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老規矩的高考滿分作文
老規矩是日常百姓安身立命的總則,是一種自我教育的經典語錄,規定具體而細緻。是怎樣寫成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是的範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範文一:新時代?老規矩!
北京地鐵裡,上班族們滿臉睏倦,身子隨列車晃動,整個人都懶懶的。而當他們的眼前出現空位時,則像瞬間充了電一般,三步並兩步地迅速落座,隨後又陷入混沌的狀態,無心再抬頭看一眼,花白頭髮的老人,懷抱小孩兒的婦女……也真是應景,恰在這時,廣播響起:“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請將座位讓給需要幫助的人。”
我不禁要問,這個社會怎麼了?怎麼這般沒有了規矩? “坐有坐相站有站相”難以做到嗎?“尊老愛幼”不是人類的普適準則嗎?“做客時不許隨便動主人家的東西”不應該是人們的基本規範嗎?老規矩能這樣漸行漸遠嗎?我們社會文明程度如此低下嗎?
好在,有人將“被人漸漸遺忘的老規矩”重新整理投諸網路,並引起熱議。先不論人們是否認可老規矩,也不論老規矩是否在新時代仍然有積極意義,我只是感嘆記得總比忘掉的好!畢竟,它在我泱泱大國存在了上千年,滋養了億萬華夏兒女。然而,我不禁又要一問,這本該是傳家寶的老規矩為什麼會被人們遺忘了呢?其原因是什麼呢?
是啊,我們在努力進行經濟建設,迎來城市化、工業化、數字化、現代化。我們堅信那轟鳴的機器,數字的攀升,遠比那些陳舊的“老規矩”有用得多。於是,你看到了自己身邊的“空巢老人”守著偶爾才會響起的電話,望眼欲穿;你看到公車上青年人因一點爭執對老人謾罵不止,大打出手;你看到旅遊者作為祖國的名片在國外名勝留下“到此一遊”,遭人白眼……
莫言曾感嘆,文學最大的用處就是沒有用處。因為文學帶不來GDP,帶不來高樓大廈,帶不來樓堂館所,帶不來升官發財的政績,但是它滋養的卻是心靈,是鋼鐵森林間的靈魂棲息地。我想,包括老規矩在內的中國傳統文化也是這樣吧。沒有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人們的心靈怎麼保持一份寧靜?和諧社會豈不會成為海市蜃樓?我們又如何自信地弄潮於世界之潮頭浪尖?那種認為文化不過是經濟的附屬、產業的點綴、甚至是財政的包袱,卻看不到文化能夠自主發展、形成產業、創造財富之重要地位,恐怕有短視之嫌吧?
孔子說“禮之用,和為貴”。沒有老規矩等傳統道德的約束規範,怎麼會有社會族群之間相互包容、求同存異、共生共長、和睦融洽呢?我們應當認識到:文化不僅具備震撼心靈、滿足需求之精神力量,而且具備引領社會健康發展、激發民族創造活力之物質力量;一個國家的興盛強大離不開文化,一個民族的傳承延續離不開文化,整個社會的發展進步離不開文化,離不開老規矩。
我想,是時候該重拾並發展老規矩了,即使在這樣的新時代裡。“老規矩”在不同時代有不同表現,孔孟之道、程朱理學,到如今的核心價值觀,它通過約束個人的行為,由點及面,由內而外地發揮作用。它能夠提升社會精神文明——而這是僅停於表面的經濟建設所帶不來的,是使國家進步的源泉和動力。
值得慶幸的是,就在這樣一個新的時代,老規矩被重新提起並受到熱議。老規矩,不應蜷縮在被人遺忘的角落裡。
範文二:老規矩不朽
北京的這些老規矩,也是中國人的老規矩。重新審視這些老規矩,感到很親切。這些樸素的話語,猶如一位長輩在耳邊諄諄教導。它要求做人律己正派,謙恭有禮,忠厚傳世,勤儉持家,為他人著想……這是一個民族風尚在道德領域的精煉概括,是百姓自我教育的人生信條。
老規矩歷史悠久,傳承了幾千年,是儒家思想在百姓當中的另一種體現。讀書人讀《論語》《孟子》《弟子規》等,老百姓讀書少,但受教育的內容是一樣的。老規矩說“出門回家都要跟長輩打招呼”,《弟子規》說“路遇長,疾趨揖”;老規矩說“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弟子規》說“勿踐閾,勿跛倚,勿箕踞,勿搖髀”;老規矩說“忠厚傳世”,《論語》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老規矩說“勤儉持家”,《訓儉示康》說“夫儉則寡慾,君子寡慾,則不役於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慾,則能謹身節用,遠罪豐家。”……老規矩是儒家思想在老百姓心中烙下的印記,處處影響到他們的為人處事。
老規矩是日常百姓安身立命的總則,是一種自我教育的經典語錄,規定具體而細緻。百姓讀書不多或者沒有讀過書,但是這些老規矩口耳相傳,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老百姓用它教育自己,也用它教育子女,規範後代的思想道德行為。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正是因為有了這些規矩,才形成了中國老百姓勤儉、忠厚、禮讓、仁義的優秀品格,才出現了諸多的忠臣孝子、良將勇士。
老規矩不老,它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它不是歷史垃圾,而是和《論語》等儒家經典著作一樣,高考滿分作文是我們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用“拿來主義”的方法繼承弘揚其中的優良傳統。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有些人自私卑劣,有些人貪汙腐敗,有些人妄自尊大,有些人渾渾噩噩,有些人一擲千金……現代社會,生活條件極大改善,而道德水平卻不斷下滑。老規矩在這些人眼裡是陳舊的、過時的,殊不知這些老規矩是拯救他們心靈疾病的良方。今年年初中央電視臺推出的“家風是什麼”欄目,許多人給出了他們的答案:“尊老愛幼,勤儉持家”,“誠實做人,誠信待人”,“做人要樸實一點,厚道一點,要實在一些”。這些對家風的解釋,其實就是對老規矩的最好註解。弘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正能量,老規矩也堪當大任。
老規矩不朽!
