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江蘇的導遊詞錦集
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江蘇的一些導遊詞,歡迎閱讀借鑑,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江蘇南京玄武湖公園導遊詞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前去遊覽的是玄武湖公園,它位於南京城東北的玄武門外。公園佔地472公頃,其中水面約368公頃,陸地104公頃,周長約9.5公里,流域面積約14平方公里。是國家級鐘山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南京市最大的綜合性文化娛樂公園。玄武湖三面環山,兩面臨城。東有紫金山,南有雞籠山、覆舟山一脈相連,北有幕府山、觀音山等作屏障,西、南聳立著雄偉壯麗的古城牆。湖水波光粼粼,湖中的環洲、樑洲、翠洲、菱洲、櫻洲由堤橋相連,綠樹掩映,垂柳婆娑。古人曾有“錢塘莫美於西湖,金陵莫美於後湖”的讚語,把南京玄武湖與杭州西湖相媲美。
【玄武湖的成因—玄武湖的名稱來歷】
玄武湖古時與長江相通,到六朝時,在湖的北側築了一條長堤,由於江流的不斷衝擊,隨之與長江隔絕,形成獨立的湖泊。今天玄武湖水仍靠引長江之水蓄貯。
玄武湖是燕山造山運動形成的構造湖,古名桑泊湖,後來因位於鐘山之陰,就被稱為“後湖”。東吳遷都建康後,在後湖南側建有宮苑,並引後湖之水注入宮苑內,因湖在臺城之北,所以稱為“北湖”。歷史上傳說孫吳末年,丹陽縣官宣賽的母親,80高齡在後湖游水,突然化黿而去,千年不死,所以人們又稱後湖為“練湖”。至於玄武湖這一稱謂始見於448年,傳說在湖中出現黑龍,便改稱為“玄武湖”。湖中有龍當然是不可能的,但有人推測二所謂黑龍可能是長江中的鱷魚,因為那時的玄武湖仍與長江相連,鱷魚便可乘江潮遊人湖中,在夏天雷陣雨來臨前,因天氣悶熱,鑽出水面,被人們誤認為黑龍。
【玄武湖的歷史沿革】
東晉初年,玄武湖被用作封建帝王操練水師的地方,故稱“習武湖”。六朝時,又演變為封建帝王的圍獵、遊樂場所。直到唐朝起,才成為遊覽區。李白、李商隱、李煜等許多詩人都有描寫玄武湖的佳作。南唐滅亡後,李煜被宋太宗捉去,軟禁在玄武湖的櫻洲,在此期間李煜寫下了一首千古絕唱的哀詩《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以此寄託他對故國的無限懷念和深切哀愁。北宋神宗時,當朝宰相王安石被罷免回到江寧,在1075年寫《湖田疏》上奏朝廷廢湖為田,得到批准,從此玄武湖美景不復當日。元代時,重新疏浚玄武湖,使它煥發昔日美貌。但明朝初年,明太祖又把玄武湖作為禁地,在樑洲上建了“黃冊庫”,專門貯藏全國戶籍、田畝統計冊和各地的賦稅檔案。直到清代,玄武湖又重新開放。曾作為1910年南洋勸業會的遊覽地。辛亥革命後,更名為“五洲公園”。今天的玄武湖,經過國林工作者的梳理美化,舊貌換新顏,已初步形成了融山、水、城、林於一體的大型風景式園林,被譽為金陵明珠。
【玄武湖的主要景區:環洲—櫻洲—樑洲—翠洲—菱洲】
