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鐵濤用藥心得
《十講》將對鄧鐵濤教授臨床用藥經驗進行整理,總結為10個專題進行闡述,因此本書於第九、十講專列了食療保健方和外治法用藥心得,以期比較全面地反映鄧教授的學術主張和用藥經驗。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歡迎大家閱讀。
篇1
一、高血壓病的辨證論治;中醫無高血壓病之病名,根據本病的主要症狀及其發展;***一***病因病機;從高血壓病的證候表現來看,其受病之髒主要屬於肝的;情志失節,心情失暢,惱怒與精神緊張,都足以傷肝,;肝與腎的關係最為密切,前人用母***腎***與子***肝***形;憂思勞倦傷脾或勞心過度傷心,心脾受損,一方面可因;***二***辨證分型;1.肝陽上亢;頭痛,頭暈,易怒,夜睡不寧,口苦或幹,舌
一、高血壓病的辨證論治
中醫無高血壓病之病名,根據本病的主要症狀及其發展過程,屬於中醫之“眩暈”、“頭痛”、“肝風”、“中風”等病證的範圍。僅就文獻的論述與臨床實踐,試論本病的病因病機與辨證論治如下。
***一***病因病機
從高血壓病的證候表現來看,其受病之髒主要屬於肝的病變。肝臟的特性,前人的描述:“肝為風木之髒,因有相火內寄,體陰用陽。其性剛,主動主升,全賴腎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肺金清肅下降之令以平之,中宮敦阜之土氣以培之。則剛勁之質,得柔和之體,遂其條達暢茂之性,何病之有?”***見《臨證指南醫案·肝風》***足見肝臟之陰陽能相對的平衡則無病,而肝臟的陰陽得以平衡,又與其他各髒有密切的關係。
情志失節,心情失暢,惱怒與精神緊張,都足以傷肝,可出現肝陽過亢的高血壓,肝陽過亢的繼續發展,可以化風、化火而出現中風證候***腦血管意外***。肝陽過亢不已,可以傷陰傷腎,又進而出現陰陽兩虛的證候。
肝與腎的關係最為密切,前人用母***腎***與子***肝***形容兩者的關係。先天不足或生活失節而致腎陰虛,腎陰不足不能涵木引致肝陽偏亢,出現陰虛陽亢之高血壓。其發展亦可引起陰陽俱虛的高血壓或中風等證。
憂思勞倦傷脾或勞心過度傷心,心脾受損,一方面可因痰濁上擾,土壅木鬱,肝失條達而成高血壓;一方面脾陰不足,血失濡養,肺失肅降,肝氣橫逆而成高血壓。這一類高血壓,往往兼見心脾之證。
***二***辨證分型
1. 肝陽上亢
頭痛,頭暈,易怒,夜睡不寧,口苦或幹,舌邊尖紅*** 或如常***,苔白或黃,脈弦有力。
2. 肝腎陰虛
眩暈,精神不振,記憶力減退,耳鳴,失眠,心悸,腰膝無力或盜汗,舌質紅嫩,苔少,脈弦細或細數。
3. 陰陽兩虛
頭暈,眼花,耳鳴,腰痠、腰痛,陽痿,遺精,夜尿,或自汗盜汗,舌淡嫩
或嫩紅,苔白厚或薄白,脈虛弦或緊,或沉細尺弱。
4. 氣虛痰濁
眩暈,頭腦欠清醒,胸悶,食少,怠倦乏力,或噁心,吐痰,舌胖嫩,舌邊齒印,苔白厚油濁,脈弦滑,或虛大而滑。
***三***辨證論治
本病與肝的關係至為密切,調肝為治療高血壓病的重要一環,但治肝不一定限於肝經之藥。清代王旭高《 西溪書屋夜話錄》對於肝氣、肝火、肝風的療法共 30 法,用藥頗廣,值得參考。王氏治肝,以肝氣、肝火、肝風辨證。王氏說:“內風多從火出,氣有餘便是火,餘故曰肝氣、肝風、肝火三者同證異名,但為病不同,治法亦異耳。”所以王氏治肝之法雖多,而偏重於清滋。肝氣、肝風、肝火之證,不等於只屬於高血壓,但其中一些治法,已為後世所採用。如:“肝風初起,頭目昏眩,用熄風和陽法,羚羊、丹皮、甘菊、鉤藤、決明、白蒺藜,即涼肝是也。??如熄風和陽不效,當以熄風潛陽,如牡蠣、生地、女貞子、玄蔘、白芍、菊花、阿膠,即滋肝法是也。??如水虧而肝火盛,清之不應,當益腎水,乃虛則補母之法,如六味丸、大補陰丸之類。亦乙癸同源之義也”。
