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逸待勞的成語典故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27日

  以逸待勞,指作戰時採取守勢,養精蓄銳,讓敵人來攻,然後乘其疲勞,戰而勝之。原作“以佚待勞”。韓愈 《論淮西事宜狀》:“若未可入,則深壁高壘,以逸待勞。”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

  以逸待勞典故

  西漢末年,隴甘軍閥隗囂脫離劉秀,去投靠在四川稱帝的公孫述。劉秀大怒,派兵去攻打隗器,結果反被隗器打敗。

  劉秀再派徵西大馮異,前去佔領枸邑。隗器得到訊息,命令部將行巡立刻去枸邑搶佔有利地形。馮異的部將們知道後,都勸馮異不要和行巡大軍作戰。馮異斬釘截鐵地說:“我們必須搶佔枸邑‘已逸待勞’。”馮異命令部隊急行軍,搶在行巡之前,佔領了枸邑。馮異嚴密封鎖訊息,緊閉城門,偃旗息鼓,讓將士們休整。行巡的部隊急匆匆地剛趕到城下,城樓上突然鼓聲大作,亮出了馮異的帥旗。行巡的軍隊毫無防備,嚇得四下逃竄。馮異大開城門,領兵衝出城來,大敗敵軍。

  讓自己的軍隊養精蓄銳,以等候從遠方趕來的敵軍,以達到消滅敵人的目的,稱為“以逸待勞”。

  《以逸待勞》選自《三十六計》

  《三十六計》或稱“三十六策”,是指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語源於南北朝,成書於明清。它是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遺產之一。

  “三十六計”一語,先於著書之年,語源可考自南朝宋將檀道濟***?—公元436年***,據《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為上計,汝父子唯應走耳。”意為敗局已定,無可挽回,唯有退卻,方是上策。此語後人賡相沿用,宋代惠洪《冷齋夜話》:“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語的人更多。於是有心人採集群書,編撰成《三十六計》。但此書為何時何人所撰已難確考。

  原書按計名排列,共分六套,即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並戰計、敗戰計。前三套是處於優勢所用之計,後三套是處於劣勢所用之計。每套各包含六計,總共三十六計。其中每計名稱後的解說,均系依據《易經》中的陰陽變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剛柔、奇正、攻防、彼己、虛實、主客等對立關係相互轉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樸素的軍事辯證法的因素。解說後的按語,多引證宋代以前的戰例和孫武、吳起、尉繚子等兵家的精闢語句。全書還有總說和跋。

  三十六計是我國古代兵家計謀的總結和軍事謀略學的寶貴遺產,為便於人們熟記這三十六條妙計,有位學者在三十六計中每取一字,依序組成一首詩:金玉檀公策,藉以擒劫賊,魚蛇海間笑,羊虎桃桑隔,樹暗走痴故,釜空苦遠客,屋樑有美屍,擊魏連伐虢。

  用計分析

  《孫子兵法》對“以逸待勞”的詮釋表明,凡是先在陣地上等待敵人來的,他就安逸而充滿主動性,而後來到作戰陣地的,必定是被動者和疲憊者,雙方交戰,先行者就佔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在雙方作戰力量均衡的條件下,“逸者”取勝“勞者”的勝率較大。而在雙方力量懸殊的情況下,力量寡者,如果“以逸”,就可以戰勝力量強勢的“勞者”。

  所以,作為一位善戰的指揮員,要充分了解、挖掘和及時掌握對方活動的規律,善於挑選一到數個恰到好處的伏擊地點,要善於把敵人引誘到為之布好的“口袋”陣裡,而加以殲滅。但是,如果雙方軍事力量***主要是武器裝備***過於懸殊,“逸”者就不一定能戰勝“勞”者。如:在《我的兄弟叫順溜》的電視劇中,新四軍六分割槽選擇在村莊伏擊日軍,剛開始交火,日軍被打得暈頭轉向,但,由於日軍人多、武器裝備遠遠強於我軍,幾個回合下來,六分割槽就漸漸地敗下陣來,多虧一分割槽及時趕到救圍,才避免了六分割槽被日軍全殲的敗局。

  因此,以逸待勞計,並非萬能的,也並非千篇一律的,尤其是現代戰爭,資訊化作戰成為戰爭的主導,“逸”、“勞”之間,相輔相成,而關健在於誰更擁有對戰爭的主導、主創和人文優勢!

圖窮匕現的成語典故
以逸待勞的成語典故
相關知識
以逸待勞的成語典故
以逸待勞的成語典故
以退為進的成語典故
汗馬功勞的成語典故
以一當十的成語典故是什麼
守株待兔的成語典故
以禮相待的成語典故
以逸待勞的造句大全
相濡以沫的成語典故簡介
以逸待勞的解釋和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