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於童年的競爭很少有贏家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9日

  一直以來,我們的習慣是崇尚競爭,猶如崇尚美德一樣;而且很多人認為競爭意識要從小培養,如同美德需要從小培養一樣。這實際上是一個認識誤區。這一誤區的出現有兩方面主要原因,一是過分高估了“競爭”的正面意義,二是沒明白童年的主要任務是什麼。

  人生並非完全不需要競爭,我們不否認競爭給人們帶來的成就感,能推動社會進步。但競爭一定要守住兩個度,一個是心理程度,一個是年齡向度。前者說的是“適度”的競爭是好的,不要“失度”;後者說的是並非任何年齡的人都適宜參加競爭,老人和孩子的生活中就不該有競爭。因為他們是弱勢人群,體內能量本身就很少,競爭消耗能量,於老人來說會加速枯萎,於孩子來說會影響其正常成長。

  老人競爭一直不是一個普遍的社會問題,兒童競爭卻愈演愈烈。希望孩子未來有出息,能在社會競爭中勝出,這個目標本身沒錯,就像少年懷有理想從來沒有錯一樣。但如果認為孩子的競爭意識要從小培養,在孩子年幼時就推動他參與競爭,這就錯了。

  童年是一個非常獨特的年齡段,有自己獨特的任務。小孩成長為一個成年人的正常過程,是一個由“小動物”向“人”進化的歷程,即“自然人”向“社會人”過度的歷史。初生嬰兒和一頭剛出生的小牛犢一樣無知,體力上比小牛犢更柔弱,從童年走向成年的時間也比小牛要長得多。

  這是大自然的精心安排,它要為每一種有巨大潛能的生命,留出足夠的積蓄能量的時間。就像麥苗從小綠芽過度到麥穗碩壯必須需要時間和陽光雨露一樣,其間有較為漫長的歲月,以及嚴格的、不可愈越的順序。

  童年的任務不是向外延展,而是向內積累。一個人內在力量強大,才能很好地把控自己,未來才有可能處理好自己和世界的關係,在人生事務中獲得主動權——這才是培養競爭力的正常順序和邏輯。

  成年人的責任則是不打擾孩子的自我發展,有條件的情況下給孩子一些助推力——即我們常說的要給孩子良好的啟蒙教育,呵護好兒童的好奇心,發展孩子的自由意志,讓孩子有幸福感——這些教育學上恆定的真理,正是發掘兒童內在潛力、成全他未來競爭力的最簡單最重要的手段。

  可惜的是,現在,很多人看不到這些簡單教育要素中深藏的力量,卻更願意把精力花在一些眼前的競爭事務上。其理由是,社會需要競爭,應該從小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不能不說,這看似長遠的想法,實際上是短見。

  有這樣心理的家長,往往自己的攀比心比較重,喜歡給孩子灌輸一些弱肉強食的道理,喜歡計較一些可量化的外部得失,如會背的唐詩比別人多幾首,是否上了重點校,成績排名如何,獲得了多少種證書……等等,不僅引導孩子和他人比,更推動孩子和自己較勁,較少關心孩子內在的感受。表面看來這些家長站得高,其實不過是尿得稍遠而已。

  當孩子的注意力被轉移到各種“比”的事情上,自我成長就力量開始分散,而競爭帶來的焦慮感又會更多地消耗孩子的精力……內心變得越來越羸弱。

  我曾收到這樣一封信,寫信的是一個二年級小學生的家長,信是這樣寫的:昨天,我兒子放學回家,晚上做作業時還好好的,一會兒拿出了一張試卷就開始掉眼淚,我以為沒考好,瞄了一眼分數,是99分,我問是怎麼回事?他就問:“媽媽,我數學一考就是100分,語文考試怎麼老考不了100分呢?”,說著就開始哭了。

  我用您的方法告訴他,你自己把試卷訂正完,如果全對了,還是100分。可他含著眼淚說,可是在老師那裡不是100分,老師今天讓我們反省為什麼沒得100分。我告訴兒子,沒得100分沒關係,重要的是學過的東西有沒有掌握。孩子點頭好象明白了,但做作業時還是傷心,情緒不高,注意力也不能集中在作業上,顯得心不在焉。我想請教尹老師,如何才能引導孩子面對考試有個好的心態?

  雖然信件只是孤立地陳述了一個生活小片斷,但可以肯定的是,這絕不是一個孤立事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個才上二年級的小男孩為了一分之差而流淚,背後要多少相關事件才會孵化出這個結果呢?老師要孩子“反省為什麼沒得100分”,這真是瘋了,家長又在多大程度上推波助瀾了呢?

