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與教育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6日

  青少年心理健康一直是社會關注的問題之一,關係到社會的發展。下面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1

  【摘要】記得有人說過這樣的一段話,我們剛剛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所有人都在笑,只有我們一個人在哭。當我們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所有人都在哭,只有我們一個人在笑。每一個孩子都是上帝賜予禮物,並且每個孩子都應該是生而平等的,我們在別人的歡笑與期待中赤裸裸的來到這個世界,無助,迷茫,因此我們放生大哭,讓所有的人都知道,我們是脆弱的,但同時孩童也是最堅強的,因為他們從無知到漸漸地認識這個世界,從只會放聲大哭,到後來可以甜甜地叫媽媽;從看不到一切到能夠欣賞大千世界;從只能讓別人抱著,呵護著到可以站立起來走路…….這一切都證明孩童是堅強的,有很強的學習能力和領悟能力。

  【關鍵詞】青少年 心理健康 美好未來

  【內容】通過查閱相關的資料以及最近老師的講解關於孩童的心理髮展以及成熟過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時期:一嬰兒期。這期間兒童的心理特徵是嬰兒與母親或照顧者之間正在建立起良好的信賴感。嬰兒前半年物我不分,分辨不出自己身體與外界的區別。二幼兒期1~3歲此期兒童在心理髮展過程中的特徵表現出明顯的自主性。幼兒期兒童控制自己身體及參與環境活動的能力增強,已能獨立行走,手的動作有了相當的發展,學會使用工具,同時小兒言語發展相當明顯,能用言語來溝通情感,有能力來探索世界,做多方面的嘗試。三學齡前期3~6、7歲此期兒童的心理特徵是具有進取精神及豐富的想象力。四學齡初期6、7~11、12歲此期的兒童心理特徵是發展勤奮的個性及克服自卑感。五青少年期12~17、18歲處於這個階段的青少年正值青春發育時期,故又被稱為青春發育期。

  青春是絢麗多姿的,好似一幅色彩斑斕的畫卷,如果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去欣賞這幅畫卷,就可以領略到他們多彩的風姿。因此,我們將從大家熟知的一些文學經典、教育經典作品中對青少年的描寫人手,從現代生活現象中青少年的心語心聲人手去認識、瞭解與感悟青少年期。

  然而,受遺傳、家庭、學校以及社會大環境的影響,當前青少年學生群體表現出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這不僅嚴重影響了青少年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與身心的健康發展,甚至阻礙了社會的發展與進步。青少年學生健康心理的培 養除自身努力外,來自家庭、學校、社會等全方位配合勢在必行。

  在21世紀的教育中,以素質教育為核心,而青少年作為素質教育物件群體之一便成為落實素質教育的主要群體。處於青春期的青少年有其自身的身心發展特點及規律,青少年在人生的黃金階段所形成的認知、習慣、世界觀及價值觀等對青少年今後的身心健康發展會產生深遠影響,而健康的心理對青少年實現身心健康發展至關重要。

  心理健康的標誌,即:①身體、智力、情緒十分調和;②適應環境,人際關係中彼此能謙讓;③有幸福感;④在工作和職業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過有效率的生活。

  近年,國內教育工作者針對青少年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了大量調查與研究,發現目前青少年學生心理存在多種問題,形式不容樂觀。概括體現為:①心理不平衡,嫉妒心強;②焦慮不安,適應能力差;③偏激,固執,按意願行事,拒絕採納他人意見;④人際關係處理不當,孤僻;⑤時常抑鬱,情緒不穩定;⑥學業壓力大等等。

  可以說,青少年學生群體不僅擔負著發展自身的責任,同時也擔負著發展國家的重大責任。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明確提出,“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堅忍不拔

  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歸納起來主要有生物學因素、家庭因素和社會環境因素。生物因素分為遺傳因素、生長髮育及營養因素的影響以及其它生物因素等;家庭因素分為家庭環境因素、家庭教育態度和家長的教育方法等;社會因素分為學校教育的影響和其它社會因素。從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多種因素來看,青少年階段所形成的道德觀、信念、習慣等對其今後步入社會具有導向和指引作用。而置身於這個物質與精神文明高度發達的社會大環境中,青少年的思想更容易被不良社會風氣所薰陶,因此,為使學生在青少年時期形成健康的心理,無論是青少年自身,還是家庭,抑或是社會,都應該重視青少年心理狀況。

  對於維護青少年心理健康,在此提出幾點建議:

  1.樹立正確的心理健康觀念。青少年需要正確對待學習上的壓力,變壓 力為動力,經常與同伴溝通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虛心向別人學習,擅於調節自己的情緒。

  2.堅持防治結合,以防為主。青少年學生心理問題的出現往往是各種壓力與煩惱長時間在心中積聚而得不到釋放和緩解的結果。而心理問題的出現又會導致自閉、抑鬱等更為嚴重的問題的出現。因此,為防止青少年心理問題加劇,要堅持預防為主。

