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會計碩士論文
隨著當前我國的全面改革進一步深化,在諸多領域中的改革程序也有了加快,為能有效的應對市場經濟的變化,企業金融會計領域的優化改革就比較重要。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論防範金融會計風險的策略
摘要:防範銀行會計風險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到銀行工作的方方面面。本文對我國銀行業會計風險產生的原因進行了深入分析,指出應儘快健全銀行會計監管體制,構建高效的會計風險監督保障系統,進一步加強銀行會計資訊的披露與揭示,提高銀行從業人員的素質,有效化解當前我國商業銀行的會計風險。
關鍵詞:銀行風險會計防範
隨著銀行經營環境的不斷變化和銀行間競爭的日益激烈,我國銀行業面臨的風險日趨多樣化,特別是會計風險問題,受到銀行業內高度重視。近幾年金融系統案件頻繁發生,大多源於會計監督乏力。因此,加強銀行會計風險的防範是我國當前金融風險防範的重中之重。
一、銀行業會計風險產生的原因分析
***一***外部政策環境不完善
實行新會計制度後,銀行記賬原則由“收付實現制”變成“權責發生制”,權責發生制未將會計謹慎性原則貫穿於業務發展的始終。謹慎性原則作為企業對不確定事項採取穩妥謹慎態度的一種必要的反映,是企業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為應付複雜多變的外界環境,將風險損失儘量減少到最低限度的一項會計政策,是風險控制在會計核算上的具體運用。它體現了會計實踐的一般規律。在銀行會計的核算中,採用符合謹慎性原則的會計處理與報告方法,可以有效地防範與抵禦銀行風險,而不採用會計謹慎原則來指導銀行經營行為,小則事關銀行自身的厲害得失,大則事關整個金融業的安危和整個社會經濟的穩定與否。所以,只重視權責發生制而忽略謹慎性原則對防範經營風險極為不利,甚至直接導致風險。另外國家對金融機構監管缺少經驗,監控力度不夠,措施沒有及時到位,因而很難在風險處於萌芽狀態時進行有效的防範和控制。再則,金融改革後,對金融會計在金融機構中的作用認識不夠,有關法規不夠健全,管理制度滯後,直接制約著會計職能的發揮,會計僅限於記賬、算賬、報賬,而忽略了事前預測、事中參與決策、事後分析評價的管理功能。
***二***內部稽核不力
雖然近幾年來我國銀行界對內控制度的建設空前關注,然而各銀行卻沒有根據經營環境的變化對內控制度資源進行合理的配置,使之系統化、程式化。一方面,銀行會計內部控制目前仍作為一個個被分解的單元分散在各項管理制度之中,如會計內控制度規定了不同崗位的職責,不相容業務的分離,業務程式的先後制約,卻未形成一套生產流水線式的防範風險程式***一般應由目標系統、決策系統、執行系統和監督系統組成***,難以及時發現和處理存在的問題;另一方面,相互制約機制不健全,一些重要職責和崗位沒有嚴格分離,混崗或集多職於一身的現象時有發生,一些銀行分支機構缺乏有效的內部管理部門,對主要負責人和決策管理層的權力缺乏必要的監督制約措施,常常出現“控下不控上”的局面,使內控制度形同虛設,留下事故隱患。
***三***銀行從業人員素質偏低
近年來,國有獨資銀行在快速商業化的變革中,為搶佔市場份額,實行外延式急速擴張的策略,真正精通銀行會計業務的專門人才嚴重不足,一些新手未經崗位培訓,對於各項規章制度,操作規程沒有很好的掌握,缺乏風險防範意識和能力,致使會計核算的隨意性較大;另外,在會計隊伍趨向年輕化的同時,也容易受社會上拜金主義思潮的影響,從而在會計業務操作中違規甚至違法。
二、防範銀行業會計風險的對策建議
***一***健全適應銀行經營要求的會計監管體制
加強銀行業的會計監管,不僅需要規範監管標準、統一監管規則、完善監管政策,而且要求銀行業與銀行監管部門的分工進一步明確,使銀行業把更多的精力投身於風險管理工作。
銀行業的監管應該保證透明化和市場化。監管專案應該以銀行業最基本的指標,如:資本充足率、股權結構、儲戶的資金安全性等為準繩,監管標準對任何銀行都應該一視同仁。就目前來看,銀監會正致力於不斷提高監管水平,把精力主要放在具體政策和規定的制定上,這與當前國內銀行業的發展階段與管理水平直接相關。但從長遠來看,有些具體的規定可以交給銀行自己來做,不需要強求統一。因為銀行業的發展水平不同,有些銀行可以把規則制定得更細一些,而有些銀行可以把規定做得相對簡單一些,這有利於大幅度提升銀行業在金融市場上運作的獨立性,強化其風險意識,增強國內銀行業的整體抗風險能力。
銀行業的研發分工需要進一步優化。目前,我國的銀行業除本行工作以外,還作了一些巨集觀金融研究。在國外,這些研究往往不是由銀行來做的,而是通過國家巨集觀經濟監管部門來提供資料,由其他各種學術性或非學術性機構來進行巨集觀研究,銀行所關注的只是在這種巨集觀背景之下,如何提升自身的風險管理能力的問題。因此,優化國內銀行業與巨集觀監管部門的分工,使銀行業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放在風險管理上,這對提高兩個部門的工作效率,提升銀行業的風險管理水平都大有裨益。
