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譜寫黨的建設偉大工程新篇章
黨的建設偉大工程始於黨的瓦窯堡會議,結束於黨的七大,歷時十年,先後經歷了以組織建設為重心的開創階段、以理論建設為重心的階段、以思想作風建設為重心的階段和以政治建設為重心的階段。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
範文一
大國是國際體系中主要的行為體,大國外交是當代國際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同志強調,中國必須有自己特色的大國外交。黨的以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不斷取得理論突破、推進實踐創新。隨著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不斷譜寫新篇章,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作用日益彰顯。著眼未來,我們應認真踐行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念,積極承擔中國肩負的國際責任,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營造更好的外部環境,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事業續寫新的篇章。
深刻變化的新形勢
國內外形勢的發展變化決定外交取向,中國外交也不例外。首先應看到,中國作為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發展中國家,必須堅持外交服從和服務於國內改革發展的需要。但中國作為蒸蒸日上的新興大國,又必須在外交上更加奮發有為。隨著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的提高,中國已經成為影響當代國際關係的重要因素。中國的經濟狀況直接影響世界經濟走勢,中國的內外政策具有越來越大的溢位效應。
中國所處的亞歐大陸已成為當代大國博弈的主要舞臺。在亞歐大陸的西部,俄羅斯和美歐在烏克蘭對抗對峙、在敘利亞危機中各有打算、在能源問題上相互出招。在亞歐大陸的東部,美國繼續推進針對中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聯合日本、菲律賓等國在南海問題上挑釁中國,並在地區安全機制問題上試圖限制中國。
中國在發展問題上同世界休慼與共。在經濟方面,中國仍是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貢獻者,也是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的主要動力。但在世界經濟復甦困難和自身經濟增速放緩的新形勢下,中國和其他新興經濟體進入與發達經濟體力量對比互有進退的盤整階段。在可持續發展方面,中國成為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和應對氣候變化的主要推動力量,也是南南合作和調整南北關係的有力促進者。但是,面對龐大而艱鉅的全球發展任務,中國需要平衡目標和能力的關係,並根據輕重緩急決定戰略優先順序。
中國在應對非傳統安全威脅上責任更加重大。非傳統安全威脅在新形勢下又有新發展。日益嚴峻的恐怖主義和極端主義是世介面臨的新挑戰,歐洲難民潮是曠日持久、不斷深化的西亞北非危機的又一表現,埃博拉疫情凸顯了防疫治病任務的艱鉅性和長期性,而網路、外空、深海和極地等新公域挑戰更具廣泛性和複雜性。中國在全球應對非傳統安全威脅方面的貢獻有目共睹,但還需要在方向、原則、機制、規章、實踐等方面作出更大努力。
運籌帷幄的新思路
黨的以來,同志就新形勢下中國外交的奮鬥目標、理論建設和戰略佈局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已經逐步形成了新思路。
既高遠又具體的奮鬥目標。當前,中國處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時期,中國外交迫切需要能夠連線內外的共同目標,這就是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體現了超越狹隘民族國家利益、國家間關係與意識形態的全球觀和世界眼光,是思考人類未來的“中國方略”。作為國際社會應為之共同奮鬥的理想,“人類命運共同體”並非抽象的、虛無縹緲的理念。同志將其不斷深化、細化,使之成為能夠分步漸進實現的具體目標。
既前瞻又務實的理論建設。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在豐富的實踐中形成新的理念,並逐步整合成為系統的大國外交理論。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論源於馬克思主義外交思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國際優秀外交理論。在這些理論基礎上,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論形成了自己的基本架構。但是,外交事關國家利益,具有極強的務實性和應用性。因此,中國在外交理論建設方面特別重視近遠兼顧和中外銜接,提出了“正確義利觀”“結伴但不結盟”“新型大國關係”和“新安全觀”等,這些務實可行的理念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認同。
既全面又有重點的戰略佈局。首先,中國外交是全方位的外交。中國正在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心,中國的國家利益和世界利益緊密聯絡在一起。黨的以來,中國以推動國際體系和全球治理優化為重點,擴大了同廣大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區域合作,推進了同發達國家的政治對話和經濟合作,開展了元首外交和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合作,體現了負責任大國的視野和胸懷。
其次,中國外交的戰略佈局體現了三個重點:一是大國關係。大國包括霸權大國、傳統大國、新興大國和地區大國。中國在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基礎上看待和處理各類大國關係。二是周邊關係。同志倡導“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中國政府在處理鄰國關係中強調加強合作和管控分歧的重要性,努力做到維護國家核心利益和保持地區穩定的平衡。三是地緣理念。中國根據內外形勢的發展,提出建設“一帶一路”的倡議,在地緣經濟上建立了互利共贏的新平臺,在地緣文化上增加了合作交流的新渠道,在地緣戰略上找到了扶正祛邪的新途徑。 與時俱進的新實踐
經過長期不懈的奮鬥與實踐,中國越來越接近世界舞臺的中心,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大國外交正在形成。
主動營造和平發展內外環境的鮮明特色。在長達數千年的歷史程序中,中國在對外關係中始終強調和諧共處。同志指出:“和平發展思想是中華文化的內在基因,講信修睦、協和萬邦是中國周邊外交的基本內涵。”中國外交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是一貫的,但在不同歷史階段又各有特色。中國過去以利用和平環境發展自己為主,現在更加強調和踐行主動塑造和平發展的內外環境。同西方大國強調強權政治和軍事結盟相比,中國更加強調安全和發展的互動關係,調動已積累的政治影響和經濟實力維護和平、促進發展,這是中國大國外交的鮮明特色。
