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也是什麼節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3日

  每年的七月初七是我國的七夕佳節,你知道嗎?今天小編特意準備了一些七夕節資料,希望你能喜歡。

  七夕節別稱

  七夕節又稱什麼節 “乞巧節”或“女兒節”,還有現在的情人節。在我國,農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氣溫暖,草木飄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橫貫南北,爭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 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七夕民間習俗

  七夕是中國古代年輕女性最為重視的節日,有著如穿針乞巧、喜蛛應巧、投針驗巧、晒書晒衣、拜織女、拜魁星、吃巧果、七姐誕等七夕習俗。

  1、喜蛛應巧

  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時。

  2、投針驗巧

  明《帝京景物略》說:“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繡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徵矣。”

  3、拜織女

  “拜織女”純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的朋友或鄰里們約好聯合舉辦。約好參加拜織女的少婦、少女們,齋戒一天,沐浴停當,準時都到主辦的家裡來,於案前焚香禮拜後,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著織女星,默唸自己的心事。

  4、吃巧果

  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麵糖蜜。

  5、七姐誕

  廣州舊時過七巧節非常熱鬧。姑娘們預先備好各種奇巧的玩品,用通草、色紙、芝麻、米粒等,製成各種花果、仕女、器物、宮室模型等物。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

  6、婦女洗髮

  婦女七夕洗髮,也是特別的習俗。在湖南、江浙一帶都有此記載。女性在這天沐發,也就有了特殊意義,代表用銀河裡的聖水淨髮,必可獲得織女神的護佑。還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七夕節的來歷

  農曆七月初七是我們中國人的情人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七夕或女兒節,這一天是女兒家們最為重視的日子。七月初七之所以稱為乞巧,是因為民間傳說這天牛郎織女會天河,女兒家們就在晚上以瓜果朝天拜,向女神乞巧。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

  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晒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

  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臺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據史料記載,七夕習俗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七夕節一般怎麼過
七夕節是星期幾
相關知識
七夕節也是什麼節
七夕到底是什麼節
七夕到底是什麼節日
七夕風俗是什麼
七夕風俗是什麼
七夕講的是什麼故事
七夕講的是什麼故事
七夕到底是什麼日子
七夕在古代是什麼節日
七夕還是什麼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