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理想與成功的故事模板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24日

  實現夢想是一個艱辛的過程。只有堅持下來的人,才會成功。夢想實現的過程會流淚,會流汗,還有可能會流血。夢想每個人都可以有,但實現夢想只是對少數人開放。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關於夢想成功的故事,歡迎大家前來閱讀!

  夢想成功的故事篇1:吳蘊初

  1923年的春天,上海聚豐園裡,環境雅緻,空氣清新。而立之年的吳蘊初揣著他精心研製的晶瑩小顆粒靜靜等著一個人。這個人叫王東園,是張崇新醬園的推銷員。而張崇新醬園的老闆張逸雲,則是吳蘊初最想結識的那個人,也正是他,為後來“天廚”的誕生,助了一臂之力。

  1906年的黃浦江、外白渡橋邊,時常蹲坐著一個衣衫單薄的少年。少年發現有人力車輛或者驢馬車通過時,都會奔上去幫人拉推,以得幾文錢回謝。這位少年就是還在上海兵工學堂化學專業讀書的吳蘊初,他同時還兼任兵工學堂附屬小學的算術老師。如此刻苦努力,只為兌現自己當初對父親的承諾,“自立並補貼一些家用”。這樣的生活,他堅持了六年。這種奮發向上、吃苦耐勞而又恪守信用的品格,他堅守了一生。而兵工學堂化學專業的學習,則為他一生的事業開啟了最初的源泉。

  化學專業的高材生,漢陽鐵廠小試牛刀

  從兵工學堂畢業之後,吳蘊初有了一份相對穩定的工作。他被恩師杜博推薦到漢陽鐵廠做化驗師。這份工作收入穩定,清閒易操作,在別人的眼裡算得上是一份很好的門路。然而,二十歲的吳蘊初,此時想要的並不是安穩的生活,即便是錦衣玉食也填充不了自己內心一腔的報國夢。於是,1915年的冬天,他在“實業夢”的驅使下,離開漢陽鐵廠,前往天津,準備參與籌辦硝鹼公司。可惜,事與願違,等他不遠千里趕到天津時,得到的卻是“股東們不幹了”的訊息。這時的吳蘊初已身無分文,苦不堪言。

  此時的漢陽鐵廠決定試製在國際上用於築爐的效能很好的矽磚與錳磚。可這是一項高難度的工作,廠內的技術人員使出渾身解數也沒能理出頭緒。無奈,他們向剛從天津回來的吳蘊初發出了邀請。

  吳蘊初是躊躇滿志的,雖然他並未研製過此類化學物質。可憑藉化學知識與素養,以及自己執著的性格特點和強國之夢,他接下了這個擔子。吳蘊初的選擇是對的,那個黃浦江邊賣苦力的少年的倔強勁兒在這個二十五歲青年的體內再度重現。他查閱資料、分析資料、總結技術條件……。不分晝夜、廢寢忘食的刻苦鑽研,終於親手試製了矽磚與錳磚,這在中國人之中,還是首例。

  頓時,吳蘊初聲名鵲起。開始有一些廠家邀請他入夥或者與之合夥做生意。漢陽兵工廠聘他為製藥課的課長,還授予少校軍銜。同時,他接受了漢口燮昌火柴廠的老闆宋偉臣的邀請,與之合辦一個硝鹼公司,由宋偉臣出資,他出技術並任總工程師兼廠長,利用兵工廠的廢液生產氯酸鉀。

  二十五歲的吳蘊初身兼三職,開始在自己希望的道路上跨越有力的步伐了。一個屬於他的時代悄悄誕生了。

  微小顆粒引發創業靈感,巧妙“邂逅”資深投資者

  在外貨中找出創業點,在當時的中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1921年的中國和世界都是那樣的動盪不安。吳蘊初和劉鴻生共同創辦的新熾昌牛皮膠廠面臨著山窮水盡的境地。劉鴻生另創新業,吳蘊初一人難以抵擋企業衰勢。他開始在外貨中尋找機會。

