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相關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2日

  幼兒園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個體心理髮展的基礎環節,其對於個體意志、情感、品質等的形成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一個人處於兒童時期時,其心智還未完全成熟,可塑性較強,因此在此階段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夠取得更為實質的效果。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探析》

  摘要:幼兒園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個體心理髮展的基礎環節,其對於個體意志、情感、品質等的形成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通過對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的價值反思,立足當前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進一步探討提升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提出一些看法。

  關鍵字: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價值;問題;路徑

  幼兒園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兒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幼兒的心理健康對於個體的成長及素質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教育部早在2001年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就明確提出,“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在重視幼兒身體健康的同時也要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近年來,幼兒園的心理健康教育愈來愈受到重視,但在具體的開展過程中,仍然不同程度存在一些問題。因此,重新審視幼兒園的心理健康教育,尋求提升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舉措,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的價值反思

  幼兒園的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根據學齡前兒童的生理、心理髮展特點,運用有關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對學齡前兒童進行情感情緒、自我意識、意志品質等方面教育,促進個體自我調節、自我控制,促使其形成健康心理狀態、心理素質與健全的人格。幼兒園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因子,是對於個體的發展及整個社會公民素質的提升的基礎工程之一。這種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個體健康成長的必然訴求

  早在1977年,世界衛生組織就曾經提出了真正的健康應該是“生理、心理、社會適應的完備狀態”,即真正的健康必須是生理和心理同步的。許多臨床經驗表明,個體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素質狀態與幼兒時期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素質有很大關係。幼兒***尤其在3-6歲***時期的心理健康狀態對個體的情感情緒、自我意識、個性發展及社會適應能力具有重大的影響。例如據相關的臨床實驗,一些成人心理疾病患者,其病因可追溯至幼年。而幼兒園作為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場所,加強和優化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容漠視。

  2.社會發展對於個體心理素質的現實要求

  心理素質是個體生活發展的必備能力。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社會各行業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對於社會個體的心理素質、個人品質和意志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幼兒是國家的未來,是社會發展的生力軍。這都要求幼兒園應當積極肩負歷史使命,注重幼兒園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別是近年來幼兒心理行為問題的凸顯,使得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日益迫切。

  二、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問題分析

  隨著幼兒園教育改革的進行,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的價值不斷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不可否認,幼兒園在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也不斷暴露出一些問題。

  1.幼兒教師的重視不夠

  幼兒園孩子的年齡一般在3~6歲區間,而3~6歲是幼兒心理髮展和人格成熟的關鍵時期,處於該階段的幼兒園兒童擁有強可塑性,但卻因為自我調節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不成熟,極易在外界的影響下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反觀我國各地的幼兒園,大部分仍然停留於關注幼兒的生理教育,並沒有實現幼兒心理和生理教育的同步性。大部分幼兒教師對於幼兒群體中所出現的各類心理問題僅僅歸因於德育現象,單純依靠思想政治教育、說服和勸導等方式來解決。例如幼兒中存在的說謊現象,部分是因認知水平低導致的,更多的是心理髮展過程中產生的,光憑德育手段是無法根本解決的。再加上幼兒教師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缺乏,對心理健康問題的認識存在模糊性,從而導致了對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不夠,把幼兒所出現的心理異常現象歸類為成長的自然現象,而不去關注。

  2.學校教育的知行脫節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在社會的呼籲下其重視度不斷得到提高,各地幼兒園也漸次開設專門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高度重視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把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放在工作的首位”“促進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任務的重中之重”等等口號也喊得非常響亮。很多教師明白真正的健康應該是生理、心理、道德三者的同步健康,但是理念上的重視並未在行動中得到體現,導致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執行脫節的問題。例如,教師僅在課堂中給幼兒灌輸心理健康知識,而忽視了日常生活中的滲透教育;有的教師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應該是專職心理教師的職責,“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幼兒心理健康教育雖然重要,但是與自己的關係不大,使得很多幼兒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流於形式,執行脫節,成為一紙空談。

  3.家庭教育的不同步性

  計劃生育的倡導和實行,導致現在眾多家庭成為了“四二一”形式的家庭,獨生子女成為了家中的“獨苗苗”,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家長對於孩子的各種要求是有求必應,優越的物質環境等原因容易導致幼兒產生任性、驕縱、自私、具有攻擊性等問題,而家長並不認為這是幼兒的心理出現問題,相反,把更大的期望值寄託於孩子的智力教育上。家庭環境的薰陶和影響,對於幼兒形成正確的心理和價值觀是極其重要的,而家長對心理知識的匱乏,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夠重視,使得幼兒在學校所學習的心理知識得不到鞏固和強化,造成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中學校和家庭的不同步。