***二***構建防範銀行風險的監督保障系統全會計內部控制制度,重點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真實性原則。內控制度建立應該從銀行的實際情況出發,根據機構規模和業務特點,制訂切實可行、便於實施的會計內控制度,以保證會計核算和結算的準確及時,防範銀行經營風險;規範性原則。各項會計業務流程按照會計內控要求予以規範,加強重要環節的控制,做到會計核算、財務核算、會計處理方法和會計資訊的規範化,提高操作透明度;謹慎性原則。謹慎性原則是處理會計業務的基本原則,也是深化內控機制應嚴格遵循的準則。對會計業務處理必須實行交易授權,不得私自處理未經授權的事務。對重大會計事項實行審批制度,防止發生舞弊行為。
建立科學合理的內控機制,包括三個相對獨立的控制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在一線會計核算全過程中融入相互牽制、相互制約作用的制度,建立雙人、雙職、雙責為基礎的以防為主的監控防線。會計人員處理業務必須事前建立授權分責的記錄,以明確業務處理許可權和應承擔的責任,對一般業務或直接接觸客戶的業務,均要經過複核,重要業務必須實行雙簽有效的制度,禁止一個人獨立處理業務的全過程。第二個層次是設立事後監督,事後監督是指通過完善各種現場、非現場的財務檢查制度,對會計部門各個崗位、各項業務進行日常性、週期性核查,建立以堵為主的監控防線。事後監督可以根據業務量狀況,設定相應的機構,組織一批業務素質高、思想品德好的人員,在規定時間內將全部會計業務重新進行一次複核性操作,以便及時發現和消除潛在的風險隱患。同時,對監督的過程和結果以及反饋要納入程式化、規範化管理。第三個層次是以現有的稽核審計為基礎,通過內部常規稽核、離崗審計、落實舉報等方法和手段,對會計部門實施內部最後控制。以上三個層次構築的內控體系,對於及時發現問題,防範和化解會計風險,將具有基礎性的作用。
***三***加強銀行會計資訊的披露與揭示
離開了來自銀行內部及時、可靠、完整的會計資訊,金融風險的防範與控制就根本無從談起。為此,對來自銀行外部借款單位的會計資訊應就其真實性、全面性和相關性提出相應要求。首先,考慮到目前我國企業虛假會計報表滿天飛、會計資訊嚴重失真的現實情況,銀行在接受貸款申請時,應強制要求其報送經由註冊會計師審計驗證後的會計報表,並要求出具審計報告的會計師事務所承擔無限連帶責任。其次,銀行在接受企業貸款申請時,應要求所有的貸款企業必須提供現金流量表,並應將原先著重對企業利潤指標和靜態財務比率的考核,轉變為對現金流量指標以及與現金流量表有關的財務比率的考核上來。第三,鑑於我國企業編制與提供的會計報表過於簡化、資訊含量低的情況,銀行在接受企業超過一定數額的貸款申請時,除要求企業報送主要會計報表以外,還應要求企業提供能詳細披露其償債能力的補充會計資訊。
從銀行內部來看,要進一步修訂現行銀行定期編制的會計報表,要充分反映銀行表內業務的會計資訊,同時要充分反映披露與銀行風險有關的會計資訊,如風險資產總額及資本充足率、逾期貸款平額及資本風險比率、備付金及備付金比率、貸款風險集中度、貸款結構及不良貸款資產狀況以及對外投資可能發生的損失等。要全面推行現金流量表,以彌補目前報表難以反映的相關資訊,即能夠向使用者提供銀行在會計期間內現金流量的情況,特別是能充分披露銀行在實行權責發生制時,收入、利潤中含有的應收未收部分所造成的收入與支出在實際收付上不對稱的有關資訊。要充分披露表外業務資訊,改變表外業務僅以會計報表附註的形式予以反映的現狀,應要求銀行編制一張表外業務情況表,增強表外業務的透明度,以全面反映表外業務的潛在風險。2006年公佈的新會計準則對此已有所完善,這對防止行業風險,提升社會誠信度,促進行業的健康發展,提高與國外金融企業會計資訊的可比性都將發揮重要作用。
***四***建立重視知識和人才的機制
當今社會,知識是創新的必備條件,人才是創新的主體。德才兼備的人才不僅是現代企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基,而且是構建企業管理體系,推動企業管理創新的中間力量。因此,重視知識和人才,造就優秀的人才,建立重視知識和人才的機制,是當前銀行業所面臨的一項迫在眉睫的、勢在必行的戰略任務。
首先,改革企業用人制度。在引入競爭機制,實行平等、公開的競聘上崗的制度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企業人才等級制度。管理者要知人善任,創造讓優秀創新人才脫穎而出人才機制,讓相應才能的人才處於相應的能級崗位,注意發現和使用那些具有資訊意識、競爭意識、風險意識、創新能力、管理能力和公關能力的一批人,要揚長避短,量才為用,使人才配備儘量合理化,這是留住人才的有效措施之一,也是優化人才配置,提高銀行業風險防範水平的必備條件。
