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科隆的歷史
科隆***德語:Köln,1919年前德語也拼寫為Cöln***,是德國人口第四多的城市,是北威州最大的城市,亦是德國內陸最重要的港口之一,萊茵地區的經濟文化和歷史中心。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
科隆歷史
科隆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紀。那時羅馬帝國正稱雄歐洲,皇帝奧古斯都派駙馬阿格里帕揮師北進,抵達萊茵河邊,與河東為數眾多的日耳曼部落隔河對峙。阿格里帕招募盟友烏比爾部落到河西來建起軍營要塞,共同防守新開拓的邊地。這是公元前38年的事。又過了幾十年,營寨四周漸成街市。這時,阿格里帕的外孫女,出生於此地的阿格里皮娜登上了皇后寶座。她懇請皇帝把自己的故鄉升格設市。公元50年,克勞鍬一世下詔,授予此地羅馬城市的權力,並定為名為科隆尼亞·克勞狄·阿拉·阿格里皮內西姆。這市名雖長,卻道出了城市的歷史淵源。科隆尼亞意為羅馬人的拓居地,克勞狄是皇帝名,阿拉是烏比爾沖淡落的祭壇,阿格里皮內西姆則是皇后名加詞尾變化而來。天長日久,這冗長的市名遂簡化為科隆。羅馬時代是科隆歷史上的第一個興盛時期,這裡商賈雲集,街市繁盛,城垣高磊,至今猶存的羅馬塔***Romerturm***,就是那時城垣的一部分。
中世紀的科隆
中世紀是科隆的又一個盛世。公元795年,查理大帝定科隆為大主教駐地。此後,城池經幾度擴建,到12世紀時,科隆內城的規模就已經奠定。半圓形的城垣總長6公里,開有12座城門,現存3座,從中仍可窺見中古科隆城的雄偉氣勢。那時科隆有居民4萬人,是德意志首屈一指的大城,人口甚至超過當時的巴黎和倫敦。科隆的興盛得益於優越的地理位置。它地處南北水路和東西大道的要衝,又是朝聖要道。舟楫車馬都從這裡經過,八方貨物也在這裡集散。科隆當時還有一個特權,即:所有途經科隆的貨物,都必須首先在該市展銷3天,才能繼續轉運。這對於科隆的商業,無疑是一大促進。隨著經濟勢力的增強,科隆的富商和手工業行會奪回了城市管理權,大主教逃往波恩,不再是科隆的統治者。科隆成為帝國自由市和漢薩同盟的重要城邦。
鐵與蒸汽機的時代為科隆帶來了第三個興盛時期。1815年,科隆被併入普魯士。1839年,鐵路修到科隆,與河運聯成一氣。隨著魯爾煤田的開發和鐵路的延伸,科隆一躍而成近代的工商業都市。1876年,發明家奧托在科隆造出世界上第一臺四衝程內燃機,轟動了各國工業界。從1917年到1933年,阿登納擔任科隆。在他的推動下,科隆建起了內外環綠化帶和博鑑會場設施,城市面貌大為改觀。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科隆遭到猛烈轟炸,全城幾乎被夷為平地。戰後,科隆在廢墟上重建,這座歷盡滄桑的萊茵古城,如同灰燼中飛出的金鳳凰,又成為一個興旺發達的現代化大城市。
科隆是德國最古老的大城市,它建城於羅馬時代,當時的名字為“克勞蒂亞·阿格里皮娜的殖民地”***Colonia Claudia Ara Agrippinensium***,這個名字來自於羅馬皇后小阿格里皮娜,她是在萊茵河畔誕生的。公元50年當時的居民點被提升為城市,成為羅馬帝國下日爾曼尼亞省的省會。公元80年通過建造艾費爾溝渠科隆獲得了羅馬最早的溝渠之一。現在科隆的名字是從羅馬名字中的Colonia簡化過來的。從313年開始可以證明當地有一位主教。
進入中世紀後科隆保持了它的重要地位。455年弗朗克人攻佔科隆。至6世紀科隆是一個獨立的法蘭克王國的首都。後來它被併入克洛維一世的法蘭克帝國,但是在當地保持了很大的自主權。市內長時間有羅馬人與法蘭克人同居。從6世紀到8世紀市內不同民族的人融合同化。法蘭克人接受了羅馬人的文化比如建築和玻璃製造業。墨洛溫王朝末期科隆是德國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最晚從加洛林王朝開始科隆的主教和大主教成為神聖羅馬帝國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在薩克森王朝統治時期科隆對神聖羅馬帝國與拜占庭帝國之間的和解起了重要作用,當時有一段時間奧托二世的皇后提奧法努在科隆出任帝國執政,她本人是希臘人。10世紀裡在科隆有多個修道院成立,市內建築了許多新的教堂。