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守業者的故事
守業更比創業難,在守業的道路上,承受的壓力遠比我們看到的大。但也正是這份壓力,讓趙笳兵繼續前行,且闖出了屬於自己的一片藍天。這是。
人物名片:
趙笳兵,諸暨人。丹吉婭集團常務副總經理、浙江襪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第七屆紹興市人大代表,第十七屆諸暨市人大代表。
企業家寄語:
學會穩中求進,在不變中進行創新。青年企業家的前進道路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學會用理性的頭腦去分析,創新的思維去發展,守得住寂寞,我也守得住繁華。
認識趙笳兵是在兩年前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推出“年中經濟觀察——新常態下的變革”系列報道中。在對上半年經濟發展當中亮色十足的地方進行調研採訪時,浙江襪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趙笳兵在鏡頭面前淡定自信的採訪讓人印象深刻。他說,發展的底氣來自兩化融合、機器換人,接著又談了自己對中國製造的一些獨特看法。那麼,這位1986年出生的年輕繼承者身上自信的底氣又來自哪裡?在這個七月,走進浙江襪業有限公司,走進趙笳兵的故事。
目標清晰 從財務管理到襪業管理
“公司目前在國內外建立了營銷網路,營銷網點達1200多個,產品暢銷全國,出口美國、日本、俄羅斯、英國、法國智利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趙笳兵說,浙江襪業有限公司是在80年代初建立的,是一家純民營企業,當時的客戶群體是俄羅斯。90年代,物資匱乏,只要能夠生產出來就有市場。到21世紀初期開始加工歐美的訂單,2008年經濟危機,公司提出來兩條腿走路,開始用自有品牌進行國內銷售,2012年開始做電子商務。趙笳兵對公司的發展瞭如指掌,但誰也不知道,這位年輕的“守門人”一開始卻在房地產實習。
2010年,趙笳兵從國外研究生畢業參加工作,當時橫向,選擇有金融、房地產、襪業等,他第一個選擇是去房地產實習。“我是學財務管理的,感覺在房地產個人能力不能很好體現,另一方面,在那個年齡待在房地產會讓人變得心浮氣躁。”在房地產待了半年,趙笳兵回到襪業公司,這一待就是六年。
在襪業公司,趙笳兵不是一開始就做管理者,一開始做外貿業務,直到三年前母親覺得完全可以把手中的棒子交給自己的兒子,趙笳兵開始全面負責公司管理。
機器換人 把供應鏈做到極致
趙笳兵說,襪子是多品種小品類的商品,浙江襪業2016年生產的襪子在1.6億雙左右,生產襪子的原料有6800多種,輔料更是不計其數。“這個產業在生產過程中損耗是非常大的,如何降低損耗增厚效益?”這是2012年的時候趙笳兵就在考慮的問題。
於是,他大膽啟動了“ERP”計劃。
所謂的“ERP”計劃,是指建立在資訊科技基礎上,集資訊科技與先進管理思想於一身,以系統化的管理思想,為企業員工及決策層提供決策手段的管理平臺。拿趙笳兵的襪業公司來說,以前襪子的流轉方式是手工出手工進。資料的準確性難以保證,缺票、漏掉的情況經常發生。有些同行入庫3包襪子,寫了5包的也有,且資料不及時,報表兩個月才能出來,報表的含金量幾乎為0,所以漏掉的兩包襪子就無從查證。
“推進過程非常痛苦,原先手工的做法要全部摒棄。給你舉個例子,每個倉庫一個月1000多萬雙襪子,平均一天40多萬雙襪子。一包襪子在400雙左右,每天我們每個車間需要流轉的是數量就是1000包,工作量非常大。”趙笳兵對該計劃充滿著信心。“整個系統下來,每天能做到訂單的數量和進度嚴格控制。生產訂單完成了多少,錢多少進來了都一清二楚,且追單效率提高。”
該計劃的啟動,除了當月多了流動資金1600多萬,對襪子質量的控制也有了一定的提升。趙笳兵說,以前只能查到哪個車間出問題,現在工號卡刷一下,就能檢測到是誰做的,責任落實到人。
“更深層來講,這不僅是個系統,而是管理理念。”趙笳兵停頓了下:“我就是想回歸到供應鏈,把它做到極致。利用物聯網,把一張條形碼追到底進行全流程掌控。生產型企業,首先要解決的是供應鏈,再加入全新的銷售思維,這才是企業長久立足的方法,也是以後發展的期望。”顯然,他有著自己的一套思維模式。
瞭解訴求 他有著自己的管理方式
這幾年,趙笳兵也遇到過不少困難,襪業市場的競爭很激烈,如果只依靠單一的銷售市場肯定做不好。“民營經濟都會存在一個產能過剩的問題,我一直在考慮的是把自己的市場做穩做實,提高抗風險的能力。”
趙笳兵每年去國外學習兩三次,只為尋找對企業最有利的方式。他說襪子的品類沒有問題,主要是企業渠道不能單一。諸暨襪業做內貿的慾望不強,從此處入手,他有著一個內貿團隊,從研發到客服再到終端銷售。
“戰略性佈局的事我們必須要做,如今我們走出了這條路,可以說企業發展是平衡的,短板儘量在補齊。”
對公司的定位,趙笳兵也有著精準的把控。“設計不是我們的長項,供應鏈的品質控制基礎上及時、準確的處理複雜訂單才是我們的最大優勢。我們的研發費用大,主要用於新產品和功能實用專利以及外觀專利市場化上。說到底還是注重市場日常打扮的技術和穿著功能性上的體驗。”
瞭解市場需求,才能對公司研發、銷售渠道有著精準管理,瞭解員工需求,才能發揮最大利益,趙笳兵是這樣想,也是這樣在做的。
“父輩膽大肯吃苦的精神我們肯定要繼承和發揚,但在員工管理上,我更注重他們的訴求,因為現在的員工和那時候的訴求會不同。”公司裡,有個員工抱怨,中午休息時間太長,公司6點下班,回去吃飯都要7點半了,洗好碗都要9點多了,時間安排不合理。趙笳兵聽了覺得工作時間的安排合理很有必要,於是他縮短了中午的休息時間,把下班時間提前到5點。
趙笳兵每年都會休假兩星期,出去旅遊。他說工作的同時也要學會釋放壓力。“創業永遠是小概率的事情。我和父輩的差異,是他們那個時代膽大心細,抓住時機快速行動,那時候一個決策關係到公司的存亡。如今我做一件事要仔細考慮,現在市場試錯代價很大,競爭環境太扁平化。”他抬頭笑道,守業未必比創業容易。
守業的道路從來不是熱鬧和平坦的,但是這位年輕的繼承者顯然在這條路上不斷推陳出新,越走越遠。或許,別的早已不重要,對趙笳兵而言,最重要的是對得起父輩的信任、員工們的信任,如何更好地繼續前行,才是他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採訪手記:
也曾多次採訪過幾位年輕的繼承者,他們與我們腦海中的富二代有所不同。他們更多的是“學霸”,且有著自己的一套管理模式,而這模式,又足以讓父輩們驚歎。
趙笳兵只是萬千努力的繼承者的一個影子,從他身上,我們看到了年輕看到了活力和希望。也希望趙笳兵和他的企業在今後的發展中越走越遠,他的理想和努力都能得到實現。
一個守業者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