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多種異味對策
酸、甜、苦、辣、鹹,食品中的各種滋味都要靠我們去細細品味。但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有一種奇怪的現象,即使沒有進食過什麼食物,口腔有時卻會莫名奇妙地出現味道,比如我們常說的口苦、口酸等。有人覺得這是正常的現象,不值得大驚小怪,但中醫認為,這種異常的口味,往往是臟腑功能失調或疾病的一種外在表現。
:口 苦
中醫認為,口苦與熱邪、肝膽關係密切,是由於肝膽蓄熱,膽氣燻蒸所致。口苦常與膽汁代謝失常有關,多見於胃熱熾盛及心火上炎者。常見症狀有頭痛眩暈、面紅眼赤、性急易怒、食慾不振、大便乾結、小便赤黃、舌質偏紅等。如經常口苦,不妨檢查一下,看看是否患有肝膽等消化系統疾病。此外,有些癌症患者感受甜味的味蕾萎縮,舌微迴圈障礙,唾液成分發生改變,口腔內也會有苦味。
對症下方:口苦者可以服用一些金銀花、黃芩等清熱洩火的中藥,平時飲食中可以多吃一些苦瓜、西瓜、菊花、決明子、苦丁茶等寒涼之食品。
:口 甜
中醫認為,脾熱口甘,口甜反映脾臟有熱,其中有實熱與虛熱之分。實熱者口乾喜飲,便結尿黃;虛熱者食納減少,神疲乏力。多見於消化功能障礙以及胃腸炎等患者,有時糖尿病病人由於血糖增高,也會覺得口中發甜。
對症下方:口甜者在飲食上應有所注意,實熱者忌燥熱辛辣之品,可進食清熱瀉火之物,如豆腐白菜湯、野莧菜湯等;虛熱者可食蓮子糖水、淮山藥蓮子煲鴨、黨蔘淮山藥煲魚等。另外還可服用紫蘇、藿香、佩蘭、白朮等中藥,以幫助化溼,可以多吃些薏苡仁、荸薺、冬瓜等利溼之食品。
:口 鹹
口鹹乃腎虛所致,多見於慢性腎炎、慢性咽炎、神經官能症和口腔潰瘍等患者。口鹹者常伴有神疲力乏、腰痠腿軟、頭暈耳鳴、盜汗遺精等,有些則是萎靡不振、畏寒肢冷、夜間尿頻、陽痿帶下等。
對症下方:腎虛分兩型,陰虛和陽虛。腎陰虛者不宜進食辛辣燥熱助陽之物,宜進食滋陰補腎之品,如黃精淮山藥燉母雞、海蔘糯米粥等。腎陽虛者不宜進食寒涼生冷傷腎之品,宜進食溫腎壯陽之物,如鹿角膠生薑大米粥、枸杞子栗子燉羊肉、附子煲狗肉、鹿茸片燉瘦肉等。口鹹者還可以經常服用一些熟地、肉桂等祛寒補腎的中藥。在冬季,可以多食用核桃、桂圓等補品。
:口 酸
中醫認為,口酸多為肝膽之熱侵脾所致,常伴有胸悶脅痛,噁心、食後腹脹、舌苔薄黃、脈弦等症。常見於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多伴有胸悶肋痛、噁心、飯後腹脹等。
對症下方:口酸者可以經常服用一些砂仁、木香、黃連等中藥,平時少吃油膩的食品及甜食等。肝經有熱的口酸者不宜進食辛辣、煎炸等燥熱之品,宜進食清涼之品,如魚片枸杞湯、甘菊粳米粥、海帶明子湯等。脾虛不足者宜進食健脾暖胃之品,如胡椒煲豬肚、鯽魚糯米粥等。
:口 辣
口辣多為肺胃熱盛、陰虛所致,常伴有咳嗽、痰黃稠、舌苔薄黃等症,多見於高血壓、神經官能症、更年期綜合徵及長期低熱者。
對症下方:自覺口辣的患者舌溫可能偏高,舌黏膜對鹹味與痛覺都特別敏感。這類人平時應忌食辛辣之品、火鍋等,可以服用銀黃口服液等中成藥,多吃一些西瓜、生梨等水果。
除了以上所講的五味,還有一些比較特殊的氣味,如口臭、口淡、口澀等。
口臭的原因很多,如牙齦炎、內熱過重、暴飲暴食、慢性胃炎、重症肝炎、腎功能不全等,往往都伴有大便祕結,首先應該通便,可以服用大黃等通便洩的中藥。
口淡指口中味覺減遲、無法嚐出飲食滋味。中醫認為,口淡無味,飲食不香,多屬病後脾胃虛弱,運化失健。一些老年人或久病初愈者往往會出現口淡、食慾不振,這多見於脾胃虛寒或病後脾氣虛弱。平時可以多服用黨蔘、生晒參等補氣的藥物,也可以多食用山藥、扁豆等健脾的食物。
口澀常見於神經官能症或通宵未眠者,一般只要調整好睡眠時間即可消除口澀。但須注意,有些惡性腫瘤,尤其到晚期,多有味覺苦澀。
最後,還得提醒廣大讀者,在分析味覺異常與疾病的關係時,還必須注意以下兩點:
第一、味覺異常與年齡、性別、情緒、溫度等因素有關,只有排除這些因素後,才能將它與疾病聯絡起來。例如,味覺的靈敏程度因人而異,兒童比成人強,青年比老年強,女性比男性強;同一個人,晚上比早晨強。情緒與味覺亦有關係,在憤怒、恐懼、焦慮、悲傷或疲勞時,味覺會降低;較長時間的飢餓會使味覺暫時失靈;此外,吸菸或過量飲酒及睡眠不足等,也會導致味覺異常。
第二、味覺異常有時與口腔衛生不良或味蕾受外界物質的暫時作用而發生的味覺變異有關,這些不屬於味覺變異的範圍。
治牙病要對症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