  研究之後,他選中了日本的原包裝產品“味の素”。這種產品最容易得利,因為它是人們一日三餐中很理想的調料。有錢人的山珍海味需要它,吃不起山珍海味的廣大貧苦百姓也需要它,一碗素湯,一碟兒青菜,只需放上那麼幾粒,就似魔幻般產生了奇效。然而,想要做這個微小顆粒的生意,首先必須知道它是怎麼做成的。這個時候吳蘊初的化學素養又派上了用場。他開始利用業餘時間鑽研這小小顆粒的研究方法了。

  沒有實驗室,就在自己的家裡研製;缺少助手,自己的妻子來擔任。三十歲的吳蘊初在創造和鑽研方面絲毫不減當年的激情。他要把“味の素”中最關鍵的哥羅登酸鈉提取出來,再加工製作,做成優質的“國產”化學調味品。這個化學專業的高材生,終究是值得驕傲的,經歷過無數個日日夜夜之後,他終於把晶瑩剔透的小顆粒捧在了手心裡。

  有了成功試製的小顆粒,如何才能使其轉化為生產力呢?資金、廠房還有裝置開始困擾他。吳蘊初明白單憑自己的力量,要把這個產品生產出來,投放到市場中,實在是太難了,他必須要找到一個可靠的合夥人。

  張崇新醬園的推銷員王東園成為了他在尋找合夥人的道路上的一個合適的人選。如何使他注意到自己的這顆微小的小顆粒?聰明的吳蘊初選擇了“欲擒故縱”。他坐在“聚豐園”裡,細細品味著自己的小顆粒帶來的美味,還頻頻咋舌,惹得王東園忍不住上前探問。“你嚐嚐”,吳蘊初微笑著將東西推薦給這個精明的推銷員。果不其然,王東園品後讚不絕口,連聲叫好,知道吳蘊初乃是熾昌的廠長後,更是驚奇不已。兩人相談甚歡,在聽到吳蘊初嘆息缺乏資金時,王東園主動提出介紹他的老闆張逸雲與之合作。

  張逸雲是一位寬厚熱誠的實業家,他爽快正派、有膽有識。兩人一見如故,一拍即合,決定共辦一個生產如同“味の素”一般的調味品廠。於是,調味之精華“味精”、佛手為圖示的“天廚”誕生了。

  好風憑藉力,天原天盛齊誕生

  天廚廠從幾顆微粒變成了大廠,為他的股東們特別是為吳蘊初創造了可貴的財富。這些財富在吳蘊初的支配下又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佛手味精大量生產,自然所需原料也隨之猛增,這也就越發顯出原料的重要性了。吳蘊初製造味精的原料,主要是麵筋,其次是鹽酸。麵筋的來源,除紡織廠供應外,還有自己的澱粉廠,都是就地取材,數量上也能得到保證,是不成問題的了。主要的不成問題,次要的有了問題,也就上升為主要了。當時國內根本沒有生產鹽酸的廠家,國內用鹽酸基本上靠從日本進口,價格自然十分昂貴,日商也往往用此鉗制中國的民族企業。正因為這樣,早在1926年吳蘊初就很想辦個電解食鹽廠生產鹽酸,為國家增添個化學工業專案,擺脫日商的鉗制,甚至將日貨擠出中國。但當時因制酸耗費的資金太多,他那時只是想想罷了,要去做卻絲毫沒有經濟能力。如今,有“天廚”做後盾,辦廠的條件已具備了。

  有了自己的鹽酸,不但自己用起來方便保險,節省資金不說,還可以掙脫國內一些廠家所受的日貨控制與盤剝。有此種種,吳蘊初便決心將電解廠辦起來。可是做起來也不容易,儘管理論上已經掌握,可是理論到實際還有段距離,但是吳蘊初決心辦起來,金錢他毫不吝惜,投到科學實驗裡,失敗了也值得,精力也是如此。於是他便開始收集材料研究了起來。或是痴心感動了上天,一個很難得的機會出現了:越南有個法國人辦的鹽酸廠,由於經營不好,剛剛倒閉。一聞此信吳蘊初抓住良機不放,當即上路,千里迢迢地趕到了越南的海防,親自仔細地考察了那個廠的裝置狀況,對那些機器的效能、使用期等要點一一做了確認:電解槽是美國產的,機器是法國造的,在當時稱得上一流,且使用時間也不長,產品的質量也基本上與日本的相當。自是更加喜出望外。經與那法國人磋商,以九萬銀元的價格購下了這全套裝置。機器尚未到達時,吳蘊初便先期趕回,迅即集資二十萬,在上海周家橋購置了地皮,建起了廠房。還是廠名先行,因其是為天廚味精廠提供原料的,故吳蘊初為它取名為“天原電化廠”。且“天原”還有天府樂原之解,響亮而吉祥。

