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演講稿
青少年正處於生長髮育階段,這個年齡段正是主觀需求慾望比較多、比較強烈的時期,而家庭、學校和社會又不能完全滿足他們的慾望和要求,所以對青少年進行健康的心理教育是學校的義務,下面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一
一、何為健康?什麼是健康?世界衛生組織給健康下了個定義:“健康不僅是沒有軀體的殘缺和疾病,還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態以及社會適應能力,心理健康演講稿。”即健康包括三方面:一、身體健康;二、心理健康;三、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這無疑表明,人不僅要重視生理健康,而且要珍視心理健康。《心理諮詢大百科全書》解釋“心理健康”是指個體在一般適應能力、自我滿足能力、人際間各種角色的扮演、指揮能力、對他人的積極態度、創造性、自主性、成熟性、對自己有利的態度、情緒與動機的自我控制方面達到正常水平。身體健康標準大家比較瞭解,它可以用資料加以量化,心理健康無法用數來表示,那麼如何來衡量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呢?
教育部在1999年8月13日頒佈的《關於加強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未來人才素質中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落實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培養跨世紀高質量人才的重要環節。”心理素質不僅是學生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對其它素質如科學文化素質、思想道德素質的形成有重要影響。“因此,對中小學生及時有效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現代化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廣大教育工作者新面臨的一項緊迫任務。”
二、心理疾病挑戰全球
在經濟發達的國家,心理疾患已成為社會熟知的疾病。在美國每年0.6%的人加入精神分裂症的行列紐約:每年精神病發病率平均為8.3%,30%的人曾經接受心理治療。近5000萬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89%的人都經歷過沉重的心理壓抑。據研究估計,每年由於心理壓抑給美國公司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3050億美元。在法國,健康投資在20年中增加了10倍,費用超過購買食品的費用。鎮靜藥每年使用1億多盒,平均每人每年兩盒。因此法國人自稱是世界上最“鎮定”的國家。
世界衛生組織報告說:全世界抑鬱症患者已經達到2億人,已經成了世紀病;有30%至40%求醫者有精神衛生問題;20%人口存在心理衛生問題和精神障礙;據聯合國統計,自殺居意外死亡之首。
科學研究發現,有很多疾病都與心理因素有關,如冠心病、高血壓、心絞痛等,統稱為心身疾病。心理健康對一個人事業的成功也起著重要作用。,一日本青年報考一家大公司,公佈考試結果,名落孫山。得知這一訊息,深感絕望,頓生輕生之念。幸搶救及時,自殺未遂。忽傳來訊息,他被錄用了。原來統計出了差錯,實際是名列榜首。還沒來得及高興,很快又傳來訊息,說他被公司解聘了。理由是:一個人連如此小的人生打擊都承受不起,曲折的奮鬥之路上建功立業呢?美國心理學家卡耐基調查了各界許多名人之後認為,一個人事業的成功,只有15%來自於學士和專業技術,85%靠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善於處理人際關係。1976年奧運十項全能冠軍詹納說:奧林匹克水平的比賽,對運動員來說,20%是身體方面的競技,80%是心理上的挑戰。
心理健康不僅與疾病、事業的成功有關,還與我們的生存息息相關。杭州有個9歲的孩子,張毅,小學三年級,學習優秀,班長少先隊中隊長,2月2日上午,被全票通過評為“三好學生”。當天中午,姐姐張萍小學年級把茶話會上的4塊糖果帶回家,分給張毅兩塊,留給媽媽兩塊,可張毅不幹,堅持全要,並大發脾氣,踢姐姐,然後跑到樓上,反鎖在屋內,用紅領巾吊死在窗框上。一女大學生,在小學和中學一直都是班上的尖子,考入一名牌大學後,發現自己很難再拔尖,無法面對現實,痛苦萬分,無力自拔,留下了遺書,匆匆就走了。
