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象鼻山導遊詞
桂林是世界著名的旅遊城市,其境內的山水風光舉世聞名,千百年來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譽。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歡迎參考!
1
象鼻山位於廣西桂林市內桃花江與灕江匯流處,是桂林山水的象徵。 象鼻山原名漓山,山因酷似一隻站在江邊伸鼻豪飲灕江甘泉的巨象而得名,早在唐宋就成為著名遊覽勝地,有1000多年的遊覽史。
象鼻山景區集奇山、秀水、異洞、美石於一身,還有豐富的摩崖石刻、佛像及諸多歷史文化遺蹟,不論從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來說,都是桂林山水文化的精華,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象鼻山主要景點有水月洞、象眼巖、普賢塔、巨集峰寺及寺內的太平天國革命遺址陳列館等。
附近還有隋唐開元寺僅存的舍利塔。水月洞緊靠江邊,灕水流貫其間,如水中浮月,山石垂入水中又如象鼻飲水灕江,景緻極佳,唐宋以來即為遊覽勝地。
2
象鼻山,簡稱“象山”,位於灕江與桃花江***舊稱陽江***匯流處,因其山形酷似一隻站在灕江邊伸長鼻子飽飲江水的大象而得名,而且在半山處正好有一個對穿的巖洞,叫“象眼巖”。山呈東北走向,長約180米,寬約100米,相對高度50米,海拔約200米。
鼻山原名漓山,又名宜山、儀山、沉水山,簡稱象山。象山的神奇,形神畢似,在鼻腿之間造就一輪臨水皓月,構成“象山水月”奇景。水月洞洞口朝陽,亦名朝陽洞。“象山水月”是桂林山水的奇景,與南望的穿山月岩相對,一懸於天,一浮於水,形成“灕江雙月”的奇特景觀。
在象鼻山的後山有一個高19米,寬3.3米,長13米,南北對穿半封閉形的通道。因在象鼻後側故而得名象鼻巖。 在象鼻巖的石壁上刻有歷代詩人的詩作,其中便有唐代詩人韓愈為送好友嚴謨出任桂管觀察使時所作的《送桂州嚴大夫》。 韓愈雖未到過桂林,卻有詠桂林的詩令人嚮往。
其中“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兩句巧妙地將碧澄蜿蜒的灕江譽為仙女飄飄的裙羅帶,將桂林的山比作女子頭上的碧玉簪。這兩句詩抓住了桂林山水形狀之特徵的,現已成為描寫桂林山水千古流傳、膾炙人口的佳句。
【在象鼻山下山半山石刻下】巨型榜書“西南保障”,為國民革命軍十五軍參謀長何宣於1935年冬天題刻,說明桂林自古以來都是南方政治、經濟、軍事的中心。 1935年7月,時任第4集團軍總參謀長的葉琪墜馬身亡,何宣前往廣西悼念。李宗仁、白崇禧懇切地邀請他留在廣西,任第15軍中將參謀長、代軍長等職。1936年2月,國民政府正式授予其陸軍中將軍銜和國民革命軍誓師10週年紀念勳章。
重返廣西后,何宣出任第15軍參謀長、代軍長,負責桂林及周邊縣的防務。期間,每逢週三、週六,他都要召集手下軍官,結合時事或戰例講述《孫子兵法》。每次禮堂總是座無虛席,連走道都站滿了人。每當講到如何利用日本鬼子的弱點出奇制勝時,何宣生動的講述常引起熱烈的掌聲和滿堂大笑。
為了有效防禦,他在象鼻山修建了堅固的碉堡和運輸暗道。為了穩定民心,鼓舞鬥志,他在城鄉組織了分工明確、紀律嚴明的梭鏢大刀民兵隊伍,又在象鼻山山門上,親自書寫並請石工鑿刻了一方一丈二尺多寬的“西南保障”四個大字,以表達抵禦日寇的氣概與決心。此碑刻被人們儲存至今,成為桂林人們奮勇抗擊日寇的不可磨滅的印跡。
清咸豐二年***1852***四月,太平天國軍圍攻桂林,將南路前線指揮部設在雲峰寺內,雲峰寺成為太平軍路經桂林的重要活動場所。桂林雖然處處有山,但象鼻山是一座平頂山。洪秀全率兵攻打桂林時正是看中象山的山頂平整,適合放置武器炮彈,便以象鼻山做為主攻陣地,在山頂普賢塔的四周佈陣攻打桂林長達34天,在塔身四周有許多太平軍攻打桂林時留下的炮洞,還留下了許多圖文資料和當時使用過的武器炮彈等,為後人研究這段歷史提供了依據。