平等待人與平衡周全的良好風範。中國一貫主張大小國家一律平等,反對以強凌弱。當前,在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且綜合國力日益提升的新形勢下,中國依然堅持且創造性地展示平等待人的外交風範,在更廣泛的地域和領域推進公平、正義、平等外交。同志在多邊主場外交中注意中小國家的合理訴求,在多邊客場外交中與廣大發展中國家協同合作,實實在在提升了發展中國家在當今世界外交中的地位和作用。此外,中國的思想理念和政治體制又使我們在外交上強調政治解決和照顧各方利益。同各方面都講得上話,使中國在伊朗核問題、朝鮮核問題和敘利亞問題的勸和促談中獨樹一幟,同西方大國的急功近利和單方施壓形成鮮明對比。
充滿自信與敢於擔當的恢巨集氣派。中國通過積極參與重大全球和地區事務,向世界展示了建設性作用。中國在促進全球治理和國際體系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與國際社會在共同應對氣候變化、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應對埃博拉疫情等全球性問題上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中國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舉措,倡導建立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提供更多國際公共產品,獲得了國際社會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好評。此外,中國還通過大型外事活動向世界展示國家實力和能力,展現了中國外交的自信和擔當。
應對挑戰的新努力
展望未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還面臨許多可預見和不可預見的挑戰。我們要在成績中看到問題、在機遇中看到挑戰,努力做到化危為機。
解決現實難點和重點問題。外交要更好地服務於國家改革發展,應著力把握大局、破解問題。在全球治理方面,應儘快進入全球主要大國角色併發揮新興大國作用。在地區經濟合作和安全架構方面,應全面落實“親誠惠容”理念,有效管控分歧和危機。在雙、多邊關係方面,應繼續提升各類夥伴關係和推進務實合作。中國外交要在解決現實難點和重點問題上實現量的增加和質的突破,從而獲得更多的國內和國際認同。
加大理論建設力度。從國內來看,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論尚未形成完整體系,外交理論建設長期滯後於外交實踐,外交學術研究落後於時代要求,外交理論教學還受西方體系的影響,外交人才緊缺。從國際上看,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論建設是在西方外交理論包圍下進行的,需要努力增強國際影響、提高國際話語權、培養國際一流學者。
改革外交體制機制。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既需要先進的思想理念、高素質的人才隊伍,也需要科學的體制機制。我們要在以同志為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堅持戰略家和政治家辦外交,有效加強內外統籌,繼續增強問題意識,充分發揮智庫作用,尊重和善用輿論媒體,加快複合型外交人才培養,使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更大貢獻。
範文二
黨的以來,以同志為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統戰工作,帶動全黨形成重視統一戰線、發展統一戰線的良好局面。
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統一戰線高舉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旗幟,牢牢把握大團結大聯合的主題,進一步增強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進一步促進了政黨關係、民族關係、宗教關係、階層關係、海內外同胞關係和諧,進一步鞏固發展了團結、奮進、開拓、活躍的良好局面,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促進祖國統一程序作出了新的重要貢獻。
不斷鞏固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礎
統一戰線是建立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礎之上的,當前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礎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以來,統一戰線舉辦了黨外人士學習貫徹中共精神座談會和專題研討班、紀念中共中央釋出“五一口號”65週年座談會,引導廣大統一戰線成員在舉什麼旗、走什麼路這個根本問題上態度更加明確、立場更加堅定。
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開展了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學習實踐活動,不斷深化“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者、維護者和捍衛者”的思想認識。
非公有制經濟人士開展了理想信念教育實踐活動,進一步增強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對企業發展的信心、對社會的信譽。
緊緊圍繞“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獻計出力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每一項都是艱鉅系統的工程,都需要發揮統一戰線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識、凝聚人心、凝聚智慧、凝聚力量。
以來,各民主黨派中央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和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以“直通車”形式向中共中央、國務院上報意見建議265件,其中223件得到中央領導批示,無黨派人士提交調研報告、意見建議200餘件,許多建議被列入重要議程並予研究採納,為黨和政府科學民主決策提供了重要參考。
非公有制企業積極轉型升級,黨外知識分子投身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經濟持續穩定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統一戰線成員自覺以法治思維認識和處理問題,黨外法律專家和法律工作者認真負責地參與法治建設,面向社會提供法律諮詢和服務。特別是在中央統戰部印發《關於統一戰線服務“一帶一路”戰略的意見》後,各級統戰部門組織統一戰線各方面力量,圍繞積極建言獻策、推動經濟合作、促進人文交流、傳遞正面聲音等發揮作用。
紮實推進多黨合作事業發展
