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的導遊詞範文精選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5日

 

  導遊詞怎麼寫才足夠吸引?看看小編為大家準備的範文吧。希望你們喜歡哦。謝謝觀賞。


  貴州著名景點—甲秀樓導遊詞

  甲秀樓位於貴陽市南部的南明河上,是市內小型人文風景區,猶如西安的大雁塔,武漢的黃鶴樓,成都的望江樓,昆明的大觀樓一樣,甲秀樓是貴陽的市徽和標誌。

  甲秀樓始建於明萬曆26年,也就是1598年,至今已有400多年曆史。最先倡導修建甲秀樓的是當時的貴州巡撫江東之,他以河中的一塊形狀像鰲的巨石作為基礎,修建一座橋連線兩岸,並築一樓用以培育風水,取名“甲秀樓”。建樓的用意深遠,不但刻意點明貴陽山水甲秀黔中,而且激勵人們努力學習,使貴陽“科甲競秀”,人才輩出。

  自此以後,貴陽果然出了許多著名人物,如明末以“詩書畫三絕“聞名於世的楊世友,清代的兩個狀元,文狀元趙以炯和武狀元曹維城。所以甲秀樓是貴陽人傑地靈的象徵,是貴陽山水與文化的精華。

  我們現在看到的是甲秀樓的石牌坊,上面題詞是“城南勝蹟”,各位朋友可以在這裡留影。我們腳下的這座橋叫浮玉橋,它的橋面並不是平直的,而是有一個起伏,像一條浮在水上的玉帶,增加了橋樑造型的美感。在全國的風景橋中,浮玉橋是有名的,它與杭州蘇堤上的“六橋煙雨”,揚州瘦西湖的五亭橋可以媲美。浮玉橋橫跨在明淨的南明河上,兩岸楊柳依依,非常美麗。

  浮玉橋上的甲秀樓是三層三簷四角攢尖頂,高約20米,四個角上刻有珍禽異獸的圖案,底層有12根石柱託簷,四周護以雕花漢白玉欄杆,充分體現了中國古建築的美感。浮玉橋原先有九個橋孔,橋下的涵碧潭在此迴旋盪漾,形成“長江水倒流,九眼照沙洲”的奇觀。橋上的這個亭子叫涵碧亭,從遠處眺望,半圓形的橋孔與它在水中的倒影合在一起,剛好是個正圓,橋、亭、樓的影子一齊映在水中,恍恍漾漾,給人以“鏡中景,水中樓”的朦朧感覺。詩人更把這種感受寫成了一幅楹聯,用“水從碧玉環中出,人在青蓮瓣裡行”的詩句點出了它的神韻。

  甲秀樓為貴陽主要名勝,素有“小西湖”之稱,歷代文人墨客往來於此,觸景生情,留下很多墨寶,其中尤以清人劉玉山所撰長聯最為著名,洋洋灑灑174個,凝結了貴州的歷史文化,開頭便是:“五百年穩佔鰲磯,獨撐天宇,讓我一層更上,眼界開拓。”

  甲秀樓是鬧市中一處不可多得的清幽之地,景區內古色古香,景區外高樓林立,入夜後燈火輝煌,成為歷史文化和現代文明的聚焦點。甲秀樓歡迎您下次再來。

  北京天安門旅遊景點導遊詞

  各位遊客朋友:

  我們我們現在已經來到了天安門廣場。大家可以看一下,我們現在的位置是在天安門廣場南北方向的中軸線上,距我們南面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大約有100米左右的距離。 我們今天在天安門廣場遊覽的時間是30分鐘。

  好好好,大家向我這裡聚一下,我先給大家簡要介紹一下天安門廣場的主要景觀。 ***手勢,向北指***大家先向這邊看。***稍停頓,待遊客目光集中於手指方向***我愛北京天安門。一會兒,我會向大家詳細介紹天安門的的滄桑歷史。除了天安門城樓外,我還要向您介紹天安門前的金水橋、以及橋前的華表和石獅。 大家回一下頭,您看到了,這就是莊嚴挺拔的人民英雄紀念碑了,隨後我也將向您講一講她的故事。紀念碑南邊的建築就是“毛主席紀念堂”,我們今天的行程沒有安排大家瞻仰毛主席遺容,如果您有意去的話,可以告訴我,我會盡量滿足您的願望。 天安門廣場東側的建築是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這裡陳列了大量珍貴的革命歷史文物。和她相對著的,***手勢,向西指***西邊的這座建築,就是非常著名的“人民大會堂”。關於她,一會兒我也會向您做詳細介紹。

  好,大家現在可以在廣場上拍照留念。拍照前我給大家提個醒,大家儘量避免站在這條中軸線上拍照,旗杆可能會影響您的拍攝效果。另外,大家如果在紀念碑前拍照的話,建議您到紀念碑的那一側去拍,在這邊是逆光,會影響照片的效果。給大家10分鐘時間,拍完照請到這裡集合,我在這裡等大家。

  好了,下面我首先為大家介紹一下天安門城樓。 天安門原為明清兩代皇城的正門,始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最初叫做承天門,取“承天啟運,受命於天”之意。清順治八年***1651年***重修而改名天安門,含“受命於天”和“安邦治民”的意思。至今已有580多年的歷史了,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安門城樓,建築在巨大條石砌成的須彌座式城臺上,造型莊重渾厚,巨集偉典雅,是中國傳統建築藝術的典型代表作之一。城樓通高34.7米。城臺上的大殿寬九楹***62.77米***,進深五楹***27.25米***,象徵封建帝王的“xx""至尊。大殿為重簷歇山式,朱牆黃琉璃瓦頂。南面設有菱花隔扇門、窗36扇,殿內外立有直徑2米的巨柱60根,天花、斗拱、樑枋等處、均繪滿了最高等級的金龍和璽彩畫,金碧輝煌,極為雄偉壯觀。

  1988年的元旦,天安門城樓正式對外向遊客開放。 在天安門高大的暗紅城牆中闢有五個券洞門,明清時代,這裡的門、橋行走規制森嚴,中門為皇帝進出專用。皇帝每年冬至往天壇祭天,夏至去地壇祭地,孟春赴先農壇耕籍田,都要出入天安門。那麼,在當時,是不是隻有皇帝一人才能進出中門呢?這位朋友答的對,不是。大家知道還有什麼人可以走這裡嗎?***稍做停頓***讓我來告訴大家。此外,皇帝的父母可從中門入宮;皇帝大婚,皇后可從中門進入一次;新科狀元等“金殿傳臚”後,可從中門出宮一回。除此之外,嚴禁任何人進出,否則是要治重罪的。中門左右的兩座旁門,供宗室王公和三品以上文武百官通行。過去天安門是座只進喜,不出喪的吉祥之門。

  天安門的設計者是蒯祥。蒯祥是江蘇吳縣人,明初洪武年間生於木匠家庭,他的父親是一位有名望的木工師傅,能主建大型工程。蒯祥受父親影響,從小學藝,勤奮好學,聰慧過人,三十來歲時,已成為才華出眾的木工匠師了。燕王朱棣,也就是後來的永樂皇帝,經“靖難之役”取得帝位後,決定從南京遷都北京。永樂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明成祖朱棣調集全國各地的能工巧匠前來北京營建工程巨大、難度極高的天安門***初名承天門***等巨集偉建築。蒯祥以高超的設計方案和精湛的建築技藝,被推選為皇宮工程的建築設計師。當時人們尊稱他為“蒯魯班”。蒯祥曾擔任建築皇家宮殿的官吏,直至工部左侍郎等官職,為中國的民族建築藝術創下了光輝的業績。

  天安門是明清兩朝歷代帝王“金鳳頒詔”的重地,凡遇國家慶典、新帝即位、皇帝結婚、冊立皇后,都需要在此舉行“頒詔”儀式。屆時於城樓大殿前正中設立宣詔臺。由禮部尚書在紫禁城太和殿奉接皇帝詔書,蓋上御寶,把詔書敬放在雲盤內,捧出太和門,置於抬著的龍亭內,再出午門,登上天安門城樓。然後將詔書恭放於宣詔臺上,由宣詔官進行宣讀。文武百官按等級依次排列於金水橋南,面北而跪恭聽。宣詔完畢,就把皇帝詔書銜放在一隻木雕金鳳的嘴裡,再用黃絨繩從上系下,禮部官員託著朵雲盤在下跪接,接著用龍亭將詔書抬到禮部,經黃紙謄寫,分送各地,佈告天下。這種頒發封建帝王聖旨禮儀的全過程,就叫做“金鳳頒詔”。

