了人的精神享有和人生目的的向度,藝術、思想、信仰就無價值可言。人性是人的能力屬性,價值認識、價值生成、價值評判、價值選擇、價值取向、價值創造等,無一不是以人的能力屬性即人性為依據和歸宿的。比如價值創造包括物質價值創造、精神價值創造、制度價值創造和人的價值創造,都體現了人的本能、智慧和意能屬性。精神價值創造表現為精神產品生產和再生產,精神生產的主要成果是創造出大量的精神產品,如思想、理論、文學、藝術、道德、宗教等。精神產品為人們的精神生活提供豐富多彩的精神糧食,滿足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精神產品如文字作品和藝術品作為社會的精神財富,構成精神價值的載體。由於人與人的關係和個人與群體的關係,人們可將各種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價值劃分為物理價值、哲學的價值、知識價值、藝術價值、社會價值、品性價值、經濟價值、制度價值、道德價值、宗教價值等等,它們都是具有滿足人性生物性***本能***和精神性***意能***需求的功用屬性。
美是一種精神價值,任何美的感受和體驗,都是由人的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等感官知覺資訊引起心靈愉悅的享受。自然的美物數量有限,創造的美物成為美物的主流,任何創造的美物都將付出智慧與物質的代價才能獲得。各種藝術創作已成為社會文化的產業,比如建築、繪畫、音樂、雕塑、舞蹈、文學、動畫、電影、戲劇、服飾、烹飪等等,都是創造美、審美和享受美的活動。因此,美學是實證學科。
人生價值觀是人性論的主要方面,中國儒學是人生哲學,是中國古代的主流哲學。
最後,神學是人性論的重要方面。宗教學奠基人繆勒認為,宗教根源於存在於人類自身之內的“領悟無限者”的一種能力,宗教是人對無限存在物的信仰。當宗教信仰以禮儀形式世俗化時,它就成為人類精神生活的重要方式。神性是人性構成要素之一,因此宗教及神學屬於人性論範疇。在西方,產生了對於“無限者”即“上帝”和“真主”觀念、崇拜和信仰。在中國,對於“無限者”引申出自然哲學“道”和自然神的“天命”觀念,即人對“天命”的敬畏,形成了將皇帝視為“天子”之“命”,大臣庶民須絕對服從;形成了社會個人對“己命”認同的宿命觀念。靈魂不死是所有宗教共識的信仰,是個體與“無限者”的聯絡,表現為人生有前世、今世和來世的“三世”說教義。
小結:不難看出,人性論是哲學進入社會生活的切面、橋樑。哲學與社會科學聯絡主要是人性論內涵的延伸和發展,比如,經濟學、政治學、法學、美學以及民主、人權、正義、自由、平等的觀念,等等。人性論也是哲學通往科學的橋頭堡,即人的目的性和價值取向是科學的動力和方向。
***二***認識論的內容:
在人類認識史上,笛卡爾提出“我思故我在”始,第一次形成了真正的認識論研究。認識論即知識論,是關於人類認識的發生與發展問題的理論,它是探討人類認識的起源、本質、歷程、界限、認識主體與認識物件關係和知識真理性等方面的理論或學說。
在中國認識論向來不發達,但並非沒有過認識論。《大學》曰:“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應是中國認識論的萌芽、濫觴。雖然,程頤、朱熹、王陽明等人,有較詳細的認識論思想觀點,但均未形成體系性認識理論或學說。現代認識論的代表著作是金嶽霖《知識論》。
在古希臘哲學中,蘇格拉底和柏拉圖主要是形而上的本體論哲學。認識論的代表作是亞里士多德《工具論》的五本小書:《範疇》、《分析前論》、《分析後論》、《論詮釋》和《論題》。但並非真正意義上的認識論。近代西方認識論,主要表現為經驗論與唯理論的對立與爭論。經驗論認為,一切認識***知識***都是思維從感官經驗的感性內容中歸納、概括、抽象出來的,其代表哲學家有洛克和休謨等人。唯理論以其對感覺的拒斥並強調理性和普遍概念在認識論中的核心作用而自成體系。其代表人物笛卡爾***唯理論創始人***、斯賓諾莎***實體論***、萊布尼茲***大陸唯理論的系統化者***、康德、黑格爾等。但康德、黑格爾已經出現經驗論與唯理論融合的意向:康德實際上採取了左批判經驗論,右批判唯理論,創立了“先驗論”。黑格爾更是努力消解經驗論與唯理論的對立和隔膜,創造出世界“絕對精神”的理念。