  雖然這封信中家長開導孩子的話說得不錯,但從孩子的反應可以看出,他並不相信家長的話。孩子像雷達一樣,能準確感覺父母的態度。如果父母只是為了開導孩子說些言不由衷的話,孩子是會聽出來的,他不但不相信,反而會更難過。沿著這樣的心理軌跡一直走下去,十年、二十年後,這個小男孩會是個有競爭力的人嗎?

  我們常用“格局”來評判一個人的發展潛力。有的人你會感覺他身上有巨集大氣場,體內蘊蓄著蓬勃的能量,在困難面前無所畏懼,我們會說他“格局大”。有的人則心胸狹隘,或有小聰明小心眼小鑽營,凡事很用心卻很無力,內涵讓人一眼望到底,我們會判斷他“格局小”。

  我認識一位年輕人,他的微博大約只發兩類內容,不是勵志就是抱怨和罵人,情緒總在兩極上惴惴不安。他的父母都是當年經過艱苦奮鬥,從農村走出來的,在事業上小有成就。年輕人遺傳了父母的智商,小時候很聰明,父母對其寄予厚望,一直不停地給他勵志,要他處處勝出,孩子達不到,父母就不停地失望,不停地對他訓誡……

  現在孩子成年了,對自己不滿意,總想做出個樣子給父母看,又力不從心,集合不起體內的能量,只能在勵志和咒罵中糾結著過日子。如果童年的生活總處於斤斤計較中,大格局從何而來呢?

  不能不說,現在的童年生態環境太差了,成人把自己的焦慮過多地轉嫁到孩子身上,即使有“拼爹”這一說,壓力實際上最終都落在孩子身上,太多的孩子過早地被賦予競爭的責任,揹負了攀比的重擔。

  我曾收到一封這樣的家長來信,說他為了給孩子擇到一個市級重點幼兒園,傾盡全力,想了很多辦法,找了一些關係;同時,因為幼兒園要用考試選拔孩子,為了在選拔中能有好的表現,家長早就做了準備,教孩子學了不少東西。但最後卻沒能被這家幼兒園錄取,只好選了一個普通幼兒園。

  得知這一訊息後,年僅三歲的孩子居然嚎啕大哭,並在接下來的日子,只要一提上幼兒園,就傷心不已,對於上普通幼兒園非常排斥。眼看著入園的時間快到了,孩子表現得還是很抗拒,家長給我寫信要諮詢的是,怎麼給孩子做思想工作才能讓孩子愉快入園呢?

  我無法給出答案,因為“給孩子做思想工作”是在頭痛醫腳。孩子們在不適宜競爭的年齡,被捲入無節制的競爭中;在尚不具備抗挫折的年齡,被成年人搞得心理失衡,這怎麼能用一番說教解決呢。就像不可能通過說動聽的話讓一個飢餓的人不再需要食物,我們也不可能通過給孩子做思想工作,解決他正常生命秩序被擾亂的困惑。

  讓幼小的孩子去競爭,不是給孩子助力,只是給他使絆子。在競爭焦慮氛圍下成長,並被迫進入競爭軌道的孩子,更容易出現無力感、自卑感和心理失衡——。

  早早地把孩子推入競爭的洪流,除了上面提及的削弱孩子內在的力量,讓他變得羸弱無力,還有以下幾方面損害。

  第一種損害是會破壞孩子的合作能力。

  我們知道,一個人的合作能力正是他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合作能力的內涵是友善、誠實、寬容等,所以培養孩子的競爭力,首先要培養好品行,打下合作的基礎。可現在的情況是,當孩子開始上學時,他們對競爭的準備遠較對合作的準備充足。幾乎是從幼兒園開始,兒童的一切活動都是以競爭為目的,哪怕玩耍,最後也不是以快樂而是以得名次為目的。

  這種持續不斷的競爭訓練,使得孩子們很少有機會去學習合作,只是學會了比和爭,學會了防範。比如很多成績較好的學生甚至不願意給其他同學講一道題,生怕別人學會了,把自己比下去。更多的孩子在競爭中產生挫敗感,首先不滿意自己,產生自卑;然後不滿意他人,敵視他人。

  有位家長憂心忡忡地對我講了這樣一件事。他兒子所在班級的班主任每天給作業、考試、紀律等方面“表現好”的學生髮放小紅花,定期評比誰得小紅花多,多的人受表揚,少的人挨批評。老師還要把這些情況通過手機簡訊傳送給每個家長,這又大大地激起了大家的攀比心。

  而他的兒子總是得小紅花太少,弄得他在別的家長面前抬不起頭,就經常批評兒子。結果最近老師找他告狀,說他兒子居然偷同學的小紅花,還數次向老師打別的同學的小報告,尤其是得小紅花數比他多的同學,明顯嫉妒這些同學。

  英國教育家尼爾說過,“所有的獎品、分數和考試都會妨礙正常性格的發展。”社會心理學研究也證實,競爭是挫折的重要來源之一,痛苦和挫折常常引起敵意。所以,並不是這個孩子的品行出了問題,顯然孩子是被一步步逼到這裡的。