  然而,天原盛裝鹽酸的“鹽酸甏”是日產。價格昂貴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是抵制日貨不徹底,如味精,必須全部原料都能自產自給才行。可生產耐酸陶,也不是很容易的,不像一般改變一下工藝就可的新式陶製品,那要有科學研究的引數在內的。吳蘊初硬是憑他的化學基礎與曾制過矽磚、錳磚的經驗很快地“啃”下了這塊“骨頭”。于歸國的當年,即1934年即著手實施;在龍華濟公灘購了地皮,親自帶人由廠房到裝置全部自行設計製造出來;聘請了曾多年從事製陶業的李思敬擔任廠長。幾個月後,1935年初,便正式投產了。窯爐是新式的,機器是攪拌擠壓機,原料是取自天然的著名的宜興陶土,整體生產方式為半機械半人力的組合。初始時月產量為二十至二十四噸,產品除滿足天原的需用外,還銷往國內的化工廠與軍工廠。廠名仍是吳蘊初的巧思,以產天原產品盛器為因,取做“天盛”。當諸多遊商打快拳似地逐利於淺層經營時,吳蘊初立足長遠,出發點高出一籌,踏踏實實地構築著基礎化學工業。不斷向深層探求,以“天盛”又為國家填補了一項化學陶器的空白。天廚——天原——天盛,如同化學的連鎖反應方程式一般,互為動因與補充,形成一個完善的天字號系列。

  達者兼濟天下,盡心效家邦的味精大王

  天原天盛成立之後,吳蘊初又相繼創辦了另外兩個天字號的化工廠“天利和天山”。此時的吳蘊初已經不再是那個受祖父格外憐愛的孩童,也不再是黃浦江邊那個賣苦力的少年,他已經成為了一名出色的實業家和化學家。他的堅持和勤奮,成就了他一生的夢想,抵制外貨,提倡國貨,實業救國。

  1928年,天廚廠為他和他的同伴帶來了豐厚的利潤,他覺得自己已經達到了“足夠”的標準,這個清貧出身的實業家毫不猶豫地拿出資金組建了“中華工業化學研究所”,自任董事長,研究化工產品與接受化學研究的專案委託,兼培育化工人才。隨後,研究所又與“中華化學工業會”合併,吳蘊初為副理事長。

  1931年.他又積極成立了“清寒教育基金委員會”,由他拿出五萬元作為基金,聘請幾位化學界人士為委員。同時又在滬江大學化學系設立化學獎金,獎勵學習優秀的學生;為中華職業教育社投資捐辦了理化教室。由基金會主持每年對大學化學系一年級學生與高中一年級學生分別考試,從中選出十餘名優秀者發給獎學金,發給相當於一個大學生每年平均費用,標準三百元。獲得這種獎金的多為交通大學、浙江大學與清華大學的在校大學生。有的因一直保持在校的優異成績,這種獎金只於一年級時獲准資格便可一直領到畢業。為了鼓勵寒門學子,他拿出了自己全部的專利所得,並以此為樂。

  1933年,張逸雲病故。可惜這位智達見明又寬厚的企業家不壽,而子女又因紈絝而驕奢,墮入了“富不及三代”的悲慘邏輯之中,恣意揮霍了起來。天廚幾乎被其掏空一半,吳蘊初為顧全大局,於1935年將天廚改為有限公司,清產作價,資本已由1928年的十萬增至二百萬利潤分紅在外。在吳蘊初的主張下,由這兩百萬之中,提取出二十萬元,即總資本的十分之一,一律以新公司股票的形式依照進廠先後與所得薪水累計數按比例發給每一個職員與工人。早在1928年,吳蘊初就主張“放棄專利”,此舉更是將那可觀的一大發明權報酬獻給了社會。

