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陰麗華的生平介紹
陰麗華,中國東漢光武帝劉秀原配妻子和第二任皇后。昆陽之戰後,被劉秀迎娶。東漢王朝建立,封為貴人。建武十七年,封為皇后。仁愛孝順,憐憫慈愛,內持恭儉,外抑宗族。死後與劉秀合葬於原陵。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出身顯赫,生逢亂世
陰麗華出生在一個非常顯赫的家族。據《後漢書》卷32《陰識傳》載:“其先出自管仲,管仲七世孫修,自齊適楚,為陰大夫,因而氏焉。秦、漢之際,始家新野。”就是說,陰氏家族是春秋時期以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齊相管仲的後裔。到了第七代子孫管修的時候,從齊國遷居楚國,被封為陰大夫,以後便以“陰”氏為姓。秦末漢初,陰家遷到了新野。不但出身顯赫,陰氏家族還是當時富甲一方的豪門大戶,《後漢書》32卷《陰識傳》載:陰家“田有七百餘頃,輿馬僕隸,比於邦君”。就是說,陰家有良田萬畝***700傾相當於35000畝左右***,車馬和奴僕可以比擬於分封的諸侯王。
雖然有著顯赫的出身,但是陰麗華卻並未能像其祖先那樣能夠安享太平盛世與繁華,這位陰家大小姐所生長的時代,是一個風雲激盪的大動盪、大變革時代。西漢後期,土地兼併愈演愈烈,大批農民
失去土地淪為奴婢;王氏、傅氏等外戚明爭暗鬥,輪流把持朝政,加之成、哀兩朝皇統淪喪、政治黑暗,歷經200餘年的西漢王朝即將走到盡頭。公元前9年,集朝政大權於一身的安漢公、外戚王莽廢西漢末帝劉嬰而稱帝,建國號“新”,建元“始建國”,西漢滅亡。王莽建國之後,面對著空前激化的社會矛盾,先後頒佈了“王田令”和“私屬令”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力圖挽救搖搖欲墜的封建統治階級的上層建築。然而,改革遭到了豪強官僚們空前激烈的反對與抵制,而改革的步伐又過激過快,新政最終以失敗而告終。加之新莽末年的水旱等天災不斷,廣大人民為求一條生路,只得鋌而走險,終於在新莽天鳳年間爆發了綠林與赤眉大起義。一時間,四方響應,天下大亂!
:審時度勢,力辭後位
建武元年,不但對劉秀來說是開基立業的一年,對於劉秀的兩個女人—陰麗華與郭聖通來說,同樣是不平靜的一年。這年,在劉秀河北時一直伴駕左右的郭聖通為劉秀生下了第一個皇子,就是後來的太子劉疆。這不但是對劉秀的一件大事,對整個東漢王朝來說都是一件大事。郭氏除了喜悅之外,還不得不面對另一件事情,侍中傅俊奉命護送劉秀的另一個女人陰麗華來到了洛陽。對於陰氏,郭聖通是陌生的,陰氏嬌美異常,顯然她並不是郭聖通願意見到的人。而對陰麗華來說,兩年前,劉秀與她離別而去,之後她隨家人幾經輾轉,惶恐度日,好不容易盼到兩人再聚,卻已是物是人非。昔日的夫君不但登基稱帝,身邊還多了一個她不曾相識的女子,而且這個女子還有了他們的骨血,陰麗華的心境是可想而知了。古語道:“帝后同體”,東漢建立之初,有帝無後,郭、陰二女均同封貴人。兩位貴人中,劉秀本就迷戀陰麗華,故欲立陰氏為後。古之女子,未有不以登後位為人生至榮,可陰氏堅辭不受,“自陳不足以當大位”***見《東觀漢記》卷六***,陰麗華之所以堅辭後位,其原因頗為複雜:
