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溝通的要素
溝通,是一個互動的過程。為此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些的一些內容,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整個溝通過程由七個方面要素組成,即資訊源、資訊、通道、資訊接收者、反饋、障礙和背景。
:資訊源
是指擁有資訊並試圖進行溝通的人,即溝通者。溝通的目的各有不同,可能只是為了提供資訊,或為了影響別人,或為了與人建立某種聯絡等。溝通者的概念是相對的,在整個溝通活動中,溝通雙方往往互為溝通者和資訊接收者。
:資訊
是指溝通者試圖傳達給別人的內容,這種內容往往附加有溝通者的觀念、態度和情感。溝通者附加的態度和情感主要通過聲調、語氣、語速、附加詞、語句結構以及表情、神態、動作等方式加以傳遞。這種資訊可能是直接明確的,即內容通俗易懂,直截了當,無須思索和邏輯推理,這種資訊也可能是間接隱晦的,需要深刻理解和推理才能弄懂其內容。
:通道
是指溝通訊息傳遞的方式。人的五官如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都可以接收資訊,但在日常生活中最主要和運用最為廣泛的溝通是視覺溝通和聽覺溝通。人們常用的溝通的方式既包括面對面的直接溝通,也包括網路溝通、電話語音溝通、書信文字溝通、託人捎話間接語音溝通等間接溝通方式。心理學研究發現,在所有的溝通方式中,影響最大的仍然是原始的面對面的溝通方式,這是因為在面對面溝通方式中,溝通者除語言資訊外,還可以通過眼神、表情、姿態、動作等向資訊接收者傳達更為全面的資訊內容,對接收者具有更強烈的感染作用,同時,溝通者還可觀察到資訊接收者完整的反饋訊號,全面瞭解接收者對資訊的反應,並可根據對方的反饋及時調整自己的溝通方式,如果對方表現出的是積極的反應,則可以繼續進行溝通,如果對方表現出消極的反應,則會隨時對溝通方式和溝通內容加以調整,有助於提高溝通效果和最大限度地對接收者產生影響。
近年來出現的網路溝通主要包括文字溝通部落格、空間以及視聽溝通視訊等形式,部落格、空間的文字溝通仍類似於先前的書信溝通,而網路視訊溝通雖然遠比部落格溝通要先進和全面,但和麵對面溝通相比仍有許多不足,首先,視訊溝通者和接收者必須通過觀看視訊畫面才能實現溝通,這就容易給接收者造成一定的注意力轉移,而面對面溝通則沒有這樣的中間過程;其次,和最直接的面對面溝通相比,視訊溝通仍有一定的間隔感和距離感,同時無法實現直接溝通中的一些感情及資訊傳遞功能,如拍肩膀、握住手安慰、遞紙讓擦眼淚等;再次,因視訊畫面侷限,視訊溝通遠沒有面對面溝通的視角全面、細微,尤其是缺乏畫面外線索以及背景資料等。
:資訊接收者
即指接收資訊的人。資訊接收者的資訊接受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包括一系列注意、知覺、轉譯和儲存等心理活動。資訊接收者有可能是多人,如正在聽課的學生、聽取演講的聽眾、群體性事件中被說服的人群等,也可能僅僅是自己,如自我溝通。
:反饋
反饋是指資訊接收者對資訊的反應。反饋可以反映出資訊接收者對資訊的理解和接受狀態。根據資訊接收者對資訊的理解、接受狀態,反饋可分為正反饋、負反饋和模糊反饋。如果反饋顯示出資訊接收者理解並接受了資訊,如當事人對調解員所說話題饒有興趣或者點頭稱是,則這種反饋為正反饋;如果反饋顯示出資訊沒有被理解和接受,如聽者一臉的茫然或直接打斷說“我不懂你的意思”,說明聽者並沒有理解資訊的內容,或者聽者表現出很不耐煩的神態,阻止不讓再說下去,表明不同意溝通者的見解時,則這種反饋為負反饋;如果資訊接收者對資訊的反應處於不確定狀態時,即資訊不夠充分,接收者無法決定接受與否,這種反饋則為模糊反饋。模糊反饋並不是說接收者沒有反應,接收者已經理解並接收到了資訊,雖然接收者沒有明確的表態,但資訊會對接收者產生一定的影響。
反饋不一定來自對方,溝通者也可以在資訊傳送過程中自行獲得反饋資訊,比如溝通者發覺自己所說的話有誤或不夠準確,也會對此自行作出調整,心理學家稱之為自我反饋。在自我溝通中常伴隨有自我反饋。
溝通屬於一種互動作用,在實際的溝通過程中,溝通的雙方都在不斷地將反饋資訊回傳給對方,始終處於一種雙方互相傳遞和反饋資訊的過程,任何一方既是溝通者也是反饋者,如果一方缺乏反饋或者出現負反饋,則會造成溝通的阻斷,導致溝通無法繼續進行,比如對方面對溝通者的說辭無動於衷甚至反感,溝通者的溝通則會以失敗而告終。
:障礙
人們在溝通中經常會發生障礙,溝通過程中任何環節出現問題,都會造成溝通障礙,如資訊不明確,沒有表達清楚、資訊沒有被正確轉換成可以溝通的訊號、錯用溝通方式、資訊接收者誤解資訊,比如過於隨意的批評被人誤認為是在開玩笑等,都有可能造成溝通障礙。
:背景
背景即溝通發生的環境。不同的背景,資訊會被賦於不同的意義,同樣一句“你這人差的遠”,如果是在私人社交圈裡對某個朋友說,會被認為是一句玩笑話,如果是在正式的場合對某人說,則會被認為是一種侮辱。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溝通差異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