其次,創造良好的吸引人才的環境。如工資待遇、獎金制度、職位聘任、崗位責任制、成果評定與獎勵、住房標準等整套政策和辦法,千方百計吸引優秀人才從事企業工作,成為企業學術帶頭人、業務骨幹和管理創新骨幹。
第三,加大人才投資力度。採取送出去和請進來的辦法,加強企業員工再教育和再培訓,促進企業員工知識更新,使其逐步成為新型的企業創新型和風險管理型人才。
以上僅就銀行經營風險的會計原因以及如何從會計的角度來防範與抵禦銀行風險談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事實上,防範與抵禦銀行風險是一個涉及面廣、綜合性強、難度較大的系統工程,離開了各方面的協同,單靠銀行會計自身的力量是不行的。
篇2
談國內金融會計理論與概念
一、引言
隨著金融市場的不斷完善和發展,衍生金融工具業務被越來越多的運用於金融活動。作為金融市場經濟發展的高階形式,衍生金融工具是規避風險的有效方法。但同時由於其極易做空且具有很強的槓桿作用,所以市場投機性也很強。正是由於衍生金融工具本身具有“雙刃劍”的性質,既能避險保值又會帶來巨大風險的現實,使得從事衍生金融工具業務的企業處在極不確定的財務狀況中。相對於人力資源會計、環境會計、社會責任會計等會計理論新領域而言,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準則的制定是比較迅速的。早在20世紀80年代,金融交易市場上先後出現了遠期利率協議、遠期交易綜合協議等新的遠期合約品種後,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於1984年8月釋出《SFAS80——期合約的會計處理》,之後衍生金融工具的會計準則理論研究和準則制定釋出的步伐進一步加快,一系列準則相繼,到目前為止。
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英國會計準則委員會***ASB***和中同國務院財政部等會計機構都已經頒發了關於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的相關準則,基本上形成了雖有過渡性質但也比較完備的衍生金融工具的確認、計量、披露和報告的準則體系。但通過準則的制定並不能消除企業內部會計系統利用自身特殊的地位操縱會計報告的動機,也就不能保證企業會計系統提供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資訊的可靠性。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有部分學者和研究人員提出,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應該作為一個獨立的財務會計分支進行研究,實現衍生金融工具會計資訊的充分、可靠的報告和披露。筆者也比較贊同這一觀點。因此,本文就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的相關會計理論以及建立我國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概念框架進行探討。
二、衍生金融工具會計與傳統財務會計理論的衝突
***一***會計核算的基本前
提衍生金融工具的本質是經濟合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具體體現為合約的簽訂和取消。這就涉及到交易各方的權利和義務必須對等。但是衍生金融工具導致的權利義務關係又不同於傳統的商品交易合約導致的權利義務關係。在假定物價水平不變的情況下,傳統的商品交易合約的任何一方在簽訂了合約但尚未履行時,本身所擁有的權利和義務是同時存在且對等的,可以無條件取消。而衍生金融工具作為合約,一經簽訂也會導致合約各方擁有權利和承擔義務,可是一方自身所擁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有時是對等的,有時卻並不一定對等,但是一方擁有的權利卻與另一方承擔的義務必定對等。由於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物件是衍生金融工具合約。
合約的價值取決於社會經濟執行的物價水平、利率、匯率和各種指數等的變化。合約簽訂時的預期未來變化如果與將來的實際情況出現差異,就會導致合約各方權利義務的變動,引起相關的損益。傳統的商品交易因商品的價值或價格基本穩定,可以假設物價水平不變,但現代衍生金融工具市場的情況卻不能做這樣的假定,否則就失去了衍生金融工具存在的理由。承認市場物價、匯率、利率、各種指數的變化又與傳統會計的基本前提矛盾。衍生金融工具的不確定性對會計的特殊要求,使得衍生金融工具會計不能在傳統的會計理論的基礎上進行研究和討論。