其一,雖深得帝寵,然眾心難服
相對於郭聖通來說,陰麗華最大的一個優勢就是貌美,甚得劉秀寵愛。雖然天子寵愛,但是其手下的文臣武將,尤其是來自河北的眾功臣豈能心服。郭聖通雖然比陰麗華晚幾個月嫁與劉秀,但真定府十餘萬大軍因此聯姻而歸附,頓使河北局勢驟變;而郭聖通也在劉秀平定河北之時伴駕左右,可謂於社稷有大功。追隨光武帝平定河北的文臣武將們,只知皇帝身邊有一位郭聖通而不知還有一位陰貴人。此外,郭氏同劉秀一樣,同為漢室宗親,都有前朝血脈,在這一點上,郭氏的身份遠比陰氏高貴。更有利於日後劉秀的統一大業。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郭氏已經生下了皇長子劉疆,而陰氏尚無皇子。故立陰氏為後,實難服眾心。
其二,社稷為重,性本寬仁雅緻
從後來的歷史看,陰麗華是一個很重大局而輕私利的人。漢明帝永平三年,有司奏請儀立皇后,漢明帝不語,而已經身為皇太后的陰麗華則表示:“馬貴人德冠後宮,即其人也”,皇太后開了口,群臣與後宮諸多嬪妃都無話可說。馬貴人,就是為東漢開基立下赫赫戰功、以“馬革裹屍”而聞名的伏波馬援的小女兒,馬貴人聰慧清秀,有母儀之德,是皇后的最佳人選,但她自明帝為太子時就陪伴左右,卻始終不能生下一兒半女。而明帝身邊還有陰貴人、賈貴人等其他嬪妃,其中這個陰貴人正是出自陰氏家族。陰麗華並沒有利用自己太后的權利和馬氏不能生育這一點趁機將自己宗族的陰貴人推上後位,而是以大局為念,力挺德才最為突出的馬援之女為後,這在是難能可貴的。縱觀西漢與東漢,後系家族把持朝政,是兩漢政治的一大特色。陰氏不但自己追隨光武帝一生,賢德而識大體,還把另一個被後世史家譽為“千古賢后”的明德馬皇后扶上了東漢王朝的後位。而明德馬皇后作為一代賢后,深深的影響了明、章兩朝的政體。
建武二年六月,郭聖通被冊封為皇后,其子劉疆被冊封為太子。
劉秀雖已定都洛陽,但事實上,劉秀集團還只不過是當時眾多裂土稱王的割據政權之一。更始二年***公元24年***,赤眉兵分兩路進擊長安,更始部將數敗,三輔震動。此時劉秀命鄧禹所率西征大軍也迫近關中。在赤眉與鄧禹兩路大軍的夾擊下,更始政權已陷入絕境。更始三年十月,劉玄向赤眉大軍投降,獻上得自王莽處的帝王玉璽,更始政權滅亡。擊滅更始後,赤眉擁兵號百萬,佔據舊都長安。然而,數十萬大軍的糧草籌措是一個大問題,此時,鄧禹的西征軍已接近長安近郊並迅速佔領了屯糧之地,赤眉糧荒,只得率部離開長安,企圖西進隴右補充糧草,結果遭到了割據隴右的隗囂大軍之阻擊,只得東向折回長安。此時正趕上天降大雪,赤眉軍損失極大,《後漢書》載:“逢大雪,坑谷皆滿,士多凍死”。赤眉軍經過血戰,擊退了佔據長安的鄧禹,復據長安。之後,赤眉又數次擊敗鄧禹軍。遠在洛陽的劉秀見鄧禹屢戰不利,遂派馮異前來替換鄧禹指揮西征軍。鄧禹不聽馮異勸阻,再戰赤眉,結果又遭慘敗,鄧禹自慚,上表請辭。建武二年十二月,“關中大飢,人相食”,赤眉大軍只得再次放棄長安東進,途中與西進的馮異部作戰,赤眉大敗,損失甚重。