玄武湖中分佈著五塊綠洲,形成五處風景區。最有特色和最負盛名的要數環洲和樑洲。從玄武門開始,一條形如玉環的陸地,從南北兩面伸入湖中,就是環洲,舊名長洲,因它像一條翠綠的玉帶環繞櫻洲,故稱環洲。舊時稱“環洲煙柳”。湖的南端假山瀑布盡顯江南園林美感,著名的石峰有“觀音石”和“童子石”,為明代中山王徐達府中的遺物。假山北面的土山,名墩子山,或叫郭仙墩,為東晉郭璞衣冠冢。洲中有喇嘛廟和諾那塔。
與環洲以一座白橋相連的是櫻洲,又名連萼洲,是四面環水的洲中洲。櫻洲以遍植櫻花而得名。春天,這裡是賞櫻勝地。繁花似錦,人稱“櫻洲花海”。
從環洲經芳橋,就是玄武湖五洲中開闢最早的樑洲,又名舊洲。樑洲團樑朝時梁武帝的兒子昭明太子蕭統在此建讀書檯而得名。當年太子在此聚書近三萬卷,博覽群書,還常召集賢士談論古今,撰寫文章,選編了一部我國最早的詩文選集《昭明文選》,這為以後的文學發展與研究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據說後來昭明太子在湖上盪舟遊玩時,不慎掉入水中,得病不治而死。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好學的太子,將他的讀書檯所在地稱為樑洲。樑洲是五洲中風景最美的地方,洲中有湖神廟、銅鉤井、賞荷亭、覽勝樓、陶然亭等名勝古蹟。樑洲一年一度的菊展,傳統而壯觀,故有“樑洲秋菊”的美稱。
樑洲東是翠洲,舊名磷趾洲。洲上有音樂臺、少年之家、萬人露天劇場。翠洲風光幽靜,長堤臥波,綠帶練繞,別具一格。蒼松、翠柏、嫩柳、淡竹,構成“翠洲雲村”的特色。
玄武湖最中心的一個洲是菱洲,洲東瀕鐘山,有“千雲非一狀”的鐘雲山霞,自古就有“菱洲山嵐”的美名。洲上有動物園,飼養各種珍禽異獸150種,2500多頭只。
【玄武湖公園的娛樂設施】
玄武湖五洲之間,橋堤相通,風光各異。此外,1994年興建的坐落於玄武門至解放門段的高爾夫俱樂部,包括18洞迷你型高爾夫球場、水上發球場、標準型網球場,以及一座造型新穎獨特,兼有餐飲、娛樂、高階商務洽談的高爾夫會館,為玄武湖又添一景。位於原萬人游泳池的水上樂園,佔地200畝,可同時容納萬人以上,由滑道群、飄流河、兒童戲水池、水景廣場、造波池、感人泳池、臨水高空觀覽車等部分組成,是人們休閒、納涼、娛樂、遊覽的好去處。
玄武湖公園水、陸、空交通獨具特色。水面上有快艇、自娛艇、豪華渡輪、水上火車等;陸地上有法國式小火車,車型獨特,色彩鮮豔,最高時速16公里,並適合各種道路行駛,乘坐舒適,視野開闊;空中有環湖觀光列車,無汙染、無噪音,運載能力達每趟60人,車速為每小時12公里,線路從玄武門至解放門,全長3249米。置身其中,給人以全新鳥瞰的角度審視玄武湖的娃力。
遊客們:有人說,到南京不遊玄武湖,就像去北京不看頤和園,到杭州不去西子湖一樣令人遺憾。因為玄武湖既有清靈迷人的山水風光,又有豐富多彩的歷史傳奇,令人流連忘返。今天的玄武湖,它不僅成為南京最大的風景遊覽區之一,而且在工業區與居住區之間,形成一個很好的天然隔離淨化帶,在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方面,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玄武湖之旅,當您欣賞了“環洲煙柳”、“櫻洲花海”、“樑洲秋菊”、“翠洲雲樹”、“菱洲山嵐”等各具特色的景觀後,相信一定會讓您感到不虛此行!
