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學子的中國夢:青春同夢想一同飛翔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14日
在外求知的莘莘學子,從未忘記自己身上肩負的責任和光榮使命,為此他們沒有停止思索——如何把自己所學的本領同祖國聯絡起來,如何讓自己的青春揮灑得熠熠生光。他們是好樣的,因為他們正在實現理想的征程中踏實前行
美國威廉瑪麗學院博士王雪瑩——
腳踏實地,理想激盪我心
2003年非典肆虐之時,我正讀高中二年級,正在準備參加全國高中生生物學聯賽。在我的記憶裡,白色口罩幾乎一夜之間成為“時尚”,板藍根脫銷,白醋告罄。每天都有新增病例,每天都有疑似病人被隔離,每天都有人死去,每天又有人衝進戰場,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所有的人都顯得義無反顧。
那些日子裡,我每天必須做的一件事,就是準時收看一天4次的新聞聯播。新聞裡,那些醫務工作者衝上去、倒下、再次衝上去,頑強地站在抗擊病魔的第一線。電視螢幕上閃過在救護過程中犧牲的醫生、護士、科研人員的最後面容,令我淚流滿面,卻內心激越。兩千年前,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用一場大火拯救了雅典;兩千年後,中國的醫護人員,用自己的勇氣和生命挽救了瘟疫中的國家和人民。我第一次產生了強烈的使命感——像那些犧牲的白衣英雄們一樣,用智慧和果敢去拯救危機中的生命和文明。正是因為心中懷著如此厚重的責任感,我選擇了在高中畢業時被保送到華中科技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專業。
大學的生活自由豐富,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可能性。年輕的我,面對著這個鮮活而嘈雜的世界,內心充斥著慾望和野心,漸漸地忘卻了當年的理想與使命。直到大二的一個暑假,一次刻骨銘心的社會實踐考察,終於把我那被繁華現實所迷惑的心喚醒,讓我重新找到了年少時那份最初的感動和執著。
2006年的7月,我帶領華中科技大學生命學院的一個社會實踐小隊,進入位於河南省駐馬店市的艾滋病高發村落,展開對艾滋病人及其家庭生活現狀的紀實採訪。我們進駐的村莊是病情較為嚴重的地區,由中國政府和紅十字會重點監護。我們被安排在“陽光家園”(建“陽光家園”,是為了幫扶一些艾滋家庭遺留的孤兒和老人,由專門的看護人員照顧他們的衣食住行)入住,每天走街串巷,與村民交談,有選擇地對部分家庭深入採訪,瞭解他們的真實生活面貌。我多次被那些質樸的村民所感動,他們的樂觀、堅韌和豁達,都深深地在我心上打下烙印。
至今令我記憶猶新的一個場景,是一天下午採訪結束之後,村裡的一群孩子簇擁著“護送”我們回駐地。黃昏時的村莊無比靜謐,綠油油的一望無際的田地,連綿起伏的遠處的山巒,在夕陽金色餘暉的映襯下,顯得格外美麗。在這樣寧靜祥和的氛圍下,我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舒適愜意,卻又無以復加的悲傷。孩子們在鄉間的小路上嬉戲追逐,玩耍打鬧,縱情地奔跑,放肆地高喊。一瞬間,這一切讓我想起了自己遙遠的童年和彼時無拘無束的快樂生活,然而眼前的這些孩子們,卻在承受著我所無法理解的生活重負。
看到孩子們準備賽跑,我突然心血來潮地加入,並鼓勵他們說,跑得快就有獎品。於是一聲令下,孩子們個個像離弦的箭一樣飛奔起來,我的心情也隨之輕快地像要飛起來一樣。我看見那個最小個頭的小女孩被同伴們遠遠地甩在身後,生病導致的身體虛弱讓她不停地喘著粗氣,卻仍然一副決不放棄的神態。我動容之下,跑過去一把將她抱在懷裡,然後朝她的同伴們飛快地追上去。被追上的孩子都大聲抗議說她在耍賴,她卻在我的懷裡樂開了花,揚著一張天真無邪的小臉咯咯地笑個不停。那一刻,我抱著她,就像抱著全世界最珍貴的一條小生命。我看著她笑,看著看著自己卻笑出了淚花。
我曾對許多家人、朋友說,這樣的一次社會實踐,大概是我大學裡做過的最有意義的一件事。許多年後,我駕車行駛在異國他鄉深夜空曠的高速公路上,腦海裡依然清晰地浮現出那些孩子的臉龐,他們純真的笑容,固執的護送,爭先恐後地對我舉手保證說一定要努力考上大學、走出村莊看看外面世界的幼稚承諾。我始終記得,那個夏天,我遇見那樣一群人,他們讓我看到了對生命最深重的敬仰與渴望,他們教會了我如何努力嚴肅地面對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所祈求的,只是一次好好生活的機會。
大學畢業後,我來到歷史悠久的威廉瑪麗學院攻讀神經生物學博士。赴美求學的這些年裡,我有幸遇見良師益友,結識全世界最優秀的科學家。他們每個人對於大自然的敬畏和對全人類的悲憫,無不感染和鼓勵著我。是的,我想成為像他們一樣的人。許多時候,想起2003年的非典,想起艾滋病村的孩子們,想起2008年的汶川地震,心裡那份激越依然在胸懷盪漾。祖國所經歷的每一次災難和不幸,都會重重地敲打我的心。作為一箇中國人,不僅僅是對著外國友人自豪地說一句“I’m proud of being Chinese”(“我為是中國人而自豪”),更是應該在祖國最需要的時候身先士卒頂上去,說一聲“交給我吧,請放心”。如果說我有一箇中國夢,那麼我想,這個夢想,無關名利,無關榮耀,只不過將來可以有一個機會,能讓我安放那些年裡所有的青春理想。