劉秀料赤眉必東進,決心進行一場大的戰略決戰,力圖一戰而解決掉這個關中最大的軍事集團。劉秀遣破奸侯進部屯軍新安;建威耿弁部進駐宜陽地區;大司馬吳漢統率的大軍作為機動力量集結於洛陽附近地區。再加上馮異的西征軍,此時的赤眉軍已陷入了劉秀佈下的戰略大包圍之中。建武三年正月,內無糧草,又走投無路的赤眉十幾萬大軍被迫向劉秀出降,並呈獻出了得自更始那裡的傳國玉璽。至此,起自王莽天鳳五年,縱橫於中原大地近十年之久的赤眉起義軍被劉秀扼殺在了血泊之中。就在馮異與赤眉在西線大戰的時候,前西漢樑孝王的八世孫、樑王劉永在睢陽稱帝,史稱:“董憲、張步等與共連兵,遂專據東方”。為了剪除劉永軍事集團對京師洛陽的巨大威脅,自建武二年至建武六年,經過五年的激戰,樑王劉永及其部下齊王張步等均被一一平定,其中建威大耿弇所率的幽州突騎戰功赫赫,一舉平定齊地七十餘城,後世那句著名的名言“有志者事竟成”就是出自劉秀對他的誇獎。中原初定之後,盤踞在隴右的隗囂與巴蜀的公孫述就與劉秀形成了鼎足之勢。建武六年四月,劉秀親臨長安,部署對隴右的作戰。五月,蓋延等七發動了對隴右的作戰,隴坻之戰,漢軍大敗,只得退回長安。建武八年,劉秀再次對隴右用兵,雙方激戰於略陽、西城等處連日激戰,隗囂部傷亡頗重。此時,大將王元、周宗等率領西蜀援軍殺來,本已疲敝不堪的漢軍慌亂中未及成陣,全線大敗,隗囂部於後掩殺,加之糧草將盡,漢軍只好一路敗回關中。劉秀兩次對隴右用兵,均遭失利,這是劉秀自統一戰爭以來所未曾遇到的。長期的戰爭消耗,使得隗囂集團的處境已經相當困難,建武九年春,隗囂憂憤而亡,隗囂部將擁戴其子隗純繼位。建武十年秋,劉秀親至隴右一線,第三次對隴右用兵。最終,漢軍攻破落門,周宗等隴右諸將與隗囂之子隗純一同出降,隴右遂平。隴右自古就是盛產馬匹與精銳騎兵的西北多山之地,易守難攻。長達四年之久的隴右爭奪戰,雙方反覆拉鋸,極為艱苦,連“常勝”劉秀都留下了“人苦不知足,既得隴,復望蜀,每一發兵,頭鬢為白”的千古感嘆!平滅隴右之後,收取西蜀就成為了統一大業的最後一步了。“成家天子”公孫述此時已稱帝十餘年,西蜀之民歸心,多次援助隴右的隗囂共同對抗東漢王朝。隴右一平,六分天下,劉秀已得其五,西蜀勢單力孤,滅亡只是時間的問題了。建武十二年,劉秀手下的悍將吳漢圍攻成都,公孫述親自披甲上陣,為吳漢部將高午所傷,被部下救回後當夜即傷重死於成都皇宮之中。次日,西蜀諸將獻城投降,巴蜀平定。見隴、蜀皆滅,割據北邊、連兵匈奴的盧芳見大勢已去,遂幾經反覆後在匈奴騎兵的護送下奔入匈奴。自此,自建武元年至建武十二年,歷時十二年之久的統一戰爭落下帷幕。
:天下一統,入主中宮
光武帝登基稱帝的時候,年僅31歲,還是一個英姿勃發的年輕人。漫長的統一戰爭,使得劉秀身心疲憊,越來越厭倦“浮語虛辭”。據《後漢書》卷13《隗囂傳》載:劉秀對隗囂的回信中說道:“吾年垂四十,在兵中十歲,厭浮語虛辭。”這段話是對割據隴右的隗囂說的,大意是說:我今年快四十歲了,戎馬生涯十餘年了,已經厭倦了“浮語虛辭”。雖然是對敵家所說,但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光武帝的性格也隨著統一戰爭的進行和年齡的增長,發生了不小的變化。
