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成語故事教學反思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6日
第十冊語文第八課的內容是成語故事三則.內容《自相矛盾》、《濫竽充數》和《畫龍點睛》。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望大家喜歡。
範文一
今天上課後,與同年級教師交流怎樣上好《成語故事》?
最近,我已經上了三節成語故事課,從學生的反應程度看,比較喜歡。有些學生對於成語相當有興趣。今天聽課老師說,有兩名同學在你講某個故事的時候,他都迫不及待地去看另一個故事了。
當然這樣的資訊從一個側面說,我講得不夠吸引人,還有就是學生的聽講習慣還沒有養成。由此看,教師仍舊需要改變教學方式。我想,進行《成語故事》教學,不僅是為了讓學生記住幾個成語,理解它們的意思,更重要的是通過教學,能夠培養學生積累成語的興趣,熱愛閱讀,從而拓寬學習語文的渠道。
然而,怎樣進行教學才能夠達到這一目標呢?在進行教學的時候,教師應該站在什麼角度上進行備課?必須備到什麼樣的程度?
對於我來說,很多成語故事也是第一次閱讀。雖然其中的人物並不太陌生,但是也並不熟悉。可以說,這對於我來講也是一個挑戰。但是,我很喜歡這個挑戰。因此,我每天都要讀上十幾個成語故事,並且要把裡面的許多生僻字查個清楚,對於裡面提到的人物,也要查一查他們的歷史。這樣的備課是多麼有趣呀,我與學生共同成長呢?
不過,作為教師必須更加明確你的目的是什麼?你想給學生什麼?學生會通過你的教學學到些什麼?只有這樣去想的時候,我們才能站在學生的立場上考慮他們的學習。在我與同級部教師交流的時候,我們再次理清了成語故事教學的思路。
首先,教學要有輕重,不能平均用力。也就是說要有精講略講。
其次,必須讓學生把每一個成語讀熟。
再次,課堂上必須有應用,或造句,或填詞。
最後,要有練寫,要讓學生們落實在筆頭上。
下週的成語故事教學就將圍繞這個思路進行。在嘗試後,如果有感覺不舒服的地方,仍需立即調整。如果你是班中的學生,可以談一談自己的感受,我會進行思考的。如果您是班中的學生家長也可以與學生為此展開交流,將您的觀點告知我,我會慎重考慮的。如果您是外校的一名教師,也請您談一談自己的觀點,我們可以為此展開交流。
範文二
第十冊語文第八課的內容是成語故事三則.內容《自相矛盾》、《濫竽充數》和《畫龍點睛》。前兩則故事的寓言性很強。故事中人物的真實性顯然是不可考的。他們的代號是“有個楚國人”和一個只留其姓的南郭先生。但是故事中反映出來的人性問題是古今中外都普遍存在的。一個是為了達到自己的利益而不顧誠信自吹自擂,結果導致失信,讓人失笑的結果;一個是為了生計或者說也是個人利益,魚目混珠,最終無法繼續偽裝而灰溜溜逃走的故事。故事的情節已經簡化到了只剩梗概,寥寥數語中塑造的人物形象雖不豐滿但是有發人反思的力量。在準備這節課的時候,
我在想故事中的道理只需略略點撥便可呼之欲出。那麼課堂上怎麼讓這四十分鐘更有價值,更有聽頭,收穫更多呢?
考慮再三,還是決定從人物入手。故事中的人物非常簡單,只是一個代表某種意義符號。但是書中古人的缺點和所犯錯誤卻是今天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重複的。那麼深入人物的內心,去思其所思,想其所想,在孩子的頭腦中塑造出真實豐滿的人物形象,貼近人物形象,由人推己,不是更有說服力嗎?於是課堂以敘事和議論的形式展開了教學。
以《濫竽充數》為例簡單記錄一下課堂經過。
揭題後,先認識“竽”字,看字型,觀插圖,認識了這種古代樂器。接著解釋“濫”字,再舉例子幫助理解“充數”的意思。題目的意思弄懂後引導學生針對題目提出幾個常規性的問題,比如;誰濫竽充數?為什麼要濫竽充數。結果怎樣?我們能從文章中得到什麼啟發?等等。這些問題並不難,因此由學生自己讀文解決。每個問題得到初步解決後連起來講了講這個故事。接著繼續進行集體交流討論,目的是引導學生用“今人”的眼光去解讀,研究文中的人和事。
如在討論南郭先生為什麼要冒充會吹竽的人時,大家的思維已經開始活躍了。用今天人選擇職業時的想 法結合文章中的相關詞句來揣測,我們討論的結果是:1、這個工作比較輕鬆還挺體面的,可能俸祿也比較高,因為“齊宣王喜歡聽吹竽”;2、南郭先生經過長時間考察和慎重的考慮認為的確有機可乘,因為“他總是叫許多人一起吹”,人多不易被發現,他還是有一定的小聰明的;3、此外他還善於偽裝。
“每當演奏時,他就鼓著腮幫,按著竽眼兒,裝出會吹的樣子”,這是他細心觀察和成功模仿的結果。4、他也要養家餬口,可是可能沒有什麼別的本事,而他又怕吃苦,所以想去冒個險。