現代認識論進一步分化的原因,是經驗論與唯理論走向融合的趨勢。1、實在論:所謂實在論,就是關於實在的一般理論,實在是指事物本身的真實存在性,實在是獨立於主體或主體知覺、觀念而存在的東西。有唯理論實在論和經驗論實在論。2、語言哲學:語言哲學也稱分析哲學,認為語言是哲學首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研究物件,全部有意義的哲學問題都可以歸結為語言問題;哲學的基本方法就是語言分析,而哲學的任務就是通過語言分析弄清楚包括日常語言、哲學語言等在內的各種語言的意義。主要代表哲學家有弗雷格、維特根斯坦等。3、實用主義哲學:在20世紀初葉,實用主義是美國最有影響的哲學。實用主義是一種進行哲學論證的方法而不是一種理論或者思潮,它與實在論、語言哲學等都保持著十分密切的聯絡,但它倡導的工具主義觀點,特別是對認識與價值關係的普遍討論,為它贏得了重要的理論聲譽。代表哲學家有皮爾士、詹姆斯、杜威和劉易斯等。
***三***本體論的內容:
本體論源於古代宇宙論。不論是中國的還是古希臘的宇宙論,都包括自然哲學和自然科學的成分。在西方,沿著哲學的方向發展,它們就成了後來的本體論和自然哲學;沿著科學的方向發展,它們就成了近現代的自然科學以及現代宇宙論。換句話說,宇宙論已經被哲學揚棄,它僅僅為哲學史的內容。
古希臘的本體論研究,主要是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基質。米利都學派首先提出世界的本原問題,開創了本體論研究。亞里士多德把實體即本體作為哲學研究的主要物件,認為實體論是關於存在及其本質的學問,是高於其它一切科學的第一哲學***中譯為“形而上學”***。從此,本體論研究就轉入討論存在的有限與無限、本質和現象、共相與殊相、單一和多的問題。
中國哲學史上沒有本體論概念,但有本體論哲學。比如,***《周易》•繫辭***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這裡的“道”就是世界的本體。《道德經》中的“道”概念,就是一種本體論學說,認為宇宙萬物始於“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德經》•四十二章***同時,萬物歸於“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經》•二十五章***
本體論是關於存在及其本質的抽象性質的學說。本體論一詞來自拉丁文Ontos,意即存在物或存在者,所以Ontologie又被譯為存在論。最早使用Ontologie一詞的是德國學者郭克蘭紐***1547~1628年***,本體論即存在論研究,其內容是討論存在之所以存在的原因、特性及其屬性,也要討論最高的終極形式。作為萬物存在根據的第一原理,就其“量”來說,是一元的,多元的,還是不可化約的對立二元?歷史上,依據哲學家不同的立場,便出現了不同的本體論哲學觀點,即“一元論”,“多元論”,“二元論”等。就其“質”來說,宇宙萬物的存在根據是精神的原理,還是物質的原理?由於回答的方向不同,所形成的立場就不同,依此便形成了兩種基本不同的哲學模式:“唯心論”和“唯物論”。就宇宙萬物變化自身來看,這種種變化似乎內存於一種生之“潛能”向“現實”的發展歷程,由此:產生了人類社會普遍發生和存在著的神學本體論學說。如基督教“上帝”和伊斯蘭教“真主”的觀念和信仰,在中國產生了自然哲學的“道”和自然神本體論的“天命”觀念。