建武九年,發生了一件事,對陰麗華與郭聖通兩個女人的影響都不小。《三國志》卷9《夏侯惇傳》裴松之註記載:“案光武紀,建武九年,盜劫陰貴人母弟,吏以不得拘質迫盜,盜遂殺之也。然則合擊者,乃古制也。”就是說,依照古代制度,如果盜匪劫持了人質,官吏們是不會因為人質而放過劫持者的,因為這樣會鼓勵日後此類事件的發生,所以最終往往造成劫持者與被劫持者一同死亡。這裡,就是因為“群盜”以陰貴人的家人相脅迫,而官吏並不為所迫,結果陰貴人的母親和弟弟均被盜匪殺害。盜匪的結局可想而知了,故史書並未記載。建武九年左右,劉秀兩次對隴右用兵均遭失利。此時,後方京師周邊的一些郡縣發生了民變及士兵的譁變,故在建武九年左右的時候,“群盜”甚多。
母親和弟弟被殺害,最難過的一定是身為貴人的陰麗華了。此時,劉秀下了一道對後宮的女人們影響頗大的詔書:“吾微賤之時,娶於陰氏,因將兵征伐,遂各別離。幸得安全,俱脫虎口。以貴人有母儀之美,宜立為後,而固辭弗敢當,列於媵妾。朕嘉其義讓,許封諸弟。未及爵士,而遭患逢禍,母子同命,愍傷於懷。《小雅》曰:‘將恐將懼,惟予與汝。將安將樂。汝轉棄予。’風人之戒,可不慎乎?……”
皇妃家眷遇害,本是一件普通的犯上作亂的案子,皇帝下詔安撫皇妃家人,也在情理之中。但皇帝卻偏偏在詔書中說了很多對於貴人陰氏“情意綿綿”的話,而且也透露出了當初皇帝的本意是要貴人陰麗華做皇后的,因為陰氏的退讓才沒有這樣做。這樣一來,郭皇后情何以堪?從這件事也可以看出,隨著東方的平定***時劉秀統一了東方,而隗囂與公孫述連兵割據西方***和年齡的增長,光武帝對於很多事情已經是沒有太多的顧忌了。
劉秀少年之時,就發出過“娶妻當得陰麗華”的感嘆!故陰麗華本就是劉秀的最愛。而河北之郭聖通,在光武平定河北的過程中,貢獻頗多,後又為劉秀生下數子,也算是同劉秀有一番情緣。江山初定,三人倒也相安無事,隨著時光的飛逝和天下大勢的逐漸明瞭,三人之間的關係也開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後漢書》卷10《皇后紀》載:“***郭***後以寵稍衰,數懷怨懟。”即在劉秀面前“數懷怨懟”,來表達自己的怨氣與不安,帝后關係頗為緊張。終於,到了建武十七年,光武帝決定廢皇后郭氏為中山王太后,立貴人陰氏為後。光武帝下詔曰:
“皇后懷執怨懟,數違教令,不能撫循它子,訓長異室。宮闈之內,若見鷹鸇。既無關雎之德,而有呂、霍之風,豈可託以幼孤,恭承明祀。今遣大司徒涉、宗正吉持節,其上皇后璽綬。陰貴人鄉里良家,歸自微賤。‘自我不見,於今三年。’宜奉宗廟,為天下母。主者詳案舊典,時上尊號。異常之事,非國休福,不得上壽稱慶。”
宋代的趙與時所著的《賓退錄》載:“‘娶妻當得陰麗華’,唐與政謂觀此語,知郭後之必廢。然予觀《劉植傳》載:‘劉楊起兵附王郎,眾十餘萬。光武遣植說楊,楊乃降。光武因留真定,納郭後,後即楊之甥也,故以此結之。’則是郭後之納,已非光武之情矣,何待‘陰麗華’之語而後佔其廢乎?范曄不以此書之《後紀》,故前輩議論未嘗及之。”《賓退錄》,是記錄宋代文人雅士言談的一本書籍。唐與政,宋代文人。從他的話中可以看出兩層意思:一是當時有其他人認為,郭後被廢,陰麗華可能在皇帝那裡說了什麼話。而唐與政則說:“郭後之納,已非光武之情矣,何待‘陰麗華’之語而後佔其廢乎?”二是唐與政認為范曄寫《後漢書》的時候應該把《劉植傳》中光武和郭後聯姻的內容寫到《皇后紀》中去,這樣事情就更加的清楚了。