接著,我讓同學們想象一下,這個南郭先生第一次偽裝時的情景。有的說:“他也很緊張,怕被發現。但是要故作鎮定,避免穿幫。”有的說:“他不會很緊張,因為他已經從混進來的過程中發現那個齊宣王肯定不會識破他,周圍的人也不會多管閒事,說不定還有跟他一樣濫竽充數的人呢。”不管怎麼說,第一次南郭先生確實成功了,得到了俸祿。這一環節的設計,實際上是要學生了解人們在犯這樣的錯誤時候存在的僥倖心理。以及當錯誤沒被發現時的沾沾自喜,自以為是的想法。這是人之常情,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反應的。這個討論的結果正是我想要的——讓學生由文中人物聯想到自己,檢討自己。接著我們繼續想象南郭先生拿到俸祿後的得意樣子。讓學生把剛才討論得到的想法變成語言說出來,進行說話訓練。“他怎麼想,怎麼做,有什麼決定。”注意表達的邏輯,把前因後果有條理的說出來。這個說話訓練其實也是對故事的上半部分的一個小結。
緊跟學生的發言我用這樣一段話來過渡教學環節:“確實,在今天的社會中有不少人善於偽裝,也會耍小聰明,取得了一定的利益。但是這樣不誠信的行為能永遠裝下去嗎?”故事繼續發展,我們的討論也在繼續。齊宣王死了,他的兒子即位了,當南郭先生聽說這個新王喜歡一個個聽吹竽時會是什麼樣子呢。學生繼續走進人物的內心,以角色表演的形式,替文中南郭表達了緊張,煩躁,害怕,如熱鍋上螞蟻的樣子。這一環節的設計也是為了讓學生更深刻認識人物的錯誤。再其他同學對文中人物說一句精闢的話來幫助南鍋先生認識錯誤,改正錯誤。這時候如“騙的了一時,騙不了一世。”“真才實學才能受益終生。”“知錯就改,為時不晚”等精彩話語很自然的出現在學生的語言中了。這樣語言訓練和思想教育這兩個教學目標基本達成。課堂輕鬆幽默,學生議的熱烈,說的精彩。感覺非常好。作業是續寫這個故事,要求從人物的性格,思想的可能性,推測故事的不同發展結果。
與文中人物的充滿人情味的進行對話,使課堂變的很鮮活,人物形象不在是一個符號,而成了身邊的人,或者就是自己。這樣的語言訓練發自內心。這樣的思想教育就更能打動孩子的心吧。
範文三
過去,在校本成語故事課的教學過程中,有兩個問題一直困惑著我。一個是一節課學兩個成語故事,時間總是不太夠用,有時只能完成一個故事的教學任務。再一個問題是我每次講完故事,就讓學生說出喻義。學生往往亂說,因為他們對故事的理解還不到位,我就讓他們再複述故事,如果學生還說不準,我怕時間不夠用就給出現成答案。讓學生硬把答案記住。
為解決這兩個問題,我在教法上不斷探究,終於尋找到了較好的教學方法。
過去我是讓學生全文複述故事或全文表演故事,這樣耽誤了好多時間。現在,我只挑能揭示成語原意和喻義的重點部分讓學上覆述或表演,再設計關鍵性的問題讓學生展開討論交流。這樣,學生就能很容易地說出來成語的原意和喻義,真是水到渠成,又節省了時間,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如成語故事《焦頭爛額》和《曲突徙薪》來自於同一個故事,這人故事較長,要是一遍遍去複述全文,時間肯定不夠用。我仔細分析,發現故事當中客人對主人提建議的那段話,就是“曲突徙薪”的原意,賓客說的話就是故事中蘊藏的道理。我就把這兩段作為重點,讓學生複述,並畫圖加以演示,使學生自然而然地歸納出了“曲突徙薪”的原意和比喻義。而後我又通過設計問題:那些救火的人被燒得怎樣?他們的處境如何?引出了焦頭爛額這個成語的願意和比喻義。最後又讓學生用這兩個成語進行說話練習。由於問題設計精當,不拖泥帶水,只用了半節課時間便完成了這兩個成語的教學任務。
後半節課,我採用了猜畫謎的方法匯入到“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這一成語的教學之中,由於方法新穎,學生感到新鮮有趣,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我趁機讓他們分組表演,把鷸和蚌爭鬥的場面再現出來,並讓學生說出誰贏誰輸,而引出雙方爭持不下,結果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從中得利的道理,自然而然地說出了這個成語的喻義。並通過聯絡例項讓學生加深了理解,並能夠學以致用。
這次縣教研室老師來聽課,我輕鬆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在讓學生明白了道理的同時,知道了成語的來源,瞭解了喻義,學會了使用,達到了教學目標的要求。受到了聽課老師的好評。
語文成語故事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