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企業文化論文參考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8日

  企業戰略管理在制定時,企業文化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對企業之後的發展趨勢、發展方向有著舉足輕重的重要性。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談企業文化與高職高專校園文化共建

  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存在品牌效應:購物時想買到的都是百年老店的物品,只因其質量可靠;我們考大學時在分數達到的範圍內都想念那些名聲在外的好院校;我們到一個陌生的地方旅遊,都希望到當地的名勝古蹟去看看、品償當地有名的美食;找工作時我們也是希望能就職於效益好、名氣大的單位……而這些品牌都是由他們的文化底蘊日漸形成,讓人有口皆碑!這也是我們最初的文化效應。

  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前,學生上大學、大中專畢業後都是實行包分配製度,工作不用愁,相當於鐵飯碗,對於寒門學子而言更是“鯉魚跳龍門”的好機會,一輩子基本就會在一個單位工作;莘莘學子們只需完成學業即可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收入足以養家餬口,這是多少人一輩子望其項背的大事!但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之後,我國處於改革開放初期,正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期,與全球經濟接軌,學生畢業後不再包分配工作,而是執行“雙選會”制度,學生畢業後要靠自己去找工作,“鐵飯碗”被打破了,但也給求職者提供了更多的自由選擇機會,有利有弊 。隨著就業選擇的機會越來越多,在擇業過程中每個人的價值觀就會起到決定性的主導作用,而大部份人的價值觀已被金錢至上所代替。

  一、目前的現狀引出矛盾點

  隨著我國經濟不斷地發展壯大,企業競爭日益激烈,再者因我國擴大招生計劃,就業形式愈加嚴峻,每年有上百萬畢業生找不著工作,但令人感到奇怪的另一個現象是:很多企業卻感嘆招不到人***或是人員流動太快,企業難留住人***,難培養接班人,對企業長遠的發展非常不利。

  針對這一奇怪現象,筆者對某大專院校某專業的232名畢業生進行了畢業後為期一年的跟蹤調查,結果如表1:

  在對這些已畢業學生的調查瞭解過程中,大部份畢業生仍只是庸庸碌碌地工作和生活著,沒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計劃***目標***,猶如和尚撞鐘般生活;他們深感很迷惘:家庭***父母*** 不再那麼細緻地理他們,認為他們已長大成材,能夠自律;學校也因為他們已畢業,與學校不存在直接的管理關係,基本上已不再管他們;唯有不停忙碌地工作,但感覺很空虛,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只有現實在提醒他們:多賺錢才能過上“五子登科”的好日子,才能為父母爭光,在朋友面前有面子。於是在各行各業競爭中,只要是賺錢的活就幹,甚至出現了沒有原則、沒有底線的現象!

  這是個危險的訊號,要知道在國家教育擴大招生計劃後事帶來的效應是每年有五、六百萬的大學畢業生就業,如果其中的20%如上述情形的話,給我們國家帶來的困擾可想而知!

  筆者通過深入瞭解和調查,發現大部份已就業的學生對校園和企業的關係理解為:來自不同的兩個星球,成份完全不一樣,無法產生化學效應。兩者之間沒有共同體!畢業後的學生到企業工作後需要花很長時間來適應新的環境,甚至難融入其中。這是一個值得我們研究的問題:企業與校園的銜接問題。

  二、 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

  總所周知,高職高專院校的辦學出發點和最終歸宿就是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要求辦學與就業市場零距離匹配,不僅是崗位能力匹配,還包括對企業在長期的經營活動中形成的共同理念、價值觀、行為養成和道德準則等的適應。而企業對於院校畢業的學生負責使用,在使用過程中對學生的各項能力進行評價和認可,作出是否可進行下步的培養打算。這一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及考驗學生的適應能力,如果院校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一味地按照校園的教育模式完成,讓學生從一個完全理論型的團體到一個實幹團體,肯定會有諸多的不適應及無所適從。於是就有了學生所謂的“星球效應”。那麼如何才能化解這種矛盾呢?基於根本原因,我認為應先溯源到其相應的文化區別。

