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讀書隨筆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8日

  自讀《孝經》後,“孝”這個字就像清甜的泉水,輕輕的、柔柔的、深深的紮根在我的心裡,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閱!

  篇1

  在我11歲時,媽媽送給我一本書,書名《孝經》。

  我剛看了幾頁,就被吸引住了,對這本書愛不釋手。

  這本書講述了古時候的許多孝敬父母的故事。有孝子黃香冬天為父親睡暖被窩再讓父親睡,夏天為父親扇涼蓆子的故事。另外有位孝子的母親很怕打雷,這位孝子一見打雷就跑到母親身邊和母親說話,告訴母親不要害怕,後來他母親去世了。有一次打雷,孝子跑到母親墳前哭著說:“兒子來了,讓母親你受驚了!”…….像這樣的故事有很多很多。我看後思緒萬千,平時我總對父母呼呼喊喊,還常常和他們頂嘴,和孝經裡的孝子比,我真是太不孝敬父母了!《孝經》裡說,我們的身軀是父母給予的,我們要好好愛護,我們是父母含辛茹苦地養大的,一定要給予父母最好的照顧,要孝敬父母、長輩,我只做到了這幾點,比起他們,我慚愧萬分。

  我要向《孝經》的主人公們學習,要做一個孝敬父母、孝敬長輩的好孩子!好好學習,聽他們的話,長大為社會做出貢獻,回報我的父母,給他們最好的東西,最好的照顧。

  母愛如海、父愛如山,他們的愛和呵護伴隨我一天天成長,我要謝謝他們!

  篇2

  自讀《孝經》後,“孝”這個字就像清甜的泉水,輕輕的、柔柔的、深深的紮根在我的心裡,讓我讀懂了——孝:它並不僅僅是一個字,它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百善孝為先”中國傳統的一個“孝”字,它的上半部分是“老”,下面則是“子”,它的含義就是讓晚輩尊敬長輩。

  我們中華民族有著幾千年的文明歷史,尊老愛幼,孝敬父母,代代相傳。一個人,無論他的地位卑微與顯赫,無論他是富有還是貧困,有著傳統的美德,都可以鼓舞他們的一生。

  同學們,當我們手拿《孝經》時,不妨從甜甜蜜蜜的生活中拿出一些實際行動給父母,不妨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回報一個父母。比如:在生活中我們不妨幫父母分擔一點生活中的憂愁,生活中的痛苦,讓父母感到溫暖。吃東西時,我們首先應該想到父母,看父母吃過沒,讓父母嚐嚐。做每一件開心、幸福的事永遠都應該先為父母著想,讓父母體會到開心與幸福,體會到我們的孝心,我們的愛。用我們的愛去感動父母,去感動他們內心的每一處,讓親情在我們之間傳遞。因為父母幸福的笑臉,永遠都那麼美麗!

  愛——父母的愛,祖父祖母的愛,兄弟姐妹的愛,朋友的愛,師生間的愛,地球大家庭的愛,這些愛重疊在一起,形成一股暖流,溫暖人心,形成一個“愛的世界”,讓我們在這個世界倖幸福福,快快樂樂,甜甜蜜蜜的生活。

  幾乎所有的父母和長輩都把自己的愛無私的獻給了兒女,但是他們卻根本沒想得到回報;也並沒想把自己的愛給兒女,讓兒女多孝順自己一些,多回報社會。為什麼?為什麼?人間最溫暖的親情只是父母想著兒女,而不是兒女想著父母,孝敬父母呢?

  當父母辛苦一生,操勞一生,把畢生的精力都獻給我們,把我們養大成人後,他們慢慢的老去後,當父母走到每個人都不想看到的情景,走到每個人都無法避免的狀態的時候,特別需要愛,特別需要呵護的時候,有些父母可能面對的是寂寞、孤苦、無助與淒涼。

  同學們,在我們的甜蜜生活中,不妨想想父母的辛苦,所以,我們更應該想想父母,孝敬父母。

  “孝”這個含有傳統美德的字,必將世世相傳,必將一代一代的傳下去。因為,“孝”是一種傳統美德!

  篇3

  孝指子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包括尊敬、撫養、送終等等,是傳統社會的基本道德。從動物學上說,實質上是一種"反哺"的行為。

  在我國,孝的觀念源遠流長,甲骨文中就出現了"孝"字,這也就是說,在公元前11世紀以前,華夏先民就已經有了孝的觀念。至春秋時期,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是一位全面地系統地論述孝道的人,《論語》、《孝經》等書記載了孔子在這方面的大量言論。

  《孝經》中,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於孝";"教民親愛,莫善於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認為為人子女,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的法則,是人們應該身體力行的。可見孔子對孝道的看重與推崇。

  誠然,儒家孝道也有時代侷限性的陳舊觀念,夾雜封建性的糟粕--比如西漢經學大師董仲舒提出的"父為子綱"***指父親對子女有絕對權威***,於今已絕對不適合我們這個人人平等的民主社會;又如"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我們在資訊便捷的今天,已可以不必理會這句話,這是因為當時聯絡多有不便,也是社會生產力限制下的說法;再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也已不足取,我們是提倡男女平等的;還有關於"三年之喪"這個問題,四科中十哲之一的宰我就此事曾與孔子討論過,這位因為白天睡覺而被夫子斥為"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的學生認為,為父母服喪三年時間過長了,一年就可以了。無論三年,還是一年,這顯然是一種弊端較多的行孝方式,我們就無須效仿了。諸如以上孝說,到了今天,無疑均已過時,我們應毫不吝惜地拋棄或予以批判。

  孝做為華夏民族固有的道德觀念,又經孔孟儒學的發揮,以及歷代帝王的提倡,孝道在古代確實是深入民心,難以動搖。佛教傳入中國,最後也不得不把"無夫無君"的教義改變為"忠孝"的說教;基督教傳入中國之初,也不得不改變"不能崇拜偶像"的誡條,允許信徒"祭祖"……

  儒家講的孝道,已不僅僅是一種通過行為表現出的人倫道德,而且還是一種社會性行為,行孝者對社會公德負責,肩負著社會責任,孔孟儒學提倡這種孝道,毫無疑問是完全可以以肯定的。對於今天來說,也適合我們現代社會。

  五四以來,我們雖都在提倡"尊老敬老愛老",但是相對古時"孝"與"忠"並列成為中國古代民眾最講究最看重的兩大思想觀念來說,顯得是那麼的微不足道。事實上,現代的中國人"孝"的觀念已明顯淡薄了很多很多。如果長此以往又聽之任之的話,若干年後,又將是怎樣?

  細細尋思,我們很有必要繼承我們所應該繼承的孔孟儒學所提倡的合理孝道,以使之符合當今的社會道德規範併發揚光大!
 

海底兩萬裡的讀書隨筆
贏在執行讀書隨筆
相關知識
孝經讀書隨筆
易經讀書隨筆
易經讀書隨筆
關於小學語文老師的讀書隨筆
二年級讀書隨筆
初中美術教師讀書隨筆
關於教育教學理論讀書隨筆
三國演義讀書隨筆4篇
幼兒園教師讀書隨筆
道士塔讀書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