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勵志文章的心得體會
每當我們品讀完一篇勵志文章或者一本書,總會有所心得體會,那麼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讀《秋天的懷戀》有感
很小的時候,當我第一次捧起秋葉,驚歎於生命的美麗。那彷彿一碰即碎的葉片,清晰而蒼老的脈絡,褐黃而沉重的葉色,確確實實撥動了那顆仍有些懵懂的心。輕踏早已枯黃卻蒼勁的草地。初次感受到生命的無奈與堅強。
史鐵生是一位堅強的殘疾作家,然而在他背後有位更偉大的母親卻鮮為人知。不經意間,眼前總會浮現出這樣一組鏡頭:史狠命地捶打自己兩條失去知覺的腿,對他的母親吼:“我活著有什麼勁!”母親撲過去抓住史的手,忍住哭聲說:“咱娘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
簡簡單單的幾個字,包含了做母親的對兒子多少深情,沉澱了多少對生命的無奈,又昇華了多少女性的堅強!
可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母親,在一個落寞的秋天永遠離開了史鐵生,彌留之際牽掛的依舊是“我那有病的兒子……”
隱隱地,有一種痛感自心底浮起。我想那個傷感而複雜的秋,已是長久存活在史鐵生心中,植根於成長的足跡裡了。
看過報上的一幅畫:一條鱔魚在一口燒熱的油鍋內弓著身子。畫的配文大意是說,下油鍋的鱔魚極力弓著身子,廚師不解,取出刀具剖之,才知其腹內懷有一條小鱔魚,它是為保護腹中的小生命而努力弓起身體。
我常常在陰鬱漫長的午後一遍遍想起那條弓起身子的鱔魚,一遍遍想象史鐵生母親生前對兒子的不捨與眷念,它們就像掛在屋簷下風乾的蘿蔔條,讓我憶起母愛曾是那樣飽滿、豐潤和絢麗多彩。
秋以自己獨有的魅力征服了它的熱愛者,它讓整個世界變得敏感而易傷的同時,也為自己壘砌沉重而悲壯的堅強,母愛展現在人們面前。
母愛的感覺就好比喝茶,一口一口地品嚐,夏天涼爽,冬天溫暖。初秋的夜給人的侷促和失落心情瞬間消散,那是因為母親神奇的力量作用。
當秋日以它最眩目的光彩走進我們渴盼已久的眼簾時,母親,該會有一枚心形的紅葉落在您蒼老而褶皺的手掌裡,那,是我對您的敬愛。
:《陶行知》讀後感
讀罷《陶行知教育學》,掩卷沉思,頓覺獲益匪淺。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教育家馬可連柯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為“愛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給我很大的啟示。
在育才學校經濟最困難的時候,他到處奔波,籌措資金,以維持學校的日常生活,當時有人嘲笑他這樣做是抱石游泳,學校如同重石,很可能將拖入水底,還是棄石為好。陶行知不予理會,他堅定而樂觀地回答:“我不是抱石頭游泳,而是抱著愛人在游泳,越遊越起勁,要遊過急流險灘,達到勝利的彼岸。”陶行知引學校為“愛人”,他不把學校學生當“石頭”,正表明他在艱苦險惡的逆境中對學生傾注了他全部熾熱的愛,竭盡奮鬥之力將他們安全送達理想的彼岸。沒有愛便沒有教育,沒有愛便不成為學校。“曉莊是從愛裡產生出來的。沒有愛便沒有曉莊”,辦學者及教師都充滿著愛,愛教育愛學生,方能奮鬥辦出像樣的學校。
教師沒有愛也就不能教育學生。對學生愛是教師高尚職業道德的自我體現。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溫存慈詳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使他們與自己越來越貼近。在兩顆心逐漸融化為一的過程中,教師按真人的規範導之以行,或示範,或幫助,或催化,或促進,每一施教又無不浸透著期望和成功的喜悅。
沒有對學生愛,即使教學也沒有激情。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在我們日常的教學中經常會遇到形形色色的學生,有些學生由於父母忙於生計,把孩子扔在一邊,他們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學習跟不上,有時我真的不忍心責備他們。想想自己的孩子每晚幾乎都在自己的看護下做作業,再想想他們,我們作為教師的有什麼理由不去愛他們呢?教育本來就要用愛去澆灌,心與心交融才能回報以真誠。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後感
馬克·吐溫曾經說過:“十九世紀有兩奇人,一個是拿破倫,一個就是海倫·凱勒。”最近我讀了一本關於海倫的書——《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完這本書之後我的心被海倫的精神深深的震撼了!
