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太極拳如何心靜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17日

  練太極拳最重要的原則是"心靜用意"。這指的是在運動時,思想集中心神專一,意識不斷地指導動作,並且靈活變換,使任何動作都有一定的指向,沒有顧此失彼的亂動。這個原則應該始終貫串在整個練拳過程之中。下面是小編專門為您整理好的:。

  ***一***用意指導動作

  練太極拳時,未動之前,端正姿勢,呼吸自然,存想丹田臍下小腹部,屏除雜念,處於一種無思無慮狀態。自覺全身安排妥當,已經心靜氣和,然後開始動作。既動之後,全神貫注地不斷用意來指導每一動作的正確性、連貫性和圓活性,動作過程中內部與外形的開合虛實和旋轉變換務求上下相隨,內外合一,意想勁到,動必合法。

  太極拳家把精神鍛鍊和肉體鍛鍊看作同樣重要,甚至把前者看得更為重要,提出了"用意不用力"的最高原則,使所有動作在意識連續貫注下輕輕運動,不使拙力,從而提高鍛鍊的效果〔這個"心靜用意"的原則,太極拳家稱作"練意",結合"練氣"***腹式呼吸***、"練身"***運動肢體內外***,構成了太極拳鍛鍊方法上意識、呼吸、動作三者密切結合的整體性和內外合一性,成為一種優越的拳術〕。



 

  練太極拳所以能夠治療各種慢性病,能夠增強體質和使精神煥發,保持工作能力和延長壽命,其根本原因首先在於"靜中觸動動猶靜"的原則對人體所起的良好作用。

  練拳時"心靜用意",要像做氣功時"入靜"一樣,全部精神要用到動作上去,引導著動作,做到"意動形隨"。例如,手向前按時,先要有向前按的想象,動作即行跟著前去;意欲沉氣,就要有氣沉到腹腔深處的想象。意不中斷,動作也不中斷,這就是用意引導動作的練法。這種練法會使練習者本人感到意趣環生,會使旁觀者看來,動作顯得柔和優美,好像行雲流水,風吹楊柳那樣自然、活潑。

  初學太極拳時,由於邊想邊做,動作上往往顧此失彼,精神容易緊張,經過一段練習時間,等到動作熟練以後,思想就容易專一,心意自然會靜下來,並且越練越寧靜。太極拳功夫深,練得非常寧靜的,當表演時,純靜專一,氣勢騰挪***虛靈活潑預動之勢***,精神靈動,一片神行,可以把觀眾的情緒***下來,全場肅靜,專心欣賞。有些人在練拳時把"心靜"練成閉目養神的半睡眠狀態,動作鬆懈隨便,沒精打采,並且把練拳套的時間無限制地延長,也就是把靜坐功運用到太極拳行功內來了,這和練太極拳"靜中觸動動猶靜"、提起精神、一氣呵成等要求是不符合的。

  ***二***練太極拳多年後的內體感覺

  如果能夠認真做到心靜用意,長年堅持練太極拳,則會使有關部位的神經都處於一定程度的興奮狀態,導致氣血迴圈加速,經膜和毛細管擴張,開頭會出現發熱、發脹或出汗,手指肚平時比較飽滿。進一步會出現有如螞蟻爬行般的刺癢感覺;手足運動時有如以小棍撥水似地簌簌抖動的內體感覺;運動時手指肚似有無數針尖往外發射的感覺,會陰、湧泉等穴位和小腹部有震動和衝擊的感覺。另外,隨著動作的伸縮旋轉,腹腔內氣流咕咕作聲,旁觀者也可以聽到。這些暢通氣血的現象會逐漸消失。經歷這些暢通生理現象以後,逐漸會清除這種景象,但是其後練拳的興趣更濃,體內融融和和,體會到有空鬆圓活的意趣,時常感到有另一番意味,練拳就欲罷不能了。上述種種反應不可追求,練到一定功夫自然會產生,而且因人而異。有的人就沒有反應;如果勉強追求,會有流弊的。

  練太極拳如何由內及外:

  太極拳以練內為主,向來有"重意不重形"的說法。但這是對功夫較深者專向靜處練習而說的。傳統的練法是"始而意動,繼而內動,然後形動",是內動導外形,外形合內動,由內及外,以外引內,最後做到內外合一,表裡一致,"一動無有不動"。武禹襄拳論說"凡此皆是意,不是外面","以心行氣,以氣運身";李亦畲拳論說"緊要全在胸中腰間運化,不在外面";陳鑫拳論說"外之所形,莫非內之所發";陳發科說"內不動,外不發"。這些話都是說的"由內及外"、"內外合一"的鍛鍊方法。