  我國古代有“人生四喜”的說法,也就是“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現在,問大家一個有意思的問題,哪位朋友知道,金榜題名的金榜張貼在什麼地方?***稍停,待遊客猜測***到底在哪裡呢?請聽我下文分解。 明清時代盛行科舉制度,每逢殿試後的第三天,新考中的進士們恭立於天安門金水橋南,等候傳呼他們進太和殿朝拜皇帝的禮儀,名叫“金殿傳臚”。當在太和殿傳臚唱名後,禮部官員捧著皇帝欽定的“黃榜”,帶領新科狀元、榜眼、探花們出午門,再將黃榜放在龍亭內,在鼓樂儀仗的簇擁下抬出天安門,將黃榜張貼於“龍門”,也就是當時的長安左門外的“龍棚”裡,公佈天下,這裡就是張貼金榜的地方,長安左門的位置大致是現在的勞動人民文化宮門前東南側。 天安門歷經滄桑,在新中國成立後,更煥發出了耀人的光彩。1949年的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宣佈了社會主義新中國的誕生,天安門不再是至高無上的封建皇權的象徵,而成為了一個新生的人民民主國家的標誌,在國徽圖案的中央,我們可以看到這座莊嚴雄偉的建築。建國以後,這裡成為國家舉行重大慶典活動的場所,特別是每逢國慶,黨和國家領導人都要登上天安門城樓主持慶典並和各界群眾聯歡。

  天安門前的金水河又稱御河、外金水河。河上橫跨七座石橋,中橋正對天安門的中門,叫御路橋,最寬大,雕龍修飾,供帝、後專用。兩旁橋名“王公橋”,為宗室王公行走。外側的兩橋稱“品級橋”,供三品以上官員通行。以上五橋均為三孔。位於太廟***今勞動人民文化宮***和社稷壇***今中山公園***門前的單孔石橋,叫“公生橋”,為四品以下官員過往。那時門、橋行走等級森嚴,不得有絲毫觸犯。

  好好天安門前,也是明清兩代進行“秋審”和“朝審”的地方。封建王朝的最高執法機關--刑部衙門,每年五月要把全國各省被判死刑的囚犯名單彙集起來,敬呈皇帝過目。八月中旬,皇帝詔令有關官員在天安門前進行最後判決,這叫秋審。朝審則在霜降後舉行,主要終審在北京刑部監獄裡關押的死刑犯。這就是為什麼以前被判處死刑的人要“秋後問斬”。凡經“秋審”、“朝審”判處死刑的人,立即推出“虎門”--長安右門,押赴宣武門外的菜市口等刑場處決。因此人們對長安左、右門,有“龍門”與虎門之稱。即凡出“龍門”者,榮登金榜,前程似錦;而押出“虎門”者,則被終判死罪,毫無生還之望。長安右門的位置大致是在現中山公園門前西南側。

  在天安門南北門外,分別聳立有一對雕刻精美、挺拔秀麗的雲龍華表。據《淮南子·主術訓》記載,遠在堯舜時代就有街頭設“表木”的做法,用以王者“納諫”,徵求民眾意見以治天下。到秦漢時期,表木被改為指路標,叫華表。後來華表經不斷美化,便逐漸演變成為中國獨具民族建築特色的藝術裝飾品,深為世人所青睞。 “犼”系神話傳說中的神異物,用漢白玉石雕成蹲於每支華表頂端的承露盤中,雙目炯炯有神,密切注視前方。於天安門裡的“犼”臉朝北,雙目緊盯皇宮,名“望君出”,它提醒皇帝不要迷戀深宮生活,而應及時出宮巡視,以利治理天下。在天安門外一對華表的“犼”則臉朝南,雙目向遠方眺望,名“望君歸”。它時時關注皇帝外巡中的行為舉止,如不檢點或時間長了,“望君歸”就呼喚帝王不得沉米山水、野趣、而應早日回宮,料理國家大事。

  天安門金水橋前的這一對大石獅,雕工精絕,造型逼真,威武異常。它們的雙目都緊緊注視著天安門前正中的御道***中軸線***,以體現它們是封建帝王忠實的衛士身份。 朋友們來看西邊的這一隻石獅,它的肚皮上有一個深深的洞,這是怎麼回事呢?這裡有一個很有傳奇色彩的故事,據說明代崇禎十七年***1644年***四月,農民起義軍首領闖王李自成攻打北京時,當他率軍衝進天安門前的“t”形廣場後,只見皇城的大門--“承天門”就在眼前。對此,他憤怒地拈弓搭箭,只聽“嗖…”的一聲,正射中承天門匾額的“天”,頓時眾軍喝彩,歡聲雷動,隨後李闖王收起硬弓,挺槍躍馬一直奔金水橋衝殺過去。突然,橋頭的兩隻大石獅張牙舞爪,凶猛阻擋去路。闖王見此怒不可遏,挺槍刺去,即刻火花四濺,長槍戳向了一隻獅子的腹部。雙獅見勢不妙,拖著悲慘的哀鳴聲,各自退回了原位。現在的這個洞,就是槍傷疤了。

  朋友們,我們面前的這條街就是有“神州第一街”美譽的長安街。 長安街,當年從長安左門至東單牌樓,名東長安街;從長安右門至西單牌樓,叫西長安街。古時東西長安街僅3.7公里,有十里長街之稱,這是京城歷史上有名的“天街”,其名取自盛唐時代的大都城--“長安”,含長治久安的之意。 長安街修築於明朝永樂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與皇城同時建造,是明代興建北京城總體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東西平行走向的長安街,與縱橫南北八公里長的御道中軸線,在天安門前正好垂直相交成準確的“十”型經緯座標中心點,從而構成了北京城座北朝南,街巷縱橫的總體佈局。 原東、西長安左、右門前分別均豎有巨型下馬碑,上刻“官員人等,到此下馬。”古代皇宮內是嚴禁騎馬的,除非是“金殿傳臚”時的新科狀元,可騎皇帝御賜的高頭大馬,在長安街上走過,以示“皇恩浩蕩”。

  清王朝滅亡後,內城牆中東西兩側的建國門與復興門在民國二十九年***1940***被開啟的。 新中國成立以後,街面被展寬為50-100米,東西長安街的延伸線東達通州,西抵石景山,總長50公里,有百里長街的美稱。 大家現在隨我通過地下通道去天安門廣場,上下臺階時請您注意安全。

  ***天安門廣場***

  我們現在處的這個位置是天安門廣場,位於北京城的中心。其南北長880米,東西寬500米,佔地面積44萬平方米。可容納100萬人舉行盛大的集會、遊行,是當今世界上最巨集大的城市中心廣場和最著名的旅遊勝地之一。 在明清時代,天安門廣場是一處皇家禁地,由宮牆圍護,僅設三門。即南有大明門***清朝改稱大清門,辛亥革命後叫中華門***、東有長安左門、西有長安右門。三門之間形成一個封閉式的“t”形宮廷廣場,原是天安門前舉行皇家活動的重要場所。 在“t”形廣場的東、西、南三面,當時建有通脊聯簷的朝房144間,名叫“千步廊”,以供場內活動之用。清代乾隆年間,又在東、西長安左、右門外加築“三座門”,嚴禁行人過往。那時人們來往於東城和西城之間,需要繞行於大清門以南或地安門以北,極為不便。 在天安門“t”形廣場東、西千步廊外的大片地帶,原是明清兩代皇家最高官署衙門的集結之地。如:東側***今歷史博物館一帶***有禮部、戶部、吏部、工部、兵部、宗人府、鴻臚寺、欽天監和太醫院等中央文職機關。西側***人民大會堂一帶***設有鑾儀衛***御林軍***太常寺、通政司和前、中、後、左、右五軍都督府等武職機構。過去有“文東武西”和“東掌生、西掌死”之說,指的就是這些關係到人們生死榮辱的封建王朝的最高權力衙門而言。 明清兩朝,從天安門“t”形廣場南端的大明門***清時叫大清門,今毛主席紀念堂一帶***至正陽門之間,有一塊方形場地,宛如棋盤,故有“棋盤街”之名。當年人們喜愛在此販賣風味小吃、小百貨,以及表演戲曲、雜耍等,情似廟會,非常熱鬧。由於這裡位置顯要、威嚴,人們能在此經商、娛樂,的確非同一般,所以又有“小天街”的美稱。 新中國成立後,過去的千步廊和長安左、右門等均被拆除,幾經擴充套件修建,從而造就了當今天安門廣場的非凡新姿。 為喜迎建國50週年的大慶典,天安門廣場被整修一新。地面全部用平整漂亮的花崗岩條石鋪砌,東西兩側各闢有一塊4800平方米的大草坪。廣場中的各式華燈及四周的高大建築物等,均已進行大修飾。 1999年10月1日,天安門廣場舉行了新中國50華誕的盛大慶典,xxxx在天安門城樓上發表了重要講話,並檢閱了盛況空前的閱兵式和群眾大遊行。晚上,廣場中禮花怒放,歌舞飛揚,人們沉浸在無比幸福歡樂的海洋之中! 請看在廣場北端雄踞的天安門城樓。天安門前高高飄揚的五星紅旗。巍峨的人民英雄紀念碑。莊嚴肅穆的毛主席紀念堂,高大典雅的正陽門城樓與箭樓***俗稱大前門***。這些巨集偉的古今建築群,自北而南座落在一條中軸線上,十分矚目。再加上廣場西側的人民大會堂,東側的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的有力襯托,整個廣場構成了一幅氣勢磅礴,無比壯觀的動人畫卷。雄偉的天安門廣場是中華民族的光輝標誌,是新中國振興騰飛的象徵。由於這裡政治地位顯赫,歷史文化內涵極其豐富多彩,所以舉世聞名,萬眾嚮往。每天都有無數中外遊人前來這裡觀光遊覽、攝影留念和觀瞻每日早、晚的升、降國旗儀式,整個廣場呈現一派祥和、幸福的美好景象。