範文三:老規矩
近年來在各個行業和領域都開始了“復古“的風潮,同樣對於一些古代的利益等一些“老規矩“也開始讓人讓很多人翻了出來,例如,“如出門回家都要跟長輩打招呼”、“吃菜不許滿盤子亂挑”、“不許管閒事”、“笑不露齒話不高聲”、“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作客時不許隨便動主人家的東西”、“忠厚傳世勤儉持家”等。這些都是影響了老一代的人很久的一些規矩,那麼在如今的社會裡,我們是要繼續“守舊“還是“創新“呢?
對於中世紀來說“因循守舊”***這裡指人文主義***有利於統一思想,增強人類的生存意識,從而促進社會的發展;而“開拓創新”***指自由主義***有利於帶動經濟發展和推動政治軍事上的科技發展,從而促進社會的進步。
對於這兩種思想,都有著非常典型和偉大的代表人物。大神學家聖多瑪斯。阿奎那,創下的天主教傳統理論,成為中世紀的正統思想;文藝復興以來天賦人權學說舉世矚目,可以說“因循守舊”思想推動人類思想文明的發展;而從古至今科學家們時刻都沒有停止研究,中國蔡倫造紙術將文化文字化,西方牛頓愛因斯坦的設想和定律直觀地促進了工業革命,“開拓創新”所帶來的巨大生產力無疑推動人類生產生活的進步。
由此看來,這裡的“因循守舊”和“開拓創新”並非帶有褒貶差異,而是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具有不同含義,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選擇,但其實每個選擇都與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密切相關。那麼,對於這些人來說為何會有“因循守舊”、“開拓創新”這樣不同的選擇呢?可以說,他們自身有不同的經歷,對人世生活有不同的理解。阿奎那生活在13世紀義大利一個典型的望族家庭,自小接觸農奴和上層統治階級,他在被送往卡西諾修道院後,意識到統治離不開思想,於是苦心學習神學,在晚年編著完成《神學大全》。阿奎那選擇了人文領域去學習,是因為他看破人民的思想底線和統治工具的重要性,所以他開闢了天主教傳統理論。與此類似牛頓生活在工業萌芽時期,自小也有小發明的興趣,在學習過程中意識到科技關係到工業、交通等各領域發展,科技與生活、經濟的聯絡,從而經刻苦鑽研創下力學三定律。
因此,對於“因循守舊”與“開拓創新”應以辯證的角度去思索與發現,當我們發現各有所取的時候,不妨來比較一下兩者的差異。“因循守舊”重在人類的思想領域的發展與進步,“開拓創新”重在人類生產力的發展與進步,忽略兩者的任意一點,都會使另一方的發展舉步維艱,而兩者的相輔相成,必將使另一方的發展有質的飛躍。不難得出結論,其實是思想的進步與生產力的發展,共同推動了人類社會的前進。Jucunda修女面對無數飢餓兒童與動輒數十億的火星計劃提出的質疑,源於她一顆慈悲的飽含探求精神的心靈。但也正如Stuhlinger博士所言,科技與生產力的進步,最終必將回饋於全人類。所以我相信,未來社會必將兼顧發展人文和科技,相輔相成,共同推動社會進步。
我想對於“老規矩“也好,“新創新“也罷,其提出的目的都是為了要讓我們社會能更佳的和諧,我們的人們能夠更好的生活,因此只要是有利於我們的生活的就應該去遵循和發揚。
看了還看:
與女生唯美文藝的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