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內容。
以來,黨中央、國務院以及中央委託有關部門召開黨外人士協商會、座談會和情況通報會57次,其中親自主持和出席的達11次,就一些事關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充分聽取黨外人士意見,有力地促進了科學決策、民主決策。
以貫徹落實中央《關於加強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建設的意見》為契機,各級統戰部門支援統一戰線成員積極參與各種形式的協商,協助黨委搞好政黨協商的組織和落實,進一步拓寬知情明政渠道,創新協商方式,不斷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各民主黨派著眼提高參政議政能力,全面加強自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建設邁上新臺階。
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積極履行民主監督職責,為我們黨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等提出了許多好的意見建議。
積極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統一戰線在溝通思想、理順情緒、化解矛盾方面具有獨特優勢,維護穩定、促進和諧是統一戰線擔負的重要責任。
近年來,各級統戰部門和民族、宗教工作部門切實履行職責,認真開展工作,為創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作出了新的貢獻。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深入開展民族團結宣傳教育和民族團結進步建立活動,妥善處理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和糾紛,依法保護少數民族合法權益,積極做好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服務保障工作,通過開展“同心·共鑄中國心”大型醫療公益活動等,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發展。
全面貫徹落實《宗教事務條例》,出臺一系列配套檔案,宗教事務管理逐步實現有法可依,努力促進宗教更好地適應社會、服務社會,宗教與社會和睦相處的良好局面更加鞏固。妥善處理涉藏、涉疆有關問題,維護了藏區和新疆社會大局穩定。
鞏固壯大港澳臺海外愛國力量
爭取人心是港澳臺海外統戰工作的重點,統一戰線始終把團結人、凝聚人貫穿工作始終、滲透各個方面。
以人心迴歸為主線,以重大活動為契機,中華海外聯誼會組織港澳人士到內地參訪考察,密切交流交往,進一步增強港澳同胞的國家觀念和民族意識。
充分發揮中華海外聯誼會的平臺優勢,中華海外聯誼會啟動海聯衛生室建設專案。目前,已募集捐建資金摺合人民幣達1.526億元,捐建衛生室2952所和1所兒童福利院,覆蓋全國27個省區市以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直接服務450多萬農村人口,緩解了許多老少邊窮地區看病難問題,受到當地群眾的好評。
中華海外聯誼會推動各界圍繞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主題,舉辦“臺胞社團論壇”、“臺胞千人夏令營”、“兩岸百姓論壇”等有影響的活動,廣泛動員兩岸共同推動兩岸關係行穩致遠。 以凝聚僑心、彙集僑智、發揮僑力為目標,以共同文化淵源、民族感情、民族利益為紐帶,中華海外聯誼會鼓勵和支援海外同胞參與祖國現代化建設,為引進資金、技術、人才牽線搭橋,為我國實施“走出去”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服務。
著力加強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
人才興,事業興。黨外代表人士是統一戰線事業持續發展的源頭活水。以來,統一戰線堅持教育培訓、推薦使用、實踐鍛鍊等多措並舉,紮實推進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 加大教育培訓和實踐鍛鍊力度。精心組織各類教育培訓活動,改進和完善黨外幹部掛職鍛鍊,中央統戰部繼北京、上海、重慶、甘肅、貴州之後,新增四川掛職鍛鍊基地,先後選派四批70餘名地廳局級黨外幹部,到基地掛任市州政府副職或省政府部門副職,進行為期一年的掛職鍛鍊。目前,各地也在積極推動黨外幹部實踐鍛鍊基地建設,已有14個省區市和一大批市州建立了實踐鍛鍊基地,先後選派1000多名黨外幹部進行掛職鍛鍊,形成了很多具有典型意義和創新價值的做法。
推動少數民族幹部和代表人士隊伍建設。中央統戰部會同中央組織部、國家民委組織好西部地區和其他少數民族地區幹部掛職鍛鍊工作,自1990年啟動以來,共有7529名幹部參加掛職鍛鍊,少數民族幹部3806名,佔50.6%,綜合素質得到不斷提升。
著力加強統戰部門自身建設
統戰部門是統一戰線工作的具體組織者和推動者,統戰部門的職能作用和工作作風,直接影響著統一戰線凝心聚力的成效。各級統戰部門採取有效措施,全面提升履職盡責的能力水平。2013年和2014年,中央統戰部組織全國統戰系統力量,圍繞事關統一戰線發展的長期性、戰略性和前瞻性問題,兩次開展大調研,形成了一批高質量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觀點和有價值、可操作的政策建議,為中央謀劃今後一個時期統一戰線工作提供了參考。
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統戰部門堅持開門問診、反覆徵求意見,梳理“四風”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明確整改措施並不折不扣地貫徹落實。經過不懈努力,各級統戰部門和統戰幹部工作作風明顯改善,努力使統戰部門真正成為“黨外人士之家”,統戰幹部真正成為“黨外人士之友”。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人心是最大的政治。鑄就共同理想,匯聚中國力量,這是統一戰線光榮的使命擔當。在助力“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新徵程上,統一戰線正在戮力同心、和衷共濟、再創佳績,書寫不平凡的精彩篇章。
範文三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5 週年之際,在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定性階段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總結了我國改革的成功經驗,集中了全黨全社會的智慧,是指導新形勢下全面深化改革的綱領性檔案。如果把《決定》看作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頂層設計,那麼從設計思路的角度看,問題導向、經濟牽引、全面深化、目標明確,就是《決定》的鮮明特點。 問題導向 在關於全會《決定》的說明中指出:“ 我們中國共產黨人幹革命、搞建設、抓改革,從來都是為了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可以說,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得以深化。”
