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散文讀後感3篇
張愛玲散文讀後感1
讀了張愛玲的散文《天才夢》,看見了這樣的張愛玲。自稱是個古怪的女孩,從小被視為天才,除了發展她的天才外別無生存的目標。她三歲能背誦唐詩,七歲寫了第一部關於家庭悲劇的小說和第二部關於一個因失戀而自殺的女郎的小說,八歲開始寫類似烏托邦的小說,題名為快樂村。九歲時學習鋼琴,決定做個鋼琴家,在富麗堂皇的音樂廳裡演奏。
在她十六歲時,她媽媽從法國回來,發現女兒不會削蘋果,怕見客人,學不會織絨線,不會識路,一個住了兩年的房裡,問她電鈴在哪兒還茫然……,於是努力培養她做一個淑女:學習煮飯;用肥皂粉洗衣服;練習行走的姿勢;看人的眼色;照鏡子研究臉部神態……,然而兩年的培養計劃卻沉痛地宣告失敗。
在那個時代,女子就是該學會燒菜做飯,織衣補襪;該有優雅的舉止,得體的言辭。愛玲看起來是不符合當時對女子的要求了,所以她說自己:“總而言之,在現實的社會裡,我等於一個廢物”,儘管她說她還是會領略一部分的生活藝術:看七月巧雲,聽蘇格蘭兵***bagpipe,享受微風中的藤椅,吃鹽水花生,欣賞雨夜的霓虹燈……。
而今天的社會裡,我們現在的母親是不會象愛玲的媽媽那樣要求自己的女兒,他們順應時代,著力讓她們學文化,懂樂器,會書畫,能舞蹈,善交際等,把他們培養成魅力十足的美女加才女。可是孩子們仍舊讓他們失望,不思學習,不努力。樂器學得想砸樂器,各種補習,訓練讓她們喘不贏氣。能忍受的就順著母親的意圖或好或歹地發展著,成為人才或庸才,儘管心理不知是怎樣的扭曲和壓抑。不能忍受的就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不是象愛玲那樣成為蜚聲文壇的四大才女之一,也算是圓了她自己的天才夢。而是走向了倔強逆反,不求上進的廢才,成為父母和社會的包袱和不穩定份子,當然,最終賤踏的是他們自己。
張愛玲散文讀後感2
每每讀起現代文壇女作家張愛玲的作品幾乎每次都讀不下去,讀不完就得放下,所以至今她的作品也沒有讀完。糾其原因呢,就是讀著讀著,心裡就會被氣憤和惋惜填滿,所以只得放下。她的作品可以說是現代文壇女作家裡的精品,尤其是她的散文,對人對事對社會對整個世界都有其敏銳的洞察力和獨到的見解。她不僅是女人中的佼佼者,也是當代作家中的佼佼者,讓我氣憤的是她怎麼會在她名噪海內外事業如日中天之時,也就是她只有二十四歲之時,怎麼就會愛上了那個大她十四歲又是大漢奸的混蛋胡蘭成呢?並且和他同居三年之久都沒有發覺他是個用情不專,豬狗不如的濫男人,難道如此聰明絕頂的女作家也和普通女人一樣當愛情來臨的時候如同被霥住了雙眼嗎?當然不可否認胡蘭成在文學方面也是有一定造詣的,也發表過一些作品,但他和世人眼裡的聖女張愛玲真的太不配:論年齡可當她的父親差不多,並且認識愛玲之前已有兩次婚姻,身份又是大漢奸,所以我真的是發自內心的替張愛玲惋惜。在他們同居三年後胡蘭成移情別戀幾個人後,大約一年半後,張愛玲才下決心給胡蘭成寫了決交信。這麼出類拔萃的一代女作家,怎麼會那麼久才下這個決心,並且還和他說出那樣讓人心酸的話:我自不會尋短見,我會一直活到老,也不會再愛,我自是萎謝了。是的她說的也真的做到了:從此移居國外,不問世事,不與任何人來往,她的作品也從此走向了低谷,再沒有寫出可讀的作品,她為了一個混蛋胡蘭成放棄了自己的事業和深愛她的讀者們。從此把自己封閉起來,是的她是一直活到了老,一直活到七十五歲最後客死在美國一所公寓裡,死後六天才被她的房東發現。看來真的是哀莫大於心死,她雖然做到了一直活到老,可這樣的活又有什麼意義呢,簡直就是生不如死。再惋惜的就是當時怎麼就沒有人在她失意的時候為她指點迷津呢?