  ***人民英雄紀念碑***

  人民英雄紀念碑是在1949年9月30日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決定興建的。1952年8月1日動工,1958年5月1日揭幕。來中國訪問的外國元首,常在此敬獻花圈。 這是一座為中國之最的紀念碑,碑身高37.94米,碑座佔地3000平方米。須彌座式的雙層月臺,用漢白玉石雕欄環繞。碑心石長14.7米,寬2.9米,厚1米,重60噸,是用產自青島嶗山的整塊紫灰色花崗石雕成。碑頂為民族建築風格的 頂式,顯得十分莊嚴穩重,挺拔壯麗。 碑身正面鐫刻有毛主席題寫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鎦金大。碑背面是由毛澤東主席撰文,周恩來總理書寫的碑文:“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軍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來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碑座四周鑲嵌有8幅漢白玉石大浮雕。從東面起按歷史順序排列為:“虎門銷煙”、“金田起義”、“武昌起義”、“五四運動”、“五卅運動”、“南昌起義”、“抗日遊擊戰爭”和“勝利渡長江”。最後一塊的兩旁,裝飾有兩幅浮雕,即“支援前線”和“歡迎人民解放軍”。每塊浮雕高2米,總長40.68米,人物170個,生動概括地反映了中國近百年來人民革命的偉大史實,表彰了人民英雄們千古不朽的光輝業績。

  ***人民大會堂***

  我們現在已經來到了人民大會堂,這裡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舉行會議共商國事的重地,黨和國家及人民群眾重要的政治、文化活動場所。 人民大會堂建於1958年10月至1959年8月,完全由中國人自行設計興建,僅用10個月竣工,其建築平面呈“山""形,南北長336米,東西寬206米,中央最高46.5米,佔地15公頃,建築面積171800平方米。周圍共有廊柱134根,正門***東門***臺階高5米,寬度83米,有擎天廊柱12根,均用天然大理石鑲砌。請大家抬頭看一下人民大會堂上懸掛的國徽,這枚國徽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它是在XX年的8月被換上去的,替換下已懸掛了42年之久的木製國徽。這枚新國徽為鋼結構,外面為全銅板,最大處直徑6.3米,重1噸多,表面部分貼有金箔,比原來的國徽更結實了。 大會堂主要由中部的萬人大禮堂,北部的宴會大廳和南部的人大常委會辦公樓三大部分組成。此外,還有各種會議廳、休息廳、辦公室等300多個。其中有33個會議廳是以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命名的。 中央大廳位於東大門內,南北長76米,進深48米,高16米,佔地3600平方米。內豎方柱20根,頂掛水晶玻璃大吊燈5盞,方柱與地面均用天然大理石鑲砌。這是大會堂與會者休息、活動及舉辦節慶娛樂活動的極好場所,黨和國家領導人,常在東門外廣場或在該大廳舉行迎賓儀式,熱烈歡迎外國元首的光臨。 大會堂的主體建築,位於中心區域。其穹窿頂、大跨度、無立柱結構。三層座椅,層層梯升。聲、電、光及空調等到設施先進,裝修考究,十分巨集偉壯麗,為新中國的現代建築奇觀之一。 該禮堂南北寬76米,東西進深60米,高32米。一層設座位3693個,二層3515個,三層2518個,主席臺可設座300--500個,總計可容納1萬人。 禮堂平面呈扇面形,坐在任何一個位置上均可看到主席臺。一層為代表席,每個座位均設有12種語言的譯意風及電子錶決器,代表們可即席發言或表決。二、三層每個座位中則裝有小喇叭,均可清晰聽到主席臺的聲音。 禮堂頂棚微微窿起,其與牆面呈圓弧型 ,形成“水天一色,渾然一體”之勢。頂部中央飾有巨型紅色五星燈,周圍點綴有鎦金的70道光芒線和40個葵花瓣,三環水波式暗燈槽,一環大於一環,象徵中國革命從勝利走向更大的勝利。整個頂棚縱橫密佈有500個滿天星燈,燈火齊明,宛如“眾星捧月”、蔚為絢麗壯觀。 在二樓中北部,這裡是黨和國家領導人在舉行宴會之前,迎接外國貴賓以及進行賓主合影留念的地方。 廳正中掛有巨型國畫:“江山如此多嬌”,其高6米,寬9米,是大會堂內最大的畫幅。此畫系我國著名畫家關山月和傅抱石,以毛主席《沁園春·雪》詞意創作而成,描繪了我們偉大祖國的錦秀河山。 該地毯是大會堂內最大的一塊,寬16米,長23米,重3噸多,為天津地毯廠產品。兩側所擺高大花瓶,系福建產的脫胎漆器。廳前的大樓梯很有特色,其高8.5米,寬8米,分5組,共設臺階62個,全部用漢白玉大理石鑲砌而成。樓梯頂棚採用玻璃磚自然採光,整個樓梯極顯敞亮、巨集大的豪華氣派。 位於二樓的北端,是黨和國家領導人舉行盛大國宴和招待會的地方。其東西長102米,南北寬76米,高15米,面積7000多平方米,相當於一個國際足球場大小。這裡可舉辦5000人的座席宴會或1萬人的酒會。中、西餐廚房設於北面的東西兩側。面積巨大的宴會廳頂棚呈平面型 ,且無立柱支撐,這一精巧的科學建築傑作,無不令中外人士叫絕。頂棚中心飾有絢麗的水晶玻璃燈及玻璃鋼壓花圖案與彩色藻井,民族風格濃郁。宴會廳四周共有28根直徑為一米的瀝粉貼金廊柱,牆面為淺黃色。主席臺是供宴會中主賓祝酒和表演助宴文藝節目而設定的。整個宴會廳氣魄巨集大、寬廣明快、富麗堂皇。 此外大會堂中的各個地方會議廳,佈置多姿多彩,各具特色。如四川廳的蜀繡和竹器工藝精品,湖南廳的湘繡,遼寧廳反映滿族風情的大型陶瓷壁畫,陝西廳的秦馬俑,江西廳裝飾的精美瓷器,臺彎廳的寶島風光油畫等等藝術珍品,無不引人人勝,留連忘返。

  好了,關於天安門廣場就給大家介紹到這裡,謝謝大家。

  普陀山景點導遊詞

  各位團友,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普陀山。我把普陀山的概況簡單介紹一下:普陀山位於杭州灣以東,舟山群島的東部,與我國著名漁業重鎮沈家門隔海相望,相距6.5海里。島呈菱形,南北長 8.6公里,東西寬3.5公里。地勢西北高峻,東南平緩,主峰佛頂山海拔291米。島四周海岸曲折,西北部岸坡較陡,北部和東南部多沙灘。環島一週約33公里。