***二***會計資訊質量特徵
會計資訊質量的最主要的特徵是決策相關性和可靠性。其他的一些會計資訊質量特徵是從相關性和可靠性中衍生和發展出來的。但相關性和可靠性有時並不能共存。需要會計人員作出權衡取捨。可靠性則是在歷史成本原則的基礎上提出來的,並作為會計報表的首要資訊質量特徵來反映,只有可以可靠計量的金額才能在相關的會計報表中得以列報。對於傳統財務會計可靠性的追求,使得財務會計要素得到確認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能否可靠計量。
如果金額難以最終確定,就不能作為會計報表要素加以確認。與一直以來採用可靠性為資訊質量特徵的基礎的會計模式不同,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更注重相關性這一特徵。在對衍生金融工具採用公允價值計量的基礎上,對相關性的要求較高,凡與公允價值相關的資訊,都在某種程度上對決策有用。但是衍生金融工具要在會計報表中加以反映,就必須要達到相應的可靠計量的要求,這就使得衍生金融工具會計面臨相關性和可靠性的選擇。目前,以公允價值為基礎的相關會計準則的規定為會計師在進行實務操作時的職業判斷留有餘地,這就要求會計師要有較高的職業判斷能力和職業道德標準,同時要承擔較高的責任。
***三***會計確認和計量
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不是在一個時點即可完成,從合約的簽訂到對衝或交割,都要經過一個或長或短的時間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市場上的價格、利率、匯率以及各種指數等等不時地影響著衍生金融工具,因此,衍生金融工具的市場價值總是在不斷變化著,此時對交易者來說是盈利,彼時卻可能是虧損甚至是鉅額虧損。顯然,這種變化在以歷史成本為計量基礎的財務會計理論下無法表現,這便要求企業採用新的計量標準。同時,由於衍生金融工具沒有初始淨投資或是初始淨投資很少,交易在未來發生,難以找到一個合適的物件來代表歷史成本,因此,公允價值作為一種計量屬性被提出來。
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在舉行多次聽證會以及實地調查後,於1997年8月公佈了《衍生工具及套期保值活動的會計處理》一文,指出:“公允價值是金融工具最具相關性的計量屬性,也是衍生金融工具唯一相關的計量屬性。衍生金融工具應以公允價值加以計量。”在公允價值計量的模式下,衍生金融工具的未實現損益應當立即確認,並記入當期損益。一般認為,以報告日的公允價值取代衍生金融工具的歷史成本,是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初始確認和計量的必然選擇。但如果其他資產、負債專案按歷史成本計量,金融工具按公允價值計量,又會導致報表專案的不可加性,影響對報表的理解。同時,公允價值可以表現為多種形式,包括市場價格、可變現淨值、未來現金流量的淨現值、可收回金額等,使得公允價值的計量方式和方法多變,沒有統一標準。對“公允價值”的實質和取得的途徑的研究存在分歧,導致“公允價值”計量執行的困難和人為操縱,也影響了“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在其他財務會計要素計量上的推廣應用。
三、我國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理論和概念框架的探討
***一***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的目標
衍生金融工具會計要實現總體目標,就必須要反映主體是否進行了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交易的性質如何;是投機套利還是套期保值;每一筆交易所導致的權利和義務如何;該項交易所採用的會計政策以及計量方法和根據是什麼等。這些資訊對於瞭解和評價一個主體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過程和結果是必不可少的,也是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所必須反映的,也就構成了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目標的具體內容。同時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的目標的實現也涉及到對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披露與列報問題。我國新頒發的《企業會計準則》中的第37號也對此作出了規定,要求進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企業在交易初始進行時就對所持有的衍生金融工具的類別和目的進行判斷,披露對金融工具所採用的會計政策、該金融工具的賬面價值、公允價值計量採用的方法和依據、該項交易涉及的風險***其中的信用風險還要求披露相應的變動額等數值資訊***、相關的擔保資訊、金融資產減值的詳細資訊、相關的套期資訊、與交易有關的收入、費用、利得或損失等資訊,此外還包括一些分析性的資訊。這些詳細的規定對於實現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的具體目標很有幫助,也是達到總體目標的途徑之一。