  教育家杜威提出,學校的首要職責應該是為兒童提供一個簡化的環境,以排除社會環境中醜陋現象對兒童的影響。我們當下的現實卻是,學校經常花樣翻新地製造著評比,並不考慮這些評比設計的合理性。例如有一所小學,分早中晚三次對孩子們進行評比,評比等級分為五級,從“最可愛的人”到“最不可愛的人”。想想看,一個孩子,很有可能從早上的“最不可愛的人”變成晚上“最可愛的人”,並且經常在各個級別間來來回回地變。

  孩子還是那個孩子,評價卻一會兒把他抬到天上,一會兒把他貶到地下。在這樣的評價中,孩子的內心能不亂嗎,他的道德能不被損壞嗎?有的孩子學會了表演,有的自我認知被搞亂,有的變得滿不在乎……如果孩子在童年時代沒有機會發展誠實、友善和寬容,成年後,如何能要求他具有合作的品行?沒有合作能力的人,競爭力又有幾何呢?

  第二種損壞是會培養出病態的奮鬥者。

  有些孩子確實能被訓練得很有“競爭意識”,從小表現出極度的爭強好勝,但它的副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這樣的孩子早早停止自然人的發育,小腳穿大鞋地努力讓自己適應各種社會標準。這種扭曲是以消滅天性為代價的,他被訓練得在生活的各種選項中,會不加思索地棄絕內在的願望,只以社會評價作為價值判斷。

  例如有位小學生,他為了不丟掉副班長的職務,每節課都坐得筆挺,蚊子落到胳膊上,都不肯去打一下,生怕給老師留下不好的印象,寧可讓蚊子叮一個大包。這個孩子可能會得到老師的賞識,但這種反天性的行為肯定會在生命中留下硬傷,病灶不一定在什麼地方暴露出來。

  社會心理學研究發現,“自我活動能力是有限的。努力自我控制的人——強迫自己吃胡蘿蔔而不是巧克力,或壓抑被禁止的思想——隨後在遇到無解的難題時,會更快放棄。有意的自我控制會耗盡我們有限的意志力儲備。”

  生活中我們會經常看到這樣的人,即使他們在某些時段獲得了世俗意義的成功,但緊崩崩的精神始終處於險象環生的境地。比如有些過度“吃苦耐勞”的人,他們甚至把“苦”和“勞”當作生命意義本身,把生活中任何一丁點享樂都看作罪過。

  也有不少“成功人士”,我們發現他並不快樂,總是活在焦慮和緊張中,甚至有些人自殺了;或者有些人最終放棄了曾經最看重的名利,心態歸零,生活方式發生巨大變化。生命似乎繞了遠道,才進入正途。

  社會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極端的功利主義者和一個妄想中的精神病人,其心理機能是一樣的,他們都無法和世界建立正常連線,以一種病態的方式存在著。競爭的後果往往不是打敗別人,而是擊倒自己。這和哲學家弗洛姆的觀點相映襯:懶惰與過度的勤奮並不對立,它們是人的全面功能受到干擾的兩種症狀。

  在神經病患者中,我們常看到他的主要症狀是沒有工作能力;而在過度勤奮者身上,我們看到其主要症狀是缺乏輕鬆的享樂和休息的能力。過度勤奮不是懶惰的對立面,而是它的補充。它們都是人內在的和諧遭到破壞的一個後果。

  第三種副作用是可能損害身體健康。

  長久的、超過承受力的壓力首先會在情緒上積澱毒素,影響做事效率和品質。而情緒上的毒素太多了,又會影響到生理健康。兒童正處於生理和心理雙重發育當中,太大的精神壓力不僅影響到他們的心理,也會影響到生理髮育。

  已有研究發現,壓力或睡眠不足會影響兒童腦垂體生長激素的分泌,影響孩子身高,也有可能表現在機體其它方面,比如面板病。英國教育家尼爾有一個值得我們注意的發現,“我從未在一個快樂少年的臉上發現過暗瘡。”哲學家弗洛姆也發現,我們的身體對幸福與不幸福的反應,統統比我們的意識對它的感受更明顯。身體比心理更不易受矇騙。這和中國傳統醫學講的“七情”對五臟六腑的理論也是吻合的。

  事實上現在很多人已察覺到社會競爭心理對孩子的傷害,希望還孩子一個童年,希望孩子愉快輕鬆地成長。但不少人只能在孩子尚小,尤其還沒上學時會這樣想。一但孩子上了學,面對學校各種各樣的獎勵及排名,尤其是老師經常通過手機簡訊群發給家長們的資訊——幾乎都是各種評價的通報——很多人開始無法淡定了,不知不覺地提高了對孩子的要求,開始一邊抱怨孩子壓力太大,一邊配合學校給孩子施壓。