  三、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路徑

  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經說過:“早期的心理健全,對一個人未來的發展很重要。”因此,探討分析幼兒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著手解決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是推進幼兒園教育工作朝向心理、生理、道德三者同步發展的重要舉措。

  1.教師引導,促進消極心理矯正

  俗話說:“打鐵還須自身硬。”改革幼兒心理教育機制,重視幼兒教師的理論學習和指導,提高幼兒教師的專業水平,是完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條件。教師想要給孩子一碗水,自己必須“先有一桶水”。因此,相關部門和幼兒園領導必須重視幼兒教師的理論素質培養,應該多引進一些關於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專家開設講座,同時豐富幼兒園中關於心理健康教育的資料和書籍,並定期指派幼兒教師進高校接受心理學知識培訓,提高教師的理論素養。其次,教師要注重自身的引導作用。幼兒期正處於一個模仿能力極強的時期,教師的一言一行都能夠成為幼兒爭相學習的物件。因此,幼兒教師應該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自身言行對幼兒心理健康的滲透教育。例如,當教師發現幼兒出現說謊現象時,可以不立即點破,而是通過講述自身的經歷或者以故事的形式進行引導,使得幼兒在與故事中主人公的對照中來理解自己行為的錯誤,同時利用其模仿能力強的特點告知其解決方式。這種引導方式比直接的說服和勸導更能夠促進幼兒消極心理的矯正,並且不會使幼兒產生牴觸情緒以及自尊心受挫感。

  2.主體實踐,注重知行有效結合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體包含教師和幼兒兩方面,教師在豐富了自身的理論知識之後,要注重把知識轉化為對幼兒日常行為的引導上。遊戲是幼兒園生活的一部分,遊戲始終貫穿於幼兒園教育的始終。教師應該利用這種具體且頗具形象化的活動方式,引導幼兒心理健康不斷得到發展和成長。教師應該在遊戲中教會幼兒,在不斷與他人進行互動、相互作用中學會分享、學會集體意識;引導幼兒在遊戲的體驗中勇敢地表現自我,學會自控和自律。例如,教師可以為幼兒創設一個環境,讓幼兒進入遊戲角色中,通過與他人的合作和集體的鍛鍊,將教師講授的心理知識與實際行為聯絡起來。同時,幼兒教師還可以通過設計開展各種活動,比如在老人節帶領幼兒去敬老院陪老人聊天、玩遊戲;在婦女節,佈置幼兒動手幫媽媽做力所能及的事;在兒童節親手為自己的好朋友製作禮物等等,在活動中培養幼兒關心他人、獨立自主的社會效能力。

  3.鞏固強化,促進健康心理形成

  幼兒園在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應該注重教育的連續性和鞏固強化。教育並不是隨著遊戲的結束或者課堂的終止而畫上句點的,相反,教師要時刻關注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對於那些表現好的幼兒給予“小紅花”或者“榮譽榜”的獎勵,這種激勵行為可以促使幼兒將心理健康知識強化,從而在日常生活中進行心理健康的自我教育,真正達到教育的“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同時,家庭是幼兒除幼兒園外所待時間最長的地方,同時家庭也是幼兒心理、生理、道德成長的第一所學校,因此,家長同樣承擔著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務。家長應該重視對幼兒正確的人生態度的引導和教育,對於幼兒在日常生活中所出現的錯誤行為應予以指正,無理要求應予以拒絕,並教他認識行為的錯誤之處。對於孩子出現的任性情,緒應該教育孩子學會做情緒的主人,並且積極鼓勵幼兒參與集體活動,給幼兒豐富的精神生活。家庭教育應該成為學校教育的後盾,將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銜接、相聯絡,才能使得幼兒在學校習得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在家庭中得到鞏固和強化。

  提高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是一項長期、複雜的工作,學校和家庭,教師和家長都應該相互支援和配合起來,結合幼兒的發展實際,充分利用各種方法和渠道,幫助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及時矯正並有效防止心理問題和行為,促進幼兒身心健康地發展。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 

幼兒學前心理教育論文
淺談預防大學生自殺的心理論文
相關知識
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相關論文
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探究論文
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探索論文
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淺談論文
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參考論文
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參考論文
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淺談論文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相關論文
關於心理健康教育相關論文
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