  普陀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也是國務院首批公佈的44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山上景物迷人,寺廟都建造在古樟叢中,素有“海天佛國”之稱。人們曾將桂林、杭州西湖和普陀山進行比較,認為:“以山而兼湖之勝,則推西湖;以山而兼川之勝,則推桂林;以山而兼海之勝,當推普陀”。普陀山的山海美景,可謂全國之最了。

  相傳,普陀山是觀音修身得道處,山上寺廟眾多,至民國十三年曾有3大寺,88庵院,128茅蓬,寺院建築面積達14萬多平方米,共有4700多間殿宇、樓閣、廳堂,3000多僧侶。在歷史上香火鼎盛時期,曾有詩描述“山當曲處皆藏寺,路遇窮時又遇僧。”寺院無論大小,都供奉觀音大士,可以說是“觀音之鄉”了。每逢農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是觀音聖誕日,得道日和出家日的三大香會,全山人山人海,寺院香菸繚繞,一派“海天佛國”景象。

  各位團友,普陀山的佛教歷史悠久,作為觀音道場初創於唐代。唐大中年間,有印度僧人來山禮佛,傳說在潮音洞目睹觀音現身。唐鹹通四年***公元916***,日本有個叫慧鍔的僧人從五臺山請得觀音聖像回國,船經普陀山海面時受阻,在潮音洞登岸,把佛像留在一個民宅中供奉,稱“不肯去觀音院”,觀音道場從這時開始。宋元兩代,普陀山佛教發展很快。公元967,趙匡胤派太監王貴來普陀山進香,並賜錦幡,首次開創朝廷到普陀進香。公元1080,朝廷賜予銀兩建寶陀觀音寺***即今前寺***。當時,日韓等國來華經商、朝貢者,也開始慕名登山禮佛,普陀山漸有名氣。公元1131年,寶陀觀音寺住持真歇禪師奏請朝廷的允許,易律為禪,山上700多漁戶全部遷出,普陀山於是變成了佛教淨土。公元1214,朝廷賜錢修建圓通殿,並指定普陀山為專供觀音的道場,與五臺山***文殊道場***、峨眉山***普賢道場***、九華山***地藏道場***合稱為我國四大佛教名山。

  元大德三年***公元1299***六月,敕封寶陀觀音寺住持一山為妙慈弘濟大師,帶著國書到日本去弘揚佛教,與日本通好,從此,普陀山知名度日益遠播。清朝康熙皇帝賜“普濟群靈”額於前寺和“天花法雨”額於後寺,“普濟禪寺”、“法雨禪寺”各由此而得。

  清末至抗日戰爭前夕,是普陀山佛教發展史上的全盛時期。

  客運碼頭

  各位團友,我們現在來到的是普陀山客運碼頭,大家現在看到的是XX年新建的碼頭,可以說它是建得非常漂亮壯觀。但是普陀山原來的碼頭建於1981年。其實它最早的民間客運碼頭就在不遠處的短姑道頭,但一有風浪,船隻就無法靠岸,交通相當不便,所以就建成了現在規模的碼頭。它的航線主要通往上海、寧波、沈家門、定海、乍浦、岱山、福州、馬尾等。自1992年以來,該客運站多次被評為省級文明客運站、全國港口客運示範站和全國文明客運站稱號。

  短姑道頭

  各位團友,我們現在所在的位置就是普陀山最早的民間碼頭叫短姑道頭。大家可以看到,這幾塊奇怪的石頭上刻著四個:“短姑古蹟”。在古文中“短”是“責備”的意思。那麼為什麼會叫這個名呢?這裡還有個故事。相傳有姑嫂二人渡蓮花洋來朝山進香,船靠碼頭時,不巧小姑“天葵”來潮,她認為身子不潔,不敢下船進香,她的嫂嫂埋怨小姑無福理佛,叫她呆在小船中等她,便獨自進山拜佛去了。到了中午,潮水大漲,小船與岸相隔,小姑坐在船中,餓得發慌。正在此時,只見一村婦拎著飯籃走到碼頭邊,向潮水裡投下一些石塊,踩著這石塊來到小姑船,說是她嫂嫂託她捎來的米飯,便離船而去。過了不久,她嫂子進香回來,問起這件事,感到奇怪。忽然想起剛才拜佛時,發現蓮座上觀音大士的裙子溼了一片,心裡馬上就明白了,原來這是觀世音菩薩做的善事。後來因為嫂子曾在這裡責備小姑,從此,姑嫂停船的地方被後人稱作“短姑道頭”,觀音大士給小姑送飯時投向潮水裡用以踩腳的石塊,稱為‘短姑聖蹟’。

  海岸牌坊

  各位團友,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四柱三門的牌坊叫海岸牌坊,它位於短姑聖蹟上方,建於1919年。四柱三門,翠瓦飛簷,氣勢雄偉,上有“南海聖境”、“同登彼岸”、“寶伐迷津”、“金繩覺路”、“回頭是岸”五重匾額,是北洋政府黎元洪、徐世昌、馮國璋等人所題。門柱上刻有楹聯:“有感即通,千江有水千江月;無機不被,萬里無雲萬里天”,“一日二度潮,可聽其自來自去;千山萬重石,莫笑他無覺無知”,這些都是宣揚佛理的意思。

  妙莊嚴路

  各位團友,大家往前可以隱約看到一條石板小路,這條小路是自古以來從碼頭步行到普濟寺的必經之路,叫妙莊嚴路,意思是循此路便可進入妙法莊嚴的佛國。這條路從短姑道頭沿著山坡彎彎曲曲地向上,路面都是由石板鋪成的,而且每隔一定距離,就會出現雕刻蓮花的石板,蓮花千姿百態,沒有一個是重複的。***可以插入講蓮花***在路的兩旁有“入三摩地”、“金繩開覺路,寶筏渡迷川”等石刻,都出自明代大書法家董其昌之手。當你走完這段路程,便會覺得此路妙且莊嚴,實在是名不虛傳。

  南天門

  各位團友,我們現在來到的景點叫南天門。它位於南山,在短姑聖蹟的對面。南山原來是海中的一個孤島,和普陀山本島隔著一條水道,後來建了這座石橋,因為橋身像龍,所以叫環龍橋,又叫大觀橋,從此兩山連線相通。現在請大家跟我往這邊走,這裡風比較大,大家先把雨傘收一下。

  現在大家請看,這裡有兩堵石壁相對立,好像一扇天然的石門,因為地處普陀山最南端, 所以叫南天門。石門旁邊,有清代總兵藍理題寫的“山海大觀”四,進門是一個寬廣的平臺,站在這裡眺望遠方,感覺海和天是連在一塊的。門裡有一塊巨大的岩石,叫獅子巖。沿著這些石階爬到岩石的頂上,便可看見兩處小水潭,潭水清澈,旁邊有題刻“龍眼泉”。岩石上還有“龍華大會”、“砥柱南天”、“海岸孤絕處”等石刻。民間傳說這是八仙過海時聚會的地方,普陀山禪宗始祖真歇禪師曾住在這裡。

  進入南天門,裡面有一座茅篷,叫大觀篷。它位於南天門獅子石旁,原來是清康熙年間普濟寺主持通旭所建,後來倒塌了。1996年由普陀山佛教協會重建。大觀篷裡面正中供奉著觀音菩薩,兩旁有關公、韋馱的塑像,還有八仙造像,八仙的上面是太白金星和太上老君,這充分的體現了佛教與道教文化的融合。

  金沙

  各位團友,在觀音跳和南天門之間這處地方叫龍灣,灣前金沙鋪地,長570米,過去這裡沙質很黃,像金子一樣。路上都是黃沙,不見寸土,日光照耀,金光燦燦,佛家稱此為佛經所言“金沙布地”處,所以這裡被稱為金沙。

  南海觀音銅像

  各位團友,我們現在看到的是普陀山的標誌性佛教建築——“南海觀音銅像”。我們所站的地方就是禮佛廣場,面積有1683平方米。請看這一對花崗岩巨獅,每隻7噸多重,好像睡獅剛剛醒來。再看這四尊金剛力士,他們就是佛教中的四大天王,每尊高3.9米,是用花崗岩做的,威武莊嚴,鎮守著佛門。前面是哼哈二將。