  內戰爆發後,吳蘊初謝絕了蔣委員長的“經濟部部長”的承諾,在上清寺的和桂園受到了毛澤東的親切接見。1950年,吳蘊初由香港乘船抵達重慶,幾天後在錢昌煦的引薦下在中南海拜見了周恩來。

  吳蘊初回上海不久,就被任命為華東行政委員會委員、上海工商聯副主任以及化學工業同業工會主任委員;不久,又增任全國工商業聯合會籌備委員會委員、中國民主建國總會委員、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員。這個出生於1894年的江蘇嘉定的“細娃貴崽”,成了口中以及人民心中名副其實的“味精大王”。

  夢想成功的故事篇2:楊致遠

  楊致遠能否成功讓雅虎私有化仍有待觀察——這取決於他為談判設定的條款,以及是否有其它的出價。據雅虎當前職員和前職員稱。楊致遠依然能對董事會施加影響,但他對雅虎管理層和員工的影響。不如原先與微軟談判時。

  當年躊躇滿志的楊致遠放棄博士學位創立雅虎,成就了一個傳奇。時隔17年後,雅虎的境況卻是江河日下,未來的雅虎將何去何從,或許是楊致遠如今必須面對的難題。10月10日訊息,據路透社報道,訊息人士透露,雅虎創始人楊致遠有興趣與私募基金公司達成交易,使市值200億的雅虎退出證券市場,將其私有化。

  曾經點亮全球網際網路星空的雅虎如今氣息奄奄,大多數人斷定,雅虎的結局只有兩個:要麼被收購,要麼獨自撐下去等死。阿里巴巴會是雅虎的最後買家嗎?楊致遠聯手私募基金將其私有化,這一帶有個人情感的決策能成功嗎?究其“雅虎”之爭,會是誰的盛宴?

  糾結的雅虎“酋長”

  1968年出生的楊致遠,憑藉清晰快捷的思維,不知疲倦的打拼精神,很快在競爭激烈、巨頭雲集的IT業中脫穎而出。雅虎也在他的苦心經營下取得巨大成功。

  “機會是偶然的,但取得成功並非如此,你把一種嗜好變成了一個事業,這需要巨大的努力。”楊致遠之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建立和維護雅虎是一種樂趣。

  事實上,對網際網路的興趣和鍥而不捨的精神引領著楊致遠走向成功。楊致遠也因此成為了新一代知識型偶像。然而,世事難料,如今的雅虎“酋長”楊致遠正考慮與私募股權公司達成一項交易,以期將雅虎私有化。

  有業界人士認為,楊致遠之所以希望將雅虎私有化是出於多方面的考慮。其中,最關鍵即是雅虎股價的持續低迷,雅虎已不再是華爾街分析師的“寵兒”。

  自2006年達到巔峰以後,雅虎的股價便一路下跌,2008年9月跌破10美元之後,股價始終不振,目前雅虎的股價在15美元左右。知情人士稱,如果私募股權公司收購雅虎,則可能出售雅虎的國際資產,獲得約120億美元現金將用來償還債務,也意味著雅虎在美國市場的運營規模將大幅縮小。

  今年9月,楊致遠在雅虎內部披露的一份備忘錄顯示,雅虎已僱傭了投資銀行Allen&Company,幫助處理有興趣達成交易的各個機構的詢盤。就是這份備忘錄所透露的訊息,被外界看成是雅虎正在尋求買家的一個強烈訊號。

  誰收購?撐多久?

  望來路,雅虎會發現自己的轉折之年是2002年。

  從那一年開始,雅虎在全球展開大規模的收購,先後包括Inktomi、Infoseek、Overture等公司,在中國則收購了3721,全部收購耗資超過20億美元。雅虎的目的有兩個一是全球擴充套件,二是進軍剛剛崛起的搜尋市場。這一年,是雅虎走向巔峰之路的起點。雅虎為什麼不自己做搜尋,而是收購?吳軍認為:技術是雅虎的短板,除了收購,雅虎並沒有更好的選擇。