這番話,道出了中國改革的成功之道! 中國的改革,從來都不是按照什麼“ 新思維”,按照什麼理想藍圖、現成經驗、別國模式搞的,相反,都是現實問題“逼”出來的,是不改不行的改革。35 年前,“”十年內亂造成的破壞和混亂還極其嚴重,問題成堆,百業待興。正是為了扭轉黨和國家面臨的嚴重局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把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程序。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召開的歷次全國代表大會、歷次中央全會,都及時研究新情況、總結新經驗、解決新問題,集中全黨全社會智慧,逐步形成了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基本要求,制定和作出了指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和工作部署,成功開創和不斷髮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經過35 年來不斷改革,很多容易改的問題已經得到有效解決,留下來的大都是比較難啃的硬骨頭,甚至是牽動全域性的敏感問題和重大問題,還有很多是發展中和發展起來後凸顯的問題。就如講的:“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舊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又會產生,制度總是需要不斷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勞永逸。” 新形勢下,解決我國發展面臨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關鍵是要進一步形成公平競爭的發展環境,進一步增強經濟社會發展活力,進一步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進一步實現社會公平正義,進一步促進社會和諧穩定,進一步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這次全會正是圍繞這些重大課題,以強烈的問題意識,以重大問題為導向,規劃部署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線圖和任務書。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馬克思主義理論、社會主
義實踐,從來都是在回答和解決時代提出的重大問題的過程中發展前進的。以問題為導向,就是“摸著石頭過河”,體現的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符合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實踐論,是最科學、最可行、最符合事物發展客觀規律的改革思路,它要求我們的理論創新、政策調整、改革部署都要從現實問題出發,而不是從主觀願望、書本教義、別國模式出發。這既是以往改革能夠取得巨大成功的一個根本原因,也是今後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的基本遵循。 經濟牽引 全會《決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須立足於我國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堅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這個重大戰略判斷,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推動生產關係同生產力、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相適應,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中國的改革,一直都是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為牽引的。從農村到城市、從沿海到內地,經濟體制改革始終是中國改革的“突破口”和“重頭戲”,在理論和實踐上不斷取得重大進展,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推動我國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馬克思說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我國改革的實踐也證明,經濟體制改革對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響和傳導作用,重大經濟體制改革的進度決定著其他方面很多體制改革的進度,具有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作用。以經濟體制改革為先導,發揮其牽引作用,為全面深化改革創造條件、提供動力,符合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經濟社會發展規律。
現階段,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這“三個沒有變”,決定了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經濟建設仍然是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經濟體制改革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當前,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不少集中在經濟領域,經濟體制改革的任務還遠未完成,經濟體制改革的潛力還沒有充分釋放出來。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我們必須堅持以經濟體制改革為主軸,努力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新突破,以此牽引和帶動其他領域改革,使各方面改革協同推進、形成合力。 經濟是什麼?經濟就是國計民生。
任何改革,如果不能有效解決國計民生方面的問題,都註定不會成功。中國以往的改革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就是因為始終堅持以改善國計民生、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經濟改革為重點、為牽引,同樣是中國改革的成功之道! 全面深化 中國的改革從來就是全面改革,並不存在某一方面改革總體“ 滯後”的問題。改什麼、不改什麼,哪些先改、哪些後改,都是從實際出發、從改革和發展的現實需要出發確定的,都是為了推進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賦予社會主義新的生機活力。