此後科隆在一系列很有作為的大主教的領導下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思想中心。1164年大主教萊納爾德·馮·達瑟爾將東方三博士的遺骨從米蘭移到科隆,使得科隆成為一個重要得朝聖地。在中世紀中期科隆是德國最大的城市,科隆的城牆多次擴充套件。1225年建成的城牆有16個城門,比當時同時由腓力二世建造的巴黎城牆還要大。從12世紀開始科隆與耶路撒冷、君士坦丁堡和羅馬市一起被並稱為聖城,它當時的正式拉丁語名稱為Sancta Colonia Dei Gratia Romanae Ecclesiae Fidelis Filia***上帝授予的神聖的科隆,羅馬教廷忠實的女兒***。當時市民決定建造一座絕無僅有的大教堂來存放聖蹟。1248年科隆大教堂奠基。
1259年科隆獲得了物品待售權。科隆市民對所有在萊茵河上運輸的貨物享受首購權利。這為科隆帶來了巨大的財富。1288年科隆大主教與市內的市民貴族之間的鬥爭以市民獲勝暫時告終。大主教的軍隊在戰場上被戰敗,科隆不再屬於大主教的領地,大主教被迫遷往波恩,只有在舉辦神事時才有權入市。科隆成為漢薩同盟的成員城市。不過科隆一直到1475年才正式成為自由城市。
1582年科隆大主教蓋布哈爾德·馮·瓦爾德堡退出羅馬天主教並與一個新教修女結婚後被教皇額我略十三世革除教籍。恩斯特·馮·巴伐利亞被設立為科隆大主教。此舉防止了在七選帝侯中新教貴族成為多數。這個事件導致了從1583年至1588年的科隆戰爭。道依茨、波恩和諾伊斯被毀。
在三十年戰爭中科隆沒有遭到破壞,科隆市民花錢來避免軍隊圍攻或者佔領。通過製造和出賣武器科隆還依靠戰爭大賺了一場。
法國大革命後法國軍隊於1794年入駐科隆。“聖城科隆”的歷史便結束了。整個萊茵河左岸地區完全被併入法國,法軍進入城市時許多科隆市民將他們當作解放者歡迎他們。至此為止被歧視的猶太人和新教徒獲得了平等的權利。雖然法國統治時期當地的稅務非常高,但是科隆人還是非常忠實拿破崙·波拿巴。拿破崙曾於1804年訪問科隆。1815年科隆和萊茵蘭被劃分給普魯士。通過當地銀行家的努力科隆成為普魯士繼柏林後最重要的城市。
1848年,馬克思與恩格斯在科隆創辦《新萊茵報》,1849年2月7日和8日,科倫陪審法庭分別以“侮辱當局”和“煽動叛亂”的罪名兩次傳訊並審判馬克思、恩格斯等人。1849年5月,馬克思被普魯士當局驅逐出境,前往巴黎。
1880年在普魯士國王的幫助下大教堂終於正式建成***整個建造時間為632年***。實際上科隆大教堂太大了,它不斷地需要維護,因此它也被稱為“永久工地”。19世紀末科隆的要塞擴充套件,老的城牆被拆除,城市得到擴充套件,此外也開始合併周邊的村鎮。現在中世紀的城牆只有少數地方被保留作為紀念。
1945年的科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科隆受到英國和美國地毯式轟炸,市內90%的建築被毀,市民數目從80萬降低到40萬。從1945年1月至3月在科隆1800名德國和外國的反抗組織人士被納粹屠殺***戰末罪行***。
1945年4月4日美國第82空降師的波格下士在德國科隆街頭在看一個警告標語;後方的豹式戰車由於劇烈燒燬的關係,所有的扭力棒均已失去效用。直到1959年科隆的居民數才恢復到戰前的水平。通過合併周邊村鎮科隆的人口於1975年超過了一百萬,但是1976年又降低於這個數目了。
展會名城
科隆不僅以其悠久的歷史和獨具魅力的古老教堂建築而聞名於世,同時它還是著名的展覽會名城,許多消費行業的國際性博覽會在此舉行,其中主要有國際食品博覽會、國際影象博覽會、國際傢俱博覽會、國際遊戲博覽會等。如此眾多的展覽會每年都要吸引大批國內外客商的到來,它以成為科隆走向世界的一個重要視窗。
科隆特產
花露水在法語中就是“科隆之水”的意思。拿破崙時代,駐科隆的法國兵回故鄉時,據說就是拿“科隆之水”送給妻子和戀人的。參觀完大教堂後來到廣場上,朝四面一望就能看到掛著4711招牌的商店。4711表示的是第一家出售花露水的店鋪。原店鋪在戰爭中被燒燬,現見到的是後來重建的。
在科隆想感受購物的樂趣,則必去“步行者天堂”的霍耶街***Hohe Straße***。那裡禁止車輛通行,因而您可以盡情地逛街。出了大教堂筆直向左走就是了。百貨商店、科隆香水專賣店、禮品商店、餐館等排滿街道兩側,非常熱鬧。
歷史上古騰堡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