清代醫家葉天士早已對肝風一類病有較豐富的經驗。如華岫云為葉天士醫案立“肝風”一證,總結葉氏治肝風之法,華雲:“先生治法,所謂緩肝之急以熄風,滋腎之液以驅熱。??是介以潛之,酸以收之,厚味以填之,或用清上實下之法。若由思慮勞身心過動,風陽內擾則用酸棗仁湯之類;若由動怒鬱勃,痰火交熾則用二陳龍薈之屬。風木過動必犯中宮,則嘔吐不食,法用洩肝安胃,或填補陽明。其他如辛甘化風、甘酸化陰、清金平木,種種治法未能備敘。”這些論述,對於高血壓的治療都值得重視和參考。
總之,治療高血壓,治肝是重要的一環,但疾病變化多端,不能執一,應辨證論治。根據上述辨證,筆者常用之治法如下:
1. 肝陽上亢,宜平肝潛陽
用石決牡蠣湯***自訂方***:石決明***先煎***30克,生牡蠣***先煎***30克,白芍15克,牛膝15克,鉤藤15克,蓮子心6克,蓮鬚10克。
此方用介類之石決、牡蠣以平肝潛陽為主藥,鉤藤、白芍平肝熄風為輔藥,蓮子心清心平肝,蓮鬚益腎固精為佐,牛膝下行為使藥。如苔黃、脈數有力加黃
芩;若兼陽明實熱便祕者,可加大黃之類瀉其實熱;苔厚膩去蓮鬚加茯苓、澤瀉;頭痛甚屬熱者加菊花或龍膽草;頭暈甚加明天麻;失眠加夜交藤或酸棗仁。
2. 肝腎陰虛,宜滋腎養肝
用蓮椹湯***自訂方***:蓮鬚12克、桑椹子12克、女貞子12克、旱蓮草12克、山藥15克、龜板***先煎***30克、牛膝15克。此方以蓮鬚、桑椹、女貞、旱蓮草滋養肝腎為主藥;山藥、龜板、生牡蠣為輔藥;牛膝為使藥。氣虛加太子參;舌光無苔加麥冬、生地;失眠心悸加酸棗仁、柏子仁。
3. 陰陽兩虛,宜補肝腎潛陽
方用肝腎雙補湯***自訂方***:桑寄生30克、首烏24克、川芎9克、淫羊藿9克、玉米鬚30克、杜仲9克、磁石***先煎***30克,生龍骨***先煎***30 克。若兼氣虛加黃芪30克,若以腎陽虛為主者,用附桂十味湯***肉桂3 克、熟附 10 克、黃精 20克、桑椹10克、丹皮9克、雲苓10克、澤瀉10克、蓮鬚12克、玉米鬚30克、牛膝9克***。若腎陽虛甚兼浮腫者,用真武湯加黃芪30克、杜仲12克。
4. 氣虛痰濁,宜健脾益氣
用赭決九味湯***自訂方***:黃芪30克、黨蔘15克、陳皮6克、法半夏12克、雲苓15克、代赭石***先煎***30克、草決明24克、白朮9克、甘草2克。
重用黃芪合六君子湯補氣以除痰濁,配以赭石、決明子以降逆平肝。若兼肝腎陰虛者加首烏、桑椹、女貞之屬,若兼腎陽虛者加肉桂心、仙茅、淫羊藿之屬,若兼血瘀者加川芎、丹蔘之屬。
以上對辨證論治的一些體會,很不成熟。若從預防與比較系統徹底的治療來說,應針對病因病機採取綜合措施。
***1***調節情志 本病與精神因素,工作緊張關係較大,對患者的精神環境與工作安排十分重要。當然患者的內因是決定的因素,因此做好病人的思想與注意勞逸結合,是一個重要的措施。飲食與生活上的調節都很重要。
***2***體育療法 如氣功、太極拳,已證明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不論預防與治療,都有可靠的作用。
***3***中西並用 中西結合治療也是需要的,西藥療效快,中藥療效慢但比較鞏固。可以因勢結合使用。如見高血壓危象,先用西藥或鍼灸***針刺太沖穴用
瀉法可治高血壓危象*** 控制,然後中西並用。對頑固之高血壓亦宜中西並用,至一定時期然後才純用中藥。