把35 年來中國取得的成就僅僅歸於經濟體制改革,而看不到政治體制改革和其他方面改革的作用,既不符合事實,也不符合邏輯。 當前,我國的改革已進入攻堅期、深水區,各個領域、各個環節改革的關聯性、互動性明顯增強,每一項改革都會對其他改革產生重要影響,每一項改革又都更加需要其他改革協同配合。如果僅靠某一方面改革單兵突進,各領域改革不配套,各方面改革措施之間互相牽扯,甚至互相牴觸,改革就很難推進下去,即使勉強推進,效果也會打折扣。 這次全會《決定》根據黨的確定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佈局,對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社會體制改革、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進行系統設計和總體規劃,更加註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這標誌著我國改革進入了全面深化的新階段。 不謀全域性者,不足謀一域。
只有全域性和區域性相配套、治本和治標相結合、漸進和突破相促進,才能實現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統一,使各項改革發揮最大效能。必須統籌謀劃深化改革的各個方面、各個層次、各個要素,注重推動各項改革相互促進、良性互動、協同配合,加強不同時期、不同方面改革的配套和銜接,注重改革措施的整體效果,防止畸輕畸重、顧此失彼。整體推進不是平均用力,而是要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 重大改革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更需要全面考量、協調推進。只有把握和處理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關係,科學把握改革的戰略重點、優先順序、主攻方向,才能使各項改革舉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實施過程中相互促進、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湧流,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全面深化改革關係黨和國家工作全域性,涉及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涉及許多重大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必須堅持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在保持社會穩定中推進改革發展,通過改革發展促進社會穩定。
目標明確 全會《決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提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這次全會在理論上的一個重大貢獻。 鄧小平同志在1992 年提出,再有30年的時間,我們才會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黨的在規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時提出,“ 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執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這次全會以全面深化改革為主題,不是推進一個領域改革,也不是推進幾個領域改革,而是推進所有領域改革,就是從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總體角度考慮的。 什麼是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 國家治理體系是在黨領導下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緊密相連、相互協調的國家制度;國家治理能力則是運用國家制度管理社會各方面事務的能力,包括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各個方面。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有機整體,相輔相成,有了好的國家治理體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國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發揮國家治理體系的效能。 怎樣看待我國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
一方面,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一直在探索怎樣治理社會主義社會這樣全新的社會,雖然也走過彎路、發生過“”那樣的嚴重曲折,但畢竟在國家治理上積累了豐富經驗、取得了重大成果,改革開放以來的進展尤為顯著。我國政治穩定、經濟發展、社會和諧、民族團結,同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不斷出現局面形成了鮮明對照,說明我們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總體上是好的,是基本適應國家發展要求的。另一方面,同那些率先實現現代化的發達國家相比,我們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上還有差距,主要是國家制度體系還不完善,法制還不健全,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等現象還比較突出,國家生活的制度化、規範化、程式化水平還有待提高。 可以說,我們的優勢是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舉國體制、黨和政府強有力的社會動員組織能力、全國一盤棋的互助協作機制等,而差就差在現代化的國家治理。 我們要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離不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說到底,要真正實現社會和諧穩定、國家長治久安,還是要靠制度,靠制度執行力,靠國家治理現代化。
我們要適應時代發展變化,善於運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國家,把各方面制度優勢轉化為管理國家的效能,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水平。 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確定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意味著我們將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打造一個新中國,一個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新中國! 這是一個志向高遠、鼓舞人心的目標!
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同志為的黨中央周圍,銳意進取,攻堅克難,譜寫改革開放偉大事業歷史新篇章,朝著這個目標大步邁進!
範文還:
不斷加強黨的建設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