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公開課教案設計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23日

  教案是教師的教學設計和設想,《愚公移山》這篇文章的教案應該如何編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愚公移山》的公開課教案設計,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愚公移山》教案設計一

  教學目標

  一、學習愚公移山精神,用頑強的艱苦奮鬥精神去戰勝困難。

  二、瞭解文言文表疑問的幾種句式;正確解釋下列詞語:加、亡、且、焉、諸、以。

  教學重點

  一、採用啟發式教學,運用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討論。

  二、從討論思想內容,帶動對詞語句子的深入研究,解決詞語句子的譯釋。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1.板書課題:愚公移山

  2.簡介《愚公移山》的體裁、出處和作者:《愚公移山》是一則長期在民間流傳的寓言,儲存在《列子·湯問》篇裡。《列子》相傳是戰國時期鄭國人列禦寇著。寓言是一種文學體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託在故事之中,情節比較簡單,篇幅較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二、指導預習。

  1.對照註釋閱讀全文,初步理解課文內容;畫出表疑問的句式。

  2.理清全文脈絡,思考以下問題:

  1什麼地方提出“移山”的問題?

  2什麼地方寫“移山”鬥爭?

  3什麼地方寫“移山”的結果?

  三、研習新課。

  1.教師朗讀全文。

  正音,將課文註釋中的有關拼音讀一遍。

  2.教師提問:課文題目是“愚公移山”,為什麼文章一開頭不落筆在愚公身上,而是先寫“太行、王屋二山”?

  要求學生先理解第1段的兩句話,明確:這兩句話寫了“山”的廣度、高度和所處位置,在明確句子的基礎上進一步回答提出的問題:文章一開頭寫兩座山的情況,實際上是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寫了存在的困難,為寫愚公作了鋪墊。

  3.學習第2段。教師啟發提問:愚公為什麼要發起移山呢?愚公召集的“家庭會議”開得怎麼樣?

  1引導學生學習“北山愚公者……聚室而謀曰”,重點學習“且”將、“懲”苦、“之”主謂之間助詞等詞的解釋。

  2分析“家庭會議”。

  ①愚公提出的“移山”目標代表了“北山”人的共同願望,首先就是“雜然相許”。

  ②愚公妻“獻疑”是:第一,出於對丈夫的關心學習“以君之力”句,重點掌握:“以”憑、“曾”並、“如……何?”把……怎麼樣?、“焉”哪裡;第二,提出“移山”的具體問題,完全是為了更好地完成“移山”任務。

  ③意見一致,立即行動。重點掌握:“諸”之於、“遂”於是,表示立即付之行動、“箕畚”用箕畚裝石。

  3教師發問:參加“移山”的一共有幾個人?啟發學生回答。學生可能回答“四個人”三夫加一“遺男”,把“愚公”漏掉了,說明:在“遂率子孫……”句的句首省略了主語,主語應該是“愚公”。

  4教師繼續發問:寫愚公及其子孫們移山,為什麼要穿插京城氏之孀妻弱子“跳往助之”的情節?

  啟發學生討論,教師歸納明確:一、“遺男”“跳往助之”,表示得到了鄰居的支援,連小孩都來了,說明移山是“北山”人的共同願望;二、從表達上看,增加了文章的生動性,避免了單調,“跳往助之”四字,把孩子欣欣然的神態寫出來了。這一段文字中,著重掌握:齔,動詞,換牙;始,才,說明路程之長;“反”同“返”

  5歸納第2段,回答預習時提出的問題。課文第2段一開頭的兩句話是故事的開端,提出了“移山”問題;第2段的最後三句話寫了“移山”勞動,這是與自然界的鬥爭。至於“移山”中的與人鬥爭,則要在下面第3段講到。

  四、佈置練習、思考。

  1.完成“朗讀·背誦”一、二。

  2.思考:課文寫了兩場論爭,一場是愚公與家人的論爭,一場是愚公與智叟的論爭,說說這兩場論爭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學生背誦課文第1、2段。

  二、研習新課。

  由檢查上課時佈置的思考題入手提問。

  1.提問:課文寫了兩場論爭,一場是愚公與家人的論爭,一場是愚公與智叟的論爭,比較這兩場論爭,說說有哪些不同?

  2.轉入讀講第3段,由兩個學生分角色朗讀,一位讀智叟的有關內容,一位讀愚公的有關內容。要求讀出語氣,讀出感情。

  3.討論,由學生充分發表意見,然後歸納:

  1“其妻獻疑”與“笑而止之”性質不同。愚公妻子,首先是同意“雜然相許”當然包括“其妻”,智叟卻首先是反對,他的“笑”是譏笑,特別是一個“止”字,它是“阻止”。智叟說話的語氣也很強硬,“甚矣,汝之不惠”這個倒裝句,充分表露了他的反對情緒。“甚矣”——“太過分了”,是脫口而出。