  無論如何怎樣回顧來路,自2006年股價下跌後,雅虎每況愈下。正在淡出舞臺這是不爭的事實。吳軍一語道破,雅虎至今沒有一項重要的發明。而今,如何力挽狂瀾,所有人都卯足了勁。這廂楊致遠試圖將“雅虎私有化”,雅虎這塊肉也還是引來眾多買家的虎視眈眈。潛在買家包括微軟、阿里巴巴集團以及銀湖資本等私募股權投資公司。

  其實,2010年,雅虎曾收到微軟450億美元的要約收購,但楊致遠及其董事會最終拒絕了該項要約,儘管後來被認為是非常不明智的選擇。

  中國電子商務巨頭阿里巴巴的CEO馬雲在美國斯坦福大學講演時也透露,他對雅虎“非常非常有興趣”,如果有機會,阿里巴巴集團將整體收購雅虎。他說:“阿里巴巴對於雅虎非常重要,雅虎對於阿里巴巴也是如此。”

  另一家已表示對雅虎有興趣的私募股權公司是貝恩資本。在過去數年中,貝恩資本一直在向網際網路媒體公司投資。與此同時,銀湖、DST等財團也透露出對收購雅虎的濃厚興趣。

  而對於楊致遠目前的角色,雅虎拒絕透露詳情,只稱“整個董事會,包括他,在支援目前進行的戰略評估上是完全一致的。一如往常,楊致遠關注點依然是為雅虎及其股東、員工、使用者和廣告客戶帶來最佳利益”。

  攜雅虎“私奔”

  楊致遠本來不是學習網路的,他搞起雅虎完全是出於對網際網路有非比尋常的興趣。1994年,楊致遠趁著教授去學術休假一年的機會,悄悄放下手上的研究工作,開始為網際網路做一個分類整理和查詢網站的軟體,這個工具放在斯坦福大學校園網上免費使用,網際網路使用者發現通過雅虎可以找自己要去的網站或者有用的資訊。

  這樣,使用者在上網時,先去雅虎,再從雅虎進入別的網站。入口網站的概念由此誕生,雅虎的流量像火箭一樣上躥。雅虎的意義還在於讓“免費”變為“賺錢”。免費如何繼續下去々楊致遠找到路子,找到了“賺錢”的方法:刺激電子商務的發展,從電子商務和廣告中掙錢來維護和運營網際網路。

  “楊致遠作為整個網際網路領域的開拓者將永遠被載入史冊。”吳軍說:因為是雅虎點亮了整個網際網路的星空,是雅虎最終確立了“免費、開放,且贏利的”網際網路規則。他笑稱,“點亮網際網路的星空”可作雅虎的墓誌銘。

  塞繆爾之後,CEO成為雅虎的一個火山口。據雅虎當前職員和前職員稱,楊致遠依然能對董事會施加影響,但他對雅虎管理層和員工的影響,不如原先與微軟談判時。最忠於楊的高管已離開該公司多年,取而代之的是一批年輕人。此外,一些批評者對楊拒絕微軟收購耿耿於懷,稱他的決定是受他個人對雅虎情感的影響,而不是從財務上考慮。

  一位在微軟提出收購時在雅虎工作的前高管稱:“微軟的決定確實是要分拆公司,很多人感覺楊出於個人的決定而不利於他們,因為他會輸掉很多”。

  儘管如此,楊在公司內部依然有支持者。他的支持者稱,他對與費羅在1995年創立的這家公司的發展方向和文化有著深切的關注。他們讚揚楊致遠再次插手公司事務,在困難時刻扭轉雅虎的命運,正如他在2007年取代特里·塞梅爾擔任執行長一樣。

  楊在行業裡有著很深的人脈網路,並被認為在幕後積極發揮了作用。另一位與楊關係密切的前雅虎高管稱:“他在辦公室就會關著門,他不停打電話,但你不知道他在打給誰”。

  楊致遠試圖自己收購雅虎,他能否成功讓雅虎私有化仍有待觀察。這也取決於他為談判設定的條款,以及是否有其他潛在買家對雅虎感興趣。

  夢想成功的故事篇3:王凱

  電視劇《琅琊榜》的熱播,讓扮演“靖王”的王凱大紅大紫。微博上成群結隊的擁躉者,爭搶著要當他的“靖王妃”。對於他的忽然爆紅,很多人一開始很驚訝,而事實上,王凱為了自己的夢想,已經足足準備了十年。