在經濟迅速發展的中國,心理疾病已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1992年在南京召開的“首屆全國危機干預自殺研討會”上,中科院一項調查批露:中國每年死於自殺的人數14至16萬,平均每天400人不包括自殺未遂的,更不包括曾有自殺意圖的。國家教委的一份報告:對全國12.6萬大學生抽樣調查結果表明,心理疾病患病率達20.23%。上海的一項調查表明,34%的中學生有心理問題;本人曾經對西部五個省市20個地區的中學生做過調查,發現有77.9%的中學生存在各種輕度的不良反應,有5.2%的中學生存在著各種明顯的心理障礙。深圳市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表明,中小學生心理問題檢出率為13.2%,但如果把心理問題達到臨界程度的考慮為需要心理干預,則需要個別心理指導的學生達到32%。
三、心理健康條標準
心理健康有諸多標準,馬斯洛在《變態心理學》一書中提出了10條標準:
1、有足夠的自我安全感;
2、能充分的瞭解自己,並能對自己的能力作出適度的評價;
3、生活理想切合實際;
4、不脫離周圍現實環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6、善於從經驗中學習;
7、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
8、能適度地發洩情緒和控制情緒;
9、在符合集體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地發揮個性;
10、在不違背社會規範的前提下,能恰當的滿足個人的基本要求。
我們認為中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應包括:
1,有正常的心理活動,智力正常,與同齡人有大致相同的喜怒哀樂和行為表現,言談舉止和思想活動符合社會規範。
2,人際關係和諧,尊敬師長,信任同學,能寬容和諒解有缺點和反對過自己的人。喜歡和老師、同學在一起。
3,能正視現實,適應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根據環境和形勢要求改變自己,也能創造環境。
4,有樂觀、積極、進取的精神。對現狀感到滿意,對前景也覺得光明美好。
5,能冷靜、理智地去對待生活中的挫折的打擊。學會用正確方法和態度去對待錯誤,對強弱不同的刺激能做到適度的反應,有忍受挫折、從失敗中學習和總結經驗教訓的能力。
6,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優點的缺點,不患得患失。能揚長避短,有切合實際的志向水平;能正確認識自己的價值,不把獲得的成績看作高於一切或毫無意義,不自卑,不過分自責,有安全感。
7,有從事各種活動的興趣、信心,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能有效地完成各種任務。
8,在有利於社會或集體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個性的獨立性,保持認識、情感、意志行為的協調和統一。能獨立地作出決定,並對決定負責任,而不受別人的任意控制和支配。
四、 中學生心理健康現狀
關於青少年心理,有一個問題常常困擾著我:“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年輕的病人?他們怎麼了?”那些企圖自殺的高中學生;害怕筆尖的中學生;不敢看人的初三學生;害怕死亡的高中生;被拘留的高一男學生;自殺未遂的中專生;能力不足的大學高材生;不會與人交往,無法工作的大學畢業生……
中學生,一般為十一、二歲至十七、八歲,這一階段總的可成為青春發育期,或青少年期。我們都知道,青少年期的中學生身心都正處在急劇的發展、變化和成熟時期。如果這期間發展尤其是心理方面出現問題,這種不良影響極可能伴隨他一生。
目前,我國中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如何呢?有關專家學者們進行了調查研究。有關調查表明,有心理和行為問題的初中生約為15%,高中生約為19%,大學生約為25%,這些枯燥的數字反映出我國教育工作中一個長期被忽視的問題——學生心理健康欠佳。
近幾年,國內有關中學生心理衛生方面的許多調查都表明,在中學生中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者,其比例在10~20%左右。應該說大多數中學生的心理是健康的,有些只是偶爾存在心理問題,但在不長的時間內就消失了,真正有心理疾病的中學生是為數不多的。當然,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有不同的集中反應。根據已有知識和實踐經驗,我認為中學生中常見的心理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類:
一適應問題。適應的本意是指人們對來自外界和內部的刺激在持續不斷的影響個體時,所產生的感受能力。適應不良即對刺激的持續作用感受能力差,它將會降低人們對刺激的承受心理,是人與周圍環境不能相對平衡。適應不良的問題集中表現在初一和高一年級,尤其是初一。因為,進入中學後,他們會發現中學的學習生活與小學是完全不同的:其一,由一個學校到另一個新學校,環境發生了變化,許多地方都相對陌生。其二,生活上,進入中學後大多數學生才開始住校生活,脫離了父母的照顧和保護,很多事都要自己親歷親為,重新學習去做。對於那些在溺愛下長大的孩子來說,獨立生活也很困難。其三,中學的學習內容明顯大增,課業負擔重,難度也加大了,而且學習方式肯定與前一階段的不同,所以,剛上初中或高中的學生在這方面也可能不適應。其四,人際關係的變化,新的人際圈需要自己去建立,對於不善交際的人來說,又會感到困難。因此,適應不僅是指要適應新學校的新環境,它還包括適應完全不同於小學的學習方式、方法、內容,更包括人際關係的適應。新生往往會被這一問題困擾,而感到煩惱,要麼是學習跟不上,要麼是人際關係處理不好。但是,這樣的問題大多在第一學期後會得以解決。而這個問題解決不好,就會有嚴重的心理壓力,導致情緒失調,重則會誘發為心理疾病。
二情感問題。情感是和人的社會需要相聯絡的一種較高階而穩定的體驗。對於中學生而言,情感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是親子溝通和異性交往,演講稿《心理健康演講稿》
青少年正處於生長髮育階段,這個年齡段正是主觀需求慾望比較多、比較強烈的時期,而家庭、學校和社會又不能完全滿足他們的慾望和要求,於是必然產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抑鬱、暴躁等。他們的這種不滿往往直接指向父母。進入中學後,他們的認知能力、學習能力等各方面都得以發展,自認為自己已長大成人了,不想父母過多地管教,最易產生逆反心理,往往採取與積極向上相對獨立的行為方式,帶著偏激、盲目的色彩,或以極端方式發洩,久而久之與父母在感情上出現裂痕,不願與父母溝通等,這必然會給他們帶來苦惱,帶來不愉快的情緒體驗。
在情感上,中學生難以解決的另一個問題是異性交往。13、14歲的少年正是情竇初開的時期,他們對情愛都充滿美好的嚮往。因此,這個時期,尤其是初中生,容易出現令老師和家長害怕的“早戀”問題。其實異性吸引以致的異性間的單獨交往也屬正常,只是交往雙方,無論他們是不是真的在戀愛,都會遭到教師、家長以及周圍人的壓力和反對。而他們自己也面臨著以學業為重,還是以感情為重的選擇,於是他們的內心充滿了困惑、矛盾和痛苦,他們稚嫩的雙肩怎能擔負這些呢?於是,出現問題在所難免。高中生在這一問題上要比初中生好。因為他們的身心發展相對成熟,由於知識的積累對性也有了較為正確的認識,不會因為性好奇而做出一些讓自己後悔的舉動。
三學習問題。這是作為一個學生在整個學習階段中都存在的問題。有的學生學習刻苦,態度端正,智力發展正常,可學習效率低下,他們要麼是學習技能障礙,要麼是方法欠缺,長期失敗使學習自信心喪失。對中學生而言,也存在上述情況。但初三、高三的學生,承受著巨大的升學壓力,心理問題尤為嚴重。據調查,初三、高三學生中,相當部分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緊張、考試焦慮,甚者會失眠、患神經衰弱症。這對他們考試時正常水平的發揮,乃至今後的成長都是不良的影響。
四行為和人格偏離
1.行為障礙,或稱不良行為。中學生中常見的不良行為有:多動症,攻擊行為,破壞行為,懶散,對抗行為等。這些多見於初中低年級學生群體。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在商品經濟的浪潮下,追求虛榮,追星族心態和迷戀電腦遊戲的不良行為快速上揚。
2.人格偏離。人格也叫個性,是一個人具有的一定傾向性的心理特徵的綜合。人格偏離主要是個體人格發展不健全,性格缺陷等原因造成的心理問題。中學生中常見的人格偏離有:1自我意識偏差,初中生獨立意識增強,但自我認識和評價不全面、不準確,因而抑鬱、閉鎖。2自我中心傾向,他們只考慮自己,較少考慮他人的需要。3自卑心理。4嫉妒心理,有這種心理的人往往是心胸狹窄、好表現的。這些不良心理品質不僅會讓自己生活無樂趣,還會阻礙自己健康成長,面對不容樂觀的中學生心理健康現狀,是分析原因,尋找出路的時候了。
五、影響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中學生的心理問題主要有上述四大類,這些問題的產生是受多種因素影響的,我們應當從生理、家庭、學校、社會等生物的、環境的、教育的幾個方面來分析。
一生物學因素
眾所周知人的發展是指身心健康、平衡發展,生理和心理是相互影響的。在成長過程中,任何生物、化學、物理因素影響了腦的健康發展都可以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
1.遺傳因素。遺傳素質對於人體的成長髮育及性格、智力的形成與發展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通過家譜分析研究,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家族中患有各種精神病、發育遲滯等病史者明顯多於正常學生。這說明遺傳因素在心理髮展方面的作用不容否認。
2.母孕期及分娩因素。遺傳因素是通過母親懷孕來完成的。因此,在母親懷孕時,其營養、情緒及身體健康狀況都會對孩子心理健康產生很大影響。母親營養不良可使兒童智力低下,失去好奇心等,母孕期若遭受嚴重外傷,或分娩時發生諸如早產、難產,新生兒窒息等都會影響孩子心理功能的健康發展。