  ***一***企業文化的內涵及現狀

  企業文化服務於企業的改革與發展,圍繞著企業發展中心工作提供精神動力與思想支撐,是一個組織由其價值觀、信念、儀式、符號、處事方式等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由三個層次構成:硬文化***設施條件***、制度文化及企業軟文化***精神文化及人***。在波濤洶湧、百舸爭流的市場大潮中,文化是企業最深處、最堅定的精神核心,是全體員工博擊風浪、揚帆起航的力量之源。她的宗旨是在使用中培養人,屬於經營文化。她對於企業有著不可替代的意義:

  1.企業文化能激發員工的使命感

  不管是什麼企業都有它的責任和使命,企業使命感是全體員工工作的目標和方向,是企業不斷髮展或前進的動力之源。

  2.企業文化能凝聚員工的歸屬感

  企業文化的作用就是通過企業價值觀的提煉和傳播,讓一群來自不同地方的人共同追求同一個夢想。

  3.企業文化能加強員工的責任感

  企業要通過大量的資料和檔案宣傳員工責任感的重要性,管理人員要給全體員工灌輸責任意識,危機意識和團隊意識,要讓大家清楚地認識企業是全體員工共同的企業。

  4.企業文化能賦予員工的榮譽感

  每個人都要在自己的工作崗位,工作領域,多做貢獻,多出成績,多追求榮譽感。

  5.企業文化能實現員工的成就感

  一個企業的繁榮昌盛關係到每一個公司員工的生存,企業繁榮了,員工們就會引以為豪,會更積極努力的進取,榮耀越高,成就感就越大,越明顯。

  員工是企業創新的主力和發展財富,也是企業文化建設參與和受益的主角,企業文化建設離不開每一位員工的積極參與,每一位員工的素質都體現著企業文化的特質和涵,每一位員工的思想深度決定著企業的力度。每一個年代悠久的單位一路艱辛走來都有一段段記憶深刻的故事,在經歷了不斷蛻變之後鑄就了今天的輝煌及品質,得到社會的認可,讓人對他有一種莫名的信任感和依賴感,這與她不斷完善的企業文化息息相關。

  在上個世紀90年代以前,企業文化氣息很濃,一進入企業領域隨處可見標語,讓人對企業有家的感覺,一說到自己的單位就會有一種榮譽感和自豪感;自90年代後隨著市場經濟不斷改革開放,人們對價值觀的理解也在悄悄地改變,個人價值更加凸現,企業文化對職工的影響力慢慢被邊緣化了。看現實就知道了,我們在工程一線的工程技術人員中,大部份是大學、大專、中專、技校剛畢業的學生,學歷不是很高,知識不是很多,生活經驗也還比較缺乏,但他們有一顆年輕有活力的心、他們在工作崗位上不自卑、不氣餒,自我挖掘潛能。有的畢業生在一線鍛鍊了幾年不斷得到提升,升到專案管理層,甚至有部分表現特別突出的做到了公司領導層,這是好的現象,但畢竟是少數人;大部份畢業生因為受到公司的規章制度及其他方面的限制,無法有更高的提升空間,於是就會有新的打算,原單位薪水給的夠高就繼續留下,要麼會考慮跳槽,導致了單位員工流動比較頻繁。從這點看我們的企業文化在這方面做得就不夠人性化。

  ***二***校園文化的定義和現狀

  校園文化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校園為主要空間,並涵蓋院校領導、教職工,以育人為主要導向,以精神文化、環境文化、行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設等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精神、文明為主要特徵的一種群體文化。她的主體是管理者、教師和學生,她的目的是在教育中培養人,屬於教育文化,是學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氣氛。

  校園文化在這個物慾橫流、競爭激烈的社會中能立於不敗之地,與她的內涵密不可分,我們也應在這條路上借鑑企業的成功之路,不斷完善和修正我們的校園文化精髓,並一路巨集揚下去。但若是校園文化一直這麼固步自封,堅持以自己的理念教育學生並不是不對,只是教育出來的學生只是一個不能很快適應企業的環境。