  3.家庭、學校與社會各層次的協調與配合。家庭是青少年早期生活及教育打基礎的重要場所,家庭氛圍、結構、父母教育方式等都會在潛移默化中給予青少年深刻的影響。此外,學校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活動安排要符合青少年成長髮展規律,對出現心理問題的學生要給與正確的心理輔導。社會上要增加經過專門訓練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者,提高他們的業務素質,使他們與家長、學校裡的教師以及其他社會工作者全方面配合,共同為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營造和諧環境。

  4.提倡健康的活動和訓練。從社會角度來看,除了成立一些提供心理輔導機構以外,還應該大力推廣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活動與訓練,讓青少年通過參加活動和訓練,增強其克服困難的意識,同時也讓他們體會成功的喜悅。

  5.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建立相關機構。應繼續完善有關保護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法律法規,充分發揮相關機構的檢查作用。

  總之,青少年期是個體心理髮展的關鍵時期,也是心理衝突及心理健康問題多發的階段,心靈上的滋補成為這一時期的重要課題。為處於這個階段的青少年的心理得到健康發展,家庭、社會需要結合青少年自身特點進行施教,調整其錯誤的思維方式,引導青少年向著正確的方向前行,實現其心理健康發展。

  篇2

  摘要: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學生全面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課程對人才培養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在當今全面實施新課程,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的年代,學校、教師、家庭都有責任和義務針對新形勢下青少年心理髮展的特點,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增強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農村初青少年由於受到社會、家庭、學校、經濟、文化等各種條件的限制,特別是學生家長陳舊觀念的影響對教育者來說帶來了新的課題與挑戰,強化初青少年的現代心理健康教育已迫在眉睫。

  關鍵詞:農村;初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是教育界和全社會的熱點、焦點,從各方面來看,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情況令人擔憂。據有關報道,約有20%的學生具有各類的心理問題,而農村學生佔中國學生的半壁江山,農村地區經濟欠發達,文化氛圍不濃,絕大部分農民對教育缺乏足夠認識,對心理教育相關知識更是知之甚少,同時農村中學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很薄弱,受農村大環境的影響,農村學生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在農村這部分具有各種心理問題或行為問題的學生基本上得不到幫助,絕大部分不得不忍受家長和同學的誤解和責備,無法和他人交流個人問題,更有甚者休學在家。在農村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緩。

  一、農村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現狀分析

  一學習壓力重

  在應試的達摩克利斯劍之下,學生始終處於高強度學習壓力下,整日惴惴不安,心事重重 ,學生學習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從而導致食慾不振、失眠、神經衰弱、記憶效果下降、思維遲緩等。在這種心理壓力之下就會產生厭學,不僅是學習成績差的同學不願意學習,一些成績較好的同學亦出現厭學情緒。“國家教育委員會的一位負責同志在一次會議上說,青少年厭學的有30%,有的縣甚至高達60%”。 而且特別害怕考試,總擔心自己考不好,會遭到教師的嘲諷,同學的輕視甚至家長的埋怨和打罵,。自己平常學習不錯,但一接近考試就緊張,拼命準備,總是失眠。而考試前又會感到不知所措,甚至還會頭痛,所以每次考試都考不好,迴圈往復,到了一聽考試就恐懼的地步,成績也一直上不去,對學習就沒有了興趣。

  二心理承受能力弱。

  風險和挫折是人生中難免的事,敢冒風險和戰勝挫折,這才是人生應有的品格。可是,由於青少年學生特有的天真幼稚,使他們對複雜艱難的現實生活缺乏心理準備,一旦遇上風險和挫折,心理堤防容易崩潰,情緒容易低落,產生失望感甚至信念危機。

  三自私狹隘,虛榮心強。一些學生常為一點小事而跟別人鬧意見,斤斤計較,並且在很長時間內不能自我解脫,甚至耿耿於懷,缺乏包容開放意識,自以為是,瞧不起人,缺少對別人的欣賞與尊重,學習上生活上只能聽恭維,不能聽批評,只能比別人強,不能讓別人超過自己,對強於自己的人,常常犯"紅眼病",當面冷嘲熱諷,背後挖苦打擊。對有小錯或有負於自己的人,常常斤斤計較,甚至懷有報復心理。

  四缺少意志、毅力。

  愛因斯坦說:"優秀的性格和鋼鐵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學更為重要,"現在,青少年獨生子女多,有的從小過著"眾星捧月"式的"小皇帝""小公主"生活,有的讀書學習缺乏毅力,善始而難以善終,遇到困難與失敗,表現為意志軟弱,缺少戰勝困難和挫折的勇氣和決心,由於農村學生基礎較城鎮有較大的差距,而部分家長,老師對學生的期望還是比較高,總希望能有所作為。這樣就會在理想和現實中產生差距,家長、老師會表現出對學生要求過於高。然而在做思想工作時又往往單調,缺乏科學性,甚至消極評價多於積極評價。這樣導致學生則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常因一次考試失敗而灰心喪氣,自我感覺前途渺茫,失去自信心,最終導致某些心理問題的產生。