二、冠心病的辨證論治
中醫無“冠心病”病名,但在古代醫籍中卻有很多類似此病證的記載。漢以前,《素問·藏氣法時論》:“心痛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背肩胛間痛,兩臂內痛。”《靈樞·厥病》:“真心痛,手足青至節,心痛甚,旦發夕死,夕發旦死。”《素問·痺論》:“心痺者,脈不通。”這些描述與冠心病的症狀無大出入,另外從漢以前的文獻中可以看出,心痛與胃病早有所鑑別。後因兩者治療有互通之處,不免混同起來。到了明代,又強調在辨證上劃清範圍,這是歷史發展的過程。
漢以後,《金匱要略·胸痺心痛短氣病脈證並治》:“師曰:“夫脈當取太過不及,陽微陰弦,即胸痺而痛,所以然者,責其極虛也。今陽虛知在上焦,所以胸痺心痛者,以其陰弦故也”,“胸痺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栝蔞薤白白酒湯主之”,“胸痺不得臥”。以上敘述與冠心病十分相似。並指出系因陽虛或痰涎水飲為病,治則以除痰通陽為主。仲景此說一直為後世所沿用。目前臨床證明,栝蔞薤白白酒湯、桂枝枳實生薑湯等8方,均可用於冠心病的治療。可見《金匱要略》對冠心病的認識已比漢以前跨進一步。
心律失常為冠心病的常見症,古代則多列於心悸、怔忡、驚悸等證的範圍。心悸的論治,最早見於仲景《傷寒論》。如《傷寒論·太陽病脈證並治》雲:“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炙甘草湯是治療心悸的祖方,其藥物組成,後人概括為七分陽藥,三分陰藥,重點則放在心陽方面。清代葉天士、吳鞠通等把炙甘草湯中的參桂姜棗刪去,加入白芍,或用生鱉甲湯煎藥,一變而成純養陰的方劑,補充了前人的不足。《 金匱要略》有半夏麻黃丸治心下悸。心下悸是否即心悸,各注家有爭論,因心下是胃的位置。但《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有“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的記載,所言應屬心悸,故後世總結《 傷寒論》、《 金匱要略》治心悸辨證有二:一曰虛,二曰飲。唐宋學者多從之。
宋《三因方》治驚悸分:①受驚在心膽經;②因事不從心致氣鬱涎聚,在心
肺經;③因冒暑溼,塞閉諸經;並強調五飲停蓄使人驚悸。
明《證治準繩》 對悸證分為:①心氣虛;②心血虛;③陰精不足;④相火妄動;⑤鬱火;⑥水氣凌心;⑦痰。論治包括養陰、清熱、除痰、降火、安神等。至此,治療已大為發展。《景嶽全書》對怔忡驚悸,辨證雖有心肝腎之分,但強調陽統乎陰,心統乎腎。雖指出宜辨寒熱痰火,但強調益氣養陰,滋培根本。張景嶽對任何病證都主張補腎,對心悸怔忡自不例外。
清代大致繼承了前人的學術思想,但處方用藥思路更為廣闊,比較突出的是王清任。他指出治胸痛用的木金散,若無效則須用血府逐瘀湯。王氏治療胸痛倡用活血祛瘀的治則,頗具有獨創精神。
當然,前人所說的心悸、心痛、胸痺等,其內容並不一定全屬冠心病。胸痺這一病名唐宋還有所發展,與仲景所論不全相同。可見中醫的一種證,可包括西醫多種病;西醫一種病,也可包括中醫多種證,要搞中西醫結合,首先應掌握前人的理論與經驗,加以總結提高,弄清哪些理法方藥對何種病證有療效。故沒
