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秦朝的經濟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朝代,是由戰國時代後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帝國。一起來看看小編給大家精心準備的秦朝經濟資料,歡迎閱讀!
秦朝農業經濟的發展狀況
各個時代的政治制度建設,都要以相應的經濟制度建設來支撐;而各個時代的政治制度的建設成果,最終都要展現在經濟建設平臺上。
當時的秦政府實施了一系列經濟措施來促進農業發展:第一,政府增加農業勞動力和納稅服役的人口,規定一家一戶有兩個成年男子的必須分家,否則加倍徵稅,女子到了一定年齡必須出嫁。第二,政府提高糧價,以增加地主和農民的收入,同時提高酒肉價格,加重酒肉的捐稅,使商人由高價所獲得的鉅額利潤通過租稅轉移到政府手中。第三,政府加強糧食貿易的管制。第四,政府推行有利於農業的租稅政策。
為了發展農業生產,秦政府很重視耕牛的保護、飼養和繁殖。農蓄是促進秦人農業可持續發展、提高勞動生產力的非常重要的手段,是當時重要的生產工具。對廄苑所蓄養的牛,都要定期進行考課,飼養好的,繁殖率稿的,予以獎勵,否則予以處罰,這些都是有法律明文規定的。如張家山漢簡《田律》: “ 諸馬牛到所,皆毋敢穿宑,穿宑及及置它機害人、馬牛者,雖未有殺傷也,耐為隸臣妾。殺傷馬牛,與盜同法。
秦始皇非常重視農業基礎條件的維持和改善。秦統一後,不僅便利交通 ,而且改變了戰國時各國“以鄰為壑”的狀況,這對農田水利灌溉產生了有利的影響。
農田水利是農業命脈,通過興修為農田服務的水利設施,改變了不利於農業生產發展的自然條件。秦朝法律規定每年定期組織人員整飭水利工程,完繕陂堤、道路,以避免汛期到來時決堤,使道路交通乃至人員安全受到威脅。秦對當時修建水利工程非常重視。秦始皇曆次出巡所到之處都興修了不少水利工程。
在秦朝,私有土地逐漸處於主導地位,地主、農民都可以自己處理其所屬土地,土地買賣迅速發展。同時,社會上也大量存在國家直接控制下的自耕農,他們擁有一定的資金與生產工具,能夠維持簡單再生產,只向國家承擔賦稅徭役,不必再人身上依附於他人。秦朝的地大都不甚集中,大土地佔有者較少,而農民一般尚能保有一小片份地。
自秦朝農業經濟之後,封建農業生產關係開始確立。秦朝農業的發展對整個歷史農業的發展程序所起的歷史作用是不可磨滅的。
當秦始皇遭遇經濟危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秦朝。三年之後,秦國陷入了史上最大的經濟危機。由於大批軍人轉業需要安置,城市無法提供足夠的就業機會而滯留在咸陽、洛陽等大城市,這增加了社會的不安定因素,雪上加霜的是,因為六國混戰時迅猛發展的軍工企業也因為訂單的突然消失而大量倒閉,大批工人一夜之間失去了工作,只能回到家鄉種地。造成大量的民工返鄉潮。
倘如此也就罷了,問題是秦始皇為了籠絡人心,前六國時期的官員全部留用保持原位,形成了世界上最龐大的公務員隊伍,官民比例高達1:26。為了安撫他們,秦朝不斷給公務員加薪,三年翻番。而為了養活這高達7000萬人的公務員隊伍,秦朝制訂了極其嚴苛的賦稅制度。除了高達25%的企業所得稅外***剛降了7個點以後的數字***,月入2000錢以上的工薪階層也要交納個人所得稅,全球稅負痛苦指數排名第三。
秦朝的運輸工具燃料---青草,由兩大集團中草化和中草油壟斷。雖然國際草價由最高峰的147羅馬銀幣降到了60羅馬銀幣,但兩大青草企業仍死撐不降,老百姓怨聲載道。93號青草要每升6個銅錢,遠遠高於羅馬國的每升3個銅錢***折算價***,而且不包括青草稅。馬車主們另外需要繳納每年1200錢的養路費,每公里0.4錢左右的高速官道使用費。 在這種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年輕的始皇帝應該怎麼做?與三公九卿商議之後,他決定拿出4萬億錢拉動內需。可是怎麼拉動?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和出口偏重那個? 沒錯,結果你已經猜到了-----修建萬里長城和阿房宮,以基建投資拉動內需。
拓展:秦始皇修長城是最經濟的選擇?
我們都知道,長城是從秦始皇的時候開始修的。要知道,在當時秦朝可是大勝匈奴啊,但卻沒有乘勝追擊,反而轉攻為守,為什麼呢?最近,公眾號古文觀止發了篇文章說,從成本收益來看,秦始皇停止北伐,修長城,其實是最經濟的選擇。
先看作戰成本。遠距離作戰,後勤保障很重要,當時運一石糧食到前線,運輸隊路上自己就要消耗192石,這成本也太高了。再看作戰收益。就算打贏了匈奴,但秦國的農民不會放牧,要那麼大的草原有什麼用?
但有了長城,流動戰場變成了固定戰場。這下成本收益全變了。對秦軍來說,不用訓練騎兵部隊,節省了大量軍費。士兵原本就是農民,閒下來就能種地,後勤的負擔也小多了。對匈奴來說,騎兵不擅長打陣地戰,而且後勤沒保障,成本就高多了。
所以說,修長城雖然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從長遠來看,其實是最經濟的選擇。
秦朝軍隊的等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