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育散文篇
自小,我們就對教師始終抱著一種近乎敬畏的感情,教師給我們帶來淵博的知識。以下是由小編收集整理的,歡迎閱讀!
一
我所能想到的最重要、最有價值的事情,莫過於受到良好的教育。因為只有良好的教育才能使我們有秉淵深的學識、清明的才智、通達的情性、寬廣的胸懷和高貴的教養。
理想總是高於且先於現實而存在的。沒有對於什麼是良好教育的理想,沒有某種關於受過教育的人的理想,我們就無法從事教育。教育正是牽涉於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具有鮮明的價值指向的潛能的喚醒,浸淫於“文化——心理”之間的精神創生。真正的教育使得一個人易於領導與合作,而難以奴役和盤剝。
那麼,什麼是良好的教育呢?也許我們很難給予它一個周全的描述,但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如果一個人從來沒有感受過人性光輝的沐浴,從來沒有走進過一個豐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從來沒有讀到過一本令他她激動不已、百讀不厭的讀物,從來沒有苦苦地思索過某一個問題;如果從來沒有一個令他她樂此不疲、廢寢忘食的活動領域,從來沒有過一次刻骨銘心的經歷和體驗;如果從來沒有對自然界的多樣與和諧產生過深深的敬畏,從來沒有對人類創造的燦爛文化發出過由衷的讚歎……那麼,他她就沒有受到過真正的、良好的教育。
對於所有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的人們,大概都不難達成這樣的共識:不論是家人之間的純美的至愛親情,還是親朋故交這間誠摯的友誼,也不論是師生之間的傾情給予,還是陌生人之間默默無言的相互關愛,都能給我們的心靈以溫暖的慰藉,給平淡的日子以清新明麗的感動。在教育中,如果我們能用心去營造一種充滿真情與關愛的氛圍,良好的教育就有了最切實的保障。
而“凡是教師缺乏愛的地方,無論品格還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發展”。沒有任何真正的教育是可以建立在輕蔑與敵視之上的,也沒有任何一種真正的教育可以依靠懲罰與制裁來實現。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與信任的基礎上,建立在寬容與樂觀的期待上。真正的教育存在於人與人心靈距離最短的時刻,存在於無言的感動之中。讓年輕一代在人性的光輝裡,擁有一個關懷的人生,這應是良好教育努力達成的一個目的。
書籍是人類文明不滅的火種,人類走向光明與真實境界的燈燭。“沒有一艘船像一本書/也沒有一匹馬/能像一頁跳躍的詩行/把人帶向遠方。”狄金森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告誡我們的:“啟發智慧和鼓舞人心的書往往決定一個人的前途。學校首先是書籍。”在書籍中,智慧老人展示給我們是歷史的鏡鑑、生命的律則和文明戰勝野蠻的曲折。人是理性的動物。“未經審察的人生是沒有價值的”蘇格拉底,你真正的生命是你的思想。對某一問題不倦的探究,是個體成長所必經的心路歷程,也只有在理性的基礎上才能確立自主的尊嚴。
如果成長中的青少年沒有對某一項活動較為持久的投入和傾注,如果對一切都只是淺表性的接觸,那麼,心靈的疆域就不能得以拓展,也不能生髮出良好的責任意識和責任能力。中國古訓中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得”,“紙上得來終覺淺,心中悟出始知深”,前者強調的是活動、實踐、躬行對於知識的領會與掌握的意義;後者強調的是“悟”,即個體經驗的啟用在理解、吸收、建構和掌握知識過程中的意義。沒有比較豐富、深刻的體驗來積澱形成一定的經驗背景,悟就不易甚至不能產生。因為理解活動並非某種純粹的智力活動,而是人的整個生存活動的一部分。