  書店“搬運工”,偏想做演員

  其實王凱從小就對錶演感興趣。在高中學業最緊的時候,他看課本上有《雷雨》,就“不務正業”地組織同學們拍話劇。當別人都在刷題刷分的時候,他卻袖子一拉,演起了周萍。“那時候心氣比誰都大,表現欲特別強。”

  雖然有個“演員夢”,但並非出生於演藝世家的他,並沒有得到很好的引導和培養。相反,從來沒有人看好過他的表演夢想,包括其父母。

  王凱的父親是體育迷,希望兒子完成自己沒有完成的願望,所以5歲時王凱就開始踢足球。而老家湖北出了一批跳水冠軍後,父親又打算讓兒子去學跳水。母親則希望他好好讀書考大學。王凱想學表演,他想像趙薇一樣去考中戲!“我當時本來想考藝術院校,我媽不同意。恰巧,高三高考壓力很大的時候,新華書店換老總,可以給內部職工造福,新華書店的工作當年算是不錯的鐵飯碗。母親給做工作,我就直接去工作了。”

  可是王凱不開心,工作穩定卻無聊,女生負責站櫃檯,男生就負責搬書,好像一眼就看盡了20年後的生活。而那個本來就縹緲的演員夢,似乎更遙不可及了。但無聊的工作給了他很多的私人空間,不用像上學時再受父母管制。那段時間王凱參加了很多電視臺的活動,終於有一天他有了一個去北京拍廣告的機會。當時的廣告導演看王凱形象不錯,便問他是中戲的還是北電的。就是導演的這句無心之語,激發了王凱人生中全部的信心。

  最後他瞞著父母,偷偷辭去了新華書店的工作,隻身前往北京學表演。當時,他第一個知道的學校是北京電影學院,因為《還珠格格》紅遍大江南北,知道趙薇還有這個學校;《永不瞑目》火了陸毅,讓他知道上海戲劇學院;《將愛情進行到底》火了李亞鵬,讓他知道中央戲劇學院。“雖然這些當時對我來說很遙遠,但不去試一下怎麼知道。”

  後來他查到,中戲在北京教育學院租了一個地方辦培訓班,四個月。可一問,學費要一萬多,還已經開課兩個月了!怎麼辦呢?沒錢呀!難道就這樣灰溜溜回家?肯定不行。可人家說了,要來也可以,一萬多的學費一分錢不能少。當時是2000年,一萬多元可不是個小數目,王凱只能給爸媽打電話。父母也想通了,至少孩子還是想學東西,不是辭職在外面胡混。讓王凱想不到的是,在關鍵時刻,竟然是一直反對他演員夢的父親伸出了援手。

  這短短兩個月的培訓,卻讓王凱受益匪淺,熱愛+努力,2003年他就考上了中央戲劇學院,和張翰、張儷、馬麗是同學。

  從此王凱躊躇滿志,“讀大學的時候,覺得自己外形不差,專業出色,相當自信。”果然,剛畢業,就被當時國內最負盛名的一家經紀公司簽約。同學豔羨,家人欣慰,王凱甚至把之後能拍什麼樣的角色,演什麼樣的戲,走什麼樣的路都欣欣然地規劃好了,彷彿走紅只是一夜之間。

  2006年,公司12週年慶典上,老闆將王凱、趙麗穎等7大新人介紹給馮小剛、徐克、張紀中等圈中大腕級人物,在臺上被連連稱讚,可現實的殘忍卻讓人瞠目,下臺後卻將近一年基本沒戲拍。簽約公司名氣大,藝人幾乎每天都能參加大小晚會、走各式紅毯。可是那些高額的制裝費、化妝費都要王凱自己付。“走在紅毯上笑臉盈盈,可是轉念一想,兜比臉還乾淨呢。就是那種打腫臉充胖子的感覺,好像和我想當演員的本質越來越遠。這應該是我人生最低谷的時候。”王凱說那段時間很消沉,他曾不分白天黑夜地打遊戲,懷疑人生。

  演“娘娘腔”

  成了“黑歷史”