其實,在光武帝的詔書中已經把廢后的原因說的再清楚不過了。“既無關雎之德,而有呂、霍之風,豈可託以幼孤,恭承明祀。”詔書中所說的“呂”,即呂后。西漢初年,高祖駕崩,其最愛的皇子如意被呂后鴆殺,對於最受高祖寵愛的戚夫人,呂后則用“人彘”的刑罰來處罰她。“人彘”就是“人豬”的意思,殘酷的刑罰,可謂震動後世的宮廷,以至於到了東漢的第四代皇后、和熹鄧皇后的時代,在其不得志的時候還差點因為懼怕遭到同樣的刑罰而險些自盡***見《後漢書》卷10《皇后紀》***。連日後名震一代的女主鄧後尚且如此,身處東漢初年的劉秀豈能不為陰麗華母子們的命運擔憂?西漢初年的事情猶如,而東漢宮廷的情形竟與當日驚人的相似,皇后受冷而皇妃則極寵,皇后對寵妃極為不滿,皇后之子又都是太子,早晚要承繼大統。至於東漢初年的後宮形勢是否已經真的嚴重到了西漢初年的地步,因為史料的缺乏並不能下這樣的結論,但如果郭聖通有朝一日成為了皇太后,寵妃陰麗華的命運是可想而知的!而東漢的桓帝朝就是一例。桓帝駕崩,身為皇后的竇妙居然在桓帝明堂的靈柩前就誅殺了深受桓帝寵愛的寵妃田聖。此等例子縱觀歷代王朝是比比皆是。
郭氏被降旨廢為中山王太后,移居洛陽的北宮居住***東漢宮殿是南北宮制度,初期帝后都在南宮居住,北宮較為冷落。而明帝時重建北宮,蔚為壯觀,故明帝之後皇室皆居於北宮***,雖然身心受到了極大的打擊,但也算是歷代廢后之中為數不多的幸運之人了,十一年後病逝。光武駕崩之後,明帝即位,對陰氏、郭氏一視同仁,郭氏一門未曾受到半點迫害。就連到了陰麗華的孫子漢章帝的時代,章帝還到郭氏家中,大會郭氏,君臣非常的和睦。可以說,劉秀在處理這件後宮家事的問題上,做的是比較明智而圓滿的。但同時也可以看到陰麗華的雅緻與善良。陰氏本為劉秀的原配夫人,因為郭氏的介入,陰氏女黯然的做了十七年的貴人,從身份上來說就是“妾”的地位。在百姓之家,妾與妻的地位尚且相差懸殊,而在皇室,妃與後的差別更是有天壤之別了。陰氏系出名門,受此委屈,對郭氏不可能沒有怨恨之情,但仍能如此不偏不倚的厚待郭氏一族,實為不易!但封建時代,因為深受根深蒂固的“封建正統思想”之影響,認為皇后無有大過不可輕廢,故後世之人對劉秀的廢后之舉持負面看法者亦不在少數,認為這是漢光武的一個過失之處,如晉代史學家袁巨集、明代大儒方孝孺、明末大思想家王夫之等等。
《後漢書》卷10《皇后紀》載:“陰後在位恭儉,少嗜玩,不喜笑謔。性仁孝,多矜慈。”就是說皇后謙恭儉讓,不喜言笑,性格非常的仁孝、慈愛。漢章帝時代的大司空第五倫在上疏章帝的奏章中也對陰麗華皇后做了一個描述:“近世光烈皇后雖友愛天至,而抑損陰氏,不假以權勢。—《資治通鑑》卷四十五”“友愛天至”就是說皇后的天性就非常的善良。縱觀陰麗華皇后的一生,此並非虛言。
慈安太后是怎麼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