  沿階而上,第二、三層叫集散廣場,正中是一座四柱三門石碑坊,高10.5米,寬21.5米,在佛教中是三門的意思。這四柱正反面都刻著妙善、劉江、白光等人題寫的楹聯,非常狀觀。兩旁一對7.7米高的花崗岩盤龍雲柱。[站在廣場,右能見南天門、短姑碼頭、海岸牌坊和正山門、客運碼頭,延伸過去便是西天一線和觀音洞。左能俯視西方庵,紫竹林,潮音洞等景區。

  站在廣場上,請大家抬頭看南海觀音“慈眼視眾生”的大悲妙相,她妙相莊嚴,雙目非常慈祥地看著我們,左手託xx,右手施無畏印。在佛教中“xx”是古印度聖王戰車的輪子,現在比喻佛法,是指佛法能夠摧破一切煩惱,就像轉輪王轉動輪寶摧破山嶽岩石一樣。右手上伸叫施無畏印,表示能夠減除眾生的苦難。她的身體前傾15度,在藍天白雲的襯托下,觀音寶像好象正輕輕移動蓮花步慢慢向我們走來,使人頓生膜拜之心。

  大佛身高18米,蓮花座高2米 ,三層基座高13米,總高33 米。那麼觀音銅像為什麼要做成33米呢?這裡有三種解釋:第一,普陀山環島一週是33公里;第二,觀音有32化身,加上一個正身像,剛好是33種形象;第三,3、6、9是佛教中的吉祥數,而3加3剛好等於6,3乘以3剛好等於9。

  大佛是用亞金銅材鑄造的,總重70噸,由96塊銅壁板組成,每塊重一噸左右,壁板厚1釐米。96塊亞金銅壁板拼裝成一尊大佛,並用打磨拋光法將焊縫處磨得天衣無縫,精湛的工藝令人叫絕。大佛頭部高2.65米,寬2.4米,重1.25噸,共用去純金6.5公斤。這些金子都是由那些虔誠的香客捐獻的耳環、戒指、項鍊。此像堪稱當今世界觀音銅像之最,是“海天佛國”的象徵,它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品位就非常高。

  各位團友,這尊觀音銅像是1997年農曆九月二十九日開光的。開光那天,還發生了一樁奇事。那天,烏雲密佈,好像要下雨。早晨8點,當妙善方丈宣佈佛像開光時,大佛南面蓮花洋上空頓時烏雲散開,一抹白光從雲間射出直照佛像,佛像金光閃閃,佛光普照,好像白衣觀音的聖像出現在天空,在場的4000餘位海內外信男善女親眼目睹,紛紛跪拜,承授佛光,無不驚歎。這一奇異現象一直持續到上午九點法會結束的時候。

  各位團友,南海觀音銅像的基座分兩層,底層為功德廳,裡面用銅雕、木雕裝飾。功德廳面積1100平方米,正中銅柱直徑5.6米,通上層頂部接蓮花座,其工藝國內首創,銅柱上刻有20幅觀音說法圖和前普陀山全山方丈妙善大和尚像。銅柱外包有12 米長的純透明特製玻璃護罩,四周為大型木雕壁畫,用進口柚木雕面,每幅長6米,高1.6米。四幅壁畫栩栩如生地再現了發生在普陀山的四大傳說,也就是“短姑勝蹟”、“二龜聽法”、“飛沙填海”、“藍公護法”。精雕細刻,不僅工藝高超,而且充分顯示了普陀山佛教文化的深厚內涵。每年的11月19到11月29是普陀山的觀音文化節,這次我們剛好趕上這個重要的佛教節日,門裡進去就可以看到有一枚舍利供奉在那裡,非常的神聖,大家參觀的時候一定要遵守秩序,也不要在裡面喧譁。

  二層為五百觀音堂,供奉500尊各式妙相的紫銅觀音聖像,大家仔細看可以發現上面有來自世界各地的香客的名。中間銅柱上雕刻著觀音的32應化身。下面我給大家介紹一下羅漢。羅漢又名“阿羅漢”,是小乘佛教中修行的最高果位,而在大乘佛教中呢位於第三等。在我國盛行的主要是大乘佛教,它認為能夠運載無量眾生,從生死輪迴之此岸到涅磐解脫之彼岸。佛是位於最高果位,菩薩位於第二等。獲得羅漢這個果位,就意味著斷盡一切煩惱,進入涅磐境界,永遠不會投胎轉世,受人世生死輪迴之苦,可以受天人的供養。在佛教中有四大羅漢、十六羅漢、十八羅漢、五百羅漢的說法。

  好了,那我的講解就到這裡,下面給大家20分鐘的時間自由參觀。但是大家請注意,相機拍照時的光線不利於文物的保護,所以希望大家在室內參觀的時候,暫時把相機收一下,20分鐘後我們在禮佛廣場集合。

  紫竹林

  各位團友,我們現在已經來到了紫竹林。看過《西遊記》的人都知道,紫竹林是觀世音菩薩的住所。孫悟空好幾次遇到危難,就翻筋斗來到南海紫竹林中求助觀音大士。紫竹林,顧名思義,應是紫竹成林,但由於幾經劫難,紫竹林遭到破壞。現在園林工人的努力下,已在原處新植紫竹3000餘棵。經過精心培育,現已成林,重現了觀音道場的紫竹成林的景觀。

  天王殿—圓通寶殿—大悲樓臥佛

  各位團友,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就是大悲樓臥佛殿的臥佛,是一尊釋加牟尼佛80歲涅磐時的佛像。釋加牟尼像有很多種不同姿勢的佛像,主要有坐像,立像和臥像三種。這個臥佛像呢是根據釋加牟尼佛在婆羅雙樹間涅磐時的體態而塑造的,他面朝南方,側身而臥,雙腳直伸併攏,左手置於身體上,雙目微合,很是自在安詳。各位團友,這大悲樓的牆兩旁畫有釋加牟尼佛從出生到涅磐的經過,大家可以去仔細地觀賞一下。

  不肯去觀音院

  各位團友,請大家轉身看,這座小小的寺院就是普陀山的第一座寺院,叫“不肯去觀音院”。它是普陀山佛教協會在XX年興建的。原先這裡是一座三面簡瓦粉牆圍著一個小小的院落,裡面有一間小平房,是一座精巧別緻的小型佛寺。這種佈局在傳統上叫做“茅篷”。相傳,唐鹹通四年***公元916***,有個叫慧鍔的日本僧人從山西五臺山請得觀音聖像回國,經普陀蓮花洋時,突然風浪大作,連續三天都不能渡過蓮花洋。慧鍔以為觀音不肯東渡去日本,於是把觀音聖像擱置在“潮音洞”附近的礁石上,被當地居民張氏請回家中供奉。從那以後,普陀山慢慢發展成為專門供奉觀音的道場。而慧鍔也成了“海天佛國”的開山祖師。

  潮音洞

  各位團友,大家看,這裡有一個天然的石洞,岩石旁刻著“潮音洞”三個。它是由清朝的康熙皇帝御賜的,相傳這是菩薩現身的地方。潮音洞這個名呢其實是一語雙關,一方面因洞穴日夜吞吐海潮,聲音好象打雷一樣;另一方面借“潮音”比喻“佛音”,每當有浪的時候,聲音好象觀音在講經說法,又如千萬僧侶在誦經,好象佛在講經,所以稱之為“潮音洞”。大家看,這個洞是因為山石裂縫而形成的,從崖至洞底深大約有10米,這個洞的洞底通海,一半浸於海中,洞上方這兩條縫隙形成的二門稱為“天窗”,漲潮時,潮水湧入洞中,海浪和石頭相撞擊發出的聲音好象打雷一樣;而且晴天時,洞內像七彩霓虹閃現,非常壯觀,這就是普陀十二景之一的“古洞潮音”。

  禁止捨身燃指

  各位團友,大家請看這塊石碑,上面刻著“禁止捨身燃指”,這是明代萬曆年間立所。過去,有許多善男信女,用自己的手指當香燭,朝拜觀音,以這種虔誠的形式求見觀音現身,以求觀音引渡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也有人從崖上跳入潮音洞中。清代總兵藍理為防止這種悲劇發生,就豎碑告示善男信女,不要違背觀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本意,勸人不要再做此類蠢事。

  洛迦山

  各位團友請朝東面看,對面就是洛迦山,它的形狀很像一尊觀音菩薩安詳地躺在蓮花洋上面,頭,頸,胸,腹,足都很清楚,這叫“睡觀音”,也稱“海上佛”。

  大家往山頂看,有一座塔像巨人一樣立在那裡,這就是新建的五百羅漢塔。塔高25米,寬2 米,塔身正方形。上飾四面觀音像,它採用不同色彩的石塊雕刻而成,一層一色,是目前普陀山建築中的一絕。洛迦山雖近在眼前,但海中波濤洶湧,古時有朝拜者須經過24個蓮花浪方能得渡彼岸的傳說。