明十三陵概況及神道導遊詞
歷史沿革
明十三陵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北部天壽山下,因明代遷都北京後,有十三位皇帝埋葬於此,故稱十三陵。自明永樂七年1409開始建長陵,到清朝順治初年建思陵,在方圓80平方公里的陵區範圍內,共埋葬了明朝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此外還有眾多的嬪妃,太子,公主,叢葬宮女等。營建時間前後達200餘年,形成了體系完整,規模巨集大,氣勢磅礴的陵寢建築群,也是世界上儲存完整,埋葬皇帝較多的墓葬群。
明成祖朱棣選定在北京營造皇陵,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政治方面。北京是朱棣經營多年的根據地,所以自從他登基起,就計劃者遷都北京,故而皇陵隨之建在北京,也是順理成章的事:其次,戰略方面。明朝初年,蒙古等的殘餘勢力逃到漠北,成為明朝北方的一個長期威脅。若身處南京,未免有些鞭長莫及,難以達到控制北方局勢的目的。所以,朱棣遷都北京的同時在北京卜選陵址,是極具戰略意圖的舉措,這對明朝疆域的鞏固也的確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朱棣的決策影響可謂深遠。
永樂五年公元l07年,永樂皇帝的皇后徐氏去世,朱棣命禮部,,工部及術士風水先生等人前往北京一帶開始選擇萬年吉壤”。先後曾指定潭柘寺,燕家臺,屠家營等處,朱棣都不滿意。後來在江西術士廖均卿的推薦下,選中了昌平這塊風水吉壤。整個陵區東,西,北三面群山如拱似屏,南面龍山,虎山分列左右,構成天然門戶。陵區大宮門正好建在兩山之間,門裡是一片開闊的盆地。整個陵區以長陵位關鍵,以大宮門一一長陵一線為中軸線。北面以天壽山為鎮山,東面有蟒山,西面有虎峪,正和風水左青龍,右白虎的說法。再加陵區內溫榆河從西北蜿蜒流向東南,形成陵區的抱水,的確是一塊風水寶地”。
自永樂七年公元l409年正式在此建長陵,到1644年明王朝滅亡,明十三陵的營造工程,歷經了二百多年,從沒間斷。十三陵以時間先後,依次為:長陵,獻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慶陵,德陵,思陵。除以上十三位皇帝外,陵內還葬有皇后23人,皇貴妃1人,及殉葬宮人數十人。另外還有7座妃墳園寢和1座太監墓。由於十三陵中的第一個陵是長陵一一永樂帝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因此長陵的中軸線也就是自然成為整個陵區的中軸線。
今日十三陵
1992年,在北京旅遊世界之最”的評定中,專家學者對十三陵的判定語為世界上儲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2003年7月,明十三陵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明清皇家陵寢的擴充套件專案。《世界遺產名錄》對它的評價如下:明清皇家陵寢依照風水理論,精心選址,將數量眾多的建築物巧妙的安置於地下。它是人類改變自然的產物,體現了傳統的建築裝飾思想,闡釋了封建中國持續了500餘年的世界觀和權力觀。”
石牌坊
石牌坊位於神道最南端,建於嘉靖十九年公元l540年,是陵區的標誌。石牌坊青白石料組裝雕琢而成。體量巨大,其結構為五間六柱十一樓。其高14米,寬28.86米,是我國現存營造時間最早,建築等級最高的大型仿木結構的石牌坊。牌坊的夾杆石,四面有浮雕,刻有八對獅子滾繡球和十六條雲龍的圖案。
大紅門
