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成功也要成仁讀後感
《既要成功,也要成仁》是潘石屹最暢銷的經典書《我用一生去尋找》的增補版,是老潘20年成功經驗最全面的親筆總結。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既要成功也要成仁》讀後感,歡迎閱讀!
《既要成功也要成仁》的簡介:
老潘用他一慣的語速向步入職場的年輕人分享何謂成功,以及如何在雲淡風輕中打造成功大情懷的祕訣,全方位解答職場人在各個階段所面臨的問題。
此外,他敞開最私密的自我,提出自己對新世界的獨特看法、企業管理的先進理念、對財富的達觀態度以及對精神世界的深刻領悟,以自身經歷為年輕人開創了一條奮進之路。
正如潘石屹所言:“很多年後,能夠流傳下去的更多的是精神性的東西,具體的經驗肯定對將來是不適用的。”這本書便是他最深層、最無私的告白。
【名人評論】
本書既提供了基於物質走向成功的方法,也提供了基於精神走向開悟的途徑。
——馬雲
潘石屹很會做人,而張欣對建築有激情,有見識。建房子的人愛房子,賣房子的人會做人,所以他們買賣做得大,所以他們是成功者。
——洪晃
在生活中,你遇到一個有平民氣質的平民不難,遇到一個有貴族氣質的貴族也不難,難的是能遇到有貴族氣質的平民和有平民氣質的貴族。換句話說,見草是草,見樹是樹,這不稀奇,但你能見到一根有大樹氣質的小草和有小草氣質的大樹麼?這兒就有一個,他叫潘石屹,中國SOHO是他的外形,大樹樹冠的外形;這本書是他的氣質,小草草根的氣質。
——吳稼祥
潘石屹在大地造屋,在紙上築巢。實景也好,虛景也罷,或者棲居肉身,或者安放心靈。潘石屹關心的是生命的性靈,是人的德行和莊嚴,是我們的美麗新世界。
——何平
潘石屹的人生經歷是一個傳奇,一個經典的中國夢。他從甘肅天水貧困地區奮鬥成為中國屈指可數的成功企業家,每年向國家繳納鉅額稅金,為他人創造了不少就業機會,這肯定是他的人生哲學的成功。
——鄭淵潔
《既要成功也要成仁》的作者簡介:
潘石屹:
SOHO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聯合創始人。
一位被看作當今中國最活躍、最具有鮮明個性的房地產領袖,在中國商業地產的發展過程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他以前衛著稱,被稱為新一代創業先鋒。他對待生活與事業的達觀、機變與坦率,使他成為一個公眾典範、媒體紅人。
在許多中國人眼裡,潘石屹就是一個出身西部貧困地區的年輕人,他如何堅持夢想、展現商業才能與進取精神,最終抓住中國改革開放的好時機並躋身行業前鋒的成功故事激勵了無數年輕人。
《既要成功也要成仁》讀後感1:
今天勞動節。就算休息在家,也要找點事兒做做。正想著間,朋友微信發來“家庭衛生,是人人有責,還是大人有責,或是夫人有責”的五一調侃,顯見網友的有才與文字的魅力。
想到文字,忽覺有小段時間未寫博了。今兒寫什麼呢,就寫對老潘新書的讀後感吧,書名叫《既要成功,也要成仁》,副標題是“潘石屹的八堂公開課”。
為什麼要讀老潘的書?原因至少有兩個:一是與個人的行業和職業有關。潘石屹是地地道道的房地產開發商,是大家心目中的成功者,我們應該虛心向行業中的成功者學習。儘管老潘認為在老百姓的心眼中,“房地產開發商”是個貶義詞,“建房子的人”這一中性的稱謂他更愛聽。二是與個人的性格和風格有關。我等顯然與“張揚”等詞彙無法劃上等號,“溫和”倒是略微可以沾點邊。與另一大佬任志強比較,老潘分明是溫和的、中庸的、鈍感的。為什麼笑容可掬的潘石屹,同樣可以閃爍著智慧與魅力的榮光?溫和的、真誠的、言語不多的、口才一般的我應向潘石屹學習!
