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式太極拳如何做到靜心慢練
陳式太極拳是許多人都非常喜愛的,生活中我們經常會在廣場上看到人們操練陳式太極拳,練習陳式太極拳的方法是很多的,做到靜心慢練是關鍵。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陳式太極拳怎樣能做到靜心慢練
陳式太極拳講究有慢有快、快慢相間,但是這些是相對其他太極拳而言的,想要練好陳式太極拳就要做到靜心慢練。
從“慢而不滯、快而不亂”的內涵來說,是與其他太極拳的“勻速緩慢”的內涵相一致的,都要求達到以意行氣、內外合一、心息相依、神氣相合、呼吸深長、氣沉丹田、柔順沉著、完整一氣。由此可見,太極拳的快與慢不在形式而在內。
從造拳者的初衷來講,“拳名太極”實天機自然之執行,陰陽自然之開合也,一絲不假強為,強為者皆非太極自然之理”。由此可見,太極拳的快與慢是自然而為,不是“應該”有快有慢,而是“自然”有快有慢。
快與慢的標準,應該是意、氣、神、形能否合一,若能合一,自然能快能慢,隨心所欲,順勢而為;若不能合一,其快必亂,其慢必滯,臨陣交手,必為人制。
因此,練陳式太極拳不應追求形式上的快慢相間,而應注重意、氣、神、形的完整統一,循太極自然之理,由慢而生靈,即拳經所云:“慢到十分功夫,即能靈到十分,惟能靈到十分火候,斯敵人跟不上我,反以我術為奇異。”
所以,練拳宜慢不宜快,能慢儘管慢。從起式開始,到收式結束,須慢慢領起,緩緩執行,默默停止,形似潺潺流水,又似和煦春風,柔順和緩,沉著兼備。
每一勢均要慢,每一式亦要慢;開展時要慢,沉合時亦要慢;一起一落要慢,一屈一伸亦要慢。慢而能思上下是否相隨,慢而能知內外是否合一,慢而能求神氣不斷,慢而能得周身一家。
尤須留心轉關處,轉關之處最奧妙,此處不留心,訊息終迷茫。慢者皆在心意,四肢百骸皆悅從,心意慢運,四體緩隨。意在神而不在氣,在氣則滯,氣滯則形散,此是關鍵。
而又宜靜不宜急,能靜就能慢,不能靜就不能慢。平心靜氣,靜心慢練,隨著外形動作的和緩轉移,引動內氣於體內無微不至地細細執行,使意氣相合,使神形合一,順其自然之勢,聽其自然之運,得其自然之機,合其自然之道,漸人物我兩忘之境。只有中氣存於中,虛靈含於內,方現一片太極原象。
慢練出真功,活樁有奇效。慢練就是活樁。功夫來自樁功,任何拳術都注重樁功的練習,樁功既是築基功,又是通向成功之途,因此都有一套相應的行之有效的樁功練法。
站樁是定樁功,慢練是活樁功。太極拳有無極樁,也有太極樁。太極樁就是活樁功,除了有一套活樁功的練法外,慢練也是活樁功。
太極十三勢即八門五步功,根據太極易變之理,八卦由五行而生。八門手法即八門勁須以五行五步為基礎。所以,慢練活樁功即使樁步穩固、沉重如山,而又虛實靈換,五行自如,則八門手法更具威力。
慢練能養氣,氣以直養而無害,氣以靜養而有益。以平和之心養浩然正氣,以虛靈之心養剛中之氣,氣和而物壯,養生有所賴;氣盈而勁足,拳術有威力。
