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種節氣習俗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10日
  芒種是一個反映農業物候現象的節氣,芒種就是忙著耕種,芒種節氣有什麼習俗呢?接下來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芒種節氣煮梅習俗

  在南方,每年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節,三國時有“青梅煮酒論英雄”的典故。青梅含有多種天然優質有機酸和豐富的礦物質,具有淨血、整腸、降血脂、消除疲勞、美容、調節酸鹼平衡,增強人體免疫力等獨特營養保健功能。但是,新鮮梅子大多味道酸澀,難以直接***,需加工後方可食用,這種加工過程便是煮梅。

  煮梅的方法有很多,最簡單的一種,是用糖與梅子一同煮來吃。做法很簡單:買三到四斤青梅,放入高壓鍋裡,加一大湯碗的水***大約沒過一半梅子***,到高壓鍋開響,換中火再燒十分鐘左右即可。新鮮煮好的梅漿非常酸,很難***。關鍵是要加重糖,上面這樣一鍋梅子大約要加1斤白糖。冷卻後,把梅漿分裝進各種玻璃瓶裡,放冰箱。嘴饞的時候,拿出來吃一碗,酸酸甜甜,很有夏日清新的感覺。

  芒種節氣打泥巴仗習俗

  貴州東南部一帶的侗族青年男女,每年芒種前後都要舉辦打泥巴仗節。當天,新婚夫婦由要好的男女青年陪同,集體插秧,邊插秧邊打鬧,互扔泥巴。活動結束,檢查戰果,身上泥巴最多的,就是最受歡迎的人。

  當秧田插完後,小夥子故意挑釁,藉故往姑娘身上甩泥巴。而姑娘們也予以還擊,霎時間雙方擺開陣勢,以泥巴為武器,互相投擲。如果數人一起將對方抓住,就要將她***他***按倒在水田中翻滾,使其沾一身爛泥,狼狽不堪。新郎的父母不能參與,只在田邊觀看。身上泥巴最多的,往往是受對方青睞的人。休戰後,又一起來到河水溪旁,邊清洗邊打水仗,度過勞動、打鬧的一天。新娘在前一天來時,帶有一擔五色糯米飯和100個煮熟的紅色雞蛋。節日後返回孃家時,夫家姐妹要以更多的五色飯和紅鴨蛋為她們送行。

  芒種節氣安苗習俗

  安苗系皖南的農事習俗活動,始於明初。每到芒種時節,種完水稻,為祈求秋天有個好收成,各地都要舉行安苗祭祀活動。家家戶戶用新麥面蒸發包,把面捏成五穀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狀,然後用蔬菜汁染上顏色,作為祭祀供品,祈求五穀豐登、村民平安。

  也有人說,“安苗”為績溪的農事習俗。相傳“安苗”起源於唐末宋初,清道光年間起***1852***逐漸興盛。據史料記載,農曆六月初六是天公天母壽辰,是日在田頭地角鳴鑼、燒紙、插小紅旗。伏嶺、北村、胡家、磡頭一帶各村於芒種後第一個“龍、虎日”請僧侶做齋,然後撐旗打鼓,抬著太尉老爺巡遊田畈,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故謂“安苗”。

  芒種前,各農戶稻秧栽插完畢,五穀下種,農民以此感到欣慰,為表喜悅,各村族長召集德高望重的長輩選擇吉日,家家做包、粿以示慶祝。於是,各村待最後一農戶稻秧栽插完後,便由族長出示“安苗貼”昭示安苗日期,各村“安苗”不同日,由村主事視本村家事進展而定。雖然各村做包、粿不在同日,但在某村“安苗”之日內,不僅本村人可隨意走家串戶品嚐安苗包、粿,外村人也可進村入戶同亨口福,其樂融融,充滿了節日氣氛。

  芒種節氣送花神習俗

  根據古老的說法,芒種節過後,群芳搖落,花神退位,人世間便要隆重地為她餞行,以示感激。

  此俗今已不存,但從著名小說家曹雪芹的《紅樓夢》第二十七回中可窺見一斑:“***大觀園中***那些女孩子們,或用花瓣柳枝編成轎馬的,或用綾錦紗羅疊成千旄旌幢的,都用綵線繫了。每一棵樹上,每一枝花上,都繫了這些物事。滿園裡繡帶飄飄,花枝招展,更兼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讓,燕妒鶯慚,一時也道不盡。……”

  “千旄旌幢”中“千”即盾牌;旄,旌,幢,都是古代的旗子,旄是旗杆頂端綴有犛牛尾的旗,旌與旄相似,但不同之處在於它由五彩折羽裝飾,幢的形狀為傘狀。由此可見大戶人家芒種節為花神餞行的熱鬧場面。

  送花神是古人對大自然的一種親近,表現出對生態的敏感和重視。不過,這種習俗主要流傳於花農和文人墨客,距離生活較遠,主要是文人一種附庸風雅的文化趣味。對於普通老百姓,這一時間人們最關注的是農業生產,而且由於農忙人們也沒有時間從事民俗生活,因此,芒種送花神的習俗不復存在,也沒有其他的民俗。因此,芒種成為一個重要卻沒有相應習俗的節氣。

 


芒種習俗以及由來
芒種節氣有哪些民俗習俗
相關知識
二十四節氣芒種節氣習俗
芒種節氣習俗起源
芒種節氣習俗
芒種節氣的習俗
芒種節氣有哪些民間習俗
芒種節氣有什麼習俗
芒種節氣的養生習俗
芒種節氣有哪些民俗習俗
芒種節氣有哪些民俗習俗
芒種節氣怎麼運動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