  快要走投無路時,2007年王凱在電視劇《虎穴》中飾演一個小角色,算是“正式進入娛樂圈”。

  2008年他又接了部戲,叫《醜女無敵》,因為瘦削的外形,王凱在劇中飾演娘娘腔“陳家明”。紅色框架眼鏡是他的標配,搭配紅色紫色等誇張配色的衣服,有時甚至還有豹紋絲巾等同樣誇張的配飾。而且劇中的這個角色說話時翹著蘭花指,妖性十足。儘管王凱非常不喜歡,但他還是咬牙堅持演了4季。“說實話,這個角色在當時的中國電視劇史上是開了先例的,那會兒大陸的電視劇哪有娘娘腔這樣的人物呀!所以我是屬於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覺得應該給自己勇氣。”

  就這樣一拍就是兩年,將近200集。一個大家印象中娘娘腔的角色,被他成功塑造出來了。但當時也有很多人搞不懂,王凱怎麼會去演娘娘腔?其實他也是迫於生計,再說新人有戲演就算很不錯了,根本沒有選擇權。

  “娘娘腔”對王凱的福兮禍兮也只有他自己能夠體會。《醜女無敵》熱播時,嗲嗲的“家明”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也算轟動一時。就連王凱回到湖北老家,街坊鄰居都來圍觀,可他卻隱隱感覺到一絲不對味,尤其是父母看上去欲言又止卻憂心忡忡。終於有一天父親忍不住問,你怎麼演了一個那樣的角色啊?原來爸媽總覺得人生如戲,怕生活中的兒子也和“家明”一樣,甚至一度懷疑兒子的性取向。無奈,孝順的他又一次次耐心地給他們解釋,那僅僅是角色需要。

  由於被貼上“娘娘腔”的標籤,“家明”簡直成了王凱的“黑歷史”。因為這部劇,讓剛剛出道的他,完成了自己的一個人生目標:能留在北京,能有錢吃飯繼續拍戲。但也曾一度遭到鋪天蓋地的各種非議……“家明”之後,王凱不想再演娘娘腔,於是他把同類型角色全部都推掉,但因角色深入人心,始終沒有其他角色找過他。之後曾經有八個月時間,王凱根本無戲可拍,眼看著要山窮水盡。

  就在王凱以為自己的演藝道路要到頭的時候,2010年,導演張建新大膽啟用他去參演一部年代大戲《知青》,此劇的製片人正是現在“山影”的大神級人物侯鴻亮。至此,好似新人身份,王凱才一步步積累起人氣並擺脫了“娘娘腔”的形象。王凱說,如果沒有張新建導演大膽起用他,他真不知道自己還能挺多久。

  在侯鴻亮眼裡,王凱從來都不是什麼小鮮肉偶像派。“他是個非常認真紮實的演員,很清楚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我和他第一次合作是《知青》,那部戲在冰天雪地裡拍攝了七個月,不少年輕演員沒撐住,走了,但他堅持了下來。”

  當時為了這個難得的機會,王凱是真拼了。為了製造暴風雪的效果,在零下40攝氏度的天氣裡,他還讓劇組搬了一臺鼓風機對著自己的頭吹!到後面一場戲拍下來,王凱剛躺到暴風雪中,臉上就立刻敷上了一層薄薄的冰雪,雙手都凍得沒有知覺了。“不誇張地說,拍這部戲,除了地震,什麼自然災害都遇到過,我被晒傷過,也被凍傷過。”同爸媽笑著談起這些“小艱辛”時,兒子的努力和拼命令他們心疼得偷偷抹淚。但值得慶幸的是,天道酬勤,因為這部戲兒子總算遇見了生命中的貴人!

  2013年,因為侯鴻亮,王凱得以進入《北平無戰事》,終於迎來了事業新高峰。王凱在劇中飾演方孟韋,是劉燁飾演的方孟敖的弟弟,剛一開播就讓人眼前一亮。由於七大影帝同臺飆戲話題足,“北平”播完後大家只記住了“方孟韋”,沒能讓王凱大紅起來。不過《北平無戰事》成了他事業的轉折點,王凱因結緣孔笙導演、侯鴻亮團隊,之後才簽約到山東影視,這才有了後來的《偽裝者》等。

