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廣播電視新聞論文
廣播電視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逐漸成為人民群眾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篇一
《 廣播電視新聞語言的群眾性 》
【關鍵詞】廣播電視新聞語言 群眾性
群眾性語言是指規範化了的群眾的口頭語,它具有鮮明、生動、形象、活潑等特點。無論廣播電視,還是報紙雜誌,用群眾的語言來寫作是它們的共同要求。但是,報紙雜誌的傳播媒介是文字,人們可以反覆閱讀;廣播電視傳播的聲音一瞬即逝、不易保留,這一特性決定了它的語言必須是簡潔的、清晰的、口語化的。因此,使用群眾的語言對廣播、電視新聞來說顯得尤為重要。
群眾語言所具有鮮明、生動、形象、活潑等特點,表現在用詞、造句、修辭等各個方面。我們只有從這幾方面入手,才能從根本上掌握和駕馭群眾語言。
一、用詞。
1、儘量選用口頭詞。
就詞彙而言,表示相同意思的一些詞,有的常用在口頭上,有的則用在書面上。廣播、電視新聞是為耳朵而寫的,所以應儘量避免使用那些書面詞彙。群眾口頭語中具有生活氣息的詞彙應優先選用,而常用在書面上,但群眾也能聽得懂的詞彙應控制使用。如我們應優先使用“吃飯”,控制使用“用餐”,優先使用“喝酒”,控制使用“飲酒”,優先使用“難受”,控制使用“痛苦”,優先使用“今天”,控制使用“本日”,優先使用“走路”,控制使用“步行”……那些的較為冷僻的書面詞彙應避免使用,如“商榷”,“邊陲”,“囹圄”,“耄耋”,“蜚聲”,“覬覦”等等。
另外,群眾的口語中還含有的方言詞,如果在廣播、電視新聞中恰當地運用方言詞語,不僅能精確地表達意思,還能使語言帶上鄉土氣息,更加親切動人。如:“目前,村莊周圍的200畝‘雞嘴田’重新披上了綠裝。”“雞嘴田”指的是靠近村莊容易被雞、羊、牛等牲畜糟蹋的田地,用在這裡非常簡煉、貼切、自然。又如:“種植杞柳,比種莊稼省事、省力、易於管理,就像種‘懶漢田’一樣。”“懶漢田”這個方言詞用在這裡活潑風趣,襯托出了種植杞柳的簡單和容易。和中央臺、省臺比較起來,縣級臺具有可以靈活使用本地方言的優勢。當然,一些太冷僻、太粗俗的方言不宜用。
2、多用雙音詞,少用單音詞。
如果一個雙音節詞和一個單音節詞表達的是同一個意思,具有同樣的語法功能,為了讓聽眾聽得清楚,應該優先選用雙音節詞。比如“可”、“能”、“已”、“將”等等,這種詞只有一個字,說起來聲音短促,聽起來可能一滑而過,表達的意思也沒有雙音節詞清楚,所以收聽的效果不佳。人們在交談時,用得更多的是“可以”、“能夠”、“已經”、“將要”等雙音節詞。在寫廣播新聞時,應學習、借鑑這種口語中的經驗。
3、防止同音詞造成誤聽誤解。
人們收聽、收看廣播、電視新聞的時候,若是不瞭解特定的語言環境,注意力又不夠集中,同音的字、詞就很容易造成誤聽誤解。比如把“產品全部合格”聽成“產品全不合格”,把“堅固”聽成“兼顧”,把“期中考試”聽成“期終考試”等等。哪怕是一處的誤聽誤解,也會影響對整篇新聞的理解。為聽眾著想,記者應該在寫完一篇新聞,最好先讀給自己聽聽,把容易造成誤解的地方及時糾正過來。
二、造句。
1、少用長句。
句子只有短小、淺顯,才能適應大多數受眾的接受能力和收聽、收視狀態,具有廣泛、持久的吸引力。正如西方一位新聞研究者所說:“銀行總經理不會因為報道是用基本詞彙、基本句子寫的而被弄得心煩意亂,相反,那些處在半收聽狀態中的理解能力不強的聽眾將會由於你寫得複雜而被完全弄糊塗。”
短句子由於字數少、形體短、結構簡單,讀起來顯得簡潔明快、乾脆利落、語氣活潑。怎樣把複雜的長句改變為短句呢?