我對她當時愛上胡蘭成做了一些心理解析:本該那樣的年齡對她應該擁有才子佳人的傳奇愛情,卻怎麼演變成和胡蘭成攪在了一起呢,一呢,可能是愛玲從小父母離異,缺少父愛,把缺失的父愛轉加在胡蘭成身上。二呢,就是當時張愛玲在文壇名噪海內外,又清高脫俗,拒人千里之外,周圍優秀的男人都自愧不如,只能遠遠的望著,在他們看來愛玲就是一個聖女可望而不可及,而她當時的年齡也正是渴望能擁有一份如火如荼的愛情,已至被這個混蛋胡蘭成死纏爛打鑽了空子。
真的是惋惜至極,胡蘭成不但毀了張愛玲的大半生,更毀了張愛玲的文學藝術生命。 不然張愛玲的一生不知要多寫出多少絕世作品。文壇上的一顆耀眼的星星就這樣消失在夜空。
現今社會也出現瞭如此怪異現象:越是學歷高有成就的女人,好象越找不到可心的伴侶,但我在這裡奉勸所有學歷高有成就的女性朋友們和所有女性朋友:寧缺勿濫!保持清醒的頭腦,最終總會找到屬於自己適合自己的如意伴侶!
張愛玲散文讀後感3
看了張愛玲《造人》,我特別欣賞她對孩子的感悟。她說她對小孩是尊重與恐懼。小孩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糊塗。父母大都不懂得子女,而子女往往看穿了父母的為人 。青年的特點是善忘,往往把兒童心理忘得乾乾淨淨,他們把小孩看做有趣的小傻子,可笑又可愛的累贅。他們不覺得孩子的眼睛的可怕———那麼認真的眼睛,像末日審判的時候,天使的眼睛。
我們都低估了我們的孩子。在他們蹣跚學步的時候,已經有很有評判力,知道最細緻的痛苦和快樂。愛玲說:“我記得很清楚,小時候怎樣渴望把我所知道的全部吐露出來,把長輩們大大的嚇唬一下。”我也清楚得記得我小時候的一幕幕:父母人是多麼的健忘和說話不負責任。把他們對我許過的願幾乎忘掉,或老不兌現,這引起了我深深的不滿。他們忙於外出幹活,疲於和親戚鄰居禮尚往來,憂心於他們彼此間的磕磕畔畔,苦惱各種社會關係的處理.埋怨不聽話的孩子不給他們爭氣。他們無暇顧及我的所想和所想,不理解我的痛苦和快樂。他們毫不掩飾他們暴烈的脾氣,惡毒的言語。他們除了對面包和麵子的關心以及我們生病時的照顧,我和父母們幾乎沒有什麼精神交流.有的只是命令和服從, 發氣和反抗.因此我是孤獨,寂寞的。在我生活的環境裡,更多的是仇恨,委屈,和不滿。對於這些只想在心裡,卻無法向人傾訴。也不知道這些可以傾訴,於是全部壓在心底,不斷淤積。
孩子是怎樣扭曲的心靈,是怎樣的秉性,這樣只顧生了又生,養兒防老的世界裡,是沒有去關注的。但孩子清楚地記得這一切是怎樣造成的,父母以及周邊的大人是怎樣對待他們,他們又怎樣的讓孩子們窒息,難以忍受的。
遲子建精美短篇散文_遲子建散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