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我的夢徵文演講稿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07日

  實現夢想的必須要學好知識本領,否則這一切都只是一個天真的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僅供參考。

  篇一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我們都是中國人,中國人最希望的是什麼呢?沒錯,就是希望祖國變得更加強大!

  很多小學生不關心國家大事,不瞭解國家大事。他們既不看報紙,不瞭解周圍有什麼特別的事情發生,也不看新聞聯播,不瞭解最近國際形勢如何。但是作為一個理想的小學生就應當為祖國的繁榮富強付出自己的微薄之力。我們首先要關心國家每天的各種情況,不然,怎麼能為國家出力呢?我們不僅要有一顆愛國的心,還要有一顆關愛他人的良好品格,關心身邊那些弱小的人,甚至是植物和動物!

  既然要想祖國變得強大,我們又能為祖國做點什麼呢?

  我也想為祖國出力,我想做一名老師,把知識教給同學們,讓同學們增長更多的知識,長大以後成為設計高樓大廈的建築工程師、研發科技專案的科學家、傳承中華文明的大學者……

  我是一名小學生,每天都會有老師給我們上課,我能親身感受到做老師的壓力有多大。班上有許多同學,如果考試的話,老師要改多少份試卷呀!上新課的時候,老師為了讓我們更加深入這篇課文,為新課準備了

  ppt,同學們看到這麼多重點,都顧著抄了,誰能知道,在這些重要的重點後面,卻是老師花了無數的心血打出來的!

  雖然我瞭解老師的辛勞,但是我當老師的決心從來沒變,而且一天比一天堅定。很多同學問我為什麼要當老師,難道就沒有其他的職業可選了嗎?我回答:“因為我想為祖國出一份力,讓許多人成為祖國的棟樑之才!”同學們都為我這個回答感到驚訝。

  我還要做一個好老師。學生做錯題目了,我不會讓他自己去想辦法,而是去教他這題怎麼做,並且告訴他做題方法;學生上課不積極發言,我不會讓他立刻站起來回答問題,而是出一些有趣的題目,調動大家上課的興趣,給大家自由發揮的空間;如果有學生不寫家庭作業,我不會讓他罰抄,而是教育他寫作業是一個好學生必須做到的,還要鼓勵他:“如果你也寫了的話,在評選三好學生的時候,你也有很大的希望呦!”

  篇二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怎麼樣才能讓祖國更強大呢?前提是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健康是生命之本!只有擁有健康的身體,才能為祖國的發展做出貢獻。所以我的夢想是將來當一名救死扶傷的醫生。

  有一次,媽媽不小心摔到了,膝蓋被擦破了。我這個“小醫生”可不能袖手旁觀,我急忙讓媽媽坐下,拿來我的醫藥箱。我先為媽媽把膝蓋消毒,然後塗上消炎藥,再用紗布包紮起來。就這樣,以後的幾天,媽媽都來我的“小診所”換藥。不久,媽媽膝蓋上的傷口就癒合了,我開心極了!媽媽誇我做個小醫生有模有樣的。從那以後我就立志要成為一名藝術精湛的醫生,讓飽受病痛之苦的人能恢復健康,重新綻放幸福的微笑。

  2003年,可怕的“非典”肆虐,無數的白衣戰士捨己為人、臨危不懼,晝夜搶救病人而殉職;2008年,汶川地震爆發,給四川人民帶來深重災難,又是白衣天使們不顧個人安危,毫不猶豫地奔赴救災前線,不吃不睡地日夜奔忙,把一個個生命從死神手中拉回來……一次次災難沒有壓垮中國人民,更加嚇不退我們英勇的醫護工作者們。正是像他們這樣精湛的醫術和救死扶傷的精神築城了中國人不朽的精神長城。

  但是,實現夢想的必須要學好知識本領,否則這一切都只是一個天真的夢。我相信“只要功夫深,鐵杵也能磨成針”,我一定會刻苦學習,實現中國夢,我的夢!

  篇三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中國夢是什麼?怎樣才能實現中國夢?讀了《美麗中國 幸福啟航》這本書,我彷彿懂得了:中國夢是民族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所有人的夢想凝聚在一起就是偉大的中國夢。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地震,全國人民都獻出了自己的一份心。“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困難,我們為什麼能戰勝它?因為我們中華民族有一份凝聚力,我們都是一家人,手牽手,心連心。我相信中國夢終有一天能夠實現,因為我們的萬眾一心,凝心聚力。

  實現中國夢,這首先要從我們每個人的夢開始。我的夢是長大做一名像徐其軍那樣無私的老師。徐其軍放棄深造的機會,毅然做了一名鄉村教師,並在身患絕症後,把自己剩下不多的時間全部奉獻給了孩子。雷鋒曾經說過:“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徐其軍老師就是這樣地熱愛教育事業,無私奉獻,為他人著想。他循循善誘的形象深深印在我的腦海裡。

  當然,夢想不是嘴上說說就能實現的,必須要有實際行動。我可以從現在做起,好好學習,通過讀書,汲取新的知識,同時也要在生活中實踐,這樣書本知識與實踐經驗相結合,使我們的思維更加開闊、敏銳,為實現我的夢想打下基礎。

  少年強則國強,復興中華的中國夢需要我們每個人共同努力實現。我在心中默默宣誓: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實現中國夢!