本體論的實質,是要求哲學為人類揭示出宇宙的絕對之真、至上之善和最高之美。關於什麼是本體即存在的問題,其實可以歸結為三種類型,這就是從“是”、“在”、“無”三種不同的視角來界定存在而導致的結果。一、由於本體論有“是”、“在”、“等於”以及表達真理等多種意思,其中“是”是其原始含義。從這個角度來說,所謂本體論也可以叫做“是論”。二、“在”與“在者”,什麼是“實在”?什麼是“在”?“是”與“在”的關係是什麼?這是從“在論”的角度來理解本體論的意義。三、“有”與“無”,《道德經》中“道”是“有”與“無”即物質和規律的統一體,西方本體論中有“存在”與“非存在”概念。
本體論在西方哲學歷史上出現過四次翻轉。笛卡爾提出“我思故我在”,第一次將本體論翻轉為“主體本體論”。康德論證了“先驗感性”、“先驗邏輯”和“先驗方法論”等,認為“物自體”不可知;這是第二次本體論翻轉。叔本華提出“生命意志論”和尼采提出“權力意志論”,他們認為人的“意志”是第一性的;第三次將本體論翻轉。海德格爾提出“存在”是“存在者”,是“此在”,是“在場”,實質是一種“形而下”;第四次將本體論翻轉。
本體論在哲學領域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無論是認識論,還是人性論的價值論、倫理學以及其他哲學門類的理論學說,都須有某種形而上的抽象“本體”或“本質”作為理論的基礎,它影響著每一種哲學理論發展的方向,並規範著其研究的內容。
中國道學和理學,都是本體論哲學。
***四***方法論的內容:
哲學方法論,是關於如何研究哲學問題及如何運用哲學的普遍性原理,來認識和解決具體問題的方法系統。哲學方法與哲學原理是互為前提的,一定的哲學原理決定著一定的哲學方法;反之,一定的哲學方法又對一定的哲學原理起著某種決定作用。正由於此,《哲學概論》類著作幾乎不設定哲學方法論的內容,而且人們很少區分哲學方法論著作,因為哲學方法直接決定了某種門類的哲學理論或學說的性質。比如,以現代邏輯學符號分析和語義分析的方法決定形成的分析哲學和語言哲學等。採用不同的方法就產生了不同的人性論、認識論、本體論,並形成了不同派別的哲學;哲學家甚至直接將一種哲學方法看成是一種哲學學說的本身。事實上,一種哲學方法就是一種哲學學說,一種哲學理論,如實用主義哲學、實證主義哲學、結構主義哲學、分析哲學等。
李志才先生主編《哲學邏輯學方法論》中列舉了哲學方法論有9種即:辯證唯物主義方法論,實用主義方法論、邏輯實證主義方法論、分析哲學方法論、科學哲學方法論***含有6種方法論即實證主義、經驗批判、邏輯實證、批判理性主義、科學實在論和新歷史主義的方法論***、現象學方法論、存在主義方法論、結構主義方法論、解釋學方法論等。該書哲學方法論的介紹和闡述,具有開創性。
本文簡要討論如下3種哲學方法:
1、邏輯學方法。邏輯學是研究思維的邏輯形式及其邏輯規律的科學。將邏輯學稱之為“科學”是從本體論意義上講的。思維的邏輯形式及其規律,是人類所特有的,也是人類所必需的,因為不僅僅是思維具有邏輯性,而且事物運動發展的本身具有邏輯性。所以只要進行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就必須運用這種邏輯模式,遵循這種邏輯規律。
對於哲學來說,邏輯學是哲學方法論之一。人們探究人生價值,探討人類認識的起源、本質、歷程、發展、界限、認識主體與認識物件關係和知識真理性等方面,都離不開邏輯學方法。比如,普通邏輯形式的概念、判斷、演繹推理、歸納推理、類比推理、論證、反駁等方法;普通邏輯規律的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等方法。邏輯思維方法是哲學最顯著的屬性,離開了邏輯思維就沒有哲學。
邏輯學還是數學和其他自然科學不可缺少的方法。邏輯學成為一門獨立學科,其原因在於邏輯學不僅僅是人們獲得認識世界事物及其規律知識的方法論系統,也是科學創造發明改造世界的方法論。它除了普通邏輯之外,還有數理邏輯、非標準邏輯、歸納邏輯、概率邏輯、辯證邏輯體系和形象邏輯,以及應用邏輯學等分支學科。因此,邏輯學只是哲學方法論之一,雖然在西方哲學史上,邏輯學是哲學的組成部分。