  多寶塔

  請各位團友朝南看,這座石塔就叫多寶塔,它被譽為普陀山“三寶”之一。建於元順帝元統三年,是當時普陀山僧人孚中法師向南京的藩王宣讓王募資建成,因此又名“太子塔”。整座塔用太湖石砌成,方形五層,高32米,有臺無簷。每層塔的四面雕有佛龕。內供全跏趺坐式佛像,屬於元代蒙古統治者所信仰的佛教密宗的造型,頂層的四角裝飾焦葉山花,塔剎為仰蓮寶瓶,意為佛報生的淨土。它是普陀山現存的最古老的建築。如此精緻而有確切年代記載的石結構方塔,在浙江僅此一座,有很高的文物價值。XX年6月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各位團友,下面我為大家介紹一下中國古塔的基本情況。塔原本發源於印度,中國古塔開始於東漢,隨著佛教、伊斯蘭教的相繼傳入而興起,它們是為了保藏經書、埋藏舍利、紀念佛祖而建造的。相傳有弟子問釋加牟尼佛怎樣才能表示對他的虔誠,釋加牟尼聽後便把身上的方裾鋪在地上,又把化緣的缽倒扣在上面,再把錫杖豎立在覆缽上,這就是塔的基本雛形。所以呢初建塔是為了紀念佛祖的。我國的古塔可以劃分為佛塔和風水塔兩大系統;按空間建築形象有樓閣式、密簷式、覆缽式、亭閣式、喇嘛塔、花塔和金剛寶座塔;它所用的材料有磚石、木材、鐵、銅等等。古塔由地宮、塔基、塔身和塔剎四部分組成。

  石碑坊

  各位團友,在海印池南面,“觀自在菩薩”照壁西面的妙莊嚴路上,建有一座四柱三門,花崗石雕鑿的石碑坊,它高9米,寬12米。柱上橫楣雕刻的雲紋與石葫蘆非常精緻。碑坊前有步行通道到普濟寺,顯得一派佛國莊嚴的氛圍。過去朝山者多把此坊進入普濟寺作為正道。坊裡面側立一石碑,上面寫著:“文武官員,軍民人等到此下馬”。據說這是皇帝立下的聖旨,凡官員到這裡,文官下轎,武官下馬,以表示對觀音大士的崇敬。

  御碑亭

  各位團友,這就是御碑亭,它建於清雍正九年***1731年***,是重簷歇山頂,琉璃瓦筒,金碧輝煌,這在古建築中的等級是相當高的,為二等級。下面我給大家介紹一下傳統建築屋頂的幾種型別:等級從高到低依次是廡殿頂、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攢尖頂和單坡。屋頂有重簷和單簷之分,重簷等級高於單簷,所以重簷廡殿頂是等級最高的,其次便是這個重簷歇山頂。亭中有個 “御製普陀濟寺碑”,御碑是漢白玉製成的,高3米,厚0.32米,須彌基座,碑首雕蟠龍,上面刻著清雍正帝所寫的記載普濟寺興建和普陀山歷史的御書。原本這塊碑在***的時候要被摧毀,只是當時有個人在碑上寫了“毛主席萬歲”五個才被保留下來。

  海印池

  各位團友,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海印池,又喻為海印定,比喻釋加牟尼佛的心像澄清的水一樣,至明至清。這個池又叫放生池。放生呢是佛教修行的一種方法。各位團友大家請看,這個放生池上面有三座石橋,中間那座橋呢叫平橋,北接普濟寺正門,南面接御碑亭,橋中有一個八角亭叫定香亭,供遊人歇坐。東邊那座拱形橋,名為永壽橋,建於明萬曆年間,高6米,長33米,寬7.5米,兩側石欄柱上雕有神態各異的石獅20對。獅子是百獸之王,意味著尊貴和威嚴。西邊一座拱橋,名叫瑤池橋,池四周用青石條砌成,池水為山泉所積,池中結滿蓮蓬,一到夏日,荷花的香氣撲鼻而來。它的另外一個作用就是在火災的時候以備急需。

  普濟寺

  各位團友,現在我們已來到普陀山的第一大寺——普濟禪寺,又名“前寺”,是普陀山中供奉觀音菩薩的主剎,佔地面積為37019平方米,建築面積為17829平方米。

  普濟寺始建於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年***。康熙三十八年***1696年***,朝廷賜額“普濟群靈”,從此,該寺叫“普濟禪寺”。一直沿用到今天。

  大家看普濟禪寺屋頂上有仙人走獸,前面那個是仙人,後面分別為七種走獸。那麼在古建築學中說,走獸越多代表的建築規格也就越高,其中九隻呢為皇宮所有,為最高等級,這個普濟寺的建築等級就僅次於皇宮。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普濟寺的正門是關著的,人們都是從東山門入內的,那這是為什麼呢?這裡還有個故事。相傳,清乾隆皇帝微服夜遊普陀山,遊至佛頂山,遊興起,忘了歸程。返回普濟寺時,寺院大門早已被關,乾隆皇帝要求開此門,卻遭到拒絕。把門的小和尚說:“國有國法,寺有寺規。”乾隆雖是皇帝。也沒有辦法,只有遵守寺規,經東山門入內。乾隆皇帝回宮後,極為惱怒地下了道聖旨:從今以後,此門不能開。現在只有國家元首、寺院菩薩開光或方丈第一次進門才被開啟。

  萬壽御碑亭

  各位團友,剛才我們講了普濟寺正山門的傳說,但這畢竟是野史,其實現在普濟寺山門原為萬壽亭,建於明萬曆年間,後倒塌了。清康熙皇帝親筆御書記述普陀山發展史文,立碑豎於殿內,“萬壽亭”因此改為“御碑殿”。殿宇三間,建築面積179平方米,碑用紅石製成,高3米,寬1.2米,厚0.2米,重約2.5噸。碑趺用青石製成,長2.15米,寬1.2米,高0.6米,重約2噸。後因普濟寺擴大規模,把御碑殿圈入寺內,做正山門。這道門在佛教中呢叫做空門,意思是一切皆空。旁邊兩道門呢分別為無相門和無作門,這三道門就是佛教中所說的三門,意味著三解脫。現在讓我們從東山門***無相門***入內。

  天王殿***御碑殿、山門***

  各位團友,我們現在的位置就是天王殿。天王殿是三門內的第一個重殿,正中供奉的是彌勒菩薩。四大天王位於東西兩旁,韋馱天王手執金剛杵位於彌勒菩薩像的背後。

  各位團友,我們平時所說的四大天王即東方持國天王,能護持國土,手持琵琶;南方增長天王,手持寶劍;西方廣目天王,手中纏繞一條龍***或蛇***;北方多聞天王,右手持傘。四大天王,手執法器,掌管四方,合稱“風調雨順”。

  各位團友,我為大家介紹一下韋馱,即佛經中的韋馱天王,它是南方增長天王部下的八將軍之一,是四大天王部下的三十二將之首 ,常巡遊東南西三洲,護助諸出家人,有“三洲感應”之說。宋以後,便在寺院裡塑了韋馱像,由於他曾為釋迦牟尼從魔鬼掌中奪回佛牙有功,常被塑成英姿勃勃的衛士形象,十分令人注目。韋馱天王手中所持的法器叫金剛杵。在過去,韋馱天王手中的杵的不同持法,其寓意也不同。若杵橫在胸前或舉起,則表示該寺為接待寺;若韋馱天王以杵點地,則表示該寺為非接待寺。雲遊僧侶來寺,得先看杵,然後決定去留。

  圓通寶殿

  各位團友,現在讓我們去參觀普濟寺的主殿“圓通寶殿”。請看,這個單層失明簷的木結構建築,頂蓋金黃色琉璃瓦,飛簷翹角,外觀莊重,具有典型的清初建築風格,“圓通寶殿”有“活大殿”之稱,“百人共入不覺寬,千人齊登不覺擠”。大殿高18米,寬42 米,深24米。“圓通寶殿”匾額,是宋嘉定七年***公元12XX年***皇帝所賜。