大宮門是陵墓區的正門,俗稱大紅門”。門向南,分三洞,是陵區的總門戶。它位於虎山,龍山之間一高崗上,距石牌坊1.25千米。門口左右立下馬碑二方,正面刻有官員人等至此下馬”八個字。當時奉旨官員到這裡,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皆由步行進入陵區,否則以大不敬論罪。《大明律》還規定,陵區內一草一木都不得擅動,否則以謀毀山陵”論罪,且山嶺內盜砍樹木者斬,家屬發配從軍”。
長陵神功聖德碑
沿中軸線向北距大宮門0.6千米,就是長陵神功聖德碑碑亭。碑亭是重簷歇山式建築,正方形,四面劈門,高約三丈,建於宣德十年1435年。亭內是明成祖永樂帝朱棣的神功勝德碑。碑身正面刻的是明成祖長子一一仁宗朱高熾撰寫德神功勝德碑文,碑文有3000多字。碑的背面刻有的是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清高宗撰寫的《哀明陵三十韻》,詳細記述了長陵,水陵,定陵,思陵幾座陵墓的殘破狀況。碑東側刻有清政府修明陵的花費記錄。碑西側刻有嘉慶九年公元1804年,清仁宗論述明亡國的教訓得失。長陵的神功勝德碑是十三陵唯一刻有碑文的陵碑,其他各陵碑都均沒有刻字。
碑亭四隅各立一座高10.81米的漢白玉華表。這四座華表為墓前標誌,也是附屬碑亭的裝飾性建築。
大宮門後的大道叫神道,又稱陵道。神道縱貫陵園南北,全長7.3公里,向北直達長陵陵門。在碑亭北側,各有一列石雕群,統稱石像生。在陵墓前設定石像生的儀制始於秦漢,以象徵死者生前儀衛。此後歷代君王沿用不絕,只是神獸形象和數量有所不同。
石像生
明十三陵的石像生沿用明孝陵的規制,但增加了4尊功臣像。長陵石像生以一對石望柱開始,其後800米的神道上排列有石獸12對,石人6對。石獸每種兩對,獅子,獬豸xiezhi,駱駝,麒麟,馬,象,各四匹,兩臥兩立分左右排列在神道兩側。石獅的形象威武雄壯,凜然不可侵犯。陵前置獅子為鎮物,用以驅區避邪;獬豸是傳說中象徵公平正義的神獸,它被認為能辨曲直”,有觸不直者”的能力,在此也起著保護帝王的作用。駱駝為沙漠之舟,象徵運輸。大象聰明溫和,力大無比,象徵祥瑞,且帝王生前儀仗也多用大象。麒麟,是傳說中的神獸,古人認為如有麒麟出現,則是帝王有聖德,天下太平的象徵。在神道上設定麒麟有歌功頌德之意。石馬多被置於陵墓前,原因是皇帝生前儀仗中必有仗馬。石人6對,文臣,武臣,勳臣各四人,分別象徵帝王朝會中的各級官員,將軍和有功之臣。這些石聲像建於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
櫺星門
石聲像的北端是一座玲瓏別緻的櫺星門。古人認為聖殿之有櫺星門,蓋尊聖門如天門也”。故用櫺星命名的門成為一種象徵,比作天宮之門。此處櫺星門為三開間,門上中間各飾有火焰珠寶,因此又俗稱火焰牌坊”,也叫龍風門。
江蘇南京雨花臺導遊詞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將去遊覽的景點是雨花臺。
雨花臺,位於中華門外雨花路南端,是一處悼念民族英雄和革命先烈的參觀遊覽勝地。
【雨花臺的成因—雨花臺的歷史傳說—雨花石】
雨花臺屬丘陵地帶,最高海拔60米,佔地面積113.7公頃。山崗頂部如平臺,佈滿大大小小的礫石,它們都是在距今1200萬年到300萬年第三紀晚期和第四紀早期,由長江古河道的滔滔流水從安徽貴池以遠的中下游搬運而來的,途經磨擦水蝕等天然加工,磨去了稜角,有的滾圓如卵,有的扁如圓餅。這些礫石主要由石英岩、石英砂岩、矽質灰巖等一類堅硬岩石和石英、蛋白石、玉髓等一類礦物質組成,由於所含礦物質成分不同,呈現出各種美麗的色彩,有白色、乳白色、徽黃、深黃、紅色、綠色、紫色和黑色等,且多為透明或半透明狀,更顯晶瑩光澤,被稱為“雨花瑪瑙”。