  內動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內臟、肌肉的動向安排,二是內氣的流轉貫注,都是用意來指揮的《十三勢行工歌》所謂"意氣君來骨肉臣",武禹襄解釋為"心為令,氣為旗;神為主帥,身為軀使"。這都是內動支配外形的明確規定。中醫理論認為氣血兼顧,以氣為主,認為形體之能抗拒外力,百節之能屈伸活動,是"氣之充也";認為血的化液濡筋,成髓養骨,也是依靠氣的動力。太極拳以調和氣血、暢通經絡為功能,以纏繞圓轉的螺旋纏絲勁、抽絲勁的技擊方法為應用,其由內及外的鍛鍊方法,各式太極拳家積累了不少寶貴的經驗***現代教授太極拳者大都只講外動,通常只籠統地說"以意識引導動作",對於內動的方法,則略而不詳***。茲綜合陳、楊、武三家的內動導外形的方法,試舉例以明之。

  在"心靜用意"、"身正體鬆"、"舉動輕緩"、"動作弧形"、"上下一條線"等原則下,動作欲向何處,內部即先作好安排。在頂勁領好,樁步穩當之際,如意欲左旋邁步,則眼神先去,直射平視,脊骨節節鬆沉,胸腹內部先微微右轉***眼隨意動,身隨眼動***,同時緩緩吸氣,臍下小腹微內收,右側胸肌向下鬆沉,右側腰部倍覺充實,右腰隙***即內腎***下抽落實,似乎托起左側腰隙;胯根撐開,右胯根微向內抽,鬆胯屈膝,逐漸坐實右腿,成右實左虛之勢,是為吸、為合、為蓄。使腰部充實,而內勁由兩腹側向腹前彙集於一點。然後,右胯再微向下沉,左足輕緩地向左前方邁出,步隨身轉,隨即緩緩呼氣,兩胯根更撐開,兩膝蓋向左右分向前挺***膝蓋不宜超過足尖***。隨著重心逐漸左移,左側胸肌向下鬆沉,左側腰部漸覺充實,而其中內勁有弧形向前上折射之意,兩肩中間骨節仍微微鼓起,腰脊命門穴則向後勃,而脊骨根有向前上翻之意,使上下前後有對拉勻稱之意。逐漸坐實左腿,呼氣時部分氣撥出,部分"氣沉丹田",形成小腹自然外突,是為呼、為開、為發。

  這時,左右胸肌隨著鬆沉,牽動著內勁,隨著呼氣,有"外往前合"之意。小腹部兩側的內勁弧形向腹前中線匯合於一點,與眼神和手的動向相一致。完成這些一吸一呼、一蓄一發的動作,接著又緩緩吸氣,使氣聚於臍下,腹部內收;左胯根微向內抽,左腰隙下抽落實,似乎托起右側腰隙,隨著右足提近左足旁,又緩緩呼氣,小腹逐漸外突,成左實右虛之勢。脊柱和左右胸肌隨著鬆沉,胸兩側肋骨仍是節節鬆沉,有外往前合之意,氣沉小腹,其中內勁由小腹兩側向腹前正中線折射,焦點集中於一點。肛門微緊收,成"吊襠"之勢,這是又一個吸呼、蓄髮的動作。這種內部的上下、左右虛實互換,也是陰陽相濟、陰陽互為其根的具體運用。胸背部分始終要保持含胸拔背的姿態。吸氣時小腹內收,呼氣時部分撥出,部分氣下沉於小腹部。吸氣為四梢"勁迴歸丹田",呼氣為"氣沉丹田"、"勁貫四梢"***四梢為兩手兩足尖端***,通過旋腰轉脊,節節貫串地使丹田勁上行者由旋腕轉膀而達於手尖,下行者由旋踝轉腿而達於足尖。

  在動作過程中,尾閭始終正中地托起丹田***小腹部分***,脊骨根向前對準胸腹部中央一條垂直線,脊骨根有前送上翻之意。動作欲向何處,脊骨根立即對向何處,對動向起到舵手作用***應用在推手,開呼為發勁,打放;合吸為蓄勢,走化***。隨著動作的一開一合,腹式呼吸的一呼一吸,內臟輕微地做上下左右大小不等的弧形活動,可起到自我按摩的作用。氣血沿著經絡、血管系統活潑流轉,外部的形態,手足的變換,隨著內動而運動。周身在運轉過程中在不同角度上保持中正,協調平衡,加強合力作用。前進後退,左旋右轉時,肩節始終對準胯節,兩乳對準兩肚角,齊進齊退,身法自然端正,上下也自然相隨。這種內勁率外形,"由內及外"的練法,關鍵在於腰脊命門穴的主宰作用和左右腰腎的抽換來支配全身內外動作的協調,無止境地越練越細緻。

  這無論在療效上、健身上或技擊上,效果都比單單注意外動的練法為好。這是前輩太極拳家積累起來的寶貴經驗,值得我們加以注意、研究、闡發,並不斷充實其內容。
 

如何練好太極拳
練太極拳怎樣求靜
相關知識
練太極拳如何心靜
練太極拳如何做到心知與身知相結合
習練太極拳如何增強內氣的練習方法
初練太極拳如何防護膝蓋疼痛
初練太極拳如何防護膝蓋
習練太極拳如何做到襠走下弧
練太極拳如何吞身吐身
練太極拳如何做到虛實分明
練太極拳如何瘦身
練太極拳如何維持身體平衡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