  好,現在請大家入殿。我們迎面看到的就是觀音的正身像,又稱毗盧觀音,是國內唯一的男身男像的觀音。她頭戴毗盧天冠,天冠上有阿彌陀佛像,眉慈目善,臉呈微笑,在蓮花座上結跏趺坐,右手持一枝半開的蓮花,左手以橫臂擋胸,結大悲施彌陀印,她的兩旁是她的左右脅侍善財童子和玉女。善財在這裡不是善於理財的意思,善財童子和玉女都是佛教中菩薩的名。

  說到觀音右手持的那一枝半開的蓮花,在佛經中也是有寓意的,它意味著觀音已出現了佛心,有慈悲菩薩的心腸;那麼如果是含苞欲放的蓮花,是說修行者呢有了“大悟”,自高無私之愛;而全部盛開的蓮花就代表已修成正果。

  師石

  各位團友,在梵山東麓,百步沙中間有一小巖坡伸向海中,將百步沙一分為二,俗稱“獅子尾巴”。坡峰上築有一小巧玲瓏的四柱小亭子,臨海銜沙,位於師石東南,名為“師石亭”,也有人稱其為“侍月亭”。與百步沙北端的六觀亭,同是遊客觀日出、聆潮音、賞明月、沐海風的好去處。近沙灘靠水的地方有一塊形狀像圓臺的巨石,它就是師石,是由海水沖刷而成的。這“師石”二,意謂此石能磨頑鐵,能擊怒濤,其精神可為人師。當代詩人季位東以《師石》為題作詩:“百步沙頭石可師,回頭是岸莫疑遲。濤聲終古斜陽裡,獨立蒼茫自詠詩”。

  仙人井

  各位團友,大家看在這幾寶嶺下、百步沙上,有一堵逶迤曲折的杏黃色圍牆,裡面有一口井,叫仙人井。大家看牆內老樹橫臥,冠如華蓋,廕庇天日。樹下有洞,上題“萬福來朝”。洞中有井,此井緊臨大海,井深3米多,泉水由井底湧出,旱不減少,澇不微增,暑則涼,寒則暖,色瑩碧,飲之甘美潤爽。那這口井為什麼叫仙人井呢?相傳秦安期生於此汲水制丸,又說西漢梅福、東晉葛洪也曾來此煉丹。這些都是傳說中的羽客仙人,所以稱之為仙人井。洞裡面比較暗,大家下去的時候 要小心點。

  各位團友,現在我們就在幾寶嶺上,那為何叫幾寶嶺呢?以為幾寶嶺形狀像一個“幾”彎彎曲曲,所以叫幾寶嶺。大家往那邊看,有一岩石很像一隻大象眺望著東海,那麼象上側還有一岩石,它叫兔巖,形狀呢像一隻被人馴服的兔子。

  朝陽洞

  各位團友,我們現在在幾寶嶺上往東望,就是朝陽洞。洞外巨石參差,積疊人海。洞面朝東,左右挽百步沙與千步沙。

  每當晴天,清晨在此看日出,觀海景,景色壯麗,歎為觀止。旭日像車輪一樣,忽然從海底湧起,紅光萬道,散射在海面,“朝陽洞”因此得名,“朝陽湧日”還是普陀十二景之一。它是普陀山看日出的最佳地點。朝陽洞也是聽潮音的好去處。身處此洞,浪濤轟鳴其下,如千百種樂交響迭奏,別有情趣。

  各位團友,朝陽庵在民國初年被毀,1992年在原來的地方修建觀日閣。這個觀日閣又稱朝陽閣,建於朝陽洞的上方,閣內分上中下三層,設購物、休息、觀海三個大廳,並設有茶室,是觀景,休閒,聊天的好地方。

  千步沙

  各位團友,我們現在看到的沙灘叫千步金沙,也稱千步沙。它位於普陀山的東部海岸,南起幾寶嶺北,東北至望海亭。南面過朝陽洞即為百步沙。千步沙和百步沙一樣是因為它的長度而命名的,它全長將近有1500米 。

  千步金沙,沙色如金,純淨鬆軟,寬坦軟美,每遇大風激浪,則又轟雷成雪,攝人心魄。千步沙沙坡平緩,海面開闊,且水中無亂石暗礁,常為游泳健兒所青睞。夏日裡來的遊客,千萬不要錯過這一景觀,或在遊山之後,赤足行其上,讓海浪親撫你的腳面,其趣味,未經親試者不可想象。或者靜靜地在沙灘上坐上一會兒,聽聽潮聲。或者乾脆換上泳裝躍入佛海波濤,它會給你帶來無限涼爽。

  千步金沙並不只是白天很美,每臨月夜,嬋娟緩移,清風習習,濤聲時發,其清穆景色更為詩意盎然。故有人曾將其與壯麗的朝陽湧日,合稱普陀山二絕。

  各位團友,大家請看千步沙東北盡頭那邊幾塊石頭,石塊上題曰“望海”,另一石上題曰“聽潮”,也是望海聽潮的好地方。據說在那塊石頭上聽潮,心潮會隨之澎湃。在“望海”“聽潮”兩石的山坡上建有一亭,稱為“無量壽亭”,該亭為普陀山望海之最,所以俗稱“望海亭”。望海亭的北面建有三間石室,那裡就是“淨土堂”。“淨土”即佛教中說的無汙濁,無困難的清淨世界,比如說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淨土”。那牆壁上還刻有佛像五尊,通稱為“五祖碑”,均出自名畫家王震手跡。那雕刻神態逼真,為普陀山石刻中的佼佼者,被列為市級重點保護文物。

  法雨寺

  各位團友,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普陀山的第二大寺——法雨寺,又稱後寺,它位於千步沙北端的光熙峰下。創建於明萬曆八年***1580年***,最初名叫海潮庵。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擴庵建寺。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賜“天花法雨”額,遂稱法雨禪寺。

  法雨寺總佔地面積33408平方米,建築面積13845平方米,有殿堂房舍294間。大家看法雨寺在建築佈局上是採用依山取勢,分群遞升的方法,一共有6重殿宇,層層高升,主要建築有天王殿、玉佛殿、圓通寶殿、大雄寶殿、藏經閣等。整個庭院用不同色彩的琉璃瓦蓋頂,在陽光的照射下射出萬道彩光,形成“佛光普照”的奇麗景觀。寺內龍風柏、古銀杏、連理羅漢等珍貴古樹名木,以及二十四孝圖、雲龍遊海天等石刻欄板,都是普陀山獨一無二的稀有之物。

  各位團友,大家看,在法雨寺天王殿對面的九龍照壁,是1987年新建的一個景點。“照壁”又叫“復思”,它的意思是讓我們到這裡呢要整整衣冠,帶著無雜念,懷著敬心去拜見菩薩,進入清靜世界。它不同於北京故宮、北海、大同三處的陶製九龍壁,它是用60塊70釐米見方的優質青石精雕細鑿拼接而成,這麼多石塊拼接,竟然不露一點兒縫隙,看上去像是在一整塊青石上雕刻而成,它的工藝真是令人叫絕。九龍壁高2米,凸出16釐米,全長12米。下盤為清式須彌座,四邊頂端飛簷翹角,上部是石粱石瓦,樑與樑之間共雕有十七條造型各異的小龍。九條青龍昂首舞爪,爭搶龍珠,栩栩如生,好象在畫壁間飛動。

  各位團友,我們現在來到的就是法雨寺的第二層,叫玉佛殿,殿內原來供奉的是清末時從緬甸請來的白玉釋加牟尼佛,像高兩米,玉色非常好,可惜啊在***的時候被毀了,現在殿內供奉的是一尊大理石佛像,是1985年從北京永樂宮請來的,像高1.3米。

  各位團友,大家看玉佛殿後的月臺這邊石欄上刻有“二十四孝圖”,這些是清雍正年間重修大殿的時候雕刻的。這幅呢叫子路負朵,這幅叫棄官尋母,還有大舜耕田,董永賣身,孟宗哭竹等等,這些圖都講述了二十四行孝的故事,上至帝王宮卿,下至平民百姓,流傳相當的廣,體現了我們中華民族敬老愛幼的傳統美德,也成了佛教與儒家學說融為一體的見證。