3.生產發育及營養因素的影響。出生後至成熟期16歲左右的一段時間,孩子的生長髮育與營養對孩子心理髮展有十分重要的影響。生長髮育遲緩、營養不足在幼年時可表現為說話晚、走路晚、運動不協調、環境適應能力差等。這類兒童長大後出現各種心理障礙的機率明顯高於正常發育兒童。
4.其他生物學因素。諸如在成長過程中的外傷、軀體疾病、中毒等直接影響腦功能而造成心理障礙的意外情況。
二家庭因素
孩子最初的教育是由家庭提供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在怎樣的環境中成長起來,接受什麼樣的教養,對他們的心理髮展具有直接影響。影響孩子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有以下三類:
1.家庭環境因素。家庭環境應該包括住房環境、家庭成員組成、經濟條件等自然結構。住房環境擁擠、嘈雜、經濟落後、資訊閉塞會阻礙孩子們的心理髮展。從小環境來說,若夫妻不和睦、經常吵架、打架對孩子也很不利。如果家庭結構不完整,父母離異、一方或雙方遺棄、死亡等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十分有害,青少年違法犯罪多源於此。
2.家庭教養態度。父母的教養態度大致有溺愛型、專制型、放任型、民主型四種。而其中以民主的教養態度最好。家庭成員對子女教養態度一致,以平等的態度、民主的方式對待子女,嚴而不厲、寬而不嬌、愛而不溺、放而不縱,注意滿足孩子的正當需求,啟發孩子的自覺性,培養孩子求知向善的自主能力和勤奮好強的品質。反之,其他教養態度都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3.家長的教育方法。父母教育孩子只有良好心願,沒有科學的方法仍然不能擔當起“全面的素質教育”的職責。許多父母望子成龍心切,對子女要求過於嚴厲,甚至是苛刻,教育方法、簡單、粗暴,犯了過錯就罰,考試沒達到要求則打,除了學習,什麼都可以讓孩子不做。這樣培養出的子女怎麼會學習輕鬆,怎麼會不產生逆反心理,又怎麼能獨立生活,適應新環境呢?
三社會因素
1.學校教育的影響。學校是通過各種活動,有目的、有計劃地向學生施加影響,促進其成長的場所。學校作為社會中的一部分,是中學生長期生活學習的主要場所。如果學校的教育方針正確,方法得當,就可以源源不斷地向社會輸送身心健康的人才。反之,如若教育方針、方法上存在問題具體可表現在教學水平、學校的教育指導思想、教育方法、教師素質、教育態度、學校人際關係、校風等方面,就會阻礙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甚至會導致各種心理障礙的發生。
2.其他社會因素的影響。社會心理學家研究結果表明:一定社會的文化背景、社會環境、社會經濟地位、風俗習慣等因素都會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影響。中學階段正是個體的理想、信念、價值觀等心理品質形成時期,若受社會不良風氣,像金錢至上、追求享受、“走後門”、吃喝送禮、黃色刊物等的影響,對學生健康向上的品質的塑造百害而無一利。社會是一個複雜的大染缸,人生活其中,很難不受影響,因此,良好社會風氣,健康社會文化才是有利於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營養品”。
四簡析當今中學生的幾種心理矛盾
第一,美好的願望與心理準備脫節的矛盾
幾乎每個中學生都有美好的願望,對未來充滿著憧憬和嚮往。他們幻想做一個有學問、受人尊重的作家、工程師、醫生、企業家、領導幹部等等,而實際上他們當中有一些學習不是很努力的,他們過一天算一天,雖然他們的願望是美好的,但他們追求的全是實現理想後的種種榮譽與享受,而對實現理想需要從現在做起,需要付出艱苦的勞動,卻想得不多,做得不夠,形成了美好的願望與心理準備脫節的矛盾。解決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就是教育學生處理好理想與現實的關係,使他們明白,美好的理想需要艱苦奮鬥才能實現。
第二,濃厚的享受意識與勞動觀念淡薄的矛盾
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髮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一些中學生越來越講究“實際”,加上一些家長對子女嬌生慣養,在孩子身上花錢大手大腳,使得中學生的消費慾望與日俱增。據我們的抽樣調查,絕大部分學生每天都買零食吃,同學過生日,除禮尚往來外,還要擺酒宴。男生中“煙君子”、“小酒民”大有人在:女生中講究穿著打扮的比比皆是,有的女生還隨身帶著高檔化妝品,不斷更換時髦的服飾。但這些學生中有相當多的人勞動觀念淡薄,他們輕視勞動,甚至認為勞動是多餘的,就連平時學校組織的大掃除也討厭,可以說對勞動採取消極態度、厭惡勞動的思想在一些中學生中是相當普遍的。因此,教師要教育學生懂得愛勞動是人類的美德,通過勞動得來的享受是正當的、光榮的,不勞而獲是一種可恥的行為。