  理由是,現在教育就這樣,不能不競爭,我們也沒辦法。有的人甚至搬出精子和卵子結合也是競爭的結果這樣一個理論,來證明人類的競爭必須是從頭開始的。

  沒錯,生命的誕生固然是一場競爭的結果,一個精子為什麼可以戰勝幾億個精子捷足先登,並不是因為它有競爭意識,而是因為它強悍,它不需要在意別的小蝌蚪遊得是否比它快,它只管自己盡情遊,就成了贏家。一個人想要在江湖上立足,必須先遠離江湖,躲進深山,無打擾地修煉,練好內功,才有笑傲江湖的本錢。培養競爭力的奧祕正在這裡。

  所以,不要抱怨大環境,先解決小環境的問題,小環境好了,大環境自然就好了。解除競爭壓力,制度當然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還要靠意識來解決。成人自己要反思競爭的尺度和意義,成人淡定了,孩子才能淡定。

  我認識一位電視臺編導,她的兒子正上小學四年級。有一天她給我打電話,說她兒子今天放學回家告訴她,學校舉辦了奧數選拔賽,所有同學都參加,卷子上的題好難。她問兒子會做幾道題,孩子輕鬆調皮地回答:“一道都不會。”這句話不但沒讓她生氣,反而隱隱地感到一種欣慰。

  她說,以前自己太計較孩子的考試成績以及在學校的其它排名,這讓她和孩子都感覺很累。她也一度簡單地把這種困擾歸咎於社會競爭、學校和老師。後來她慢慢意識到自己這種受害者心理很是可笑,其實主要是自己的焦慮和虛榮心作怪。放下這些,孩子還是那個孩子,學校還是那個學校,許多問題都迎刃而解了。

  以前孩子考試不好的話根本不敢跟家長說,現在卻能用如此坦然的口氣告訴她“一道都不會”,她形容她當時的感覺,不亞於聽到孩子說“全都會做”。

  亞當·斯密說過,人生中的不幸與失調的主要原因,是人們過度高估各種處境間的差別。貪心過度高估貧窮與富裕之間的差別,野心過度高估私人職位與公共職位間的差別,虛榮心過度高估默默無聞與聲名遠播間的差別……沒錯,有一些境狀也許比其它境狀更值得我們偏愛,但沒有什麼境狀值得人們用太過激烈的方式去追求。

  如果不是出於審慎的態度,不顧及正義法則,一個執意改變境狀的人,等於是在玩所有危險遊戲中最沒有勝算的那種,並且把全部家當都押在幾乎不可能贏的賭局上。

  生活中最大的敵人不是任何具體的對手,是“虛榮”和“恐懼”。在本已險象環生的人生中,虛榮是一種自殘行為。可以說,哪裡有虛榮,哪裡就有自我傷害。有些人命運不濟,與其說是運氣差,不如說是虛榮作梗。放下虛榮,就能減少消耗,節約生命成本;克服恐懼,就會降低貪婪,享受生活之從容。“不作於世上,自無冰炭到胸中”。

  當下乃至未來,人們比拼的不是“競爭意識”,而是來自更高層面上的價值判斷、創新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克服困難的勇氣等。這正是俗話所說的打鐵還需自身硬。面對一個弱小而又有無限潛力的孩子,與其著力培養其“競爭意識”,不如專心培養他的良好品格。每一種好品格都可以催化出面對世界、面對困難的能力和勇氣,好品格本身就是競爭力。

  設想一個孩子體質好,心理健康,有求知慾,開朗友善,自信平和,那麼即使他從未聽說過“競爭”這回事,在未來的人生中,有什麼樣的競爭會打敗他呢?

  著名企業家,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可謂典型的“成功”人士,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他曾經歷種種挫敗,卻一直堅持,取得了令人側目的成就。他說,“一流高手眼睛裡面沒有對手,所以我經常說我沒有對手,原因是我心中沒有對手。心中有敵,天下皆為你敵人;心中無敵,無敵於天下。”這句話道出了他的成功祕訣。

  放下競爭意識,才是拿起競爭能力。這正是老子說的“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也就是本文要表達的“兒時不競爭,長大才勝出”。

  以上就是網帶給大家不一樣的精彩。想要了解更多精彩的朋友可以持續關注網,我們將會為你奉上最全最新鮮的內容哦! ,因你而精彩。

中考勵志文章
使人勵志的正能量文章
相關知識
始於童年的競爭很少有贏家
關於童年的優美段落有哪些
關於童年的隨筆
小學生自創關於童年的現代詩
關於童年的現代詩朗誦稿範文
關於童年的優秀小學作文
關於童年的優美句子
關於童年的格言
關於童年的抒情散文欣賞
關於童年的英語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