  五情緒易波動,自控能力差。

  心理學家一致認為,在決定成功的諸因素中,智商只起20%的作用,80%的作用來自於其他因素,其中包括"情商"等非智力因素"情商"即"情緒商數"的簡稱,它是由美國哈佛大學心理教授丹尼爾.戈爾曼提出的。不能正確對待自己和控制自己,當外界誘因強烈時,容易動搖。當學習中碰到困難,生活中遇到不順心的事時,就表現為悲觀、失望,甚至退縮,意志崩潰,破罐子破摔,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六上網,抽菸,早戀,拉幫結派等不良風氣盛行

  隨著網際網路進入村鎮,農村的孩子也開始迷戀於網路遊戲。在雙休日,不大的網咖裡幾乎全是學生,時常煙霧繚繞,烏煙瘴氣。由於是農村,大部分學生的家長都在外打工,這些學生在雙休日幾乎是無人監管,家裡也就成了他們的天下。有些學生經常在家通宵看電視,看錄象,陶醉於凶殺,恐怖,暴力,色情等情節中。扭曲了心靈,於是出現了早戀等一些現象。有的學生還拉幫結派,成立了自己的團伙,無所事事,遊手好閒,甚至有些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

  七挫折適應能力差

  青少年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學習方面的、人際關係方面的、興趣和願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觀因素、社會環境因素以及個人主觀因素。面對挫折造成的困難與痛苦,青少年們的反方式有兩類:消極的反應與積極的反應。消極的挫折適應方式一旦習慣化、穩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狀態即使有所改變,其行為卻仍以習慣化的適應方式如影隨形地出現。於是,消極的挫折適應方式也就轉化為較嚴重的、需要長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健康問題了。

  二、引發當前農村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

  一、社會原因

  主要是社會理想與信念的紊亂,由於農村娛樂設施落後,許多家長空閒時,以打麻將,打牌消磨時光。有些還充斥著賭博的惡習,有些農民還大搞迷信活動,散步一些反科學的歪風邪氣。同時,我國農村發展正處於轉型期時期,由封閉向開放轉變,由農業主導向工業、資訊時代轉變。在轉型期中,由於新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湧入,為舊有的農村觀念帶來衝擊,如拜金主義、權利意識等,給純潔的青少年心靈造成很大沖擊。若缺乏及時有效的引導,會造成學生心理的迷惘,極易損害學生的心理健康。同時,市場經濟在農村的逐步深入,使農業的生產結構、生產方式不斷變化,而轟轟烈烈的農民打工隊伍更使農村人的生活發生了質的變化。特別我縣“沙縣小吃”遍佈全國,家長外出做小吃掙錢快,生活水平也提高了。我縣農村青少年對於這些變化極為興奮,因為他們享受到了蘊藏其中的經濟利益,使他們不願生活在農村,且幼稚地想及早結束學業而外出打工。

  二、學校原因

  學校課程與學生興趣愛好的矛盾。大多數的同學並不喜歡一些抽象或枯燥的課程,加之。課業負擔很重,考試頻繁,加上教師教育方法失當,又缺乏心理健康指導使學生處於恐怖和焦慮當中。在農村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程序中,農村中學還是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教學方式,並且由於資金和師資的制約,普及不夠,方法仍較簡單,學校教育存在“重智育輕德育,知行不一”的問題,學生心理問題未引起足夠重視,心理教育意識淡泊,這也是農村青少年產生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家庭因原因

  父母的過分保護,使青少年在生活上產生了依賴性;在性格上形成了自私性,在情感上具有了脆弱性。家庭的非科學化教育使一部分青少年失去了獨立生活,獨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很多農村學生家長在外地打工,沒有精力管理或督促子女的生活與學習,有些是單親家庭或“空巢”家庭,這些學生的生活起居與學習狀況處於放任自流的現狀,因此他們生活中的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也造成了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狀態。

  有些家庭因父母離異、雙親外出、生活貧困等原因,家長與孩子的交流機會少,他們有部分常年在外,要麼打工,要麼做生意,無暇照顧孩子,更不要說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使得孩子就像“孤單的候鳥”有話無處說。家境方面的原因使得大部分的農村孩子爭強好勝,又有些自卑失落,這也促成了他們的一些心理問題的產生。如某校一學生因家庭貧困,整天沉溺於如何賺大錢的幻想中去而不能自拔,久而久之導致精神幻想症。

  四、自身原因

  初中生處理髮育高峰期,身高體重劇增,性開始成熟,生理上的急劇變化使得許多學生意識到自己不是孩子了。但是青少年身體成熟速度存在著很大的個性差異性,同性別和不同性別之間都存著差異。

