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人勵志的正能量文章
每一篇使人勵志的文章都是非常正能量的,都很值得一讀,那麼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必須努力,必須堅持
這兩天,或許是受到朋友圈裡 “春雨醫生”創始人張銳離世的訊息所影響。竟然對成功的企業家的功成名就之路充滿了興趣。我在知乎、百度上搜索那些成功企業家的履歷,發現,這些成功人士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的成功路都走的並不容易。都是在質疑和攻擊中成長。
在企業裡待的越久我就越能深刻意識到,任何一項能夠堪稱為事業的,都不會是坦途,都是在攻擊、質疑甚至嘲笑聲中堅持下來。
其實,每一個人都在遭遇挫折的時候能看到自己的不容易,因為自己的人生自己體會的最深刻,我們常常會羨慕他人,為什麼別人賺錢那麼容易,為什麼別人能夠活的那麼輕鬆,然而我們只看到了他們的成果,卻沒有看到背後所有的付出。其實讓我體會最深刻的是運煤司機的生活。在入行之前,我一直覺得司機嘛,聽說一個月的工資好高的,都要趕上我三個月的工資了。
可是在這裡工作以後,接觸過上萬名運煤車司機,我才發現,司機這個職業真的可以用“每天都在刀尖上生活”來形容,看到他們的無可奈何,看到種種周遭,才深刻體會了他們脊背上的沉重,他們明明知道這些危險,這些周遭,但是他們卻必須堅持。這就是生活啊,得堅持活下去。
運煤司機的艱難生活只是社會這個大生態鏈的一部分對映。我們看不到的還有很多,事實上,真的是沒有誰的人生是容易的。我們明明知道不容易還必須努力向前。因為,我們總要經過日積月累的壓力才能去靠近自己想要的生活。而如果,在這些年輕的日子裡,我們輕易放過自己,逃避當下的困難和堅持,那麼我們終究會離自己想要的生活越來越遠。
雖然生活不易,人生不易但是依然要努力的把它過的精彩一些,這不是雞湯,不是站著說話不腰疼,而是為了有機會靠近我們想要的人生,必須努力,必須堅持。
:只要堅持下去
人在職場,不免有些失意、坎坷和挫折,或者有些與自己的目標不一致的地方,如何面對它,如何理解它,如何應對它,這是職場人非常重要的心理問題。
有人活得很開心快樂,有人心事重重。事實上,任何事物都有兩方面,“塞翁失馬”、“樂極生悲”都是對是福是禍的客觀描述。有的人丟了官,掉了職,卻笑道:“無官一身輕,大不了從頭學起,做一些有價值的東西!”事實上,他會成為職場上舉足輕重和受人尊敬的人;有的人,沒有爭到理想的位置,從此精神萎靡不振,情緒一落千丈,從而默默無聞。這就是心情和心理的作用。
往往人們的憂患只是一種不正常的心理反映。從前有個愛操心的老婆婆,她的大兒子賣傘,小兒子晒鹽,於是晴天老太太就為大兒子發愁,雨天就為小兒子發愁,所以每天都高興不起來。
美國已故總統羅斯福當總統之前他的家曾被盜,丟了很多財物。他妙趣橫生的說有 “三好”:第一,偷了東西沒有傷人,是一好;第二,偷了部分東西,沒有偷全部東西,是二好;第三,他當小偷,不是我當小偷,這是更大的好。說明他遇到倒黴事時仍能樂觀對待。他年幼時患小兒麻痺症,多數人會悲觀失望甚至於萎靡不振,而他照樣奮發向上,最後以病殘之軀被選登上了總統寶座。
俄國作家契訶夫曾風趣幽默地說:“要是火柴在你的衣袋裡燃燒起來,那你應當高興,多虧你的口袋不是火藥庫。要是你的手指紮了一根刺,那你應當高興,多虧這根刺不是紮在眼睛裡。要是你的妻子對你變了心,那你應當高興,多虧她背叛的是你,而不是你的國家。依此類推,照我的勸告去做,你的生活就會減去許多煩惱。”
所以一個人無論一時的碰到何等突如其來的橫禍,都應當坦然面對,樂觀向上,採取積極的人生態度。
笑對人生是一種心理健康與成熟的表現,經歷過風雨的人知道如何躲避,經歷過風浪的人知道如何去搏擊,挫折和失敗是一處經歷,是經驗的積累,是走向成功的資本。心理學家認為,人的最大悲哀是攀比,有了這種心情,心靈深處就會變得扭曲,思維就易變得狹隘、閉塞,走進死衚衕。
英國科學家法拉第,他年輕時體弱多病,常頭痛、失眠,吃什麼藥都不奏效,有位名醫對他說:《一個丑角進城,勝過一打醫生》,他如獲至寶。此後他常去觀看喜劇和滑稽表演,盡心大笑,最後活到98歲。
105歲的留美博士宮杜若古醫學教授去年曾自信的對記者說:“我教書很優秀,望應聘大學教授和娶一位50來歲的醫生妻子。”說明他對生活充滿著樂觀和熱愛。學會知足和找樂,讓自己多一點快樂,少一些苦惱,何樂不為?