第三,心理閉鎖與渴求理解的矛盾
由於自我意識的發展,中學生開始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內心世界上,從而意識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其他許多不同於他人的心理特點。同時也由於其社會生活經驗的逐漸豐富,他們開始意識到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心心相印和心理不相容的差別。他們願意對“知心朋友”傾吐自己內心的祕密,瞧不起那些用導師式口吻對他們說話的人,不願意同這種人進行感情交流,透露自己的內心世界。他們也不願同長輩透露內心,實行自我封閉。調查中發現,有相當部分的中學生把心裡話“對自己說”或“對日記本說”,向同學和師長隱匿祕密。由於他們把內心的感受隱藏起來,以致常常產生孤獨感。這類學生往往通過記日記、畫畫、寫字等來表現內心的苦悶和孤獨感。他們很需要求得別人的理解,而調查發現有相當部分的中學生認為老師“不理解自己”和“不太理解自己”。解決這一矛盾要求教師和學生交朋友,對他們的行為表示理解,並幫助他們排憂解難,把他們從苦悶與孤獨中解脫出來。
第四,獨立意識與依賴心理的矛盾
隨著年齡的增長,中學生的心理日趨成熟,他們越來越感到自己是“大人”了,並開始從“聽話道德”向 “平等道德”過渡,要求從大人的約束中解放出來,對婆婆媽媽式的說教及過分關心會產生反感,個別學生會發生頂撞老師現象,甚至對學校、社會產生反抗情緒,可以說他們的獨立意向、主體意識是十分強烈的,但同時他們又缺乏必要的知識與能力。這一是因為學校教育在培養學生的獨立能力方面重視不夠,二是因為傳統的家庭關係中的父母一般也不鼓勵子女過早獨立。調查表明,有相當部分的家長要求子女“只要能上大學,什麼事都可以不管”,所以造成了中學生的實際上的依賴性。這種依賴性不僅反映在經濟上,還反映在生活上,出現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只管學習,不管其他”的不正常現象。因此,教師要和家長一起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自立能力,讓他們自己的事情自己辦,逐步消除其依賴心理。
第五,進取心強與自制力弱的矛盾
中學生都有積極向上的進取之心,這與他們強烈的求知慾、自尊心
和好勝心是分不開的。但由於他們思考問題不周密,往往帶著濃厚的情感色彩去看待周圍的人和事,因而有時片面地堅持己見,對教師或集體的要求,合乎己意的就去辦,不合己意的就盲目地拒絕或頂牛,不能控制自己,憑衝動行事,事過之後又非常後悔。這一切都說明了他們意志品質的發展還不成熟,自制力、控制力還不強,形成了進取心強與自制力弱的矛盾。化解這一矛盾,老師一方面要肯定學生的進取心,另一方面要鍛鍊學生的意志力,使他們能處理好二者的關係。
第六,樂於助人與道德水準不高的矛盾
現在許多中學生能積極地為社會、學校、班級做好事,也能積極為同學做好事:當同學遇到困難的時候,他們能主動地伸出援助之手;當同學家有了不幸,他們能自覺地捐款、捐物。但有一些同學的道德水準不夠高,他們靠偷竊來捐款,通過打架鬥毆來為弱小同學鳴不平,利用考試作弊來幫助成績差的同學提高分數。這很自然形成了助人行為與道德水準不高的矛盾。對這一矛盾,老師要巧於引導,先肯定其好的方面,再指出其不足之處,使其明白什麼是真正意義上的助人。
在大部分的青少年中,存在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1.由學業帶來的心理壓力大。2.偏執、敵對。認為他人不可信,自以為是,偏於固執。3.人際關係緊張。總感到別人對自己不友善。4.抑鬱。表現出對學業、前途、未來沒有希望,精神苦悶、情緒低落。5.焦慮、心裡煩躁不安。6.適應能力差。對新的環境和生活不適應,不習慣教師的教學方式,或者不喜歡學校的各項活動。7.情緒忽高忽低極不穩定。8.心理不平衡。當他人比自己強或獲得了高於自己的榮譽後,總感到不平。其中,學習壓力感,是當前中學生存在的最嚴重的心理問題。
現代醫學越來越證明,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對一個人的一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青少年時期是精神疾病的多發時期,更是不健康行為的孕育期。由於中學生心理活動狀態的不穩定;認知結構的不完備;生理成熟與心理成熟的不同步;對社會和家庭的高度依賴等,使得他們比成年人有更多的焦慮,會遭遇到更多的挫折,因而更容易產生心理障礙。若暫時性的心理障礙得不到及時排除,便會產生不良的反應,很可能影響以後心理的健康發展,甚至會釀成日後難以挽救的心理疾病。所以許多心理學者認為,中學階段是容易滋生心理異常的溫床期。
五學生心理健康維護
中學生由於學習壓力大、家庭不和而出逃、自殺或傷人的案例很多,但卻很少有家長認為這是一種心理問題,更不知道該怎麼辦。如果每個家長都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都懂得這方面的知識,並且努力培養引導,這個問題也就不是問題了。可見,父母行為的不良,帶給子女的不僅僅是厭惡、鄙視,而是更深的內心創傷。