  ***三***兩者的相容性

  要達到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傳承與對接,在瞭解兩種文化的特點和差異後,有針對性地將兩種文化進行有效融合。目前許多院校和企業都是報著:各自為政、“各人自掃門前雪”、“管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等心理,學生在學校期間,學沒學到東西沒關係,只要不出事就好,至於今後他能不能適應企業的環境那是以後的事情。而企業單位對新入職的員工希望其能很快適應單位的各項規定,能獨立開展工作,急企業所急,做企業所需。故兩者間出現的間隔會導致很多畢業生無法適企業的環境而不得不退出企業這個大舞臺,流連於社會的邊緣。對校園和企業進行需有效進行結合,真正達到無縫對接,使得兩者形成一大整體,讓學生能很順利地過渡這個角色更換。我們需各自好隊,站對位,做好教育的接力工作,順利將實用、有用的人才輸送到企業中,為企業創造可觀的價值。

  在政府的支援與指導下,我院成立的校企合作理事會這個平臺,為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之間的交流、碰撞和融合提供了契機, 使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在運營機制和管理體制上能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了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目標,在文化傳承與交融中實現過程中探索過程共管、科研成果共享、風險責任共擔的合作辦學體制機制,研究企業文化對營造高職校園文化促進作用。通常的做法有:1.企業為學生提供實習崗位,讓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就有機會到企業實習,儘早適應工作環境,畢業後更快融入工作單位;2.訂單式教學,根據企業的需求,與企業簽訂合同,企業制定有針對性的教學計劃,培養能滿足他們需求的學生;3.派老師到企業掛職鍛鍊;4.請成功企業家***成功人士***到學校開展各類講座。

  上述方式的校企合作有取得很成功的例子,但未能做到持之以恆,形成一種習慣,要把這當一項長久的攻堅戰,需要長期堅持地做下去:

  1.企業與學校平時加強聯絡,利用平臺長期合作

  企業不要只是在需要人的時候才到學校搞個招聘現場會就完事;或是需要拍個宣傳片要學校配合一下就搞個儀式,平時就不聞不問。這只是表面文章,真正要做到未雨綢繆,應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加入企業的元素,如在教學活動中開展各項利於學生畢業後能儘快適應工作的活動***如專業技能競賽***,及時挖掘一些潛在的飛龍並進行有意識的引導。同時帶動一批學生提高大家學習的積極性,樹立正確的奮鬥目標,有計劃地引導學生,讓學生到企業後很快能達到“見龍在田”及“飛龍在天”的效果***取自《易經》***。

  2.學校在開展校園文化活動的同時,有計劃有步驟地引入企業文化的一些理念,並正確引導學生去理解和執行。如:

  ***1***在教學計劃制定上,明確學院的教學目標、計劃及畢業生應達的質量標準。在做上述工作時與時俱進,與企業保持高度、密切的聯絡,與企業共同商定並制定統一的標準。

  ***2***在教學方法上應結合企業的管理理念,注重理實一體,教學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時刻將學校學生及企業員工的角色一體化。老師在上課的過程中不再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地向學生講授課本知識,而是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手段,模擬工作現場,以情境模式開啟教學工作,不斷丟擲各種問題和論點,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探索需求,達到教學的目的。

  ***3***針對高職高專學生的定位,學校和企業單位應該更加註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課程設定和安排上更注重專項實訓環節,鼓勵學生大膽去做。

  在課程教學的設定上學院遵循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課的階梯循序漸進,通常學院會有一個實習的階段,即學生在校完成相關知識後會有一個或兩個學期的時間到企業參加頂崗實習。如此安排就會有一個比較棘手的問題出現:待實習的學生人數過多,與企業的需求量不匹配,處於供大於求的現象。這樣也會造成部分學生不能到實力較強的單位實習,也成為一些私企拿我們學生做廉價勞動力的一種機會,這部分學生也學不到全面的技能同時有可能被私企的一些不良行為思想還會誤導。鑑於避免上述情形的發生,建議學校在進行專業課程授課的那一學年採取雙向授課教學方式:

  讓一部分第一學期學生先到企業參加頂崗實習,先接觸工作實際,第二學期帶著問題再回到學校上專業課程,相信他們通過先看***引起學生興趣***,再提問題***引導***,老師解答***知識點***,相信會收到滿滿的收益。***先煉後學***另一部分學生則按正常的教學模式先在學校接受專業課程學習,第二學期再到企業頂崗實習***先學後煉***,通過不同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得到不同的教學效果。   3.加強校企文化合作力度

  前面提到校企合作的一種方式是由學校派老師到企事業掛職鍛鍊,那也是少部分老師得到鍛鍊,未能覆蓋全部的教師。對於高職高專的教師而言,除要求有很高的理論知識外,還應該具備很強的動手能力 ,將他們的知識真正運用到生產中去,做到學產一體。