當年太平軍乘夜色撤圍時,給清軍唱了一場調虎離山之計。太平軍撤兵時,在普賢塔四周扎草人、用山羊擊鼓作響、引燃長短不齊的火繩依次鳴炮等計謀掩護太平軍安全撤離,直到第二天的早上,清軍才發現中計上當。
現在雲峰寺二樓闢為《太平革命在桂林》專題陳列館,其匾額為國畫大師劉海粟所題。展出太平軍曾使用過的武器、炮彈、戰旗及有關文字、圖示等,為了解和研究、陳列桂林近代史提供了寶貴資料。
花團錦簇、四季飄香的愛情島位於景區北側,佔地面積15000㎡,瀕臨灕江,是觀看象鼻山的又一好的觀景點。1983年桂林市政府為了保護灕江,為河道清淤時用泥沙堆積形成小島,島上環境優美、植被茂盛,是上世紀70年代當地人談戀愛之處,故稱之為愛情島。“愛情島”是桂林的母親河“灕江”孕育的傑作,也是桂林人追求幸福培育愛情的搖籃,在這裡,遙遙相對的“象山水月”為愛情作證,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
桂林山山有洞,洞洞有寶,象鼻山山腹是一個大溶洞,整座山的三分之二是空心的,面積約3000平米,冬暖夏涼,常年溫度保持在18-19攝氏度,早從宋代開始就作為官窖用以貯藏三花酒。三花酒無色透明,味香而辣,它秉承上千年中華民族智慧結晶,汲灕江之精、灕水之魂,成為中國米香型代表酒,,***中國白酒分外醬香***茅臺***、濃香***五糧液等***、清香***汾酒***和米香四種型態。***窖酒更是早在北宋時期就被定為朝廷貢品,是桂林三寶之首。至今藏酒近千噸。明代應天府通判張鳴鳳稱象山酒窯為“醉鄉”,在象山腳下結廬而居。
象鼻山做為背景畫面曾多次登上歷屆央視春晚的舞臺。如2008年央視春晚的《盤歌》和2011年央視春晚的《美麗姑娘》,2014年央視馬年春晚,來自匈牙利的英國達人秀第七季冠軍Attraction舞團帶來了創意舞蹈《符號中國》,從外國藝術家的視角先後選擇了黃山、象鼻山、熊貓、長城、兵馬俑、天壇等代表中國的元素,用自已的肢體語言,再現了外國人眼中的中國。
《象山傳奇》共分四個主篇章:遠古桂林,神祕象寨、幻影劇場、神象傳說。藤蔓茂密的榕樹叢林,奇特的山光水色,先民的生活場景。打造了一幅遠古桂林的百里風情畫卷!
沒有任何一種美麗能如象山那樣,不管在白天、黑夜都綻放出五彩的光芒,都吸引著人們的目光,能震撼著每一顆心靈!
3
象山公園地處廣西桂林市中心的灕江與桃花江匯流處,佔地面積11.88公頃,山因酷似一隻站在江邊伸鼻豪飲灕江甘泉的巨象而得名,被人們稱為桂林山水的象徵。園內自然山水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山、水、洞、島、亭、臺、坪、徑、文物、古蹟相映成畫,美不勝收,令人心馳神往。象鼻山又名象山,是公園的主要景點,其山形酷似一頭駐足灕江邊臨流飲水的大象,栩栩如生,引人入 勝,被人們美譽為桂林市的城徽。山體前部的水月洞,彎如滿月,穿透山體,清碧的江水從洞中穿鼻而過,洞影倒映江面,構成“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的奇觀,“象山水月”因之成為桂林山水一絕。水月洞的幽奇迷紀令古往今來的墨客騷人文思泉湧,洞內外石壁上留下了歷代石刻文物50多件,多為宋代鐫刻。象山南麓,有始建於唐代的雲峰寺,象山的東、西麓,艾有石級曲折百上。山頂平展,樹木成蔭,小徑通幽;明代建築普賢塔聳立於此,塔高10餘米,因塔身的正北面嵌有青石平雕的普賢菩薩像而得名,普賢塔形似劍柄,又似寶瓶,古樸凝重;遊人立於山頂,神清氣爽,極目遠眺,桂林山城美景盡收眼底。自然景觀,人文景觀交相輝映,使得古老而年輕的象山魅力獨具。象山公園常舉辦各類花展,遊人徜徉其中,但見山之奇峭、水之碧透、洞之清幽、花之嬌媚,幾疑身處仙境,流連忘返。桂林之旅,從象山公園開始。