作為家長應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注,給他們充分的自由空間和家庭民主權。做父母的應該既注重孩子自主性的發展,也注重培養孩子遵守紀律和規則,積極鼓勵孩子平等地交換意見。而不是將自己的觀點和行為準則強加給孩子。若必須行使父母權利時,也應向孩子說明為什麼必須這樣做的理由。這一點對青少年非常重要。
面向全體學生為主、通過常規的教育訓練來培養學生心理品質、提高學生基本素質的教育內容。具體而言,包括智慧訓練,即幫助學生對智力的本質建立科學認識,並針對智力的不同成分如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等設計的訓練活動等;學習心理指導,即幫助學生對學習活動的本質建立科學認識,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積極的學習態度、學習動機以及學習習慣的訓練、學習方法的指導等;情感教育,即教學生學會體察和表達自己的和他人的情緒情感,學會有效控制、調節和合理疏洩消極情感,並進行相關技巧的訓練,如敏感性訓練、自表訓練、放鬆訓練等等;人際關係指導,即圍繞親子、師生、同伴三大人際關係,指導學生正確認識各類關係的本質,並學會處理人際互動中各種問題的技巧與原則,包括衝突解決、合作與競爭、學會拒絕等互動技巧以及尊重、支援等交往原則;健全人格的培養,即關於個體面對社會生存壓力及要求所應具備的健康人格品質的培養,如獨立性、進取心、耐挫能力等各方面人格素質的培養;自我心理修養的指導,即通過訓練和教導幫助學生對自己建立科學的認識,並在自身的發展變化中始終能做到較好地悅納自己,如悅納自己的優勢和不足以及自信培養、良好自我形象建立等;性心理教育,即關於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識的傳授與分析,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性別觀念和對性別認同,以及指導學生正確認識和掌握異性交往的有關知識與技巧,如異性同學交往指導、早戀心理及調適等。
今天的中學生是21世紀的主人,他們不僅要有真才實學,而且要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他們應該具有勇於參與競爭的良好心態。可是他們中的不少人的社會適應能力比較弱,也缺乏社會交往能力,而許多心理障礙與疾病都與適應能力差及人際關係緊張而產生的焦慮有關。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必須以增強學生適應社會交往的能力為主要目標。
總之,心理健康教育將有助於中學生心理潛能的發揮和身心的全面發展,有助於學生人格的健康發展,有助於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其最終目標是提高全民族的精神文明素質。
篇二
大家好!在中國文學史上,唐代有兩個著名作家,一個是因《陋室銘》而著稱的劉禹錫,一個是寫有《捕蛇者說》的柳宗元。二人是好朋友,都有仕途不順而被貶官的經歷。但劉禹錫性情曠達,人生態度樂觀,雖被貶官,卻能將陋室佈置的“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與“鴻儒”交談,與“素琴”、“金經”為伴,心理保持健康,壽命達70歲。而柳宗元被貶後卻長期心情不暢,氣血鬱滯,終致英年早逝,僅僅活了47歲,連他的作品集《柳河東集》也未來得及整理,是劉禹錫幫助他整理出來的。
可見,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與身體健康是有密切關係的。
中學生中常見的心理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類:1.由學業帶來的心理壓力大。2.偏執、敵對。認為他人不可信,自以為是,偏於固執。3.人際關係緊張。總感到別人對自己不友善。4.抑鬱。表現出對學業、前途、未來沒有希望,精神苦悶、情緒低落。5.焦慮、心裡煩躁不安。6.適應能力差。對新的環境和生活不適應,不習慣教師的教學方式,或者不喜歡學校的各項活動。7.情緒忽高忽低極不穩定。8.心理不平衡。當他人比自己強或獲得了高於自己的榮譽後,總感到不平。其中,學習壓力感,是當前中學生存在的最嚴重的心理問題。
這些問題的產生是受多種因素影響的,我們應當從生理、家庭、學校、社會等生物的、環境的、教育的幾個方面來分析。
對廣大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視和加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應成為當務之急的重要任務。
人人都想擁有健康,新的時代對健康的理解包括三個方面: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良好。那麼什麼樣的心理才算健康呢?