  除了學生生理變化這一時期也是青少年從兒童走向成人的過渡期,意味著即將離開父母、家庭的監護,擺脫對成人的依賴,成為獨立的個體,是心理“斷乳”的關鍵階段。在這個時期,他們內心精神生活充滿矛盾衝突,處在一種非常不穩定、不平穩的狀態中,有著名目繁多的心理矛盾。如渴望獨立與仍舊依賴的矛盾;理想與實現的矛盾;自卑與自傲的矛盾;性成熟與性心理的矛盾;心理閉鎖與渴望理解的矛盾等等。諸多矛盾衝突交織在一起,若處理不當,就會產生心理問題。

  三、農村青少年心理問題解決的對策

  由於農村初青少年有著家庭環境、年齡特徵、個性心理的不同,所以培養初青少年良好的心理品質不僅需要學校、教師共同努力,探索培養初青少年現代心理品質的途徑和方法,更需要社會、學校、家庭形成合力,共同塑造學生美麗的心靈。

  一社會方面的應對策略

  造成學生心理不健康與社會上不良風氣、內容不健康的大眾傳媒、良莠難分的網路侵蝕有密切關係。學校與家庭都是在社群之中的,由於青少年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處在形成階段,很不穩固,易受外界的影響,容易出現“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現象。所以首先相關部門要加大力度,制定相關政策或法規,採取一定強制手段來營造有利於學生健康成長的社會環境。如大力規範網咖經營,減少學生受網路侵害。進一步打擊不健康的書籍,音像製品流入社會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等。再則要讓他們參加一些社會實踐,開啟他們的視野,增長他們的社會經驗”。組織學生參加一些有益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逐步接觸社會,瞭解社會、關心社會,這有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另外可以通過聘請心理醫生來校開輔導課或是請公安幹警來上法制課等方式,來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二、學校方面的應對策略

  1、營造輕鬆的課堂氛圍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

  在課堂教學中,給學生一個寬鬆、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既是減輕學生心理負擔,又是取得良好效果的途徑,也是促進良好的師生關係形成的基礎。如果在課堂上,對學生的異常表現能送去一個眼神,寬容學生暫時的不足,減少學生被老師批評的焦慮,鼓勵學生質疑,使學生放下心理顧慮,從而達到既教書,又育人的目的。如我所任班級的小衚衕學,是個厭學,怕學,逃學,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對老師的批評,同學的指責,他毫不在乎,遲到曠課無時不有,打架,抽菸打牌無所不在,有時還上網。一次,他又和同學打架,並且他被打傷了。這時我沒有責罵他,而是立刻把他送到醫務室,敷好藥後,我請他到我房間裡,我沒有諷刺他,歧視他,而像母親對待生病的孩子一樣親近他,和風細雨地開導他,和他促膝談心,講道理,指出打架的危害,要求他認真改正,鼓勵他努力學習。從而這位學生改掉了不良習氣,學習用功了,在2003年還考上了大學。

  2、組織有益的課堂活動讓學生身心得到必要的放鬆

  通常,學生心理有壓抑,往往渴望得到家長、老師、同學的支援和理解,也希望通過一些活動來實現心理活動的遷移。作為教育工作者,對有心理負擔的學生要積極疏導,幫助他們分析心理負擔的原因,教育他們正確對待心理負擔以及不順心的煩瑣之事,樹立戰勝不健康心理的自信心,走出鬱悶的誤區。

  3、 學校開設交流信箱,培養學生健康心理

  青少年所處的特殊階段,決定了他們內心的矛盾性與衝突性。這種矛盾與衝突若長期得不到解決或發洩,就會導致心理疾病,為此,我們教育工作者還面向全體學生開設了“心理問題諮詢信箱”,鼓勵學生把心頭的困惑說出來,向老師諮詢,以尋求解答。由於此項活動絕對保密,很受學生歡迎。因為這使他們有了自己情感的發洩地,即使得不到相應的指導,把煩惱說出來,也彷彿甩掉了一個大包袱,在老師的指導下,使自己的困惑得到解答,促進心理健康的發展。

  二、家庭教育方面的策略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都離不開家庭的教育,每一個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樣有著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觀念,教養方式,家庭的教育環境都直接影響著孩子的心理健康,影響其健全人格的形成。因而,家長能否及時有效地對孩子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也顯得非常重要。

  1、首先家長應該多與學校聯絡,及時瞭解孩子在校的思想、學習、生活及心理健康等狀況。孩子都有很強的表現欲,每個孩子總想將自己在學校裡所學的新知識向家長炫耀向親友訴說,但由於當今社會人們生活節奏不斷加快,家長工作的繁忙和工作壓力的增加,使家長與孩子進行交流、勾通的時間減少,質量下降,孩子只好通過其他途徑和方法與他人進行交流或是花大量時間與電視、電腦等進行單向交流,即使有疑問或是想表白也只能“望而止語”,如此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與家長之間的距離亦不斷加大,形成了所謂的“代溝”。“代溝”使得孩子與父母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一旦形成“代溝”,就很難通過孩子和家長本身予以消除,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和發展。因此,家長也要更新教育觀念,積極參加家長學校的各種培訓,多學一點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和有關科學文化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知識水平。