辨證首先要辨明病位。本病《內經》稱“真心痛”,其病位在心已為千古之定論,其次要詳審病機。筆者認為本病是標實本虛之證。虛與實往往同時並存,但期間有先後主次緩急之分,因而病人即有不同的症狀表現。本虛雖指全身之虛,但心虛是其突出的矛盾。心虛必累及陰陽氣血,因氣屬陽,血屬陰,故可概括為陰陽。氣血是陰陽派生的,因此輕則反映為氣虛血虛。重則為陰虛陽虛。心虛的特點,心主火,意味著人體能源之所主。心搏一停,其他系統也就隨之停止。《內經》所謂陽中之陽心也,故全身陽氣中最重要的是心陽。當然,還有個命門亦十分重要,但從五臟角度言,心應當佔重要的位置。實,主要是痰和血瘀。虛與實孰先孰後?應該說是先有虛。由於心陽心陰俱虛,才引起氣血失暢,氣虛生痰,血滯成瘀。且冠心病的發病率以老年人為最高,老年之病多虛。至於血瘀如何形成?瘀由於血流不暢。氣與血,陰陽互根,所謂“氣為血帥,血為氣母”,故血瘀乃由於氣滯。血隨氣行,氣行則血行,故氣是主動的,血是被動的。當然,血瘀也可導致氣滯;痰溼等引起血瘀,亦可反作用於氣。但冠心病一般是由氣滯引起血瘀的為多。個人認為氣虛也可引起血瘀,因氣虛則無力推動血液流行。現代血流動力學認為,血液的推動力對流速、流量的影響是一個重要因素,這與中醫所說的氣的作用很相似。
篇2
《十講》作者是邱仕君,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於2012-1-1出版發行的書籍。
內容簡介
書是對我國當代著名中醫學家、國醫大師鄧鐵濤教授臨床用藥經驗整理總結的一部著作,共分十講,分別從辨證、組方、藥物、療法等諸多方面闡述鄧教授的用藥特色和制方思路。
本書是廣大在校師生、中醫臨床工作者及中醫學愛好者必讀之參考。
摺疊編輯本段目錄
第一講 五臟相關學說指導臨床用藥心得
一、"脾胃虛損,五臟相關"理論指導重症肌無力辨治及危象救治
十講
十講
二、心脾相關理論與調脾護心法辨治冠心病
三、脾腎相關理論辨治運動神經元疾病
四、肝脾相關理論與肝病實脾法辨治慢性肝炎
五、肺脾相關理論辨治慢性阻塞性肺病
第二講 臨證用藥心得
一、高血壓病
二、腦血管意外
三、風溼性心臟病
四、心功能衰竭
五、硬皮病
六、慢性胃炎
七、肝硬化
八、慢性腎炎
篇3
《十講》將對鄧鐵濤教授臨床用藥經驗進行整理,總結為10個專題進行闡述。**講是五臟相關學說指導臨床用藥心得,主要探討如何運用五臟相關學說指導用藥,防治重症肌無力***危象***、冠心病、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現代重大疾病以及疑難危重病。第二講是臨證用藥心得,以鄧教授臨證擅長診治的9個病證為例,介紹其運用中醫理論進行辨證用藥的經驗。第三講精選鄧教授經多年臨床實踐總結的23個自擬方。第四、五講選介鄧教授常用的29個古方,分析其用藥經驗。第六講總結鄧教授臨床善用的一些效驗藥對。第七講選取鄧教授常用的13味中藥,介紹其臨床運用單味藥的心得。鄧教授幼承家技,又於嶺南行醫70餘年,對於嶺南中草藥的應用得心應手,此經驗收載於第八講嶺南草藥應用心得中。鄧教授既擅長運用內服方藥,又十分注重飲食調養和外治之用藥方法,因此本書於第九、十講專列了食療保健方和外治法用藥心得,以期比較全面地反映鄧教授的學術主張和用藥經驗。
《十講》是對我國當代*名中醫學家、國醫大師鄧鐵濤 教授臨床用藥經驗整理總結的一部*作,共分十 講,分別從辨證、組方、藥物、療法等諸多方面闡述鄧教授的用藥特色和制 方思路。
《十講》是廣大在校師生、中醫臨床工作者及中醫學愛 好者**之參考。
低碳生活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