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古代詩歌四首賞析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22日

  七年級是整個中學關鍵的一個時刻。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一

  逢入京使唐代:岑參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賞析

  這首詩是寫詩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長安的東行使者,勾起了詩人無限的思鄉情緒,也表達了詩人慾建功立業而開闊豪邁、樂觀放達的胸襟。旅途的顛沛流離,思鄉的肝腸寸斷,在詩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故園東望路漫漫”,寫的是眼前的實際感受。詩人已經離開“故園”多日,正行進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東邊的家鄉長安城當然是漫漫長路,思念之情不免襲上心頭,鄉愁難收。“故園”,指的是在長安的家。“東望”是點明長安的位置。

  “雙袖龍鍾淚不幹”,意思是說思鄉之淚怎麼也擦不幹,以至於把兩支袖子都擦溼了,可眼淚就是止不住。這句運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法表現思念親人之情,也為下文寫捎書回家“報平安”做了一個很高的鋪墊。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這兩句是寫遇到入京使者時欲捎書回家報平安又苦於沒有紙筆的情形,完全是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氣,寫得十分傳神。“逢”字點出了題目,在趕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馬倥傯,交臂而過,一個繼續西行,一個東歸長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長安,正好託故人帶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無紙筆,也顧不上寫信了,只好託故人帶個口信,“憑君傳語報平安”吧。這最後一句詩,處理得很簡單,收束得很乾淨利落,但簡淨之中寄寓著詩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於淡薄,頗有韻味。岑參此行是抱著“功名只向馬上取”的雄心的,此時,心情是複雜的。他一方面有對帝京、故園相思眷戀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現了詩人渴望建功立業的豪邁胸襟,柔情與豪情交織相融,感人至深。

  二

  山中雜詩南北朝:吳均

  山際見來煙,竹中窺落日。

  鳥向簷上飛,雲從窗裡出。

  賞析

  這首小詩經單純白描的手法,展現出了一片山村的景象,儼然是一幅絕妙的寫生畫。用以形成一種特殊的環境,給人以新鮮的感覺,用的就是這種格調。

  詩歌描寫的是詩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環繞,竹木茂盛,鳥在人家的房簷上飛,雲彩從窗裡飄出來。作者的幽居蕩盡了人間的塵滓,隨意而傳神地表達了詩人愜意閒適的心情。全詩不過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離“山中”的主題。煙嵐瀰漫著山谷,在山峰間飄來蕩去,這正是幽靜深邃的山中所常見的現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間隙中窺見其脈脈的斜暉,由此可見竹林的茂密青蔥,山間的幽趣在首兩句中已曲曲傳出。屋簷上的飛鳥來來往往,白雲穿窗而過,都說明詩人所居之處地勢非常高,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

  開頭兩句說,但見陣陣煙霧從山與山的交接處飄來,又見太陽在竹叢後漸漸落下。“來”、“落”兩字寫出了動態。“見”、“窺”兩字用得很恰當:煙來則舉目可見;日落則是透過竹子間的空隙所見,所以用“窺”字。“見”和“窺”,都說明在景的背後分明有人,所寫之景只是人所見之景,並不是純客觀的描繪。三、四句說,鳥兒向著屋簷上飛翔,白雲從窗戶裡輕輕流出。這兩句都使人想到山中屋宇所處地勢的高峻。尤其是後一句:雲本不可能生於屋內,但因屋宇處於白雲繚繞之中,雲氣從屋後、屋側飄過,所以看起來就像從窗中飛出。“簷上”和“窗裡”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而且在寫景中已暗示了詩人的山居之樂,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於此可見。