1.要有正確的自我觀念。
心理健康的人具有自知之明,有自我反省的能力。他們能通過自己與先進人物及周圍人物的對比來認識自己、解剖自己;他們不但能瞭解自己的優點、缺點、興趣、愛好,還能正確評價自己的能力與性格,並據此安排自己的生活,學習和工作,因而他們具有較高的成功率。心理學的調查表明,每個學生在學習的個人動機上是沒有多少差別的,可為什麼結果各不相同呢?除了習慣、興趣、刻苦勤奮等因素外,準確地給自己定位也很重要,我們常用偉人來激發自己,但世上的偉人古今又有多少呢?為什麼不拿昨天的自己做參照呢?只要你的今天比你的昨天有所進步,你就是最好的。具體一點就是:你今天上課認真聽了,作業是自己做的,預習複習你都完成了,該你掃的地你掃的乾乾淨淨,你完成了自己計劃中的內容,你就擁有了成功的一天,你就是最好的自己。
2.要善於與別人溝通,尊重友誼。
心理健康的人總是喜歡與人交往,保持和諧的人際關係。交往中,他以尊敬的、信任的、謙讓的、誠懇的態度待人,團結友愛,助人為樂,同心協力,合作共事;而不是自私自利、猜疑、孤傲。我們的同學大多是獨生子女,且都已進入青春期,這時大家都發現自己的父母沒有過去那麼完美,從而想從同齡人中尋找理解和友誼。一個人有兩、三個朋友就不會感到孤獨,寂寞,但實際生活中不少同學擁有的友誼就象流星般短暫,甚至得到的是抱怨,排斥和迴避。常有人抱怨自己不能被人理解,不能被人接受,這時你最需要想一想的是,難道周圍人都錯了?我有沒有將自己的價值觀強加給了別人呢?是不是遇事總想著自己呢?在班級中,我們有時會看到同學之間為窗戶開向哪邊而互不相讓,為有人移動了他的桌子,碰掉了他的書而大發雷霆,為一點不如意的小事甚至大打出手。其實,每當你有這些行為時,你失去的不是一個朋友,而是周圍所有的人,因為人人心中都有一把正義的尺,且這把尺在測量別人的時候特別的準。所以同學們要記住一條與人交往的黃金原則,那就是:像你期待別人對你那樣去對待別人。
3.要善於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做情緒的主人。
美國前總統布什有句名言:如果你能調動情緒,你就能調動一切。可見在人的社會交往中情緒的重要性。其實我們都想擁有輕鬆,活潑,快樂的心態,可生活中總有挫折,失敗和不幸。當一個健康的人心態失衡時,都能在一月內自行恢復。在調整情緒的過程中,你可以向家人和朋友訴說,寫寫日記,寫完了再撕掉,當與父母難以溝通時可以給父母寫個留言條,當你怒不可息想要動武時,先做個深呼吸,再從一數到十,想想犯錯誤的成本是不是太大。戰勝自己是控制自己、走向成熟的標誌。要提升自己,就首先要做自己情緒的主人。曾經有個同學,因為瑣事與同學發生爭執,他把磚頭捏在手上,手上印出了血,但磚頭始終沒有扔出去。他說如果我把磚頭扔出去,後果我無法控制,我不僅是要不要賠醫藥費的問題,也不僅是能不能上學的問題,我可能要為自己一時的衝動後悔一輩子。
4.要提高面對挫折和困難的承受力,建立自我防禦機制。
心理健康的人對周圍的事物有清醒的客觀的認識;能正視困難與挫折,勇於面對現實,找出問題的病結和解決的辦法,而不企圖逃避,推卸責任;他們憑理智辦事,能聽取別人合理的建議與意見。我們的生活中並不總是充滿鮮花和掌聲,挫折與困難總會不期而至,給我們帶來緊張,煩惱,焦慮甚至恐懼,這些不良情緒會直接影響到我們的生活,學習。在認真分析失敗的原因後,我們需要適當安慰自己來一點阿Q精神,暗暗的告訴自己昨天已成過去,明天還很遙遠,我要把今天過好。其實只要你在前進,你在攀登,就會有不同的參照系,就會遇到困難,就會有挫折,挫折將伴隨著你的學習,伴隨著你的工作,伴隨著你的生活。但是挫折並不可怕,挫折其實魅力十足!挫折留給人們可能有傷心有失望,但更多是教訓,是經驗。經受了挫折,我們才真正認識到要攀登巔峰需要艱難跋涉,要成功必須付出代價,經受了挫折我們更能看到自身的不足,學會堅強,這就是挫折的魅力所在。
同學們,希望你們能按上述四個標準對照檢驗自己,要求自己,正視現實,自尊自愛,善待自己,誠懇、謙讓,團結互助,以愉悅的心境,飽滿的情緒,堅定的信念,昂揚的鬥志,百折不回的精神,去面對生活的挑戰,做一個永遠健康快樂陽光的中學生。
同學們,國外有句格言:“我是我心靈的主宰。衷心祝願同學們掌握好自我情
緒之舵,乘風破浪,在學習和將來的工作中做出不平凡的業績!
