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藝術的大師教學反思範文
世界近代史是資本主義制度產生、確立和發展的歷史,這個時期不但在經濟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而且在文學藝術方面更是取得了輝煌的成果,人類社會進入到一個全面發展與進步的新時代。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文學藝術的大師教學反思,望大家喜歡。
一
以往遇到有關文學啊藝術啊科學啊思想啊等內容的課文,我往往合併同類項,即幾課併成一課,將所謂的重要知識點也就是考點劃一下。這一兩年突然想有所改變,於是找資料,備課,著實花了一些功夫。功夫不負有心人,嘿,第一遍上課的感覺還蠻好的,學生聽得象那麼回事,較認真,兩眼盯著我,不時地迴應著我的問題。上課的好壞的一個重要標準不就是學生上課時對老師所講內容的關注度嗎?所以我自我感覺良好,尤其在上《文學藝術的大師》一課時。瞧,學生對列夫·托爾斯泰外貌醜陋內心偉大的崇拜,對用生命作畫的凡·高坎坷而悲慘的一生的同情,對貝多芬歷經磨難卻依然堅強不屈地笑對生活並取得重大音樂成就的欽佩,學生有所感有所悟,多好的一節課啊,這是我的一個重大突破,突破自我的懶惰,突破自身教學的空白,突破一貫思維的狹隘,我太開心了。
然而,隨著第一遍教學的開始,我的心情卻越來越沮喪,因為我不再簡單滿足於學生單純的聽我講這些大師的生平故事,我自己越熟悉大師的故事,則越覺得課堂的嚴重不足,我的歷史課堂似乎成了故事課,又似乎成了我的獨角戲的舞臺,有情感有生動,卻偏偏缺乏歷史的深度和內涵!歷史課不應該是這樣的膚淺,歷史課的歷史元素應該無處不在。那麼,如果重新上這堂課,我該如何重新整合教材?我該提供給學生怎樣的歷史素材和歷史觀呢?我陷入了沉思。也許我應該讀些這些大師的著作,更深入地瞭解大師所生活的歷史大時代,學會剖析歷史時代對這些大師成長的影響、作品的影響,更能歸納出大師們在特殊的歷史時代的成長曆史,以及他們成長為大師的相通哲理。簡言之,我這所以原來這樣處理該課的內容,並不是因為我對這些大師們的生平很熟悉的原因,恰恰相反,我是因為對他們瞭解的太少而如此稚嫩地處理教材處理自己所收集到的資料。
一度的洋洋自得突然之間消失得乾乾淨淨,心內增加的羞愧。我需要沉下心來,用研究的心態去探究大師們成就與成長。
二
世界近代史是資本主義制度產生、確立和發展的歷史,這個時期不但在經濟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而且在文學藝術方面更是取得了輝煌的成果,人類社會進入到一個全面發展與進步的新時代。
本課涉及的文學藝術方面的內容,重點給學生們介紹了三個在文學、繪畫和音樂方面成就突出的文學藝術大師。以前上這樣的課,教師是主角,教師把自己所查詢的資料在課堂上滔滔不絕地介紹給學生,學生的責任就是認真地聽就可以了。課堂上充分體現的是教師的主導作用,根本沒有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因而教師太累,學生太輕鬆,時間長了學生在這樣的課上就成了一個聽書的,對學習參與的積極性越來越少了。現在的課堂徹底改變了這種狀況,要把學生的學習熱情盡最大可能地調動起來,變 “ 要我學 ” 為 “ 我要學 ” 。課前我佈置了大量的內容讓他們回去查資料,可以是幾個人合作的方式,因為課改要求同學學會合作學習,這也給了他們一個實踐的機會。這樣以來,學生自己去收集資料,然後歸納、整理。然後在課堂上展示自己的成果,感覺比老師講的要記憶深刻得多。在授課時,讓學生選擇他們喜歡的內容先上,這樣做打破教學的死板的框架格式,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然後再引導學生去攻克一個一個知識的堡壘。由於我主要是讓學生講述、歸納、交流,教師只是起一個穿針引線的作用,引導學生思考、回答,課堂進行師生、生生合作學習,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對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培養。
在這個過程中,有的小組成員間合作的很愉快,任務也完成的很好,資料收集的比較全面,因而課堂上的表現積極、踴躍,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高漲,真正表現了他們要做課堂主人的態度,課堂是表現他們才能的小天地。看到同學們的這種表現,不但我心裡暗暗高興,我觀察到有不少同學的臉上也露出了羨慕的神情。足見他們的確是深愛觸動!這正是教育要達到的目的,就上要讓學生領略以知識的魅力!相信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學生只要肯付出努力,他們的能力一定會越來越強的。
三
參加焦作市優質課大賽決賽,我的參賽篇目是《走近文學大師》。本課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4“梳理探究”部分的一個專題。“梳理探究”是新教材新增加的內容,因為對新教材的理解和把握還不夠深入,所以在本課的備課和上課過程中有一些困惑和不足,希望能得到大家的點撥和指正。
1、課型設計的思考。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梳理探究”課要求學生在課前對有關知識做必要的梳理,在梳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困惑在課堂上進行合作、探究,因此,本課在設計時就定位為語文活動課,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做有效的組織和引導。
2、課堂活動設計。學生進入高中以來,根據課本上名著導讀所推薦的名家名作以及老師推薦的書目,已經有了一定的閱讀積累,和文學大師有了一些接觸,所以在設計本課時,我有意識地把“走近文學大師”與“名著導讀”有機結合起來,以期進一步激發學生閱讀經典的興趣。課前對學生接觸過的名家名作進行調查篩選,確定了探究物件:蘇軾***樂觀曠達***、魯迅***阿Q形象***、巴金***《隨想錄》***、曹禺***《雷雨》***、海明威***《老人與海》***、雨果***《巴黎聖母院》***、巴爾扎克***《高老頭》***、奧斯特洛夫斯基***《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學生分組交流其中某一個作家或作品,探究內容包括:作品的語言藝術、思想內涵,大師的人格魅力等,交流的重點在自己的閱讀體驗和收穫。學生的閱讀認知和體驗雖然還很淺顯和幼稚,但他們畢竟邁出了閱讀與思考的第一步,通過這一課堂活動培養了學生研讀、鑑賞名著的意識。但在實際上課時,因為時間關係學生的展示只進行了一部分,給不少同學留下了遺憾。
3、課堂活力不足。在上課時採用小組內部交流,然後選出一名代表在班上發言的形式,因此課堂上顯得單調、沉悶,全體學生的參與度還不夠,課堂活力不足。
4、課堂上預設的痕跡明顯,生成不足。本課的教學設計思路是首先讓學生明確怎樣走近文學大師,然後通過學生的課堂交流和發言總結出走近文學大師我們可以獲取什麼,課堂重心偏在後者,即學生交流個人的閱讀過程和體驗。學生的發言談閱讀感受的多,提出有效問題的少,課堂上缺少生成性的問題,這與我的引導和組織有很大關係。
總之,在課堂設計和實施中存在許多我已經意識到和尚未發現的問題,希望大家不吝賜教。
最新統計調查教學反思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