壓縮。我們知道,狀語和定語都是句子的附加成分,這些成分一多,句子必然就長。長句子一口氣讀下來很吃力,耳朵聽起來也很費勁,所以,要把長句子壓縮成短句子,就應該儘量刪除那些可有可無的狀語和定語。如:“小樑鄉政府在認真研究和深思熟慮後決定立即啟動‘南水北調’工程”,可改為“小樑鄉政府決定啟動‘南水北調’工程”。又如:“泗縣二中發生了巨大的有目共睹的變化”,可改為“泗縣二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利用代詞來指稱,把長句一分為幾。例如:“泗縣化肥廠出現了職工經濟困難有人關懷,家務繁忙有人幫忙,老弱病殘有人照顧,搬遷房屋有人幫助,戀愛婚姻有人操心,家庭鄰里糾紛有人調解的新氣象。”這句“新氣象”上的定語太長,可以化長為短。可改為:“泗縣化肥廠出現了這些新的氣象:職工經濟困難有人關懷,家務繁忙有人幫忙,老弱病殘有人照顧,搬遷房屋有人幫助,戀愛婚姻有人操心,家庭鄰里糾紛也有人調解。”
重複一些詞語,把長句化為排比句。例如:“創辦民營學校,可以進一步推進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形成一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多元化辦學體制,促進基礎教育的發展。”這段話謂語部分很長,讀起來很費勁,可改為“創辦民營學校,可以進一步推進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創辦民營學校,可以形成一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多元化辦學體制;創辦民營學校,還可以促進基礎教育的發展。”
2、少用倒裝句。
為了起到強調和突出的作用,書面語中經常要用到倒裝句。但由於廣播、電視的播出是線性播出,具有不可回覆性,所以要儘量少用倒裝句。如:“張老漢走回家去,沒精打采的。”在廣播、電視新聞稿中,一般要恢復為正常的語序,即“張老漢沒精打采的走回家去。”在廣播、電視新聞中,尤其要注意避免使用“引語……非引語”的表達方式,出處後置的處理方法即使非用不可也要十分慎重。如:“‘王技術員給我們送來了藥品,又教會了我們打藥的方法,他真是我們農民的貼心人哪!’張老漢感慨地說。”這句話應該改成:“張老漢感慨地說:‘王技術員給我們送來了藥品,又教會了我們打藥的方法,他真是我們農民的貼心人哪!’”
3、儘量用主動式動詞。
多用主動式動詞,因為它們更強有力。例如,與其寫“他被老師命令走上講臺”,不如寫“教師命令他走上講臺”。另外,在廣播、電視新聞寫作中,還要儘量少用使動句式。例如“頭痛使我無法起床”,可以改為“因為頭痛,我無法起床”。
三、修辭手法的使用。
1、比喻。
如:“滿地的棉花像雪一樣白”,“滿樹的石榴花像火一樣紅”等等,廣播、電視新聞中運用這樣的比喻就給人以鮮明深刻的印象。“他的意志像鋼鐵一樣堅強”,這樣的比喻可以幫助人深入理解抽象的東西。
2、對比。
如在一篇廣播新聞稿中有這樣一段:“張家買來優質新麥種,李家用的是自家選留的老品種;張家按新方法,每畝只播了二十斤,李家按老規矩,每畝播了四十斤……”這樣的對比不僅使語言色彩鮮明,還使人們在比較中得到鑑別。
3、設問。
如“從1997年到2001年短短五年時間裡,銀燕製衣廠的固定資產由100萬元增加到1000萬元,上交利稅也由19萬元增加到80萬元,這個非公有制企業發展得如此迅速,它的祕決是什麼呢?”提問吸引了受眾的注意,啟發受眾的思考,使這條新聞起波瀾,有變化。
4、排比。
如:“植樹種草不種糧,付洪濤是劉圩鎮的第一人;植樹種草不種糧,付洪濤受盡了人們的冷眼與嘲諷;植樹種草不種糧,付洪濤一家如何生活呢?”這段話用的是排比的修辭手法,其中“植樹種草”與“不種糧”用的是對比的修辭手法,鮮明生動,很有氣勢。
有些辭格,如諧音、仿詞、反語、婉曲等,在文學作品中用得較多,在群眾的口頭語中偶爾也能用到,但這些辭格或含蓄委婉,或藉助標點符號,或音同字不同,所以在廣播、電視新聞中應避免使用。