大自然的奇妙景觀,不僅給人們以美的陶冶,也給予人們以智慧的啟迪。“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即使是普普通通的一片樹葉,平平淡淡的一方晴空,一場罕見的瑞雪,一次壯觀的海潮,都能給予我們以綿密的哲學理趣、迷人的藝術靈光。讓孩子們領略到大自然的無限風光,領略到自然界的多樣與和諧,並由此產生驚異感,從而增進人與自然之間的親和與交融,這是完美教育的不可或缺的要素。
教育是文化傳遞與文化傳播的過程。文化是人類本質力量的確證與表徵。在宇宙學的參考日曆上,人類出現至今這段時間還不到一天的1/1440。然而,就在這段似乎微不足道的時間內,人類創造了繁榮、燦爛、富麗的物質文化,縱橫交織、井然有序的制度文化,千姿百態、深邃精湛、幽邈纖細、意蘊豐贍的精神文化。作為人類的一員,是值得我們每一個人為之自豪的。這種自豪感是參與分享人類所創造的精神財富和進行新的探索的強大動力。
真正幸福的人,是過著值得尊敬和真正的人的生活的人,是精神上和物質上都很富有的人,“富有的人同時就是需要有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現的人”馬克思。學會過美好的生活,使每一個學生都能成為能夠創造幸福生活的人,這是完美教育的鵠的。因為,個人的自由,群體的和諧,社會的公正,人類的福祉與尊嚴,全繫於良好的教育。
二
教育應該是一種享受對於師生雙方來說,所有的教學,以至整個教育,都應該是一種享受,享受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首先,教育是教育者的一種享受。教育是教師的主動性行為,其主動性表現為教師的勞動和奉獻的自由。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正因為滲透了教師的心血,體現了教師本質力量的物件化,才蘊藏了無窮的樂趣,使教育者本人從中享受到愉快的情緒體驗。教師的勞動是一咱不同於一般勞動性質的複雜的創造性勞動,沒有一成不變的模式可供選擇,需要的是教師本人忘我的奉獻--崇高的思想、高度的智慧和非凡的才能。這種奉獻本身又是一種獲取,所以教育是在享受中獲取,在獲取中享受。
其次,教育是學習者的一種享受。就學習者而言,他們相對於教師有一種受動性,這種受動性並不是對外力無奈的忍受,相反是學習者對教育的積極享受。一方面,作為學習個性,天然具有一種趨美衝動,即對美的樣式的敏感性和選擇性;另一方面,學習物件提供了學習者自我發現、自我欣賞的最好媒體。這些物件--人類總體勞動創造出的美的結晶,最能激起人的生命激情和自由感受,從而給學習者帶來審美愉悅和享受。所以,學習是在生產中享受,在享受中生產,生產出個性主體以圓滿實現教育的目的,享受自我發現、欣賞及生命得以生長的歡欣。
再者,教育的終極目的是把自然人、感性人變成社會人、理性人,是為了提升人性,使之儘快走向崇高和完美。而這,絕不能通過強制、灌輸來實現。精神的高揚、心靈的淨化、靈魂的塑造需要陶冶。而陶冶,不經審美的享受階段就不能成功。因為"人之情,不能樂其所不安,不能得其所不樂。"只有教育到了使學生感到"無厭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時,教育才能發揮最大效益,師生雙方才能共同進入享受階段。
這種享受在教育教學中隨處可見:當學生突然明白了生命的價值,從而羞愧滿面,流下熱淚,深情地說出"老師,我錯了"的時候;當老師提出了學生急於想了解的問題,解析了學生急於想知道的祕密,使處於憤悱狀態的學生茅塞頓開,眼裡閃爍快樂光芒的時候,那種屬於精神上的享受便出現了。
半個童年 連日的大霧後,終於又見到了陽光。 搬一把藤椅坐在陽光下。天地宛如一個舒適的搖籃,被清風的柔掌,輕輕的搖晃起來。搖落了俗務的困繞,搖醒了沉睡的幸福亦搖醉了一片明淨的心情…… 眯起眼睛,貪婪著陽光蜜一樣甜美的親吻,任憑金色的芬芳一點點將我浸染…… 孩子們從身邊跑過,跌落了一地的歡聲笑語。 最喜歡這樣的他們。 拋卻了所有煩惱與壓力,忘記了功課和責備,還有父母那沉甸甸的期望……盡情的享受著童年,享受著藍天、草地與陽光。枚枚小小的向日葵在奔跑,那種快樂與活力是世上最動人的風景。誰能不為之歡喜、動容? 於是,想起那句話來,說是每個人都有一個半童年,一個是自己的。那半個則是孩子帶來的。忽然就醒悟了,原來我如此的幸運,可以不斷的擁抱著一個又一個的童年。並且不停的“享用”著“半個童年”的快樂與天真。 於是,我俯下身子,拾撿起那一簇簇快樂的陽光,一串串暢快的喊叫;剪影每一張笑臉和奔跑的姿勢,用他們作為我的材料,編織著我永遠也織不完的“半個童年”。
