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時是前腳掌著地還是腳後跟著地好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8日

  隨著健身的興起,跑步這項運動也越來越受到歡迎。在讓身體達到健康的同時也可以使脂肪降低,從而雕塑形體。很多人都愛跑步,但對跑步的瞭解並不多,長期導致身體上出現各種不適。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跑步的問題。

  “身高170,體重63公斤,體脂15,跑步目的是為了保持,月跑量在150左右,剛開始跑是腳後跟著地,跑了有半年時間,最遠半馬,配速5:30,然後左膝蓋不適,下來調整為腳前掌著地,又跑了半年左右吧,現在膝蓋好了,可是左腳踝又不舒服了,目前配速6分鐘左右,月跑量150公里,糾結死了。”

  這是一個讀者提供的問題,從他的基本情況我們不難看出,他的體重和身高是比較匹配的,不胖也不瘦。跑步是為了維持體重;跑的速度不快;運動強度較大,一個月150公里,那麼平均到每一天最少5公里。以維持體型來說這樣的運動強度太大了,每天長時間的跑步沒有休息,雖然自己不覺得累,但是我們的關節需要休息,長時間關節受壓得不到很好的恢復,不管你用前腳掌或腳後跟著地,關節還是會疼痛。

  所以建議每週運動3~4次,隔一天訓練一次,不必每天去跑。給下肢關節充足的休息去恢復,多按摩拉伸下肢肌肉,這樣才能達到良好的運動效果。

  接下來講一講跑步究竟用腳的哪個部位去著地:

  一、前腳掌著地

  人的身體是適合前腳掌著地的,因為人類有跟腱,跟腱的唯一目的就是在奔跑的時候前腳掌落地後被拉長,然後收縮產生反彈力,使人繼續向前奔跑,它是用來用來儲存能量的。所以說在快速奔跑過程中運用前腳掌著地是很好的,因為跟腱可以提供更多的能量,使我們用最短的時間發出最大的能量。

  反正,如果慢跑用前腳掌著地就會導致跟腱和足底筋膜承受過大壓力踝關節和足底產生疼痛。

  二、後腳跟著地

  後腳跟著地適合於慢跑,慢跑過程中力是向前向上的,所以後腳跟著地會減少足底筋膜和跟腱很多壓力。發力過程中由前向後 臀發力做髖伸要為主導,膝伸輔助發力、踝伸輔助發力。很多人慢跑膝痛是臀大肌不會發力所致,臀不發力;股四頭肌和小腿代償發力,那麼膝關節就會承受較大壓力,引發膝痛。

  最後我們來看,其實跑步出現身體關節上的問題最大的原因有三個:

  1. 錯誤的運動強度

  2. 錯誤的發力模式

  3. 錯誤的落地方式

  前掌著地可以緩解地面對膝關節、髖關節的衝擊,快速的短跑都是採用前腳掌著地。但是這種落地方式對小腿肌肉群、腳踝、足弓等部位要求比較高,需要做專門的訓練。對於普通愛好者來說貿然嘗試,不注意方式方法很可能導致足底筋膜炎和脛骨骨膜炎。並且很多人會練出踮著腳跑的錯誤姿勢。

  後腳掌***腳後跟***著地法的跑法目前爭議較多,但這並不意味著這種跑法無可取之處。一般認為,在技術動作不正確的情況下,就像用腳後跟持續進行跳躍,膝蓋和髖關節會承受較大的衝擊,非常容易受傷。但是,如果能夠正確掌握後腳掌過渡到前腳掌的技術,就能化解大部分衝擊力。現代跑鞋很多都是後跟厚度大於前掌,後跟著地過渡到前腳掌就成了最舒服的一種姿勢,所以在普通跑者中後腳跟落地還是非常常見的。

  沒有十全十美的落地技術,每一種技術都有自己的優缺點,沒有絕對意義上最好的技術。國際馬拉松比賽中的專業馬拉松運動員,大多是採用前腳掌落地後迅速切換全腳掌的混合跑法。而普通跑步愛好者一般都是後腳跟著地,或後腳跟著地過渡到前腳掌的跑法。

  對於普通跑步愛好者來說,不必過分在意自己是哪種落地方式,每個人都有自己感到最舒服的跑姿。前掌跑法較依賴小腿肌肉、腳踝韌帶、髖部肌肉。後腳掌跑法則側重調動脛骨前肌、膝蓋附近肌肉及韌帶。無論哪種跑法,身體受到地面的反作用力不會因為跑姿的不同而不同,只是受力肌肉不同罷了,平衡鍛鍊各部位的肌肉才是王道。無論採用哪種跑姿,關鍵是落地要輕緩,而不是重重地砸向地面。有些跑友跑步的時候落地聲很重,就要注意了,你的關節承受了很大的衝擊力,長此以往很容易受傷

  所以我們跑步時一定要讓身體肌肉做好準備調整好訓練強度,掌握正確的跑步方式。這樣,傷痛自然會離我們遠去。

多少歲以後就不適合跑步鍛鍊了
馬拉松的起源
相關知識
跑步時背部流汗特別多是什麼原因
跑步時是前腳掌著地還是腳後跟著地好
跑步時腳疼的原因簡單分析
跑步時有什麼呼吸技巧必須掌握
跑步時膝蓋痛是怎麼回事
跑步時岔氣是什麼原因
孩子跑步時的注意事項
跑步時正確呼吸方法
跑步比賽前緊張怎麼辦
什麼歌適合跑步時候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