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載見原文及註釋
下面網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關於詩經載見的原文及註釋,歡迎大家閱讀與借鑑。
載見原文:
載見闢王,曰求厥章。龍旂陽陽,和鈴央央。鞗革有鶬,休有烈光。率見昭考,以孝以享。以介眉壽,永言保之,思皇多祜。烈文闢公,綏以多福,俾緝熙於純嘏。
載見註釋
⑴載:始。闢王:君王。
⑵曰:發語詞。章:法度。
⑶旂***qí***:畫有交龍的旗,旗竿頭系鈴。陽陽:鮮明。
⑷和:掛在車軾***扶手橫木***前的鈴。鈴:掛在旂上的鈴。央央:鈴聲和諧。
⑸鞗***tiáo***革:馬韁繩。有鶬***qiāng***:鶬鶬,金飾貌。
⑹休:美。
⑺昭考:此處指周武王。
⑻孝、享:均獻祭義。
⑼言:語助詞。
⑽思:發語詞。皇:天。祜***hù***:福。
⑾烈文:輝煌而有文德。
⑿俾:使。緝熙:光明。純嘏***gǔ***:大福。
載見譯文
諸侯開始朝見周王,
請求賜予法度典章。
龍旗展示鮮明圖案,
車上和鈴叮噹作響。
韁繩裝飾金光燦燦,
整個隊伍威武雄壯。
率領諸侯祭祀先王,
手持祭品虔誠奉享。
祈求賜我年壽綿綿,
神靈保佑地久天長,
皇天多福無邊無疆。
諸侯賢德大孚眾望,
安邦定國如意吉祥,
輔佐君王前程輝煌。
載見鑒賞
和《周頌·雝》相同,《周頌·載見》也是寫助祭的,只是祭祀物件和描寫重點有所不同。
《載見》的祭祀物件是武王,《毛詩序》謂“始見乎武王之廟也”,朱熹《詩集傳》亦云“昭考,武王也”,後世諸家於此無異辭。按周時廟制,太祖居中,左昭右穆,文王為穆,則武王為昭,故稱昭考。因此,“載見闢王”的闢王便是成王。“載”訓始,助祭諸侯的朝見則在成王即位之時。成王是由周公輔佐即位的,只是名義或形式上的君主,實權則掌握在攝政的周公之手,諸侯助祭的隆重儀式當亦是周公一手策劃安排,其用意自然是讓成王牢記先王遺訓,繼承並光大先王遺業。周公極盡攝政之職,時時注意對成王的規勸乃至管教,《尚書》中的一篇《無逸》便是明證。諸侯“曰求厥章”,恐怕年幼的成王也無法應付,只能由周公作出權威性的答覆。舊說《周禮》為周公所作,法度典章他當了然於胸。如此看來,《載見》的祭祀物件與《雝》不同,祭祀時的背景也大不一樣。《詩經傳說彙纂》所說“一以顯耆定之大烈彌光,一以彰萬國之歡心如一”的祭祀目的,便道出了成王新即位的時局特點與急務。
和《雝》所描寫的“肅肅”、“穆穆”的神態不同,《載見》重點在於描寫助祭諸侯來朝的隊伍,朱熹評之曰“賦”也。詩中“龍旂陽陽”四句,確實具有賦的鋪敘特點:鮮明的旗幟飄揚,鈴聲連續不斷響成一片,馬匹也裝飾得金碧輝煌,熱烈隆重的氣氛,浩大磅礴的氣勢,有聲有色;八方彙集,分明是對周王室權威的臣服與敬意。周頌中的許多祭祀詩,是隻求道出目的,不惜屢用套語,絲毫不考慮文學性的,而《載見》卻安排了極為生動的鋪敘,在一般說來枯燥乏味的頌詩中令人刮目相看。這也足以說明,在有助於實現政治目的的情況下,統治者不僅不排斥,而且會充分調動積極的文學手段。
詩的後半部分,奉獻祭品,祈求福佑,純屬祭祀詩的慣用套路,本無須贅辭,但其中“烈文闢公”一句頗值得注意。在詩的結尾用諸侯壓軸,這令人想起成王的新即位,而且是年幼的君王即位。古代歸根結蒂是人治社會;就臣子而言,先王駕馭得了他,他服先王,但未必即如服先王一般無二地服新主;就新主而言,也可能會一朝天子一朝臣。因此,在最高統治者更換之時,臣下的離心與疑慮往往是同時並存,且成為政局動盪的因素。詩中讚揚諸侯,委以輔佐重任,寄以厚望,便是打消諸侯的疑慮,防止其離心,達到穩定政局的目的。可見,《載見》始以諸侯,結以諸侯,助祭諸侯在詩中成了著墨最多的主人公,實在並非出於偶然。
詩經訪落的原文及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