笑對人生關鍵是對人生的態度,人為什麼而活著,為了臉面?為別人的眼睛和嘴巴?為了在別人面前顯示自己的榮耀?人活著最主要的是人生的價值,一個人在社會上的生存價值,這種價值不在於他的官有多大,不在於他的錢多少,重要的是在於他在某領域上的獨特技能和技巧。
一位65歲的上校退役後身無分文,當他拿到第一筆105美元救濟金時,儘管很沮喪,但不願向命運低頭。他想到自己有一份炸雞祕方,可以賣給餐館。整整兩年,他被拒絕了1009次之後,終於聽到了第一聲“同意”。這個執著的老人叫桑德斯上校,就是肯德基的創始人-—桑德斯上校。上校如此執著,就是因為他的身上擁有“能力法則”的東西,做任何事時,都吸取教訓,找出下次做得更好的辦法。
笑對人生,不僅在於一種態度,還在於時間和一種堅持,只要能堅持下去,歡笑與快樂屬於你的!
:你在哪一層次
作者:周國平中國當代著名學者、散文家、哲學家
在哲學和宗教中,靈和肉的關係是一個根本問題。
我們有一個肉體,有一個身體,這個身體是必須要生存的,為了生存,我們就要去掙錢,要到這個社會上去活動。這構成了我們的肉體生活、外在生活,當然這一部分生活很重要,是一切生活的前提。但是,我們的生活還有另一個部分,就是內在的生活,靈魂的生活。問題就在於,二者的位置怎麼擺。
對於幸福問題,西方哲學史上有兩派觀點。一派叫做快樂主義,伊壁鳩魯開創的一派,一直到英國的經驗論者,像約翰·穆勒、邊沁,他們是快樂主義流派,認為幸福就是快樂。另一個流派叫做完善主義、完善論,或者叫自我實現論,認為幸福在於自我實現,在於人格上的完善。
但是,這兩派在有一點上是共同的,就是認為精神的快樂要遠遠超過肉體的快樂,這個高層次的快樂是幸福的源泉和主要因素。
在西方哲學史上,找不到一個哲學家,他主張幸福就是純粹的肉體快樂,這種幸福觀不存在。
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他是快樂主義的祖師爺,他所提倡的快樂是肉體的無痛苦和靈魂的無紛擾。什麼意思呢?肉體不痛苦就是快樂,實際上你身體的這個要求是很低的,你不要有更高的要求,那樣會對靈魂造成紛擾,會破壞靈魂的快樂。
快樂主義哲學家、英國經驗論者約翰·穆勒,他對這個問題講得最清楚,他說幸福、快樂是有層次的,有質的不同,有的是比較低階的快樂,有的是比較高階的快樂,但是一個人只有同時享受過兩種快樂,有了比較才會知道。
一個人如果沉溺在肉體的快樂中,從來沒有品嚐過靈魂的快樂,他就永遠不會知道靈魂的快樂是一種多麼強烈而美好的快樂。
他有一句名言,他說,不滿足的人比滿足的豬快樂,不滿足的蘇格拉底比滿足的傻瓜快樂。
如果你是一頭滿足的豬,那你就永遠不會知道那種精神的快樂有多麼快樂。但是,實際上每一個人,從人性來說,他不會只是動物,他一定還有比動物更高的那一面。
所以我說,每個人心裡面都藏著一個不滿足的蘇格拉底。但是,有的人的不滿足的蘇格拉底,也就是他的精神層面沒有覺醒,所以他始終還不知道精神的快樂遠遠超過物質的快樂。
我們知道,美國有一個心理學家叫馬斯洛,他有一個著名的需要金字塔理論。
他說,人的需要是有層次之分的,像個金字塔一樣,底部是生物性的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和對安全的需要,中間是社會性的需要,包括交往的需要和受尊重的需要,頂端是精神性的需要,就是自我實現的需要。
在這樣一個結構中,如果較低層次的需要還沒有得到滿足,較高層次的需要就不會顯現出來。
比如說一個民工,他的生物性需要還不能滿足,吃不飽,在為生存而掙扎,所謂自我實現的需要就根本談不上,那太奢侈了。
一個還在為生存掙扎的人,你無權要求他有多麼高的精神追求。
不過,實際上有些人即使生存的需要都不能滿足,仍有很高的精神追求,比如凡高,還有別的一些生前沒有被社會承認的大藝術家,窮困潦倒,吃了上頓沒下頓的,但是他們就是喜歡精神的創造。
當然,這些人是天才,不能用這個標準去要求一般人。
對一般人來說,我們至少可以要求你低層次的需要得到滿足以後,高層次的需要會顯現出來,這一點表明了你的潛在的精神素質究竟怎樣。
可是,我們確實看到有一些人,他們那種低層次的需要、生存的需要、生理的需要已經大大地滿足了,但是高層次的需要、精神的需要始終沒有顯現出來,沉湎在低層次的需要中不能自拔,這就是素質問題了。
從這一點來說,人還是有素質的區別的。
當人的物質需要、生存需要得到基本滿足以後,精神性的需要是不是顯現出來,精神慾望是否覺醒,有沒有精神上的追求,這一點是對人的素質的檢驗。
勵志小短文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