三
勤儉。大禹治水、克勤於邦,克儉於家。勤勞,要求人們熱愛勞動,積極勞動,勤奮努力。節儉,要求人們節制生活慾望,約束自己消費行為,儉樸生活,節約財用。當前的社會中存在著一股崇尚物質消費、以浪費奢靡為榮的不良風氣,如果我們的下一代的腦海中全是消費主義的思潮,只追求物慾的滿足,那麼節儉節約必然只能是一句空話。教育部專門發文,要求勤儉節約辦教育,建設節約型校園,有利於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促使廣大學生樹立勤儉節約意識,養成勤儉節約習慣。
“寧可苦了自己,也不能委屈了孩子”。可憐天下父母心,這也是人之常情。中學生帶手機,在校園裡是比較普遍的現象;別的同學喝飲料,自己當然不能喝白開水;別的同學穿名牌,自己又豈甘落後?認為一天消費三五塊錢沒什麼,丟掉一些東西也沒什麼;認為只有這樣,才能表現出一個人的闊氣和大方。不少學生認為節儉是吝嗇,是小氣,是要放棄現有的優越條件自找苦吃。因此,他們不惜打腫臉來充胖子,處處跟風,事事趕潮流。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家裡生活條件艱苦的同學,學校的飯菜會覺得很香,家裡條件優越的孩子就會學校的伙食沒胃口。從優越環境中出來的孩子很難適應艱苦的環境,他們受到一點苦,就會覺得比常人難受,因而容易知難而退。父母只能照顧孩子一時,照顧不了一輩子,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得靠他自己。溫室裡的花經不住風吹雨打,只有飽經風霜,才有頑強的生命力。衣食住行是每個人的基本要求,培養學生的節儉意識和習慣可從這方面如手。穿名牌並不代表浪費,畢竟名牌的質量有保證,穿起來舒服,合身,可不能刻意追求,應量力而行,衣著首先是整潔,否則無論怎麼好看上去都會讓人不舒服。吃,首先是衛生,其次是營養,其實現在的孩子營養不足是個別,過剩才是普遍問題,特別是學生的營養餐工程,使學生的伙食更講究營養和口味。面對各種各樣的食品安全問題,許多人也認識到讓吃迴歸生態,多吃初級產品。談到行,許多幼兒園的孩子都為什麼不喜歡爺爺奶奶接,而要求年輕的家長接呢?是因為老人不會開車,他們知道奧迪、寶馬、賓士,感到步行,騎車接送很沒面子,而且很在乎車的檔次,從小就這樣貪幕虛榮,卻不知勞動的艱辛,賺錢的不易,真的好可怕。
常將有時思無時,莫將無時思有時。讓孩子從小要有危機感,在窮盡之時想到當年的富有那是空悲切。零花錢不是小問題,很能影響一個人的消費習慣和消費觀念,許多學生往往前半周花的隨便,後半周可能連車費也不夠,這是培養學生正確消費觀念的良好時機,消費要有計劃,講節儉,把錢花得合適,要多讓學生體驗缺錢時的感受,多和艱苦家庭的孩子比較,知道他們的艱苦生活。每個人都不可能註定富或窮一輩子,都有發生轉變的可能。老闆某天變為打工還債,打工者某天成為老闆都很正常。富由儉來,又因奢去。好好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
勤勞,對學生來說,生活上要勤快,學習要勤奮,學生的主要任務當然是學習,但並非參加勞動就會影響學習,學習之餘適當的勞動,在家在學校幹些力所能及的活不僅不會影響學習,還能促進學習,因為許多知識通過實踐就能得到領悟。
學習是一種需要付出精力的勞動,需要花心血,不然學不到豐富的知識。老師們深有感觸,如今的孩子學習積極性不夠高,,是被迫學習,許多學習成績好的學生,也缺乏思考探究的主動性,對一些思維性問題懶得鑽研,應付一下,淺嘗輒止。一份辛勞一份收穫,學習也如此,光有聰明的頭腦而不去勤奮努力將一事無成。
少年宜使苦,苦則志定。青少年兒童應該適當吃苦,知道飢的味道,寒的感受,勞動的艱辛,才能磨練一個人的意志,培養正確的世界觀。勤能補拙、勤能創造財富,儉能積累財富,只勤不儉,徒勤,只儉不勤,徒儉。古曰:勤儉之為德,小而可以自足,大而可以濟人濟世。
有關創新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