用群眾的語言寫廣播、電視新聞是廣電傳媒的內在要求,也是廣大受眾必然要求。廣播、電視新聞工作者只有深入到群眾中去,從用詞、造句、修辭手法的使用等各個方面去學習群眾的語言,並真正運用到寫作中去,才能真正寫出令聽眾滿意的思想和語言俱佳的新聞作品。
篇二
《 廣播電視新聞報道中的人文關懷 》
【摘 要】隨著和諧社會觀念的不斷深入,廣播電視新聞報道中越來越呈現出對人文關懷的重視。人文關懷,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方面,它從廣大人民群眾的最根本利益出發,促進了社會文明的進步。本文概述了人文關懷的含義和內容、廣播電視新聞中的人文關懷,論述了在現階段廣播電視新聞報道中人文關懷中的不足之處,並針對這些不足提出了改進建議。
【關鍵詞】廣播電視 新聞報道 人文關懷
廣播電視新聞報道作為一種資訊傳播方式,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廣播電視新聞報道中體現人文關懷,是媒體尊重他人,保證受眾本位,展現職業素養的方式。媒體通過自身責任感的提升,增加了人民群眾對報道的關注度,獲得其對廣播電視事業的支援。
一、人文關懷和廣播電視新聞的人文關懷
人文關懷,起源於西方人文主義傳統,其主要內容是肯定人的價值,號召人性的解放,宣傳人生而平等,宗旨是尊重人的理性思考,注重精神生活。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人文關懷指的是對人的主體地位和個性差異給予認可,通過深入瞭解個體需求,來激發人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保證人的自由發展。人文關懷主要有以下幾層含義:第一是承認人是一種精神和文化存在,而不僅僅限於物質存在;第二是承認人的核心和支配地位;第三是承認人渴望實現社會價值和個體價值的有機統一;第四是承認人的主體性以及需求的多面性;第六是保證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廣播電視新聞的人文關懷是人文關懷思想在廣播電視新聞中的充分體現。具體來說,廣播電視新聞的人文關懷是指新聞媒體站在“以人文字,與人為善”的立場上,關注普通百姓的生存狀態,滿足群眾精神生活需求,維護群眾人格尊嚴等。在新聞報道中,人是主體,所反映的事雖然有時與人沒有直接的聯絡,但也必定是圍繞著人而發生的。現代社會提倡“以人為本”,在廣播電視新聞報道中充分體現人文精神與人文關懷,是對“以人為本”理念的充分運用與體現。廣播媒體重視人文關懷,不僅可以充分贏得群眾和政府的信任,為自身發展奠定基礎,而且還能真正發揮自己橋樑紐帶、上傳下達的作用,更好的將民情民意傳達給政府決策部門,然後再將政府的路線、方針、政策等及時傳達給百姓,上下傳通之後,各項工作的開展就會簡單很多。從這個角度來說,廣播電視新聞報道中充分體現人文關懷是新聞媒體的一種責任與擔當,是必須在實踐中加以充分理解、把握、運用的。
二、廣播電視新聞報道中人文關懷的不足
雖然在廣播電視新聞報道中人文關懷被提升到一個相當高的高度,但是還有一部分媒體人缺乏相應的社會責任感,給廣播電視新聞報道造成了不利的影響。
1、在採訪過程中批評方式不當
媒體對於社會不正常現象有著監督的權利,但是,很多媒體過分的誇大了這項權利,在一些負面報道中,部分記者採訪態度惡劣,甚至對被採訪人使用暴力,嚴重影響了媒體人的社會形象。2010年3月,一位女記者在採訪違反交通規則的車主時,由於車主不配合,女記者使用了“是否覺得給貴陽丟臉”等帶有一定侮辱性的語言,激怒了違章車主,導致了違章車主動手打記者的情況。此事一經報道,立刻在網路上引起了軒然大波,很多聲討的矛頭對準的不是違章車主,而是女記者,他們認為女記者缺少應該有的職業道德素質,不尊重他人的人格尊嚴。雖說女記者可能是好心,但是採訪言語的不恰當,不僅拖延了採訪,還給媒體人帶來了不良影響。
2、對弱勢群體缺乏保護意識