  2、家長要注意運用科學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樹立正確地培養觀,對孩子的期望值要符合實際。家長要愛之有度,要熱情耐心,要鼓勵幫助,要嚴格要求。切忌用居高臨下、命令式的口氣來教訓孩子。應放下家長的架子,尊重和理解孩子,多與孩子進行一些平等的心靈溝通,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做孩子的知心朋友。當孩子向你傾訴他她的內心感受時,應耐心傾聽,並給予勸慰和鼓勵,盡力幫助孩子化解心理矛盾。家長應樹立正確的培養人才觀,正確估量自己的孩子,尊重孩子的個性和愛好,為他她的發展和成長確立一個科學的可行的目標,切不可給孩子提不切實際的要求。否則目標過高,脫離實際,孩子無法實現,會加重孩子的精神負擔,並使孩子產生嚴重的心理問題,甚至釀成悲劇。2000年金華四青少年徐力殺母事件便是明證。

  3、家長自己應成為子女的楷模。孩子生活中接觸最多的是家長,家長的道德品質、行為準則、言談舉止、興趣愛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這就要求家長時時、事事、處處都要嚴格要求自己,為孩子做出表率,以自己高雅的情操和文明的的言行薰陶孩子,用榜樣和人格的力量教育孩子,培養孩子健康的人格和心理。

  總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關係著家庭的幸福、國家的未來,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推廣深入,農村教育愈發得到重視,而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青少年優異的心理品質,已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論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關係著家庭的幸福、國家的未來,對青少年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雖然這不是一項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工程,但我們全體教育工作者要努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不斷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以取得預期的效果,從而達到素質教育的終極目的。

  篇3

  內容摘要: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全面而系統的工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健康的心理對於每個人事業的成功和生活的愉快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在實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時首先必須為心理健康教育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氛圍;其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須注重對學生講授心理健康的知識;再者心理健康教育必需注重培養學生正確的思維方式;此外心理健康教育必須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性格;最後還必須利用形式多樣的體育、美育和德育教育來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只有這樣,心理健康教育才會行之有效,收到的實效。

  關鍵詞: 青少年 心理健康 教育 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全面而系統的工程,它融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精神醫學等多種理論和技術於一體,需要通過多種途徑全面地、科學地實施才行。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因為健康的心理對於每個人事業的成功和生活的愉快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對於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如果僅停留在心理健康知識的傳授和心理諮詢等方面,認為這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部,那就是很大的偏頗。為此,有必要對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諸因素作全面的分析,然後才能有的放矢地實施,從而收到最佳的效果。下面筆者就此談談自己的粗淺看法。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必須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氛圍

  俗話說得好,和好人學語,和叫花學流言。一個青少年的家長整天對他嘮叨,老師經常對他批評、懲罰,家長和老師對其常常提出過高的他所不能接受的要求,就會導致該學生的焦慮、自卑和甚至智力下降。一個青少年如果生活在寬容、謙讓之中,他就會學會寬容、謙讓;反之,如果他經常生活在冷漠、嫉妒之中,就會變得冷漠、嫉妒。這些現象說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程度與狀態,在很大程度會受到他所生活的環境影響,所以有人說:“健康的心理存在於和諧的關係之中。”不同環境的薰陶,將會給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積極或消極的影響。因此進行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應該努力營造有利於心理健康的良好環境氛圍。

  為此,要做好以下兩方面工作,首先了解青少年成長的經歷、生活的環境,努力消除影響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加強正面引導,促使青少年心理健康地發展。教育者可以通過談話、啟發、鼓勵、激發等手段,訴諸於青少年的有益行為,讓有益於心理健康的事情在青少年頭腦中得到強化,通過移情、反向激勵等方法,讓青少年努力建立起美好的印象,以使自己的心理狀態和心理狀況趨向良好。比如父母離異的青少年缺少溫暖和愛撫,可以用行動使他感受到溫暖和關懷;過去因為成績差而被人瞧不起的青少年,可以尋找該生一切優於他人的方面予以表揚,以增強他的自信心。某青少年獲得榮譽後,讓大家向他祝賀,既增強他的自信心,又增加他的情感體驗。其次創設和諧的氣氛、建立良好的關係。師生之間、學生之間、老師之間都融洽和諧,真誠相待,團結互助,充滿親情。置身於這樣的環境之中,學生會在心靈深處受到無形的教育和潛移默化地影響,倘若缺乏這一點,一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將大打折扣。

  應該指出,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首先要求教師從自身做起,要用自身良好的心理狀態、良好的教育行為、良好的師德風範教育感染學生,要尊重學生,平等對待學生,優化教育方法,注意以情感人。如果教師自身心理不健康,則將給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帶來負面影響;而教師自身心理健康,本身就是無形的心理健康教育。