  篇四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中國夢是什麼?以前,我只知道中國夢表達一種美好的心願,讀了《共築中國夢》後,我又有了不一樣的體會。

  數年來,中國取得了許多成就,2003年,中國成功實現載人航天飛行,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自主地完整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2006年,中國青藏鐵路建成通車,創造了世界鐵路建設史上的奇蹟;2008年和2010年,中國先後成功舉辦了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2011年,中國經濟總量超超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這一切,見證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在新時期激情拼搏的印記了,是無數普通百姓品味喜悅擁抱幸福的鐫刻,是中國實現跨越式發展的生動證明。

  這些都是每一箇中華人民的驕傲,為了實現更大的中國夢,許多人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心中的夢:最美鄉村教師徐其軍即使身患絕症,也要用生命中有限的時光奉獻給鄉村教育事業;最美媽媽吳菊萍,當看到了墜落的孩子,什麼也沒想,就用雙手護住孩子,她說:“這一切都源自於母愛”;環衛工黃孝菊,甘願把自己的青春奉獻給環衛事業……他們都是普通而又平凡的人,但是,他們十分偉大,這來源於他們對夢的追求,對自己事業的熱愛,許多人的夢匯聚在一起,就是中國夢。教師的夢,是把學生培養成棟樑之才;醫生的夢,是救死扶傷;交警的夢,是指揮好交通,不發生事故……

  我也有一個夢,我長大後想當一名教師,教育學生,把棵棵幼苗培養成參天大樹,在學生遇到不懂的地方,我會耐心指導,在學生考試考砸時,我不會發火,而是和他一起分析原因,爭取下一次能取得好成績。在學生收穫成果時,我會為他們喝彩,等到他們明白什麼是愛,長大了後,我會滿心欣慰。

  我深深地懂得,我個人的夢只能和中國夢結合在一起,才是我的中國夢。我要腳踏實地,現在誇誇其談是不切實際的。要實現自己的夢,必須從現在做起,好好學習,認真完成當前的任務,踏踏實實地走好每一步,為自己的夢不斷努力,不斷前進,打下結實的基礎,抓住眼前的每一次機會,遇到困難不退縮,迎難而上,不驕傲,不氣餒,謙虛對待自己的成功,幫助弱小,不要追逐不適合自己的東西,做到看腳下,看前方,勝利就在前方。

  中國夢,不單是一個人的夢,更是所有中國人共同的追求,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創造屬於我們每個人的中國夢,共享每個人的人生出彩的機會。

  篇五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在奔騰不息的歷史長河中,有著一個五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國。她波瀾壯闊,她美麗富饒;她是“禮儀之邦”,也是形象的的代名詞。嶄新的中國形象,讓我們倍感自豪!

  中國的時代在變遷,在發展。沐浴著黨的陽光,我們正揚起幸福的風帆,描繪著創新、發展、飛躍的嶄新畫卷——

  科技發展了。三十年,中國成了世界嶄新的舞臺,秀出自己的風采。“神州”系列飛船承載著中國夢,向浩瀚的星空進發。它們展示了中國中國航天深空探測水平在世界上獨領風騷的業績;“蛟龍”號潛水艇成功潛入海底7000多米,達到了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北京奧運、上海世博的成功舉辦,向世界展示了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人民素質提高了。新時代,湧現出一批批感動中國的人物——“最美司機”吳斌,生死存亡關頭一心想著自己的職務。為了客車上多名乘客,他甚至不惜奉獻出自己的生命;2008年汶川大地震,舉國上下13億人迸發出同一個感天動地的聲音:汶川,我們與你在一起!

  長城依舊蜿蜒,黃河依舊奔騰。這個時代成全了我們嶄新的理想,這個時代見證了我們燦爛的榮光。然而,這個民族在新時期激情拼搏的足跡,少不了夢。中國夢又是什麼?那就是國家富強的夢,民族復興的夢;是砥礪品格,提升自我的夢;更是傳播中國理念,塑造中國品格的夢!

  我們都是中華民族的子孫,都懷揣著一份中國夢。合上這本書,我靜靜回想:我的夢,又是什麼呢?

  隨著時代的變遷,低碳綠色的生活方式漸漸成為了家家戶戶的時髦。汽車排出的尾氣,成了禍害空氣的“罪魁禍首”。一旦是晴朗的好天氣,我就會提醒父母少開車,多多騎自行車,或者步行。這樣既減少了尾氣排放,又對自己的身體健康有很大幫助,何樂而不為呢?每當做過這些事,我的心裡就會莫名泛起陣陣自豪——我為中國夢,添了一份力!

  美麗中國,幸福起航。我的夢,也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夢。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們要有使命感和信心,汲取道德和精神力量,做道德良知的守護者、傳承者、踐行者,做美麗中國的建設者。

  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一定能為實現我們共同得到中國夢而奮鬥!

學黨章黨規學系列講話做合格黨員學習心得_黨章黨規學習體會
中國夢我的夢徵文演講稿
相關知識
我的中國夢徵文演講稿:擁抱中國夢
中國夢我的夢徵文演講稿
中國夢我的夢徵文演講稿
最新黨在我心中徵文演講稿
黨在我心中徵文演講稿_你值得擁有
青春夢想的一分鐘演講稿範文
高中我的好老師演講稿
中華魂徵文演講稿
關於夢想的三分鐘演講稿
追求夢想的三分鐘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