***二***衍生金融工具會計資訊質量特徵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的資訊質量特徵是建立在衍生金融工具會計這一特殊物件上提出的,在遵循原有財務會計系統所要求的會計資訊質量特徵以外,更加強調其中的充分性和相關性。在對衍生金融工具採用公允價值計量的基礎上,對相關性的要求較高,凡與公允價值相關的資訊,都在某種程度上對決策有用。為了兼顧會計資訊的相關性和可靠性,可以考慮在可靠性的基礎上,加大對企業會計資訊相關性的要求。在傳統財務報告的模式上,進一步擴大相關性資訊的披露和列報,特別是對於以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為主要經濟業務的銀行以及其他金融機構而言,可以在某些情況下適當擴大“公允價值”的運用範圍。同時,考慮到企業作為主體會對會計系統進行干預,也會因為資訊不對稱等原因使得會計報表的可靠性降低,所以應儘可能地要求充分披露。目前,以公允價值為基礎的相關會計準則的規定為會計師在進行實務操作時的職業判斷留有餘地,這就要求會計師要有較高的職業判斷能力和職業道德標準,同時要承擔較高責任。
***三***衍生金融工具會計原則
衍生金融工具會計作為財務會計的分支,也必須滿足財務會計提出的反映會計資訊質量特徵的一般原則和反映會計確認、計量的一般原則。但是從衍生金融工具會計自身的特點和特殊性出發,也必須對傳統的財務會計原則進行修改和補充。除了本文上述的對衍生金融工具會計資訊質量特徵的特殊要求外,要建立衍生金融工具會計,還必須對會計計量原則進行補充和調整。傳統財務會計的計量是建立在歷史成本的基礎上的,強調可靠計量,採用歷史成本計量原則。然而由於衍生金融工具沒有初始淨投資或是初始淨投資很少,交易在未來發生,難以找到合適物件來代表歷史成本,相關性被認為是最重要的會計資訊質量特徵加以強調。而作為計量屬性和計量原則,目前公認採用的是“公允價值”計量。
雖然對於“公允價值”的具體確定標準仍沒有統一定論,但“公允價值”計量原則仍是強調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對主體以及資訊使用者產生的決策相關性的較好的選擇。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對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價值計量標準是:企業初始確認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應當按照公允價值計量。一般情況下,企業應按照公允價值對金融資產進行後續計量,且不扣除將來處置該金融資產是可能發生的相關費用。但以下兩項例外:對於持有至到期投資以及貸款和應收款項,應採用實際利率法按攤餘成本計量;對於在活躍市場上沒有報價而且其公允價值不能可靠計量的權益工具投資以及相應的衍生金融資產,應當按照成本計量。同時,對於公允價值的確定,《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第七章單獨加以規定。
初始確認時應以市場交易價格為公允價值的基礎。存在活躍市場的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則應以市場報價作為其公允價值。在經濟環境發生重大變化時,企業應參考類似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的現行價格或利率。調整最近交易的市場報價,以確定該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的公允價值。不存在活躍市場的金融工具,企業應當採用估值技術確定其公允價值。估值技術包括參考熟悉情況並自願交易的各方最近進行的市場交易中使用的價格、參照實質上相同的其他金融工具的當前公允價值、現金流量折現法和期權定價模型等。但是在採用估值技術確定公允價值的情況下,要注意對衍生金融工具相關資訊的披露是否充分可靠,防止企業會計系統通過某些手段,利用資訊的不對稱,釋出使資訊使用者認為“可信”但實際上並不“可靠”的資訊,用以粉飾企業財務狀況。