慢練有助纏絲功的鍛鍊。意念由內而外地慢慢向周身各部位集散,使外形動作漸漸與心氣相合,則內氣緩緩地向意之所向目標纏繞流注,使氣血周流全身,疏通經絡,並使肌腱、韌帶產生彈簧般的柔韌勁,在慢慢地螺旋纏繞中,意氣神形似彈簧繞卷一般,久久練習即可達到一觸即動的化引進擊的纏絲勁,快觸則快轉,慢觸則慢轉,急緩我皆應。所以,練拳宜慢不宜快,順其自然是法則。
陳式太極拳中的鬆沉
所謂鬆沉就是放鬆之中,有沉墜的感覺,首先要放鬆,使全身內外、四肢百骸,使全身儘可能地放鬆。
鬆外就是身肢放長、伸筋拔骨、肌腱拉長、筋肉離骨、骨節開張,使經脈舒順通暢,絲毫無滯。
譬如地下之溝渠,不塞而水行;輸送之管道,不堵而流通;人體之經絡,不閉而氣通。
如何做到鬆沉,操作在心,心若放鬆,則全身內外都會放鬆,心想鬆開,則筋肉竹節無不鬆開,操作訣竅在於氣貫注經穴。
經絡猶如山谷中之通道,山川間之河流;經穴則猶如城鎮和村寨,依靠通道和河流相互通達,經穴是內氣流行最活躍、最敏感之處。位於骨節之處的經穴謂節竅,是內氣人於骨髓的竅門。
意氣貫注經穴 就是意想各節的節竅,如意想肩的節竅***肩井穴***放鬆鬆開,久之則肩關節自然放鬆鬆開;意想肘的節竅***曲池穴***放鬆鬆開,久之則肘關節自然放鬆鬆開。
意想胯的節竅***環跳穴***放鬆鬆開,久之則胯關節自然放鬆鬆開;意想胸的節竅***膻中穴***放鬆鬆開,久之則胸自然放鬆鬆開等等。
初學太極拳要學會放鬆,但是不能過於放鬆,送到一定程度要做到沉,做好鬆沉。
以此類推,以意想竅,循竅而行,日日貫注,晝夜貫輸,則筋肉自然離骨,骨節自然開張,達到放鬆鬆開的效果。
又由於“意為氣頭,氣隨意行”的作用,所以在意想節竅放鬆鬆開的同時,內氣由節竅人於骨髓之中,節節貫注,而又出於骨縫,充於肌膚,通於經絡,達於四梢,則放鬆之中有沉著,久之便能達到鬆沉的效果。
另外,周身內外上下除頂勁虛領、舌舐上顎和會陰上提外,其餘各部位都要有向下放鬆沉墜之意,如沉肩墜肘、胸空腹實、塌腰斂臀、坐胯屈膝、氣沉丹田、上虛下實等等。
陳式太極拳的發勁規律
鬆活彈抖的爆發力是陳氏太極拳的精華,也是陳氏太極拳與其他太極拳的主要區別之一。
眾多的太極拳愛好者對發勁都很喜歡,但苦練多年,能將勁發的淋漓盡致,隨心所欲,意到氣到勁到者卻如風毛鱗角,少之又少,究其原因是不得領。如果真正掌握了陳氏太極拳的發勁的規律,練好也並非難事。筆者在多年練習陳氏太極拳的過程中,潛心探尋其奧祕,現在練習太極拳發勁方法談一下自己的切身的體會。
陳氏太極拳的發勁練習,必須在去僵求柔,周身放鬆的情況下,遵循“勁起於腳,行於腿,主宰於腰,發於梢”這個太極拳發勁的基本規律,秩序漸進,用心揣摩。只要真正掌握了這個規律,無論在任何角度和部位發力,都能夠做到得心應手,隨心所欲,日久自會成功。
放鬆是發勁的前提,極柔軟方能極堅剛,只有做到充分的放鬆,去掉全身之僵勁,才能夠發出完整一氣的彈抖勁。全身骨節鬆開,肌肉鬆弛,最大限度地減少對抗肌的用力,使力不至於在中途由於對抗肌的用力,使力不至於在中途由於對抗肌的緊張而消耗減弱,使周身之力能夠在一瞬間到達著力點,也就是集全身之力於一點發出。另外,肌肉緊張用力的時間要短,要在力達到落點的一瞬間緊張,然後再迅速放鬆,這就是說,發勁時肌肉緊張的時間越短,力達到落點的速度就越快威力也就越大。