(本報記者張暘採訪整理)
銀行業助力“中國夢”
“智慧城市,中國夢”清華同方閃耀高交會
美國威廉瑪麗學院博士王雪瑩——
腳踏實地,理想激盪我心
2003年非典肆虐之時,我正讀高中二年級,正在準備參加全國高中生生物學聯賽。在我的記憶裡,白色口罩幾乎一夜之間成為“時尚”,板藍根脫銷,白醋告罄。每天都有新增病例,每天都有疑似病人被隔離,每天都有人死去,每天又有人衝進戰場,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所有的人都顯得義無反顧。
那些日子裡,我每天必須做的一件事,就是準時收看一天4次的新聞聯播。新聞裡,那些醫務工作者衝上去、倒下、再次衝上去,頑強地站在抗擊病魔的第一線。電視螢幕上閃過在救護過程中犧牲的醫生、護士、科研人員的最後面容,令我淚流滿面,卻內心激越。兩千年前,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用一場大火拯救了雅典;兩千年後,中國的醫護人員,用自己的勇氣和生命挽救了瘟疫中的國家和人民。我第一次產生了強烈的使命感——像那些犧牲的白衣英雄們一樣,用智慧和果敢去拯救危機中的生命和文明。正是因為心中懷著如此厚重的責任感,我選擇了在高中畢業時被保送到華中科技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專業。
大學的生活自由豐富,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可能性。年輕的我,面對著這個鮮活而嘈雜的世界,內心充斥著慾望和野心,漸漸地忘卻了當年的理想與使命。直到大二的一個暑假,一次刻骨銘心的社會實踐考察,終於把我那被繁華現實所迷惑的心喚醒,讓我重新找到了年少時那份最初的感動和執著。
2006年的7月,我帶領華中科技大學生命學院的一個社會實踐小隊,進入位於河南省駐馬店市的艾滋病高發村落,展開對艾滋病人及其家庭生活現狀的紀實採訪。我們進駐的村莊是病情較為嚴重的地區,由中國政府和紅十字會重點監護。我們被安排在“陽光家園”(建“陽光家園”,是為了幫扶一些艾滋家庭遺留的孤兒和老人,由專門的看護人員照顧他們的衣食住行)入住,每天走街串巷,與村民交談,有選擇地對部分家庭深入採訪,瞭解他們的真實生活面貌。我多次被那些質樸的村民所感動,他們的樂觀、堅韌和豁達,都深深地在我心上打下烙印。
至今令我記憶猶新的一個場景,是一天下午採訪結束之後,村裡的一群孩子簇擁著“護送”我們回駐地。黃昏時的村莊無比靜謐,綠油油的一望無際的田地,連綿起伏的遠處的山巒,在夕陽金色餘暉的映襯下,顯得格外美麗。在這樣寧靜祥和的氛圍下,我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舒適愜意,卻又無以復加的悲傷。孩子們在鄉間的小路上嬉戲追逐,玩耍打鬧,縱情地奔跑,放肆地高喊。一瞬間,這一切讓我想起了自己遙遠的童年和彼時無拘無束的快樂生活,然而眼前的這些孩子們,卻在承受著我所無法理解的生活重負。
看到孩子們準備賽跑,我突然心血來潮地加入,並鼓勵他們說,跑得快就有獎品。於是一聲令下,孩子們個個像離弦的箭一樣飛奔起來,我的心情也隨之輕快地像要飛起來一樣。我看見那個最小個頭的小女孩被同伴們遠遠地甩在身後,生病導致的身體虛弱讓她不停地喘著粗氣,卻仍然一副決不放棄的神態。我動容之下,跑過去一把將她抱在懷裡,然後朝她的同伴們飛快地追上去。被追上的孩子都大聲抗議說她在耍賴,她卻在我的懷裡樂開了花,揚著一張天真無邪的小臉咯咯地笑個不停。那一刻,我抱著她,就像抱著全世界最珍貴的一條小生命。我看著她笑,看著看著自己卻笑出了淚花。
我曾對許多家人、朋友說,這樣的一次社會實踐,大概是我大學裡做過的最有意義的一件事。許多年後,我駕車行駛在異國他鄉深夜空曠的高速公路上,腦海裡依然清晰地浮現出那些孩子的臉龐,他們純真的笑容,固執的護送,爭先恐後地對我舉手保證說一定要努力考上大學、走出村莊看看外面世界的幼稚承諾。我始終記得,那個夏天,我遇見那樣一群人,他們讓我看到了對生命最深重的敬仰與渴望,他們教會了我如何努力嚴肅地面對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所祈求的,只是一次好好生活的機會。
大學畢業後,我來到歷史悠久的威廉瑪麗學院攻讀神經生物學博士。赴美求學的這些年裡,我有幸遇見良師益友,結識全世界最優秀的科學家。他們每個人對於大自然的敬畏和對全人類的悲憫,無不感染和鼓勵著我。是的,我想成為像他們一樣的人。許多時候,想起2003年的非典,想起艾滋病村的孩子們,想起2008年的汶川地震,心裡那份激越依然在胸懷盪漾。祖國所經歷的每一次災難和不幸,都會重重地敲打我的心。作為一箇中國人,不僅僅是對著外國友人自豪地說一句“I’m proud of being Chinese”(“我為是中國人而自豪”),更是應該在祖國最需要的時候身先士卒頂上去,說一聲“交給我吧,請放心”。如果說我有一箇中國夢,那麼我想,這個夢想,無關名利,無關榮耀,只不過將來可以有一個機會,能讓我安放那些年裡所有的青春理想。
(本報記者張暘採訪整理)
“智慧城市,中國夢”清華同方閃耀高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