一、太過自我是世間緒多紛爭的起源
潘石屹說,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常常存著著四種不好的人際關係模式:保護式、自以為是式、獨裁式和操縱式。這四種模式的一個共同問題是沒有讓大家都參與其中,不平等,參與者的出發點都不是愛他人,而僅僅是愛自己。解決問題最有效的辦法是磋商、永遠地磋商,唯有磋商才能創造美好的未來。
《聖經》裡有一個故事,老潘認為是世間最完美磋商的例子,說是基督昇天後,弟子們坐在一起,商量師傅死後怎麼辦。他們每人只說一句話,很簡單。第一個人說:師傅死了,我們傳教去。第二個人說:我們傳教去,我們家人怎麼辦?第三個人說:我們將我們的家庭搬來住在一起,他們可以相互照顧。第四個人說:我們走後孩子怎麼辦?孩子的教育很重要。最後一個人說:可以留下一個人擔當我們孩子的老師。其他人贊同說:這個辦法好,我們既要去向外人傳道,又不要忘記了給自己的孩子傳道。
昨天下午與協會的一位哥們見面,開門見面就半質詢:為什麼金海灣的論壇你不去?協會這麼多人就差你一個!想一想,我是誰?自戀一點講,我不愛學習,這一群人中到底又有多少人愛學習?何況主持人還是我的兄弟哪朋友。你是給投資者打工的,你的基本職責是上班時間內,得將份內工作推進落實好,然後才能談其它。你這傢伙好意思放下手頭的重要工作,厚著臉皮跟上司彙報說,你上班時間要去聽課嗎,作為職業人,我們每個人都應有最基本的職業素養。今次有空,你去;下次沒空,別人去。我覺得挺好、挺正常的事兒。這就是日常生活中自我的一個小例子:你是錯的,我是對的。
前幾天去汕大做公益,分組輔導學生如何更好地面對職場的新挑戰。結果穿著休閒裝的我,被西裝筆挺的同仁取笑了一番:你下次再隨便就不讓你來啦!朋友,活動的地點在哪裡?校園內的休閒餐吧呀。活動的形式呢?休閒輕鬆的座談形式嘛。要我看,輕鬆的便裝,才是與該次活動的環境和組織形式最相匹配的著裝,你不覺得你那一身黑色的正裝,會多多少少給學生們造成無形的心裡壓力嗎?有膽哥們你天天穿著西裝、打著領帶與老婆上床給我們試試看,這樣就表示你很職業是嗎?剛才所講的,是日常生活中又一個自我的小例子。思維邏輯還是:我是對的,你是錯的!
二、職業規劃不是一項簡單的模仿
潘石屹出生在西北農村最貧窮的地方,家裡又是村子裡最貧窮的一戶人家。小的時候,他想做醫生,因為做醫生能夠解除病人的痛苦。當時在村子裡醫生是最受尊重的,天天揹著個藥箱,挨門逐戶地轉,所有的人都殺了最後的老母雞請他吃。那時候老潘還想過,如果做不成醫生,那就做電工。他們村子裡那時候剛剛裝上電燈,這個東西多神奇呀,一拉線燈就突然亮了。當時他認為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除了醫生就是電工。有了這種想法,老潘在小夥伴中間,就已經算是很有理想的人了。上了中學,老潘的理想又變了。那時他經常被飢餓折磨,看到食堂裡的饅頭和發糕,他的理想變成,長大後當一名廚師,因為廚師能吃飽飯。再後來……
上面的描述,其實應該是老潘職業規劃的萌芽,裡頭夾雜著一些人生的設計。到了大學畢業時,連老潘本人做夢都沒想到自己今後會成為一個成功的房地產開發商。之所以引用潘石屹的例子,我想表達的意思其實是,每個人的成長經歷不同,背景不同,所走的路不同,人生軌跡當然就難以雷同。
前段時間,我問過親戚家的一位小朋友:長大之後想幹什麼。給出的答案是,長大之後當藝人。顯然,這是“中國好聲音”與“我是歌手”等電視節目看多了。
職業規劃不是一項簡單的模仿。人行走於世間,應有靈魂相伴,否則就是行屍走肉。除了物質追求,我們確實應有精神層面的追求,有愛,有信仰,所謂敬天愛人。當理想照進現實,我們不妨學一學老潘,做個務實的理想主義者。
幸福不一定是什麼,但它一定是可以與人分享的。
《既要成功也要成仁》讀後感2:
潘石屹<<既要成功,也要成仁>>真的當我讀完此書內心真的感到了很大變化,確實是人的喜怒哀樂,悲恨情仇,能夠拿得起,放得下,看得開,是何等境界與胸懷,尤其人對物質需求與精神需求的理解,真是人生大境界。
作為一個企業家,會做事,會做人,會感恩,愛自己的企業,之所以成功,必然有其道理。尤其作為孩子的教育,更有自己獨到的教育方式,也給我們帶來了榜樣的力量。
支援你, 潘石屹!
九年級語文課文棗兒同步訓練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