因雨花臺產雨花寶石,古人將這一帶山崗稱為“聚寶山”和“瑪瑙崗”,孫吳時還稱其為“石子崗”。至於雨花臺的來歷,還有傳說:在1400多年前的南朝梁武帝時,有位叫雲光法師的和尚,曾在崗上的高座寺講經說法。他的一片誠心感動蒼天,頓時落花如雨,變成寶石,於是人們就把這裡稱為雨花臺。明、清時期,這裡分別被列為“金陵十八景”和“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成為江南登高覽勝的佳地。
雨花石因為色彩豔麗,又有各種生動形象的山水、花鳥、魚蟲、奇花異卉等圖案,形狀也豐富多樣,有球狀、餅狀、卵狀、核桃狀等,所以深受人們喜愛。常被用作案頭、茶几、書架上的擺設;大塊的雨花石經加工後,還可成為項鍊、雞心、領帶結等“雨花石巧件”。其實早在5000多年前,當地已開始將雨花石作為裝飾品了。在鼓樓北陰陽營的氏族公共葬地,發現死者的口中和身旁有雨花石。我國著名的現代畫家徐悲鴻、敬愛的周總理也都曾對雨花石情有獨鍾。
【陵園廣場—烈士雕塑群像】
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南京成為國民黨反動統治中心。在22年的法西斯獨裁統治時期,在雨花臺殘酷殺害了十多萬名共產黨員和各界愛國志士,雨花臺的每一塊山石都浸透了革命先烈的鮮血,每一寸土地都埋葬著革命烈士的忠骨。
新中國成立後,南京人民為緬懷先烈,在雨花臺建立了革命烈士陵園、革命烈士紀念碑和革命烈士事蹟陳列館等,使這裡成為人們瞻仰革命烈士的紀念地。
烈士陵園北側建有高約11.7米的花崗石陵門,隱含走十月革命的道路之意。門內為陵園廣場,廣場周圍種滿了青松翠柏和名貴花木。廣場南端矗立著一座巨型烈士群像雕塑,令人肅然起敬。這座雕塑於1980年建成。整座塑像由大小不等的179塊花崗石雕塑而成,高10.3米,寬14.2米,厚5.5米,重達1374噸,生動地展現了黨的工作者、工人、農民、知識分子、戰士、學生和報童等九位烈士英勇就義前不屈的光輝形象。他們有的昂首挺胸,有的鎮定自若,有的怒目圓睜,有的咬牙切齒,栩栩如生,神態逼異,充分表現了革命志士視死如歸的浩然正氣。
雕塑後面是當年國民黨殺害烈士的刑場之一,稱為“北殉難處”,在中臺崗的東、西兩側,還有“西殉難處”和“東殉難處”。據統計,在22年的國民黨統治時期,從全國各地被捕後押解到南京,在這裡被殺害的愛國志士多達十萬之眾,其中有輝代英、鄧中夏、羅登賢等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委員,有領導江蘇人民進行革命鬥爭的候紹裘、張應春、許金遠、陳振等中共黨員,有蘇北聯軍抗日縱隊司令兼參謀長盧志英,有前南京市委書記孫律川,還有年僅17歲的曉莊師範革命學生沈雲樓和郭鳳韶,及湖南韶山第一任黨支部書記毛福軒等四五百名知名烈士。
【雨花臺烈士紀念碑—革命烈士紀念館】
雨花臺主峰峰頂平臺上聳立的是烈士紀念碑,原碑為奠基碑,碑上刻有“死難烈士萬歲”6個金光閃閃的大字,是集毛主席書跡而成。新建的紀念碑碑體上“雨花臺烈士紀念碑”8個大字由鄧小平題寫。
雨花臺革命烈士紀念館位於雨花臺任家山上,是由原來的安隱寺改建而成的,1956年正式對外開放,1983年重建,為兩層白色古典式建築,館名由鄧小平題寫。館內收集了1000萬字史料和1500件實物,展示了輝代英、鄧中夏等71位烈士的照片、遺作和輔助材料800多件。
今天,當我們踏著雨花臺灑滿烈士鮮血的陵園上地,憑弔為革命捐軀的先烈們時,革命先烈那不屈不撓、視死如歸的革命精神,將永遠激勵我們前赴後繼、勇往直前地為革命理想而奮鬥。
預算員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