  以上所述是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外部環境,與之相對的是人的自我心理環境,因為人的自我心理環境不僅受到外部的影響,也受自我的影響,主要是指受自我暗示的影響。人們會常說,你要想學壞,周圍環境再好,你也會變壞;你要想學好,外界環境再差,你也會變好;你認為自己能行,你就能行,你認為自己不行,你就不行。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兩者之中,內因是關鍵。因此教師在幫助學生營造良好外部環境的同時,更要幫助學生建立起良好的“內部心理環境”——自我意象,如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自我控制、自我調節、自我引導、自我安慰、自我激勵等,用“超我”來調節影響“本我”,用理性來引導潛意識。當然,往往由於青少年自我主宰和理性思維的能力較差,思想行為多情緒化,因而必需在營造良好外部環境的同時幫助青少年建立起良好的心理環境。

  二、開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必須注重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識的講授

  有一個青少年每次離家上學,明明自己已經把門鎖 了,可是他總要再回頭看看,生怕沒鎖。一次他從一本心理健康的書籍上了解到,這是一種心理疾病。於是他以後出門時在檢查一下門鎖後便叮嚀自己:我已經把門鎖了,不要再回頭。這樣,他很容易地矯治了自己的心理疾病。

  一名女青少年來了月經,心理非常緊張,整天神思不寧,父母不知道是什麼原因,而細心的女班主任老師卻引起了注意,經過了解,判斷可能是由於該生的生理變化引起的,由此班主任便找了些青春期衛生方面的書給她看,並告訴她這是女性成熟的標誌。經過學習和疏導,這個學生很快便克服了心理顧慮,恢復了原有健康心態。

  一個人懂得生理衛生知識和病理知識、醫學知識,他就可以用這些知識來檢查自己的身體,發現問題,及時治療,這樣他的身體就可以保持健康。同樣,一個人如果掌握心理衛生、心理健康以及其它有關知識,他就可以以此檢測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應該怎樣才會使自己的心理更加健康。

  心理健康知識很多,以下是心理健康的一些最基礎知識,建議老師通過開設心理健康課、搞講座等方式傳授給青少年,幫助學生學習理解。

  第一,心理障礙的知識:什麼是心理障礙,心理障礙的分類及產生原因,怎樣矯治心理障礙,如何進行積極的心理調適、心理暗示等。

  第二,心理健康主要表現:自我意識觀念明確;情緒穩定,樂觀豁達;同情他人、善待他人,樂於與他人交往合作,友好相處;智力、人格、個性發展和諧;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徵等。

  第三,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對心理健康的評價:1具有適度的安全感;2具有適度的自我評價;3生活的目標能切合實際;4能與現實環境保持良好的接觸;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6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7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8適度的情緒表達與控制;9在不違背團體的原則下能保持自己的個性;10在不違背社會常規的條件下,對個人的基本需求能做到恰如其分的滿足。還有與人相處的知識、樂觀向上愉快生活的益處等相關知識。

  通過對諸如此類為心理健康服務的知識講授,讓青少年能夠較好的理解、掌握健康心理的意義和作用,運用心理健康知識培養自己的健康心理,使青少年自己成為一個“心理健康醫生”,為自己也為他人診療保健。青少年還會由一個心理健康的受教育者變為一個心理健康的教育者,善待自我、善待他人、善待社會,這些知識就構成了青少年進行心理保健的基礎,成為培養自我保健意識的源泉。這樣,他就能在心理健康的道路上日益發展,在塑造理想的自我、培養高尚人格的過程中,展現自我美好的形象,也使自身得到快樂、安慰。這樣做不僅能使青少年心理更加健康,還能促進其德、智、體、美、勞各方面的發展,並使潛能得到充分發掘和釋放。

  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是很豐富的,不僅專業教師要學,任何一個老師也要加強學習,否則就有可能出現自身知識缺乏,甚至心理不健康的問題。

  當然,對青少年進行心理健康知識的教育,不能過多地進行空洞的說教,講授過於抽象的知識,而應該針對青少年年齡特徵,採用適合的方法,結合生動的事例,寓教於樂,讓學生得到積極的體驗和深刻的理解。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必須注重培養學生正確的思維方式

  思維對於心理健康具有極大的影響。生活中常常會發生這樣的事情:有的青少年看到其他同學高興就會嫉妒,因為他心目中把自我與他人完全對立起來;與此相反,有的青少年則以他人的成功而引以自豪,因為他想,以自己的快樂為樂,快樂永遠是有限的;以他人的快樂為樂,快樂才是無限的。同樣是聽到批評,有的青少年拒不認錯,有的青少年則吸取教訓,努力改正;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不同的青少年採用了不同的思維方式,錯誤態度來自於不正確的思維方式。而思維方式的正確與否恰恰反映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狀況。積極的、樂觀的、科學的思維,於已有益;而消極的、悲觀的、錯誤的思維,則於己有害,它不僅傷害自已的心理,還會損害自己的身體。思維對於心理健康的作用,還表現在正確的思維方式能矯正人的不良心理,有利於塑造良好個性,而不正確的思維則會損壞人的心理,損壞人的性格,對人產生極大的危害。

