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結核病的症狀
腸結核沒有特異症狀和體徵,多數起病緩慢,病程較長,如與腸外結核並存,其臨床表現可被遮蓋而被忽略。應警惕腸結核存在的可能性。那麼是什麼呢?下面和小編來看看吧!
:
1.腹痛:腹痛本病常見症狀之一,疼痛多位於右下腹,反映出腸結核好發於回盲部的病理特徵,然而也可在中上腹或臍周,系回盲部病變引起的牽涉痛,經仔細檢查可發現右下 腹壓痛點。疼痛性質一般為隱痛或鈍痛,有時在進餐時誘發,由於回盲部病變使胃迴腸反射或胃結腸反射亢進,進食促使病變腸曲痙攣或蠕動加強,從而出現疼痛與排便,便後可有不同程度的緩解。在增生型腸結核或併發腸梗阻時有腹絞痛,常位於右下腹,伴有腹脹、腸鳴音亢進、腸型與蠕動波。
2.腹瀉與便祕:腹瀉是潰瘍型腸結核的主要臨床表現之一。排便次數因病變嚴重程度和範圍不同而異,一般每日2~4次,重者每日達10餘次。不伴有裡急後重。糞便呈糊樣,一般不含黏液或膿血,重者含少量黏液、膿液,但便血少見。有時患者會出現腹瀉與便祕交替,這與病變引起的胃腸功能紊亂有關。增生型腸結核多以便祕為主要表現。
3.腹部腫塊:主要見於增生型腸結核,系極度增生的結核性肉芽腫使腸壁呈瘤樣腫塊。在少數潰瘍型腸結核合併有侷限性結核性腹膜炎者,因其病變腸曲和周圍組織粘連,或包括 有腸繫膜淋巴結結核,也可現腹部腫快。腹部腫塊常位於右下腹,一般比較固定,中等質地,伴有輕重不等的壓痛。
4. 嘔吐:結核性小腸狹窄或腸繫膜淋巴結核壓迫十二指腸第二、三段,導致腸梗阻,可發生嘔吐,有時為反射性嘔吐。
5. 全身症狀和腸外結核的表現:結核毒血癥引起全身症狀多見於潰瘍型腸結核。表現為不同熱型的長期發熱,伴有盜汗。患者倦怠、消瘦、貧血,隨病程發展而出現維生素缺乏等營養不良的表現。可同時有腸外結核特別是活動性肺結核的臨床表現。增生型腸結核病程較長,全身情況一般較好,無發熱或有時低熱。多不伴有腸外結核表現。
6.其他消化道症狀:食慾減退、腹脹等。
單純腸結核有右下腹或臍周壓痛和腹塊。當併發侷限性腹膜炎時,有腹壁柔韌感等結核性腹膜炎體徵。併發腸梗阻時,可見腸型及蠕動波,聽診時有腸鳴音亢進音調增高。
腸結核病的治療方法:
一、藥物治療:
明確診斷後早期採用抗結核藥物治療,注意聯合、正規用藥。治療時間一般持續1年以上有時可長達1年半。必要時進行手術治療。
可供選用的藥物根據其作用部位可分為對結核菌在細胞***吞噬細胞***內和細胞外作用相仿的藥物:異煙肼***INH***、利福平***RFP***、乙胺丁醇***EMB***等,細胞外作用大於細胞內者有鏈黴素***SM***和卡拉黴素,細胞內作用強於細胞外者有吡嗪醯胺***PZA***。
1.初治患者,特別有明顯結核中毒症狀者可採用2—3種藥物聯合治療,治療方案INH300~600mg/d,1次頓服或加入葡萄糖注射液40ml靜注,利福平450~600mg/d,1次頓服,鏈黴素0.75~lg肌注,連續肌注2~3個月,待病情好轉,中毒症狀消失,然後保留異煙肼、利福平加用乙胺丁醇500~750mg/d或吡嗪醯胺1.5~2g/d分3~4次服或異煙肼+乙胺丁醇+吡嗪醯胺,療程共達1~l.5年。
2.復治患者或療效欠佳者,說明有繼發性或原發性耐藥,需改用第二線藥物,可用異煙肼+利福平***每日450~600mg***+吡嗪醯胺,或異煙肼+乙胺丁醇***每日750一l 000mg***+吡嗪醯胺,或利福平+卡那黴素,療程為6個月,以後可採用間歇療法延續1年。應用異煙肼+利福平時,在治療中,需注意監測肝功能的變化,如出現肝功能損害,應立即停藥。
3.一般對腸結核活動期或初治患者,可採用連續抗結核治療半年後,再改用間歇療法1.5~2年,以保持足夠的療程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二、手術治療:
1.小腸結核應切除病變腸段作端端腸吻合術。如為多發性病變,可作分段切除吻合,但應避免作廣泛切除,以保留足夠長度的小腸。
2.回盲部結核應作右半結腸切除及迴腸結腸端端吻合術。如病變固定切除有困難,可在病變腸段的近側切斷迴腸,將遠斷端縫閉合,近斷端與橫結腸作端側吻合,以解除梗阻,待以後二期手術切除病變腸袢。但應避免施行單純迴腸橫結腸側側吻合的短路手術,因為這時部分腸內容物仍可通過,使病變不能完全處於靜息狀態,而且梗阻症狀也不能完全解除。
3.急性腸穿孔時須急診剖腹,並根據病人全身和區域性情況,進行病變腸切除術或腹腔引流術。慢性腸穿孔形成的侷限性膿腫,其周圍多有緊密粘連,宜行膿腔切開引流術,待病情好轉,形成瘻管後再進一步處理。
腸結核病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