2、形而上學方法。形而上的方法即抽象思維的方法。西方哲學家將形而上學作為一種方法論始於黑格爾,黑格爾將形而上學與辯證法視作兩種相互對立的哲學方法。恩格斯則對形而上學採取了完全否定的立場,認為形而上學是一種片面的、孤立的、靜止的看問題的方法論。恩格斯的觀點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勢力範圍內,有著廣泛的影響。事實上,抽象思維是哲學思辨的主要方法。
在上文提及的《哲學概論》中,將形而上學作為一種本體論學說與認識論並列的哲學內涵,是一種誤解、誤用,這與嚴復先生的翻譯有關。嚴復先生將亞里士多德《後物理學》Metaphysics的“實體論”即“本體論”學說譯為“形而上學”,是根據《周易•繫辭》中“形而上者謂之道”的意旨即意譯。因為亞里士多德的“實體論”學說與“形而上者謂之道”中的“道”具有相同的意義。然而,黑格爾將“形而上學”作為與辯證法相對立的思維方式,是根據“形而上者謂之道”中的“形而上”的方法論。換言之,“形而上者謂之道”中有兩層的含義,即方法論和本體論,這在《道德經》中表現很明顯,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句話的含義既包括了形而上的方法論,也含有“形而上”所抽象得出的世界“本體”即“道”。這說明老子是將“形而上”看成是一種思維方法第一人,老子還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是“形而下”的方法。據此,中國哲學界仍然以“形而上學”翻譯西方本體論著作的書名,是不確切的。李志才主編《哲學邏輯學方法論》採用“存在主義方法論”而未使用“形而上學”是不正確的。李德順主編《哲學概論》採用“存在論”而不採用“形而上學”則是正確的。形而上學是一種方法論,實證主義從外部與存在主義從內部分別在兩個方面消解了形而上學就是證明。
由此可見,我們沿用黑格爾將形而上學與辯證法相對立的兩種哲學思辨方式的主張是可行的,即形而上的方法是以世界本體為物件的、超越經驗之上去追究世界的存在和本質的一種思維的方法。要超越經驗認識世界本體即存在和本質,就須採取形而上的思維方法,而不可能是辯證的思維方法。然而,將“形而上”看成是“片面”、“靜止”和“孤立”的方法,予以否定或排斥則是錯誤的觀點。不論是宇宙世界,還是人類社會,都有某種本體的存在。比如,人類的每一個個體的生命總是有限的,但個體人的生命時空有限性並不排斥、否定抽象的“人概念”即“本體”或“實體”的存在。超越人類個體的“人概念”的存在,就是形而上方法所揭示的“靜止”的本體論物件。如果人類社會生活沒有對宇宙的絕對之真、至上之善和最高之美的追求,人生與科學就失去依據、動力、方向。
3、辯證方法。 辯證法是認識方法和思維方法,但是,哲學家在研究辯證法的過程中,已經將辯證法看成是“事物普遍聯絡和發展規律的科學”而不是“方法” 。這說明辯證法不僅僅是哲學方法,而且是世界事物的屬性。由於辯證法是世界事物的屬性,所以辯證法也是指導人們從事實際活動的方法。在辯證法理論中,當我們使用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和否定之否定規律的命題時,就是事物普遍聯絡和發展的屬性;當我們去掉“規律”概念時,對立統一、質量互變和否定之否定就是辯證的方法論。這就是辯證方法論與事物辯證屬性的聯絡和區別。同時,辯證法的六個基本範疇,既是事物普遍聯絡和發展的屬性,也是人們認識事物的辯證方法即:現象和本質、結果和原因、偶然性和必然性、部分和整體、形式和內容、可能性和現實性。因此,辯證法既有方法論性質,也有本體論屬性,但不具有認識論的性質。
然而,有的學者認為“辯證法、認識論、邏輯學同一原則”,這是值得商榷的。這三者是相互獨立的。對於辯證法與認識論的關係來說,辯證法是認識論的方法論,正如認識論中有本體論因素;即便是探究事物普遍聯絡和發展的辯證法理論著作,它也不是認識論的一部分,而是在討論作為辯證方法論的實在性即事物具有普遍性、特殊性、個體性的統一的辯證屬性,比如史昭樂先生《辯證法體系新述》就不是認識論著作,而是哲學方法論的本體論著作。因此,辯證法與認識論,兩者沒有“同一”性。對於辯證法與邏輯學的關係來講,辯證法中含有邏輯因素,不是兩者的“同一”性。認識論理論使用邏輯學方法,而具有邏輯性,這是兩者的聯絡,而不是“同一”性問題。黑格爾《邏輯學》實際上是理性主義認識論的著作,也被稱為主觀唯心主義的認識論理論。它與現代邏輯學含義完全不能相提並論。