在書中,海倫說:“知識給人以愛,給人以光明,給人以智慧,應該說知識就是幸福,因為有了知識,就是摸到了有史以來人類活動的脈搏,否則就不懂人類生命的音樂!”的確,知識的力量是無窮的,正是知識使海倫創造了人間奇蹟!
海倫是不幸的,但她又是幸運的,正是因為有了知識,她才如此幸運。在她19個月失去視覺和聽覺後,就與這個世界失去了溝通,失去了聯絡,這個幼小的生命不知道如何排譴與世隔絕的孤獨感,她古怪、粗暴、無禮,直至她的莎莉文老師走進了她的生活,教會她認字,才使她張開了心靈的眼睛,得以與人溝通。一接觸到了知識,孤獨的海倫意識到只有知識才能鋪就一條通向光明之路。當海倫感悟到“水”——這個她所認識的第一個字後,便開始了對知識、對世界強烈的渴求,開始了迫不及待地認字、閱讀,像一塊海綿不斷地從生命本身汲取知識。對知識的渴求,使她在常人難以想象的單調和枯燥中竟然學會了德語、拉丁語、法語等多國語言,閱讀了多部文學和哲學名著,吸取著那些偉人和智者的思想精髓。她把學習比做攀登奇山險峰,跌倒了再爬上去,每得到一點進步,就有一份鼓舞,逐漸看到更為廣闊的世界,直到璀璨的雲端、藍天的深處、希望的頂峰!這些知識,像一道道彩虹,點亮了海倫心中的燈,照亮了她的內心世界,也架起了海倫和這個世界溝通的橋樑!
書中,海倫用細膩的筆觸,對大自然景色的描寫,使人很難相信出自一位盲聾人之筆;她去騎馬、划船、游泳、劃雪橇,甚至獨自一人月夜泛舟,用心去領略月下荷塘的美景;她去參觀博物館,“聽”音樂會,甚至去“欣賞”歌劇……我相信她一定是用心來感受這個世界,用心來享受生命。她遠比我們這些正常人活得幸福、活得充實、活得有意義!是知識給了她生活的勇氣,是知識給了她接受生命挑戰的力量,使她能以驚人的毅力面對困境,終於在黑暗中找到了人生的光明。是知識使她產生了一種的信仰:現實環境固然可怕,但人類應該保持希望,不斷奮鬥。生命的意義何在,人生的價值何在?人的一生是短暫的,我們似乎從未想過或不敢想象未來的世界,每日懶懶地生活,懶懶地工作,遇到困難就怨天尤人,抱怨上天不公。就這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時間如流水飛逝,過去的日子不再重現,當我們回首往事,是否值得留戀?是否值得紀念?假如,我們每一個人,都用知識點亮自己心中的燈,我相信,這個世界將是一片光明!
海倫,用她艱難卻幸福快樂的一生,詮釋了生命的意義。她的一生是人類的奇蹟,她的自傳,使我汗顏,也使我警醒。
在這個世界上,為什麼只有聾人才珍惜失而復得的聽覺?只有盲人才珍惜重見天日的幸福?讓我們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去充實生命、去享受生活!海倫說:“我努力求取知識的目的在於為社會人類貢獻一點力量。”
知識的力量多麼巨大,它能使一個殘疾人,變成一個有益於人類、有益於社會的人。假如,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像海倫.凱勒一樣,在有生之年把對知識的渴求,看作對人生的追求,每天都抱著這種追求,懷著友善、朝氣、渴望去生活,我們的人生將會增添多少歡樂、多少幸福啊!
海倫的一生,是生活在黑暗中卻給人類帶來光明的一生,她用行動證明了人類戰勝生命的勇氣,給世人留下了一曲永難遺忘的生命之歌!
青年文摘勵志文章_青年文摘裡的勵志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