  三

  春夜洛城聞笛 / 春夜洛陽城聞笛唐代: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賞析

  這首詩寫鄉思,題作《春夜洛城聞笛》,明示詩因聞笛聲而感發。題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點出季節及具體時間。起句即從笛聲落筆。已經是深夜,詩人難於成寐,忽而傳來幾縷斷續的笛聲。這笛聲立刻觸動詩人的羈旅情懷。詩人不說聞笛,而說笛聲“暗飛”,變客體為主體。“暗”字為一句關鍵。注家多忽略這個字。已故沈祖棻先生說:“……‘誰家’、‘暗飛聲’,寫出‘聞’時的精神狀態,先聽到飛聲,蹤跡它的來處,卻不知何人所吹,從何而來,所以說是暗中飛出。”《唐人七絕詩淺釋》為一種理解。因為不知笛聲來自何處,更不見吹笛者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當。這裡“暗”字有多重意蘊。主要是說笛聲暗送,似乎專意飛來給在外作客的人聽,以動其離愁別恨。全句表現出一種難於為懷的心緒,以主觀寫客觀。此外,“暗”也有斷續、隱約之意,這與詩的情境是一致的。“誰家”,意即不知誰家,“誰”與“暗”照應。第二句著意渲染笛聲,說它“散入春風”,“滿洛城”,彷彿無處不在,無處不聞。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觀感覺的極度誇張。“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勻、遍佈。笛聲“散入春風”,隨著春風傳到各處,無東無西,無南無北。即為“滿洛城”的“滿”字預設地步;“滿”字從“散”字引繹而出,二者密合無間,同時寫出其城之靜,表達詩人的思鄉心切。

  四

  江南逢李龜年唐代:杜甫

  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賞析

  詩是感傷世態炎涼的。李龜年是唐玄宗初年的著名歌手,常在貴族豪門歌唱。杜甫少年時才華卓著,常出入於岐王李隆範和中書監崔滌的門庭,得以欣賞李龜年的歌唱藝術。詩的開首二句是追憶昔日與李龜年的接觸,寄寓詩人對開元初年鼎盛的眷懷;後兩句是對國事凋零,藝人顛沛流離的感慨。僅僅四句卻概括了整個開元時期注:開元時期為713年—741年的時代滄桑,人生鉅變。語極平淡,內涵卻無限豐滿。

  李龜年是開元時期“特承顧遇”的著名歌唱家。杜甫初逢李龜年,是在“開口詠鳳凰”的少年時期,正值所謂“開元全盛日”。當時王公貴族普遍愛好文藝,杜甫即因才華早著而受到岐王李隆範和中書監崔滌的延接,得以在他們的府邸欣賞李龜年的歌唱。而一位傑出的藝術家,既是特定時代的產物,也往往是特定時代的標誌和象徵。在杜甫心目中,李龜年正是和鼎盛的開元時代、也和他自己充滿浪漫情調的青少年時期的生活,緊緊聯結在一起的。幾十年之後,他們又在江南重逢。這時,遭受了八年的唐王朝業已從繁榮昌盛的頂峰跌落下來,陷入重重矛盾之中;杜甫輾轉漂泊到潭州,“疏布纏枯骨,奔走苦不暖”,晚境極為淒涼;李龜年也流落江南,“每逢良辰勝景,為人歌數闋,座中聞之,莫不掩泣罷酒”《明皇雜錄》。這種會見,自然很容易觸發杜甫胸中原本就鬱積著的無限滄桑之感。

  “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詩人雖然是在追憶往昔與李龜年的接觸,流露的卻是對“開元全盛日”的深情懷念。這兩句下語似乎很輕,含蘊的感情卻深沉而凝重。“岐王宅裡”、“崔九堂前”,彷彿信口道出,但在當事者心目中,這兩個文藝名流經常雅集之處,是鼎盛的開元時期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的集中的地方,它們的名字就足以勾起詩人對“全盛日”的美好回憶。當年詩人出入其間,接觸李龜年這樣的藝術明星,是“尋常”而不難“幾度”的,多年過後回想起來,簡直是不可企及的夢境了。這裡所蘊含的天上人間之隔的感慨,讀者是要結合下兩句才能品味出來的。兩句詩在迭唱和詠歎中,流露了詩人對開元全盛日的無限眷戀,猶如要拉長回味的時間。

1.古代詩歌四首表達的思想感情

2.古代詩歌四首賞析七年級上冊

3.初一古詩四首

4.初一實驗古詩四首欣賞

七年級語文古代詩歌四首意思
七年級語文古代詩歌四首的翻譯
相關知識
七年級語文古代詩歌四首賞析
七年級語文古代詩歌四首意思
七年級語文古代詩歌四首的翻譯
七年級語文古代詩歌四首譯文
七年級必背古代詩歌四首賞析
七年級上冊語文古代詩歌四首賞析
七年級重點古代詩歌四首原文
七年級必背古代詩歌四首譯文
七年級上冊古代詩歌四首教案
七年級上冊古代詩歌四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