小結:哲學方法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哲學方法的發展不僅包括原有方法自身的發展,更主要是不斷地有新的方法產生出來。
二、哲學的性質
在“哲學是人性論、認識論、本體論和方法論相互聯絡的邏輯性理論”的定義中,哲學是“邏輯性理論”所指的就是哲學的性質。這就是說,哲學不是實驗科學理論,所謂實驗科學即自然科學,它們是通過實驗的方法獲得的,是能夠重複得到驗證的理論。哲學也不是實證科學理論,所謂實證科學即社會科學,它們是人與人關係和人與物關係的科學理論,是可以被人的社會活動所證明的,但具有感情色彩和變易的不統一的受時空限制的特性。自18世紀法國哲學家孔德用實證主義向形而上的哲學提出挑戰以後,社會科學已經與自然科學相對並存於科學領域。但哲學不是經濟學、法學等實證學科。這裡所說哲學是“邏輯性理論”指哲學具有邏輯思辨的屬性,而不是說哲學就是邏輯學理論,這就避免了混淆哲學與邏輯學差異的可能性。
哲學是邏輯思辨性質的理論有四個理由:
首先,哲學是對人生價值以及認知世界存在及其關係等進行思辨的、反思的思想理論,比如,人性論的“善”和“惡”,認識論的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本體論的“一元論”、“二元論”,“唯心論”、“唯物論”等,都是邏輯思維演繹和推論的思想理論,而不是實證的和實驗的理論。哲學理論真理性是作者和讀者的心靈體驗和邏輯判斷。
第二,哲學表達形式是語言。哲學完全不能離開語言文字的運用,離開了語言文字的表述,就沒有哲學。哲學理論的合理性、真理性,除了運用語言文字工具進行符合邏輯演繹推論的心靈體驗之外,幾乎不能用肢體行為表達或物化成產品。除了宗教神話故事外,哲學理論著作幾乎不可能像文學作品改編成影視產品。人們無法將《道德經》、《純粹理性批判》改編成影視作品,這是有的語言哲學家認為“幾乎所有的哲學問題都歸結於語言問題”的緣故。
第三,哲學社會功能是改變人的思維方式。哲學研究涉及的物件包羅永珍,但哲學卻不能改變這些物件中除了人的思維方式之外的任何一種事物,哲學理論目的只能是解決人的思維方式的問題,哲學改變人的思維方式,通過思維方式的改變而改變人的情感及其行為方式,通過這種改變了的行為方式去改變、改善人與人的社會關係,去改變人與物的關係,去改變物理世界的存在形式和改善人類的精神生活質量等等。哲學只解決人們認識事物的思維邏輯方式問題,而不解決任何事物的物理學或生物學的運動發展方式和存在形式。因此,哲學只是揭示事物存在與發展的邏輯性特徵。
第四,哲學方法就是思維的邏輯模式,所有哲學方法都是思維的邏輯方法,這是哲學區別於科學實證***如社會調查、資料證明、操作模式等***方法或實驗方法的本質特徵。
李志才主編《哲學邏輯學方法論》列舉了8種邏輯學方法論,並且每一種邏輯方法論中都有數種子方法。邏輯學從哲學分離出去,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科,其主要原因是邏輯學不僅僅是思維邏輯,還包括物理世界邏輯,比如數理邏輯等。對於哲學而言,邏輯學是方法論,思維對事物進行思辨和反思的邏輯力量,賦予哲學以邏輯屬性。這種邏輯形式及其規律,也就是思維在反映事物時所必須運用的模式和程式,而這種模式和程式,是有其必然性和規律性的,是不依人們意志為轉移的。由於邏輯學的性質是人類獲得知識的方法論,因此哲學與邏輯學有密切聯絡。比如普通邏輯、符號邏輯和辯證邏輯三大基礎邏輯學科中,除了符號邏輯外,都是哲學不能缺少的方法論;現代分析哲學和語言哲學的興起,符號邏輯也進入了哲學方法論的範疇。哲學與邏輯學密切聯絡,足夠使哲學成為是邏輯性質的理論。任何哲學理論學說如果沒有邏輯思維力量,它們就不可能讓人信服。每一種哲學學說,都是具有邏輯性很強的理論體系。每一篇哲學論文都是具備嚴密的思維邏輯性的說明書。