意氣是太極拳運動的靈魂,發勁要想達到一定的水平,就必須結合意念和內氣,以意領氣,以氣運身,氣到則勁到。意念一動,則全身皆動,在腰的帶動下,按照發勁規律,節節貫串地使勁迅速達到著力點勁到落點的同時肌內緊張,這樣就會產生彈抖力,此力極富彈性,有力而不僵硬,如金獅抖毛,乾淨利落。要想做好彈抖力,關鍵是腰襠,腰部旋擰,襠勁扣住,可使動作迅猛快疾,力達梢節。
練習螺旋勁,要以自己身體中心為軸,即以腰為軸心,在發勁時身體迅速向一邊轉動,產生離心力。按照力學原理,圓上任何一點都可以成為出擊點。要按圓的切線方向發出,並且發勁到落點時要講究前後左右的配合,也就是要注意對稱發力,不至於出現因發力落空而失重的現象,以保持自身的平衡。 衡量一個拳手的發勁,要從下面三個方面來分析:第一要看他的勁是否從腳上起,勁不起於根就好像是無源之水,沒有腳的蹬地反彈,就不會有節節貫串的推動力,也不會發出威力強大的整體勁;第二要看他是否有腰襠的抖彈旋轉力,在放鬆的基礎上,快速地擰腰釦襠,就會產生周身一體的彈抖力;第三看他是否有落點勁,落點勁就是將周身之力於一點發出。如只是周身抖彈而勁無落點,沒有穿透力,就華而不實,看似很厲害卻沒有殺傷力,無濟實用,就如拳論所云:“不本諸身,則虛而不實;不行於梢,帽實而仍虛。”通過上面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要想練好發勁,必須做到勁要從根上起,腰襠要有旋轉抖彈力,勁到落點要穩,力要發透,並且能夠定位。這三點缺一不可。 下面我以“掩手肱拳”為例,按照發勁的基本規律,具體講一下這個動作的發勁要點。 這個動作的發勁預備式是得心落在右腿上,右腳尖扣***有利於發勁時蹬地反彈***,順手變拳放於右肋側,左腿在前,左手掌置於左前方,兩眼自然平視,周身放鬆,自然合住勁,做好蓄勢。
拳譜講:“身如弓弦手如箭,蓄勁如開弓,發勁如放箭。”所以在蓄勢時要求要做到一身備五弓,周身上下全部合住勁,全身肌肉放鬆下沉,身體自然中正。發勁時,重心迅速由右腿移向左腿,鬆左胯,同時通過右腳蹬地***利用地面的反作用力***轉膝,擰腰,扣襠,轉胯,順肩,使勁迅速傳遞到拳上。整個身體向左旋轉,左肘在右拳發出的同時,迅速向後發力,和右拳正好形成對稱力。這親,既可以保持自己的身體平衡,使自己不至於在發勁時身體前傾而失去重心,在實戰時則不被對方引動而失勢,又有助於右拳的發力,左肘快速後拉可以推動右拳向前發力,從而做到集全身之力於一拳。這是就力學上講的旋轉離心力。另外,在發勁前一定要儘可能放鬆,在勁達到落點的一瞬間,肌內才能緊張,正如我們前面所講的——周身放鬆可以加快發勁的速度。勁到落點的一瞬間緊張,可以將力發透,並且有助於定位從而產生剎車力***制動力***,而後再迅速放鬆。
上面例子只是講明瞭陳氏太極拳發勁的一種方法。“拳無定法”,只要我們遵循陳氏太極拳發勁的基本規律,刻苦磨練,認真研究和總結,就能練出高質量的鬆活彈抖勁,達到“周身無處不是拳,捱到何外何外擊”的境界,無論在任何角度和部位發力均能隨心所欲,無堅不摧。
太極拳對抗中腳法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