  大圓通殿

  各位團友,大家現在看到的就是大圓通殿,又稱九龍寶殿。九龍殿的木材是經康熙的批准從南京明故宮中拆遷而來的。

  各位請看九龍殿,它的屋頂為單層重簷歇山頂,屬古建築中的第二等級。***可以插入講古建築屋頂的型別***九龍殿無樑無釘,堪稱古建築一絕。

  請大家抬頭看九龍澡井。九條木雕金龍升騰飛舞,一龍在殿頂,八龍繞八根垂柱懸空而下,昂首舞爪,形成“九龍搶珠”之勢。形態逼真,工藝精堪,巧奪天工。經鑑定,確認為是明代文物。被浙江省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於XX年6月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藻井呢是中國傳統建築天花板上的一種裝飾,含有五行中的以水克火之說,是預防火災的意思。那龍呢又有辟邪的作用,而且龍性屬水,九龍藻井就有辟邪防火之意了。

  大圓通殿中供奉高6.6米高的毗盧觀音坐像,後壁為大型的《海島觀音圖》及善財童子53參群像,兩邊塑十八羅漢。現在請大家轉後看一看《海島觀音圖》,場面狀觀,氣勢巨集偉。畫面正中有一慈眉善目的觀音,這個觀音的形象呢就是她在說法道場普陀洛迦山時的形象,稱為“渡海觀音”。她站在一條形體龐大的黑鰲上,一手持淨瓶,另一手拿楊柳枝向外揮灑,暗喻慈悲的觀音以淨水普度眾生脫離苦海,到達彼岸的極樂世界。最上面的是釋迦牟尼的“俄佛像”,主要講的是釋迦牟尼當年在雪山修道的故事。畫中還有五十三參大菩薩,天庭,龍宮等建築。它講述的是善財童子參訪53位菩薩,最後在普陀洛迦山上參拜觀音菩薩修得正果而成為觀音左脅侍的故事。整個畫面佈局合理,人物眾多,各具特色,惟妙惟肖。現在請大家仔細參觀一下吧。

  香雲路

  各位團友,這條從法雨寺到佛頂山的石板路就叫香雲路,它有1088級石階,全長約1公里。此路原為羊腸小道,道光緒三十年***19XX年***慧濟寺主持文正和尚同監院慶祥和尚募化砌石而成。1982年舟山市人民政府撥款重修。路旁有鐵欄杆,為遊人攀扶、歇息提供方便。沿香雲路登佛頂山,途中有香雲亭、雲扶石、海天佛國崖等景點,四周秀峰險石,回首眺望、山海奇觀盡收眼底,大有“身登青雲梯,平碧見海日”的意境。

  各位團友,走在香雲路上,隨時可看到香客三步一拜地往上走,這個是佛教朝拜的禮儀,叫“五體投地”之禮,真正虔誠的佛教信徒呢是從短姑道頭山腳下三步一拜到慧濟寺的,其精神無不讓人敬佩和為之感動。從XX年起,每年的觀音文化節上,我們都可以看到萬名僧眾在住持方丈的帶領下,沿香雲路三步一拜一直到佛頂山的慧濟寺。這一 “千僧禮佛頂,萬信齊朝拜”的法會,展現了“海天佛國”獨特的佛教文化內涵。

  各位團友,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香雲路的中段,大家看這塊岩石上刻著“海天佛國”,這是明代抗倭名將侯繼高所寫的,每個約一米見方。大家再看那邊,刻有“雲扶石”等石刻,它呢,十分貼切地概括了普陀山的特色。

  1962年,郭沫若遊普陀山,在此以“佛頂山頂佛”句求聯,後由普陀山的一位農民郭氏以“雲扶石扶雲”對之,至今傳為佳話。郭沫若先生還寫下“舟山群島半千菏”的詩句,意思就是說舟山群島的一個個島嶼猶如一朵朵美麗的蓮花點綴在中國東海的洋麵上,當然普陀山島是最美的一朵蓮花,因為蓮花是佛教的象徵,它意味著純潔,清淨。

  佛頂山

  各位團友,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普陀山的最高處佛頂山,它海拔291米。普陀山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到了普陀山,不上佛頂山,就等於沒來普陀山”,今天我們上來了。佛頂山也稱華頂、白華頂、菩薩頂,山頂呈圓平狀,面積約20餘畝。白華頂有時雲霧繚繞,景名譽謂“華頂雲濤”,為普陀十二景之一。

  佛頂山上有兩大特色,一個是“佛頂頂佛”,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四個順著念倒著念都是一樣的,普陀山各處都供奉著觀音大士,只有佛頂山上供奉的是釋加牟尼佛,它意味著佛是佛教中的最高果位;而另一個特色呢就是“雲扶石雲”了,就是指“華頂雲濤”這一壯麗景觀。

  各位團友,現在我們要去的寺院就是普陀山的第三大寺——慧濟寺,因為它位於佛頂山上,所以又叫佛頂山寺。它原先只是一個供佛的石亭,明代圓慧和尚發現刻有“慧濟禪林”四個的石刻,於是在這裡創立慧濟庵。1793年擴庵為寺,19XX年經過大力擴建成為普陀山的第三古剎。慧濟寺佔地面積13000平方米,建築面積6188.73平方米,大殿有4座,堂7所,樓閣8幢,還有方丈室、客堂150間。

  佛頂山上林木眾多,全寺深藏於這些鬱鬱蔥蔥的古林木當中。這裡有塊“同登彼岸”的石碑,它的意思就是讓我們誦經、拜佛、修身養性,共同達到西方極樂世界的淨土。順一路牌指引,進入一條間嵌蓮花石板的甬道,那麼這條石板甬道旁呢夾著兩道黃牆,走不久,猛有金光閃耀的一座琉璃瓦頂的大寺院出現在我們的眼前。各位是否有“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寺”的感覺呢?

  各位團友,這裡就是慧濟寺了,因為山勢的限制,慧濟寺中軸線上僅有兩進大殿,兩側有一排開的大悲樓、地藏殿等。各位團友,這大雄寶殿裡供奉的是釋加牟尼佛,大雄呢是對釋加牟尼的尊稱,據佛經記載,釋加牟尼得道成佛後具有很大的法力,能“降服”四魔,人們就用“大雄”來稱讚他的威德高尚,供奉釋加牟尼佛的殿堂也就稱為大雄寶殿了。釋加牟尼的兩旁是他的兩位弟子阿難和迦葉。阿難呢是富貴修行的,可以求財;迦葉是苦修行的,他們兩個分別是佛教的第二、三代祖師。

  大家看,大殿兩側塑的是“二十諸天”,有大梵天王、帝釋尊天,以及分掌日、月,樹,人間,龍官,地府等天神。其中有兩位女神,這位抱著一個孩子的女神叫“鬼子母神”。相傳這個女神是一個女魔鬼,經常要吃人家的小孩,佛祖知道後將她的孩子藏了起來,鬼子母到處尋找自己的孩子,因為找不到而痛哭流涕,後來經其他天神的指引去求見佛祖,佛祖最終讓鬼子母痛改前非,後來在佛的濟度下,擁護佛、法、僧三寶,從一個惡神徹底改變為佛的護法神。

  殿後分別是地藏菩薩和千手千眼觀音,釋迦牟尼的背後是西方三聖,,即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及其左右脅侍觀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

  普陀鵝耳櫪

  各位團友,慧濟寺後園有一株世上珍稀的樹木,是我國特有的珍稀瀕危樹種,名叫“普陀鵝耳櫪”,此樹在1930年5月由我國著名植物學家鍾觀光首次發現,1932年經南京林科院院長陳萬鈞教授鑑別定名為“普陀鵝耳櫪”。樹齡約為2XX年,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樹種,到目前為止,世界上還沒有發現第二棵。這棵樹高13米,雌雄雖然同株,但花期不同,極難繁殖。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自然繁殖的幼樹。1989-1991年,舟山林科所採用有性和無性繁殖培育500多棵幼苗並進行遷地保護。

  大家看,此樹是同根生,它的外觀有兩個特點:一是主幹及樹枝一律分為兩叉,對對相生;二是此樹為雌雄同株,根連著根。由於兩叉緊連一起,被譽為夫妻樹,象徵夫妻恩愛,白頭偕老。有情人在樹下拍照留念,很有紀念意義。


查幹湖導遊詞怎麼寫
大足石刻導遊詞精選
相關知識
優秀的導遊詞範文精選
北京的導遊詞範文精選
關於遼寧的導遊詞範文精選
新疆的導遊詞範文精選
廣西的導遊詞範文精選
青海的導遊詞範文精選
青海的導遊詞範文精選
關於香港導遊詞範文精選
四川樂山大佛導遊詞範文精選
西藏布達拉宮導遊詞範文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