三、哲學的特徵
哲學人性論、認識論、本體論和方法論相互聯絡,是哲學學科整體性的特徵,表現在四個方面:
首先,哲學方法論與人性論、認識論和本體論的聯絡。
形而上的方法是哲學的主要方法之一,它貫穿哲學人性論、認識論和本體論,這是所謂“沒有形而上學就沒有哲學”說法的原因所在,即在人性論、認識論和本體論的哲學學說中,都含有形而上的方法論的因素。比如,在認識論的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之爭,實際上就是認識論形而上的“本體”之爭。在人性論中,善與惡之爭,是人性論形而上的“本體”之爭。然而,本體論就是形而上方法的結論。
哲學方法論的作用,體現了人性論、認識論和本體論內在的邏輯聯絡。根據哲學“四論”相互聯絡的特徵看,未來哲學的發展,新哲學的誕生,都將與哲學方法論密切相關,即新的哲學方法將決定產生新的哲學學說。
其次,認識論與人性論、本體論和方法論的聯絡。認識論不是孤立的,它滲透到人性論、本體論和方法論之中。
認識論與人性論的聯絡。休謨《人性論》是研究人的知效能力的認識論代表作,然而,人的知性是由人的***本能***感知覺能力和***智慧***理智***性***思維邏輯能力屬性所構成。
休謨認為知識、道德、善、惡、正義、權利、情感都由人的知性所生產。康德《純粹理性批判》是對人性的一種“先驗”認識能力的闡述。然而,知性和“先驗”認識能力都是人性構成要素之一。又如,實用主義哲學倡導的工具主義觀點,就是將人的認識活動與人生價值觀念聯絡起來,認為“有用就是真理”。
認識論與本體論的聯絡。我們從“理性主義”或“經驗主義”的學說流變中,清楚地看出,所有的“認識”問題,到後來都歸結到“本體”問題上;原來,“認識”最主要的是“主體”,但“客體”亦甚重要;“知道什麼”總也是“認識論”問題的核心之一。比如,休謨《人性論》是經驗主義,又是“懷疑論”的代表作。休謨認為在“認知”過程中,不但“客體”不存在,就是“主體”亦不存在,存在的只是“印象”***Impressions***,而且,這“印象”是遊離的,無所依賴,所謂的“實體”根本不存在。
認識論與方法論的聯絡。認識論與方法論有密切聯絡,哲學家採取的方法論不同,就產生了不同的認識論學說。比如,分析哲學和語言哲學是一種認識論,它們採取現代邏輯分析方法論***符號學與語義學***追求知識真理性的來源和檢驗方法。還有,結構主義和實用主義也是認識論範疇,它們是不同方法的認識論。
第三,人性論與認識論、本體論和方法論的聯絡。
人性論與認識論的聯絡。中國傳統哲學是一種人生哲學即人性論哲學。《大學》曰:“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它的前半部分是認識論,後半部分是人生論,它充分體現了認識論與人性論的聯絡。休謨更是直接將認識論用人性論稱謂。
人性論與本體論的聯絡,表現在一種哲學人性論學說,都要以一種本體論概念為核心而展開對其學說的理論闡述。比如,休謨《人性論》的本體概念是人的知性,王海明《人性論》的本體概念是人的利己性。儒家人生哲學的本體概念是“仁”。各大宗教的學說都要以一種“神”為本體而建立起來,如基督教的本體概念是“上帝”即神,伊斯蘭教的本體概念是“真主”即神,佛教的本體概念是“佛”即覺,道教的本體概念是“道”即自然。
人性論與方法論的聯絡,表現在哲學家人性論學說都要採取形而上的方法,抽象一種人的根本性質,如人性知性說和人性利己性說等。還表現在宗教將人生價值用“三世說”進行詮釋和理解善惡因果報應的辯證方法。
最後,本體論與認識論、人性論和方法論的聯絡。
本體論在哲學領域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無論是認識論、以及人性論的倫理學、價值論和神學等,都有某種抽象“本體”或本質作為學說的基礎,抽象的“本體”影響著理論發展的方向,並規範著其研究的內容。因為任何一門哲學學問,都是在追尋它的物件作為一種存在者的某種根本原因、本質是什麼?