  學院應與企業聯合,在校園中開設企業,關鍵崗位由學院教師擔任,其他崗位則可由學院即將畢業的學生擔任,教師只要沒有上課任務,上班時間都要地校中企發揮自己的才能創造經濟效益;學生在校中企上班,與其他企事業的要求相同,按勞報酬,既將學到的技術付諸實踐,得到了鍛鍊,又為自己創造上經濟效益。這樣的校中企,企中校不論對學院還是企業都是雙嬴的。

  同時教師也可利用自己的特長及身份為企業開展各項專業培訓工作,提升企業的技術水平和理論水平。

  4.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提前引入企業文化理念。現大部分大學生在校都是按修學分制完成自己的學業,在校企文化建設過程中學校留出一定的學分做為必修課讓學生到企業修,由企業負責講授和考核,而這部分的內容由企業制定,主要是圍繞企業文化及專業技能檢驗、職業道德開展,最好是安排在大學的最後一個學年完成。

  真正能做到這些措施,相信已是我們通常說的校企文化最接地氣地結合了,企業與校園的無接縫對接完全可以實現。

  ***三***存在問題及應對措施

  1.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骨感的。在校企文化改革執行的過程中肯定會遇到各種麻煩。最現實的:

  ***1***企業主要靠創造價值發展壯大,不斷創造經濟利益才是企業生存的根本。若在配合校園建設的過程中,與其企業利益存在衝突,那麼企業肯定會優先選擇保護自己的利益。那如何保障校園能長期得到企業的支援和幫助呢?筆者認為最主要是得到政府的認可與支援。國家政府在提出擴招計劃,重點進行高職高專教育的同時,應及時出臺相關配套政策進行扶持,否則會導致很多學生畢業後仍回家啃老或是隨意打工謀生,社會上不免會出現“讀書無用論”的過激言語,帶來的將是負面的效應。

  ***2***政府應對長期扶持校園文化建設的企業在各方面給予政策上的傾斜優惠,確保企業經濟、育人兩不誤。對國家的長遠計劃來說也是不錯的決策。

  2.國家對高職高專的教育也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 2014年6月22日正式頒佈,《決定》提出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目標,到2020年,我國將形成適應發展需求、產教深度融合、中職高職銜接、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溝通,體現終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專業設定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同時不斷創新產教融合方式,鼓勵各地積極探索引企入校、校辦企業、辦校進廠、企業辦校等多樣化產教融合模式。

  《決定》推進校企聯合培養人才,支援企業和學校開展訂單培養、學徒制培養,支援將企業管理、企業文化、職業道德等企業課程引入學校,推進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推進校企資源共享,支援校企共建技能教室,共同培養教師,共同開發教材,共建產品技術研發中心,共建技能大師工作室,共同開展師生技能大賽,共享行業企業高技能人才。

  同時,《決定》還落實了國家關於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稅收優惠政策。有了國家政策的支援,更關鍵在落實。有方向有行動才能達到我們理想的彼岸!

  三、結束語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企業文化和校園文化建設是一項長期工作,施工企業與大專院校要在持續發展的征程中,不斷推進雙方文化建設的發展和創新,為培養出未來合格的企業接班人,校企文化建設展各項改革容易,貴在持之以恆!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不管身在何處何方,只要堅持用文化薰陶,我們新一代的接班人才能更加茁壯成長,接過老一輩的光輝旗幟,不斷壯大和發展!讓我們的企業、校園文化更加興旺和繁榮。

  本文是在《基於校企合作理事會工作平臺下, 校企文化傳承共建途徑的探索與研究》科研課題的平臺上進行研究,很多觀點都是通過筆者的跟蹤調查及研究大量資料總結而得,不妥之處請點評指正。

  >>>下頁帶來更多的

關於企業文化論文免費範本
關於企業文化論文範文
相關知識
關於企業轉型論文
關於企業誠信論文
關於企業培訓論文
關於農業機械論文
關於創業的議論文
關於創業的議論文5篇
關於企業勵志的文章3篇_企業勵志的精彩範文
關於企業安全的文章
關於工業設計論文免費
關於企業文化建設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