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名街米脂古城老街介紹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23日

  米脂古城老街,距今已有近千年輝煌歷史。三水環抱,兩山俯瞰,枕山面水,負陰向陽,樓臺亭榭,古剎高牆,澗水繞合,固若金湯,陝北民眾稱其為寶城。下面是。

  米脂古城老街簡介

  米脂古城老街是由十字街連線的東大街、北大街組成,其他巷道主要分佈於大街兩側,成不規則網狀,形若鳳凰單展翅。古城內地面石板和石片隨不同地形坡度,或平鋪,或豎鋪,各具特色,古樸而又富有情趣。古城老街是整個古城聚落的主要街巷景觀,店鋪林立,眾多儲存比較完整的窯洞四合院主要分佈在大街的兩側。

  米脂古城老街歷史

  米脂古城作為縣治所在地,已有近千年歷史。北宋出現小村落,名曰惠家砭,宋太宗時築畢家寨,宋寶元二年***1039年***更名為米脂寨,崇寧四年***1105年***改稱米脂城。米脂窯洞古城元代從上城開始***今日的馬號圪臺和城隍廟灣等處***發展,有上城巷***原魁星樓下***、城隍廟路、古西門街***今北街小學南***、小城畔路。自元泰定三年***1326年***起,經明洪武六年***1373年***、成化五年***1469年***、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萬曆六年***1573年***的多次修葺修築,古城基本形成。

  米脂古城老街格局

  米脂古城老街兩側以“明五、暗四、六廂窯”式窯洞四合院為主格局,在全國最具典型性。以十字街為中心形成的古城老街***東大街、北大街***儲存得古色古香,幾百年如一日,鋪面林立,商賈雲集。東大街的棗園巷、儒學巷、安巷子、小巷子、石坡及馬號圪臺、市口巷、北城巷、西城巷等巷道,格局未變名稱未改,風貌依舊。街區內的窯洞形式多樣,有土窯、介面窯、方口窯、石窯和磚窯,有高家、杜家、常家、馮家、艾家等眾多的明清窯洞四合院、套院,佈局巧妙、工藝精湛、裝飾考究。街區內有觀闌門、柔遠門、商業古街、石鋪巷道;有大順帝李自成當年做驛卒的馬號圪臺、草場等遺址;有文廟大成殿和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米脂女校;有布衣作家李健候、秦腔泰斗馬健翎故居……

  建築

  米脂古城老街承載著深厚的黃土文化,散發著古老的歷史資訊。 北大街由十字口至北門,青石板***塊***鋪街道,長約340米,寬2.5至7.8米,兩側建築多以住宅為主,體現出大戶商家、官宦人家的氣派。 柔遠門位於北大街北端,南距十字街約340米,為米脂古城北門,是至今僅存的城門。城門用鏨刻直條紋塊石包砌,內用黃土夯築,總面闊14米,總進深8.6米,高7.5米,門洞寬3.5米,佔地120平方米。南北為拱券通道,以三券三拱高低不同的拱券洞連線而成,北拱門額上石匾鐫刻“柔遠”二字。城門頂原建二層歇山樓閣,毀於20世紀40年代,後建硬山式城樓,2001年坍塌。 盤龍山古建築群***大順帝李自成行宮***坐落於古城一條街最北端柔遠門外盤龍山南麓,始建於明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佔地面積1.1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4600平方米,主要由樂樓、梅花亭、捧聖樓、二天門、玉皇閣、啟祥殿、兆慶宮7處主體建築組成。

  整個建築群依山造勢,遠處眺望,猶如巨龍騰飛,雄偉壯觀,是我國西北地區儲存較完整的一組明清古建築群,也是目前我國現存的有關李自成的最重要的文物歷史遺蹟,具有較高的文化、文物、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在全國具有廣泛影響,2006年5月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盤龍山古建築群內設米脂縣博物館,2009年被國家文物局命名為三級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935件,主要陳列以李自成紀念館為主,同時設有“李自成評述館”“東漢畫像石精品展”“米脂婆姨史蹟展”。 北大街51號,為典型的明代四合院,成化年間初建,清代多次補修。據說是明代駐守邊疆高慶的後人修建,明五孔帶廊窯,東西四柱三間廂房,倒座廳房,室內有“樹德務滋”木匾一塊,瓦對兩副。