***四***衍生金融工具會計要素的構成
衍生金融工具對財務報表要素概念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資產、負債兩個概念上。按照傳統的財務會計理論,資產和負債都必須是因為過去的交易事項形成的。而衍生金融工具的特點之一就是合約所體現的交易並未發生,而且是在未來發生的。它們以合約為基礎,在合約簽訂後,合約雙方的權利和義務便基本確定,雖然沒有實際的款項支付或只有少量款項支付,但雙方在合約開始生效後,便享受某種權利或承擔某種義務。按現行標準,這些權利或義務不能稱之為資產或負債。為解決衍生金融工具帶來的新問題,突破傳統會計理論對會計要素的定義和理解,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以及相關的一些機構對此作了先驅性的工作,將會計要素中的資產和負債的範圍進一步擴大,提出了金融資產、金融負債和權益性工具等新概念。而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則試圖繞開以往強調的“過去的交易和事項”,著眼於“未來經濟利益或損失”,從“資產和負債分別代表著一定未來經濟利益或損失”的角度來定義衍生金融工具的資產與負債的性質。我國《企業會計準則》採用的方法和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的規定相類似。
準則的第22號第八章,通過對金融資產、金融負債以及權益工具、衍生工具等的定義,拓展資產和負債的涵蓋範圍,把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列入資產負債表內加以反映。同時,對於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所產生的利得和損失、以及相關金融資產的減值等,符合條件的也要求計入當期損益,在相應的利潤表中加以反映。從各國準則以及國際會計準則的分析來看,目前對於金融資產、金融負債大多是按照舉例的方法來定義,基本上把金融資產劃分為四類:交易性金融資產;持有至到期的金融資產;貸款和應收款項等;可供出售的金融資產。金融負債則是劃分為交易性金融負債和其他金融負債兩大類。這種劃分標準主要是為了方便計量,可以根據不同的分類採用不盡相同的計量方法。這種劃分也存在侷限性。隨著市場的發展,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將不斷得到創新,種類更加繁多,性質更加複雜,通過上述定義和種類的劃分很可能無法滿足市場需求,這就促使我們在考慮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等的定義和範圍時留有發展餘地。筆者認為可以考慮從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所包含的權利、義務的角度來規範金融資產、金融負債以及權益工具等。
筆者認為,從衍生金融工具的定義以及特性來看,衍生金融工具作為一種合約,是由約定所形成的雙方權利與義務的合同。該合同一經簽訂後,就會因外部有關因素的變化而對各方權利和義務產生影響,從而形成有關各方基於合同的風險收益或風險損失。最後導致現金流量的產生。而從會計理論的角度來講,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的具體要素應該包括衍生金融資產、衍生金融負債、衍生金融收益、衍生金融損失等。這些具體要素並不構成獨立的要素系統,而是從屬於財務會計要素,是財務會計要素定義中的一部分。這些具體要素由於從屬於原有財務要素系統,因此在企業編制財務報表和財務報告時,不會改變原有的財務報告結構。如衍生金融資產可以和實物資產、無形資產等一起構成資產負債表中資產要素的內容;衍生金融負債是負債要素的一個組成部分;衍生金融收益和衍生金融損失則分別從屬於利得和損失,構成利潤表的一部分。
由上述可以得出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的基本理論和概念框架。衍生金融工具也會因為市場的發展不斷得到創新,種類更加繁多,性質更加複雜。因此,對於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的研究也還有待於進一步的探索,加大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充分聯絡金融界、法律界等相關學術界對衍生金融工具的研究成果,結合國內外的經驗和規範,建立滿足實踐需要並且適當領先於實踐的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理論體系。
金融會計方面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