  開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必須注重培養青少年正確的思維方式。教育者應該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有意無意地對青少年進行思維方式的教育,要引導青少年辯證地看問題,努力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由思維來引導心理,培養積極的心態。比如,上勞動課時可以讓青少年討論以下問題:是多吃苦好還是偷懶好?怎樣做才能體現自己高尚的人格?如何對待挫折、失敗?如何對待成績、榮譽?從而讓青少年明白吃苦是一種高尚的行為,吃苦能使人得到心靈的享受、人格的昇華;勇於吃苦的人才是高尚的人;取得成績、榮譽時應該保持冷靜、不驕不躁:遇到挫折和失敗時,應該想這是命運對我的考驗,看我是否不灰心喪氣,能否戰勝它,我應該做強者,而不能做弱者。諸如此類的思維方式,常常表現為一種理性精神,它使青少年正確地認識一切問題,正確地指導其行動。它不僅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具有積極地調節作用,還有助於培養青少年良好的心理修養,提升青少年的精神境界。因此說,培養青少年正確的思維方式,對於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具有無可估量的意義。

  四、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必須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性格

  例一:某青少年張三某件事沒有做好,被老帥批評,感到很慚愧,並且深陷於自責之中,從此灰心喪氣,不再努力;某青少年李四作業沒做好受到老師批評,遭此難堪之後他竟把牙一咬說:“哼,走著瞧!”;某青少年王五,同樣是作業沒做好受到老師批評,他虛心接受老師的批評,並且保證以後把作業做好,果然取得了出色成績,反過來又受到老師的表揚。

  例二:青少年甲被別人撞倒,頭跌破了,於是破口罵人;青少年乙在踢足球時腿被別人踢破了,因為確實疼痛,就情不自禁地惱恕,但一會兒他又高興起來了,還裝出若無其事的樣子說:“沒關係,我不怕疼!”沒有對踢他的同學洩憤,自己也不生氣。

  由此看來,不同性格的青少年,遇到相同的事,其心理會呈現不同的反應。換名話說,心理反應與青少年的性格是緊密相關的。例一中的三個青少年對待批評和失敗採取的不同態度,也取決於其各自的性格。張三消極的自棄,李四任性地對抗,他們在這件事上性格都表現得不好,而王五則很好。性格好就有好的結果,性格不好就有不好的結果;性格好就會顯得很可愛,性格不好就會引起人的反感。例二中的兩個青少年,同樣是受到了其他同學的誤傷,可就出現了兩種不同的態度。第一個青少年很脆弱,並且以罵洩憤;第二個青少年則很剛強,儘管在事實上吃了虧,但在心理上卻是勝利者。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事例很多,有的青少年喜歡記仇,有的青少年寬容大度;有的青少年好佔便宜,有的青少年寧肯吃虧也不佔別人的便宜;有的青少年剛強,有的青少年脆弱:有的青少年抑鬱,有的青少年開朗;有的青少年孤僻,有的青少年合群;有的青少年遇到挫折就一蹶不振,有的青少年在挫折面前卻愈挫愈堅;有的青少年做錯事嚴於自責,有的青少年做錯事若無其事;有的青少年容人之長,克己之短;有的青少年妒人之長,容己之短„„上述事例中,哪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哪個青少年的心理不健康,涇渭分明。而這種種心理表現,主要緣於青少年的性格。所以進行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必須考慮青少年主體的性格因素。

  儘管性格是人比較穩定的心理和行動反映,但在人的著力糾正下,性格是可以改變的。英國哲學家培根說:“性格決定人生,而人是自己性格的設計師和創造師。”因此,說人有可塑性,在很大意義上是指人的性格有可塑性。美國哈佛大學的教育家們認為:教育學生最重要的不僅是灌輸知識,而且是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性格。他們特別重視培養學生堅韌不拔的性格,認為堅韌不拔的性格對於學生以後的成功是不可或缺的,其實這就是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因為堅韌頑強本質上表現為一種心理品質。當然,我們進行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僅要使青少年堅韌頑強,還要讓青少年學會寬容、豁達、仁愛、大度、幽默、冷靜、沉著、剛毅、勇敢、適度忍讓,要發揚自己性格的優點,矯正自己性格的缺點,讓青少年從各個方面,在性格上能夠完善自我,優化自我。所以進行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必須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性格。

  五、利用形式多樣的體育、美育教育來實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某青少年身體孱弱,精神萎靡不振,茶飯不思,憂鬱成疾。有人說:“健全的心理寓於健全的體魄之中。”健康的身體是心理健康的物質基礎和前提。心理健康學認為,身體健康