篇三
當你看到身邊一個又一個離家出走的孩子,你是為青少年不良道德行為扼腕痛惜還是為越來越多的病態心靈捶胸哀嘆!老師們,國家有那麼多教育未成年人的法律,地方有那麼多保護青少年的法規,而現實生活中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孩子出走、自殺,甚至犯罪?老師們,你為什麼不走進孩子的心靈,聆聽他們的心聲呢?我至今還為沒有和一個孩子溝通而內疚。那是一個叫張育先的孩子,家裡很窮,父親也不管他。
我把他帶到我的教工宿舍,每個週末與我同吃同住,我義務為他輔導,把工資給他作了學費。幾個月後,張育先變得守紀律了,變得愛學習了。我多麼慶幸自己的付出有了回報!然而,一個午間,我意外地發現張育先的課桌裡放著一包煙。我來不及思考,當眾給了他一耳光。同志們,我錯了嗎?我違背教師的職業道德了嗎?同志們,可我當時只有一個想法:我把你當弟弟,你竟然欺騙我!旁邊一個學生這時輕聲對我說:“曹老師,那包煙是他送給你的!”當我拿起那包煙,當我發現煙盒上赫然貼著一張標籤“送給好大哥曹老師”時,我的腳開始顫抖,我的心開始懺悔。同志們,我逃脫得了學校的處分,但能逃脫傷害一顆無辜心靈的自責嗎?我至今忘不了去年五一期間我班學生周勇離家出走的事件。周勇出走那天,留給他父親一封信:“爸爸,我恨你,因為你吸毒,你逼走了媽媽,因為你經常打我罵我,我害怕回家。”我忘不了五月五號那個深夜,唐校長與十幾名老師在大街小巷,在網咖劇場,在江堤公園四處奔走。我忘不了周勇父親在黑夜裡一聲聲淒冷的嚎哭“兒啊――”。五月八號,我在班裡召開了緊急班會。
我首先進行了全班心理調查:假如你考試不理想,你父母打了你,你怎麼想?老師們,你猜我們的學生怎樣看待他們的親生父母?有的說“父母侵犯了我的人權”,有的說“他們不尊重我”,有的說“打就打唄,我吃他的喝他的,沒辦法”……總之,全班60人,在幾個人的渲洩下,表示理解父母的竟然不到1/4。我惶恐地請周勇父親給孩子們講話。當孩子們看到周勇父親差點跪下來乞求學生告訴他兒子的下落,當孩子們明白十八中的老師們幾個晚上苦苦尋找,有的孩子哭了,有的孩子埋下了頭,最後有一個孩子坦白周勇住在他家裡。我開始醒悟:我們要用真愛與孩子們對話,我們要用智慧與孩子們交流啊!老師們,“經師易得,人師難求”,我們可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啊!假如我們瞭解學生!我們會發現:為一個籃球誤判責罵裁判的孩子也有那麼一點可貴的集體榮譽感,時常盜取他人文具的孩子也能為特困生捐獻一毛錢,一向冷漠自負的孩子也會為自己的成績流淚……
假如我們尊重學生!難道我們會在男女生親密嬉戲時,一本正經地宣講“男女生交往要有分寸”;難道我們會在兩個孩子因誤會打架時,大聲吼著“回去把你家長叫來”…… 假如我們關心學生!我們就應該多給學生一些寬容,多給學生一些溫暖……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萊特說:“當孩子對我說話的時候,我總是蹲下身子,耐心聆聽他的心跳。”同志們,讓我們走進孩子的心靈,撫慰孩子心靈的創傷,塑造孩子健康的靈魂吧!
小學心理健康知識答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