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哲學的相關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1日

  對待中國古代哲學的態度,有人認為應當不加批判地完全肯定;有人把中國的落後完全歸咎為傳統的哲學思想,主張全然拋棄中國古代哲學而全盤西化。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的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篇一

  對待中國古代哲學的態度,有人認為應當不加批判地完全肯定;有人把中國的落後完全歸咎為傳統的哲學思想,主張全然拋棄中國古代哲學而全盤西化。這兩種觀點都是錯誤的,正如古人所云:“東海西海,心同理同。”每一個國家或民族的哲學思想都有其存在的理由,都在一定階段對社會的發展起到推動的作用,我們必須肯定它們的存在,以平等的眼光來審視古今中外的哲學思想。對待中國古代哲學思想更應當是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古為今用,批判繼承。

  縱覽中國古代哲學的發展歷史,儒、道、佛三家的哲學思想不斷地鬥爭、融合,其他如墨家、法家等的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作用於主流的哲學思想。對於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優秀價值原則、哲學思想,我們可以將其轉化為時代精神來繼承;而對於有些內容,我們亦可抽取其封建性的思想核心,提取其中有用的部分,使之成為對今天有所助益的思想要素。

  一

  縱觀中國古代哲學的發展,我們基本可以理清中國古代哲學具有以下特徵。

  ***一***注重人生。

  中國古代的哲學家往往從生活的實踐出發,來研究各種哲學問題,所以特別注重對人生的研究。儒家哲學重所講的心、性、情、意、良知等都表示出對人生、人性,以及對人的生命的一種認識;道家所關注的理想的人生境界——逍遙與解脫,嚮往著飄逸灑脫、高潔絕塵的風骨神韻;佛家追求成“佛”,將達到涅槃境界作為人生的終極目標……兩千多年來,對人生的審視,對人的自我追求的關注,始終是中國古代的哲學孜孜以求的核心問題。

  ***二***注重踐履。

  知與行的關係向來是中國古代哲學家特別關注的一個問題,簡而言之就是理論和實踐的統一。中國古代的哲學成就不僅僅表現在理論方面,更體現在這些理論的踐行上。誠如孔子所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裡所謂的“樂之”,就是依其所知以實踐,從而獲得一種樂趣。道家的退隱,墨者的身體力行……無不表現出中國古代哲學家們不僅關注理論的構建,而且能做到言行一致。

  ***三***注重道德。

  中國古代哲學從本質上來說也是一種道德哲學,儒家的“五倫”、道家的修身、佛教的向善都是以道德為第一要義的,封建社會的秩序也是通過道德來維繫的。道德實踐可以提高人們的修養,從而達到社會整體關係的良性互動。

  ***四***注重和諧。

  中國古代哲學不僅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而且十分重視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道家創始人老子在追尋萬物產生的本源時,體會到“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儒家的創始人孔子認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孟子認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強調的就是要以和諧為最高原則來處理各種關係,以達到“人和”的境界。中國古代哲學極力通過各種方式追求一種和合的境界。

  二

  幾千年來,中國古代哲學始終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形成了中華民族深厚的心理積澱。中國傳統哲學中的許多思想,不僅對中華民族精神的形成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而且對促進世界的文明與進步也起到了推動作用。誠然,中國傳統哲學作為封建社會經濟、政治的產物,其中自然存在著一些糟粕,至今仍會產生一些消極的作用。因此,有人曾質疑:21世紀,我們還需要接受這些傳統哲學思想並使之作用於我們的行動嗎?這些傳統的哲學思想是不是已經過時,應該被扔入故紙堆中了呢?

  對於中國傳統哲學中的很多思想,我們應當客觀、理性地來看待,其中有很多精華部分與當今的時代並不相悖,只要我們能夠賦予它們新的涵義,給予它們新的理解,那麼它們仍然會給人們以啟迪,對現實仍然具有指導意義。今天,當我們重新翻閱中國古代的哲學典籍,細細品味,仍然會獲得很多感悟,而這恰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魅力所在。

  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思想不斷受到外來的衝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思維方式都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中國傳統的哲學觀念一再地受到衝擊。這種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帶來了社會的進步,但一些西方消極的、錯誤的思想也隨之而來。

  生活在充滿機遇與挑戰的21世紀,作為國家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當代大學生任重而道遠。國家、社會、學校、家庭都給予了他們很高的期望,但很多社會現象卻不得不讓人警醒,很多大學生的現狀不能不讓人擔憂:人本精神的缺失、精神文明的真空、公民意識的淡薄、生命尊嚴的淡漠、責任感的缺乏、社會道德的淪喪……這一切已為高等教育敲響了警鐘。將中國傳統哲學匯入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並非是一種倒退,而是希望能用傳統哲學思想中一以貫之的那一部分優秀思想和觀念來震懾當代大學生的心靈,引導他們走上正確的人生道路。

  三

  瞭解中國古代哲學,接受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中精華部分的薰陶,會對當代大學生人格的塑造、道德的養成、為人處世等各方面產生重要的影響和作用。

  ***一***中國古代哲學重視個人的修養和理想人格的培養,對當代大學生塑造具有高尚品格的情操,具有重要的意義。

  當前,很多大學生進入高校後,便放鬆了自己,對未來

  感到很渺茫,於是把精力放在上網、戀愛上,白白地虛度了寶貴的光陰;有些大學生為了獲得獎學金,取得榮譽,甚至不擇手段……殊不知,大學時代正是一個人加強自身修養,培養理想人格的時期。未來的路究竟應該怎麼走,將自己定位於何處,這些都離不開個人修養,以及思想認識的提高。