現如今很多記者,在採訪他人的時候,缺少對被採訪人的保護意識,尤其對於弱勢群體的保護意識。一些記者在採訪的時候,關注的只是如何提高收視率,而不是考慮被採訪者的切身感受,這樣不僅給被採訪人帶來了二次傷害,同時也增加了觀眾對媒體人的反感。例如,在2011年10月發生的深圳聯防隊員強姦案,一些媒體記者在瞭解事情經過後,大肆的對受害人丈夫進行訪問,很多記者用咄咄逼人的口吻評判受害人丈夫的不作為,說其懦弱無能。同時在報道出來後,對被害人面部未做任何處理,給受害人及其家屬帶來了嚴重的心理創傷。
3、缺乏最基本的道德素養
在新聞報道中,很多記者無法堅守自己的職業道德修養,為了提高收視率,不惜挑戰人們的道德底線。例如在車禍現場報道中,在記者趕到事發現場的時候,死者已經被蓋上白布,進行了簡單處理,但是記者為了獲取感官刺激,竟然未經他人同意就掀開白布拍攝,同時,還對處於悲傷中的家屬進行採訪,問其感受,這是極不道德的行為,是對人性的冷漠和無視。在相關報道播出後,人們會對新聞報道產生憤怒的想法,這本身也降低了新聞的針對性。
三、在廣播電視新聞報道中體現人文關懷的具體措施
要在廣播電視新聞報道中體現人文關懷,媒體人就應該不斷提高自身的職業素養,在採訪中做到心繫被採訪者,在後期工作中做到有情有理。
1、採訪時要學會換位思考
記者採訪他人的時候,要關心他人,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通過換位思考,保護被採訪人的尊嚴。例如在採訪一些災難事件的時候,記者不能漠不關心,更不能幸災樂禍,要儘量避免被採訪人一次一次的重複災難經過,述說他們對離別親人的想念。記者這時候更應該表現的是對被採訪人的鼓勵,希望他們可以重新振作起來,過多的回憶只會讓被採訪人陷入悲傷的情緒裡。
2、注意報道中的措辭
很多編稿者在編寫稿件的時候,不考慮言語措辭,導致了讀者在閱讀時心裡不舒服。例如,由於不遵守交通規則導致了慘劇的發生,有些編稿者利用諷刺的語氣告誡人們不遵守交通規則的後果,遭到了讀者們的聲討。新聞工作者是社會輿論的引導者,如果不能很好的引導人們的關注點,則會給廣播電視新聞事業帶來嚴重影響。
3、後期製作中要注意鏡頭處理
在新聞報道之前,後期製作非常重要,它是體現媒體人素質的主要環節。在進行鏡頭處理的時候,不能為了單純的追求畫面質感,就將血腥或者暴力的鏡頭直接播出,這不是對人們負責,而是對人文關懷的褻瀆。因此,在鏡頭製作的時候,該進行處理的要進行及時處理,該打馬賽克的要打上馬賽克,確保鏡頭播出後,不會引起社會大眾的反感。
4、在新聞播報中注意情與景的配合
新聞內容是由新聞播音員來傳遞,如果在播音的過程中,播音員的感情不能和新聞內容一致,就會造成新聞報道的不協調。而如果播音員融入到新聞內容中,那麼就會給新聞播報帶來質的飛躍。例如,在汶川大地震的新聞報道中,朝聞天下的主持人趙普曾幾度哽咽,觀眾在看到這個畫面的時候,不僅沒有覺得有絲毫不妥,還為播音員的真情所打動。
結語
廣播電視新聞報道是輿論導向的風向標,它向人民群眾傳遞了事情發生的真相,在廣播電視新聞報道中體現人文關懷不僅是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踐行,也是將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切實執行。媒體工作者,要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文化修養和職業素養,設身處地的從人文關懷角度出發,做好廣播電視新聞報道工作。
參考文獻
①楊小瑾,《淺析災難新聞報道的人文關懷》[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03:123-124
②肖麗秀、楊麗,《淺談電視新聞報道中的人文關懷》[J].《新聞傳播》,20067:65-68
③王璐琪、《淺談廣播電視新聞報道中的人文關懷》[J].《新聞世界》,20123:117-118
有關推薦:
廣播電視新聞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