本體論與認識論的聯絡,表現在笛卡爾“我思故我在”,它確立了主體性本體論認識論的基礎,是西方近代認識論的開端。
本體論與人性論的聯絡,表現在現代存在主義哲學與傳統本體論的區別。存在主義哲學斷然拒絕確定外部世界的客觀存在及其規律,反對把“存在”一詞用於一切外在的、具體現實的東西,而把“存在”只限於表示“人的存在”。只有人才有存在,其任務就是要揭示和闡釋存在的意義和本體論結構,從純粹主觀性中找到人的自由的、創造性的活動和人的真正的基礎和原則。對於“人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存在主義一反傳統的含義,不再表示人的理智或理性,而是個人的情感、意志和心理體驗等非理性的東西。因而它對人的存在狀態,即對人的主觀感受和個人處世態度所作的描繪,呈現出強烈的非理性主義色彩。提出“煩”、“畏”和“死亡”的觀念,認為它們是人生永遠不可擺脫的陰影。因此,存在主義哲學是對人性的一種本體論的闡釋。
本體論與方法論的聯絡,上面提及本體論***形而上學***四次翻轉,都是哲學家採取不同的方法論的結果。
小結:由於哲學“四論”相互普遍性聯絡,使我們很難確定某位哲學家的著作,是本體論、還是人性論、或是認識論、或是方法論,比如《道德經》、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就是如此。換句話說,這就是哲學。
四、哲學與科學的關係
在西方哲學史學上,一些著名哲學家如康德、黑格爾、胡塞爾等人,都試圖把自己建立的哲學體系打造成科學,或是要建構成為科學的基礎。不過,需要指明這裡“科學”概念是指什麼?是指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如果是前者,那麼,哲學家不是搞錯了方向,就是一種狂想。哲學家們沒有忘記亞里士多德就做了劃分。
哲學是社會科學的皇后,就如同數學與自然科學的地位。社會科學是實證的科學,自然科學是實驗的科學。社會科學包括:經濟學、政治學、法學、軍事學、教育學、美學、歷史學、人類學、心理學等。哲學不是社會科學,因為哲學既不具有實證的性質,也不具有實驗的性質。哲學是關於人性論、認識論、本體論和方法論相互聯絡的邏輯性理論。哲學人性論與社會科學密切聯絡。哲學人性論與自然科學目的性相聯絡。哲學方法論與自然科學方法論有一定的聯絡,哲學方法為科學研究提供非工具性思維方式,由此推動科學的發展,或者說科學研究離不開哲學方法的指導,或者說某些科學方法具有哲學思辯的性質,或者說哲學思辯方法往往是某一科學創造、發明的方法的背景。當然,科學有各學科的方法論。認知心理學和語言心理學是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結合部,也是未來科學的高峰領域,即由智慧機器人向意能機器人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哲學概論》 鄔昆如 主編.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5年
2、李志才主編《方法論全書》***Ⅰ***哲學邏輯學方法,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3、魏志明、胡敏、韋克難主編:《哲學引論》,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
4、古籍:《道德經》;《大學》;《周易》。
5、史昭樂:《辯證法體系新述》,紅旗出版社,2004年。
6、李德順主編《哲學概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
7、王海明:《人性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8、***英***休謨:1739年,《人性論》,關文遠譯,鄭之驤校,商務印書館出版,1980年。
9、夏基鬆:《現代西方哲學教程》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10、車銘洲編:《西方現代語言哲學》李連江譯,南開大學出版社***
11、阮青:《價值哲學》,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
12、陳才天:《人性多元要素同構》,新華網•論壇***文化欄目***,2012年11月。
13、俞吾金:《形而上學的結構和歷史》,超星學術講座,復旦大學,2012年。
14、張志偉:《德國哲學選讀》,超星學術講座,中國人民大學,2012年。
15、夏瑩、閻孟偉:《哲學概論》,超星學術講座,南開大學,2012年。
16、周曉亮:《笛卡爾及其哲學思想》,超星學術講座,中國社會科學院,2011年。
17、江怡:《分析哲學與語言哲學》,超星學術講座,中國社會科學院,2010年。
18、[英] 羅 素:《西方哲學史》 上、下冊 ,商務印書館, 1963年。
19、***德***黑格爾:《邏輯學》上、下卷•楊一之譯,商務印書館,1976年。
20、海德格爾:《存在哲學》,《路標》,孫周興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21、***德***康德:《純粹理性批判》,鄧曉芒譯,楊祖陶校,人民出版社,2004年。
22、週中之主編:《倫理學》,人民出版社,2004年。
23、王旭曉:《美學通論》,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24、段德智:《宗教概論》,人民出版社,2005年。
下一頁分享更優秀的<<<
哲學的定義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