  中國古代哲學的各家各派都非常注重個人自我修養的充實。在儒家看來,人只有具備完整的知識結構,才有完善的理想人格,因此就要努力充實個人的學識和涵養。孔子把學習當作一種樂趣:“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孟子認為,人無論在何時,都要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保持自身的操守,不因名利損毀個人的品格。道家哲學認為,虛假的名譽會給人帶來傷害,莊子認為:“名止於實,義設於適,是之謂條達而福持。”只要名譽與實際相符合,善行與能力相適應,就可以了。墨家也非常重視“修身”,強調“察色修身”和“以身戴行”。

  總而言之,當代大學生應當注意自身修養的提高,健全人格,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腳踏實地地學習,老老實實地做人,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也正是古人所倡導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今天被時代賦予的深意。

  ***二***中國古代哲學主張正確地對待義利之間的關係,對當代大學生面臨義、利的矛盾時作出正確的抉擇具有重要的意義。

  義和利的關係一直以來都是中國古代哲學爭論的焦點,在義利問題上,各家各派都有各自的觀點。在義利問題上,當代大學生又當如何去抉擇呢?當前,有的大學生為了賺錢,誤入傳銷組織,為不法分子所利用,害人害己;有的大學生為了獲取蠅頭小利,向自己的同學兜售一些“三無”產品;有的大學生違反學校的相關規定,為了獲取利益鋌而走險……

  中國古代的哲人們在義利問題上曾做出許多不同的選擇。儒家承認謀取物質利益和祈求幸福是人們的共同追求。孔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孟子也說:“欲貴者,人之同心也。”但儒家哲人又認為:“君子謀道不謀食。”在他們看來,物質利益只是人們為了生存的一種基本的、低層次的需要,還有更高層次的需要,那就是對道義的追求。在道家哲人的面前,名利富貴皆煙雲,“聖人去甚,去奢,去泰”,認為應當去掉過分的追求、過分的慾望和過分的企盼。莊子反對爭利,特別反對用不正當的手段獲取利益。

  今天,在社會主義社會,每一個人都應當正確地處理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三者的關係。首先要肯定每一個人的正當利益,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難免會產生矛盾。當發生這樣的矛盾衝突時,應當堅持集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的原則,個人應以大局為重,必要時,還應為集體利益作出犧牲。當代大學生如通過合法的手段去賺取生活所需,這無可厚非,高校往往也鼓勵學生勤工儉學,但需要注意的是,不擇手段謀取利益,其結果只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三***中國古代哲學推崇“仁愛”原則,追求人際關係的和諧,對於當代大學生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具有重要的意義。

  現在的大學生往往都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是父母長輩關愛呵護的物件,這也就造成部分大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特點。但是進入大學以後,遠離父母,大學生開始了集體生活。如果還繼續保持“以自我為中心”的心態,凡事只考慮自己,那麼,這樣的大學生將很難適應大學生活。

  中國傳統哲學崇尚“仁愛”的原則,強調要“推己及人”,關心他人,認為在人與人的相處中,應當設身處地為對方考慮,“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孟子強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荀子強調:“仁者自愛。”墨子從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和功利原則的角度,提出了“兼相愛,交相利”的思想。從仁愛精神出發,我國的古人主張“和為貴”,強調社會和諧,講求和睦相處,倡導團結互助,追求天人和諧、人際和諧、身心和諧,始終堅持與人為善。

  今天的大學生在集體生活中同樣應奉行這樣一種“仁愛”精神,努力搞好與同學、老師的關係,凡事多做換位思考,平等待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係。

  ***四***中國古代哲學注重道德的實踐,倡導言行一致,對於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的提高具有不容忽視的意義。

  當前,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也

  帶來了一些消極現象,如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不利於 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某些大學生身上也有這樣的一些表現,如在 考試時違反考試紀律,與人交往時不講誠信,面對父母長輩頤指氣使……這不禁使人們在心中畫上一個大大的問號:“難道今天的大學生就是如此不講道德嗎?”

  中國歷史上的儒、道、墨、法、佛等各家都認為,在塑造理想人格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注重道德的 實踐。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如廉潔自律、寬厚待人、艱苦樸素、勤儉節約、孝敬父母、尊老愛幼、尊師敬業,以及剛健有為、捨生取義、見義勇為、發憤圖強、恪守誠信等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深入人心。

  而今,當代大學生仍應踐行這些在中國古代 哲學思想基礎上形成的道德傳統,並要身體力行,做到言行一致,不能說一套做一套。相信在當代大學生的表率下,我們的社會將會更加和諧、美好。

  中國古代哲學可以說是一個矛盾體,具有鮮明的兩重性。有些哲學思想表現出積極、革新、進步的一面,屬於精華的部分;有些哲學思想則表現出消極、保守、落後的一面,屬於糟粕的部分。當代大學生應注意繼承和弘揚中國古代哲學中的積極思想,並根據現實,賦予它們以新的內容,使這些思想能真正為我們所用,為我們自身的 發展,為社會的進步提供有益的借鑑。

下一頁分享更優秀的<<<

中國哲學概論的論文
中國傳統哲學基本特徵的相關論文
相關知識
中國古代哲學的相關論文
中國古代哲學的論文
現代西方哲學的相關論文
現代西方哲學的相關論文
科技哲學的相關論文
淺論教育哲學的相關論文
淺論中國股票市場的相關論文
探析中國教育現狀的相關論文
思考教育哲學的相關論文
生活與哲學的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