  與否會對心理健康造成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身體健康的青少年,其生活和學習因為有了健康體魄的保證,因而朝氣蓬勃,充滿青春的活力,容易保持樂觀向上的心理;而體弱多病、凡事感到力不從心的青少年,精神上有很重的負擔和憂慮,往往自暴自棄。有的青少年病態心理或心理疾病的根子,都是因為身體出了問題。

  與身體健康密切相關的是,青少年的生活規律和生活習慣對心理健康也有著很大影響。雜亂無章、茫無頭緒的生活會使青少年六神無主、心緒不靈,危害心理健康,而有規律的正常生活和學習會使青少年心情愉快,有益於其心理健康。同樣,良好的習慣有助於生活、學習,不良習慣則會干擾破壞生活、學習,危害青少年的心理平衡。

  美育其實也是對青少年的一種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欣賞優美、高雅的音樂、美術、舞蹈,多看優美的詩歌、散文、小說等文學作品,組織朗誦、演講活動,背誦格言警句,美化班級和校園環境等,能夠陶冶青少年的性情,有益於青少年的身心。放任青少年看武打、暴力、色情書籍和影視,聽低俗的音樂,則無異於讓青少年在心理畸形的泥坑裡越陷越深。

  因此,不能把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同體育、美育割裂開來看待。換言之,而要把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寓於體育、美育的教育之中。體育、美育是間接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最不露痕跡而又十分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所以建議教師平時要多帶青少年打球、跑步、做操、打太極拳、郊遊、聽音樂、開展文娛活動等等,調節青少年的學習和日常生活,使生活豐富多采,充滿趣味。要開展健康教育,包括青春期生理衛生教育和心理衛生教育;要適當減輕青少年的學習負擔,以適當減輕其心理負擔;要激發青少年的學習興趣,提高青少年的學習能力和學習耐力,培養青少年的學習信心;要注意青少年的營養,要培養他們良好的生活習慣。總之,既要教育青少年學會學習,也要教育青少年學會休息、學會愉悅、學會鍛鍊、學會與人相處,學會積極地享受人生,使青少年成為一個體魄健全、情操高雅、人格高尚的人,這就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化。

  六、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必須與德育結合起來

  某青少年偷了他人一支鋼筆,同學看他一眼,他就懷疑同學知道他做了小偷,別人小聲說話,他也會懷疑是說他偷鋼筆的事,因而十分心虛,不敢看他人一眼,久而久之,造成心理焦慮、甚至恐懼。

  雷鋒、朱伯儒他們就不會有焦慮、恐懼,因為他們無私無畏,心地坦然。他們也不會嫉妒別人,因為他們有崇高的道德情操。

  青少年的許多心理疾病都是由道德情操、思想境界問題引起的。嫉妒一個人,肯定對這個人缺少情感;熱愛他人、心胸開闊,就不會嫉妒他人。一個青少年有著崇高的思想境界,就會淡忘自己的利益得失,並將心思和精力用到學習中去,那他就不容易患上嫉妒、自卑等心理疾病,而心情坦然,自信自強;相反,一個青少年思想境界低下,他就會疑神疑鬼,心理變態,必然導致焦慮、自卑等心理疾病。一個道德品質高尚的青少年,對父母有孝心,對同學有愛心,對困難者有同情心,對不道德的事有羞恥心,熱愛祖國,熱愛集體,關心同學,富有責任感,他的心靈永遠受到美好情感和高尚行為的滋潤,受到其他同學和老師讚美的撫慰,心理必然會健康;相反,一個不道德的青少年,外則受到同學的鄙視,內則受到心靈的譴責,產生心理疾病也是在所難免的事。

  因此,開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須同思想品德教育相結合,培養青少年進步的思想、美好的心靈、高尚的人格、崇高的境界、豐富的情感,教育青少年自尊、自愛、自信、自強、自勉、自勵、自省、自律,一旦有了這些健康的心理,他們就難以滋生各種心理疾病。可以說,德育就包含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而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也離不開德育的配合和支援。

  七、綜上所述,開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既要深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之中,又不要僅僅侷限於心理健康教育。既要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又要注意每個青少年的自身特點。既要注重心理健康知識的講授,又要注意與青少年德育情操教育相結合。只有這樣,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才會收到的實效,行之有效。

  參考資料:

  姚本先、方雙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導論》,東方出版中心 2002年版

  林崇德等:《學校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鄭日昌、陳永勝:《學校心理諮詢》,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王浩:《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管理體制的一些思考》,《教育與管理》


青少年學生心理健康演講稿
青少年心理健康作文
相關知識
青少年心理健康與教育論文
談談當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現狀的論文
網路視訊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論文
探析我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的論文
論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的論文
淺析家庭教育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影響的論文
關於青少年心理健康現狀的論文
淺談中學生心理健康與教育論文
淺談青少年心理髮展與教育的論文
淺談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