從濱江路步行下江岸,能一覽象山全景,“象汲長波,洞生明月”,象山公園的第一景便是“象山水月”。距今1.2萬年左右,地殼抬升,灕江水面由2千米寬度不斷縮小,江水在山體東麓沖刷溶蝕出一個長17米,寬9.5米,高12米,位於象鼻與象之間通透圓洞,即“水月洞”,又名朝陽洞。江水穿洞而過,山洞如明月浮水。有詩讚曰:“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還流。”與象山隔河相望的訾洲翠竹簇簇,果樹蔥蔥,竹籬茅舍掩映其間。若是雨季,雲蒸霧騰,村舍與綠樹皆似披上一襲輕紗,古人稱之為“訾洲煙雨”。將其列為桂林八大勝景之一。此時的巨象彷彿被賦予了生命,在煙雨中惟妙惟肖。象山水月被視為桂林的象徵,是中外遊客最為神往的風景點。
象鼻山看點:
水月洞
在象鼻山的象鼻和象腿之間。距今約1.2萬年前, 地殼抬升,灕江縮小,加速了水月洞的發育, 形成一個東西通透的圓洞。長17米,寬9.5,高12米,面積約150平方米。《象山記》載, “有石穴一,彼此可以相望, 形圓而長,其半入於灕水中,水時高時下,故其穴亦時有大小”。
水月洞洞口朝陽,亦名朝陽洞。但洞在水上, 如明月浮水,十分形象, 所以水月之名,一直沿用至今。“象山水月”是桂林山水一大奇景, 文人學士屬文賦句,莫不歎為觀止。宋薊北處士《水月洞》詩有“水底有明月, 象鼻山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還流”之句,細緻刻畫了天上、洞中,水底月亮相互輝映的奇蹟。象山的水月與南望的穿山月岩相對, 一懸於天, 一浮於水,形成“灕江雙月”的奇特景觀。
宋代在洞中建朝陽亭,清代改稱得月樓,已廢。洞內有張孝祥《朝陽亭詩並序》、范成大《覆水月洞銘》、陸游詩稿手札等摩崖石刻50餘件。
朝陽亭
在像鼻山水月洞內,始建於宋,亭已早廢,但遠在800多年前,圍繞水月洞的命名,兩位桂州前後任的地方長官之間展開的一場背靠背的筆墨官司,一直成為到此遊覽的人們永恆的話題。原來,南宋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張孝祥游水月洞留連至晚不歸,不久再度重遊, 一高興題詩作序,因洞口東向,把亭名、洞名、巖名統統已為“朝陽”,並把記述其事的《朝陽亭詩序》該在水月洞北壁。其後, 范成大主桂,持不同意見,恢復了原名,寫下《覆水月洞銘》,並鐫在洞的南壁。
象眼巖
象眼巖位於象鼻山山腰南北兩側, 互相貫通,高約2米,寬5~10米,長52.8米,呈扁長形,面積約274平方米。象眼巖原是一段不長的古地下河道,形成年代比水月洞早,因部位恰巧在象眼處而得名。從象山南麓南極洞口,沿石級可登上南眼。出象眼巖,盤山道可達山頂。北眼懸崖峭壁,無磴可通。象眼巖南北兩洞,是一對眺望風景的絕妙視窗。從左眼張望,高聳的灕江飯店近在咫尺,城區樓宇街市鱗次櫛比,半城山芭歷歷在目;從右眼遠眺,江波帆影, 閃爍隱現於訾洲、塔山、穿山之間。 雲崖軒 宋代園林建築。明張鳴鳳《桂故》載: “故宋提刑方公信孺即南壁下建精舍以居, 曰云崖軒。軒廢已久。”根據方信孺《題雲崖軒》和邵以仁在方所鐫詩之前便建“古云崖軒”的記述。雲崖軒確建何時無可考。方信孺詩有“不用窮探費杖藜, 隱然林壑挾城陴。曾尊月洞千巖上, 更著雲崖一段奇”之句,說雲崖軒建在象山麓是可信的
普賢塔
普賢塔遠看像插在象背上的劍柄,又像一隻古雅的寶瓶,因此稱“劍柄塔”,或“寶瓶塔”。
該塔建於明代,塔高13.6米,塔基為雙層八角須彌座,在第二層基座正北面,嵌有青石淺刻的南天普賢菩薩像。普賢塔位於象山之顛,不僅與桂林山水的傳說相吻合,又印證了普賢菩薩乘大象之說,而大象馱寶瓶,在亞洲各國的許多傳說中,也象徵著和平、美好和幸福。象鼻巖與水月洞相鄰,在象鼻山的象鼻稍後處而得名。巖高1.9米,,寬3.3米,長約13.5米, 面積44.5平方米。巖口面江,
東向,呈條形封閉狀態, 是內涼、眺望江景佳處。明代學者毛賓泉曾在此讀《周易》後人在巖口刻“讀書巖”3字,並稱此巖為“點易山窗”。萬曆丁丑***1577***春正月中進行修整, 有“賓泉山人開深此洞”題名石刻。明詩人張襄《訪毛賓泉點易山窗》詩, 有“千頃水光涵洞府”, “山窗寂靜觀周易”句,詳見水月洞摩崖石刻。
看過" "的還看了:
德天瀑布導遊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