  轉型硬漢

  《琅琊榜》一戰成名

  看完《北平無戰事》之後,導演覺得王凱演技很棒,在籌拍《琅琊榜》時,認為他的形象和性格挺適合劇中的“靖王”。

  後來王凱才知道,《琅琊榜》是根據海宴同名小說改編的一部大型古裝傳奇電視劇。靖王蕭景琰和林殊之間的情義深深打動了王凱,而比起男女情,王凱更感動於兄弟情。當時他把這個劇本看完就哭了,“我看過那麼多劇本,沒有哪個劇本像《琅琊榜》一樣讓我哭了那麼多次。你說現在這個社會,還有誰願意為了一個不知死活的人拼命?沒有,靖王是我的理想人格,所以能夠在戲裡完成這樣的角色,有一種夢被實現了的感覺。”

  其中有一場戲王凱記得特別清楚。他去“母妃”那對峙,說:“為什麼你們所有人都知道梅長蘇就是小殊,而我是最後一個知道的?”那場戲拍的時候,王凱拿著劇本走到孔導身邊說,這場戲應該怎麼表現?演員和鏡頭語言怎麼結合才能把內心的那種痛苦、悔恨、各種特別複雜的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因為兩方面王凱都很頭疼,沒轍。後來孔導就對他說,“你先按照自己的感覺和想法走一遍。”

  王凱把劇本唸了一遍,沒想到竟然忍不住哭了,眼淚噼裡啪啦不停地掉,控制不住。導演說,先別有情緒,留著,不然一會兒拍的時候就沒了。王凱就一直很難受地忍著。等正式開拍時,他從門口走到母妃面前,只有十來步,但感覺像走了上下五千年。事後大家都說他演得特別好!

  鮮為人知的是,為改變自己瘦高的“娘炮”外形,早在《琅琊榜》開拍前,為塑造久經沙場的“靖王”這一硬漢形象,王凱就開始拼命健身。從簡單的慢跑開始,到基礎的立定跳遠、俯臥撐,再開始接觸重量訓練,包括啞鈴和槓鈴臥推。在不斷增重、塑造線條的同時,王凱也在揮汗如雨間找回了男人味。

  《琅琊榜》中,王凱的形象帥氣十足,不僅徹底甩開了曾經的“娘娘腔”形象,而且他詮釋的靖王,十分注重刻畫人物內心的堅定,通過冷酷眼神將靖王這個角色塑造得隱忍而又堅毅果敢。

  2015年9中旬,《琅琊榜》播出後,收視率一路飆升。到10月上旬,創下了高達3億3千萬次的網上點選,在中國50個主要城市收視排行第一。接著,該劇還將陸續在美國、韓國、臺灣、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地區播出。

  與此同時,憑著精湛的演技,並非主角的王凱卻一躍成了國內炙手可熱的“小鮮肉”。微博上成群結隊的粉絲,爭搶著要當他的“靖王妃”,就連王凱自己也有些不適應,機場大規模的接機粉絲一度嚇得他躲進了廁所。有網友說,王凱的經歷可謂“十年磨刀,一朝成名”!

  然熒屏外的王凱今年已經33歲。事業上順風順水,但生活中的他同常人一樣,也有很多煩惱,比如每次回家媽媽都催他快找女朋友,甚至還介紹朋友家的女兒給他認識,王凱一聽這個頭就大了,立馬叫停。父母被逼急了就說,“你先給我生個孫子出來行不行?”這讓王凱啼笑皆非:“我不結婚,哪生孫子啊?”王凱有個妹妹,都已經結婚生子了,也難怪爸媽為他的婚事著急上火。

  潛心修煉10年,如今終於成了人氣偶像派,王凱說,很多人曾有過夢想,但大多數人不敢拋棄太多,不敢執著地為夢想努力,而他是一個敢於放棄很多東西的人。“如果沒有當初堅定地離開,我可能現在還是一個書店的搬運工!”

名人成就夢想的故事
名人成功夢想的故事真實
相關知識
名人理想與成功的故事模板
名人因樹立遠大理想而成功的故事
關於夢想與成功的故事
名人奮鬥後成功的故事
關於名人努力後成功的故事
名人自信而成功的故事
名人合作後成功的故事
夢想與成功的故事
有關名人失敗後成功的故事
名人受挫後成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