  2“其妻獻疑”與“笑而止之”的出發點根本不同。愚公的妻子出於對丈夫的關心,出於對完成移山任務的關心,重點是商討移山的具體問題,句子的著重點在“且焉置土石”回答時也著重在這一點。智叟則不同,他是譏笑,壓根兒反對。正因為這樣,所以他的說話存在著不切實際的故意誇張。“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還不能拔起山上的一根草,這與“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不同。

  3與家人的論爭氣氛熱烈和諧,與智叟的論爭是理直氣壯,針鋒相對——氣氛不同。反覆朗讀愚公的一席答話,要求讀出氣勢。而愚公與家人的論爭,實際上是一次“民主討論會”,統一思想之後立即付之行動。

  4這場論爭反映了什麼呢?討論,然後引導學生回答:反映了對待困難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智叟是逃避困難。愚公呢?他具有:①艱苦奮鬥精神;②長期艱苦奮鬥的思想準備;③發展變化的觀點。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4.提問:太行、王屋兩座山究竟是給誰搬走的?

  先理解、翻譯第4段,掌握難詞:厝、隴斷。討論,要求同學回答問題。

  然後明確:從表面上看,兩座山是由“誇娥氏二子”搬走的。但這僅僅是停留在問題的表面。實質上不是這麼回事。要求學生抓住:“命”→“感”→“懼”三個詞,“命”是誰“命”?主語是“帝”。“帝”為什麼“命”?“帝”是“感其誠”,“誠”是誠心,也就是愚公的精神,所以這個“誠”的內涵就是“愚公移山精神”。“帝”為什麼會“感”?是因為操蛇之神“告之”。操蛇之神為什麼“告”?因為“懼其不已”。特別是這個“懼其不已”,說明了愚公的精神的威力在於長期堅持不斷。所以根子在“其不已”上。由此可以得出:兩座山的搬走,根本原因是愚公移山的精神。這最後一段既是寫了事情的結果,同時也是著力寫了愚公精神的偉大。從寫作角度看,作者這樣處理顯得高明超脫,具有神話色彩,符合寓言文體的特點。

  5.提問:作者把歌頌的人物稱為“愚公”,把批判的人物稱為“智叟”,對此你有什麼看法?

  討論,然後明確:這兒的“愚”,沒有諷刺的意味,他看似“愚”,實則不愚,而是“大智”,就像社會上有些人說“雷鋒傻”,雷鋒在“智叟式”的人物眼裡是“傻”,實際上他是崇高偉大,愚公也是如此。這兒的“愚”不但沒有諷刺意味,還有“貶詞褒用”的作用,從“愚”字中透露出頑強、堅毅、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拼勁。至於“智叟”的“智”,那是所謂的“小聰明”,自以為“智”,實則是“愚”,他沒有克服困難的智慧,目光短淺,“智叟”的“智”有諷刺的意味,是“褒詞貶用”。

  6.總結歸納。

  提問:愚公移山精神是什麼呢?可歸納為:它就是克服困難的精神。

  要點有:1具有“挖山”的信心和勇氣;2具有堅持不懈、長期艱苦奮鬥的精神;3具有遠大的目光和發展變化的觀點。我們就是要學習愚公移山的精神。有人提出“移屋說”,意思是說愚公“移山”不合算,還是“移屋”合算。其實提出這個問題已經是一種詭辯,不合理的。我們知道寓言的設譬寄寓總是有其特定的範圍和特定的含意。《愚公移山》中的“困難”有它的不可迴避性。毛澤東同志曾引用這篇寓言作過類比,他在《愚公移山》一文中說:“現在也有兩座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國主義,一座叫做封建主義。”面對兩座大山怎麼辦?毛澤東號召“全國人民大眾一齊起來和我們一道挖這兩座山”,並不是“移屋”。試問中國人民要回避這兩座大山能搬到哪兒去呢?這是一樣的道理。“移屋”的問題連智叟也不提。

  三、課堂練習。

  1.說說下列句子中的“子”“孫”的含義是否一樣,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

  “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要求學生分析,然後回答:

  第一個“子”是愚公兒子,與第二個“子”意思相同;第三個“子”是愚公孫子的兒子,與第四個“子”意義相同;第五個“子”是愚公孫子的兒子的兒子;第六個“子”是愚公後代的總稱,直到現在,以至將來。其中的“孫”也跟“子”一樣加以類推。

  2.歸納疑問句。

  1設問: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不為,……。

  2反問:何苦而不平?

  3疑問:且焉置土石?

  3.注意古今詞義的區別,解釋帶點詞:

  1雖我之死即使

  2何苦而不平愁

  3河曲智叟亡以應無

  4而山不加增再增

  5無隴斷焉山岡高地

  四、課後練習。

愚公移山文言文翻譯及註釋
曹劌論戰歇後語的答案
相關知識
愚公移山公開課教案設計
在山的那邊公開課教案設計
一年級數學開學第一課教案設計
初中語文在山的那邊教案設計
高中美術備課教案設計素材圖
蘇教版四年級下冊語文複習課教案設計
去年的樹優質課教案設計_課文去年的樹優秀教案
爬山虎的腳教案設計
人教版五年級下冊語文複習課教案設計
細節描寫作文指導課教案設計_細節描寫指導指導課教案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