  北大街45號是高家大院,大廳門當書“彥頭□□”“署米脂縣知縣□□□……”,二門的門當上書“元貢”二字,墀頭牆上書“大富貴, 亦壽考”篆體,二門進去是石頭隱壁,裝飾精美、圖文並貌。基座為束腰須彌座,壁頂採用房屋頂的形式,壁身高浮雕人物、梅、竹、鬆等,正面陰刻行書“映戶雨風靜,當軒星月臨”,左刻行草書“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一毫而莫取”,右刻行草書“榆寒而秀升瘦而壽石文而醜是之謂三益之友”。 北大街25號是明代艾家四合院,正面五孔窯洞,硬山式尖山頂,仰瓦屋面,窯面開窗比一般窯洞小得多。這五孔窯洞為一進五開,都用土渣碎石所砌,其中第二孔、第四孔是三券三拱,窯後牆有通往後院的通道,窯臉的正中署“惠迪吉”。

  東大街由十字口至東門,青石板***塊***鋪街道,長約480米,寬4到11米,街區風貌儲存最為完整。街道兩側店鋪林立,多數形式為硬山式磚木構架瓦房,單脊雙坡,石砌臺階,清磚山牆,簷下板扇門面,進深3.8米,面闊3至5間。民居緊靠城牆,街北由東而西縱列棗園巷、儒學巷、安巷子,橫斜小巷子。其中,東大街6號歇山頂重簷二層閣樓、東大街3號二層重簷閣樓為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築,儲存比較完好,這兩處與整條街的風格有異,對研究米脂商業歷史文化有很大的價值。 大街19號是“斌丞圖書館”舊址,有林伯渠於民國三十七年五月四日題寫的館名刻石。

  東大街24號,西距十字街口中心約150米,為二進式四合院佈局。二進院由正窯三孔、兩廂房各三間及耳房各一間、二進垂花門組成;一進院由東西廂房、倒座房、一進門樓組成。兩院與大門組成封閉院落,佔地面積638平方米。 東大街34號,大門磚砌夾石,門額上浮雕有五角星,木板門扉。四合院分上下兩院,上院外觀12柱11間懸山頂,每間內部建有半孔窯洞,這一建築風格在陝北較罕見,山牆上菊花祥雲山花雕刻非常精緻。 東大街小學前院門庭,民國十三年***1924年***由巧匠馬蘭芬領工修建,它打破了傳統古建的格式,是古城修建的第一座仿西式門庭。門庭採用砂岩條石臺基,青磚砌5面三段的立體隔柱6根***砂岩柱基***,柱頂磚砌寶瓶,柱間磚面牆5間,上下嵌矩形框,中為門洞,門上方為磚飾旗徽圖案、花瓣頂。

  總闊為17米,高為8米多,背面為窯洞。 東大街小學院內的文廟***孔廟***大成殿建於明弘治九年***1496年***,由原址上城文廟***建於元皇慶二年即1313年***遷至下城東街時重建。大成殿是文廟的主建築,樑上記有“乾隆三十二年、五十年、嘉慶十八年重修”字樣,為歇山頂四阿殿廡式建築,佔地194.4平方米,面闊5間10米,進深2間5.5米,七步架大木樑柱,柱高2.4米,殿前月臺長12.5米,寬7.65米,四周有石雕圍欄,垂帶踏步之間是石雕龍紋御路。 常平倉位於石坡25號,是光緒十二年由知縣駱仁主持修建的糧倉,南北長約68米,東西寬約36米,佔地面積達2300平方米。常平倉始設於元代,明代改為預備倉,到清代復設常平倉,民國改為徵收糧賦院。1912年至1939年為國民政府***第二科財政所***駐地,1940年至1942年為共產黨和國民政府聯合政府駐地,1943年至1958年為米脂縣人民政府駐地, 1979年至今為米脂黨校。2007年6月被榆林市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巴州歷史文化
中國的刺繡的歷史介紹
相關知識
歷史文化名街米脂古城老街介紹
中國歷史文化名街五大道介紹
歷史文化名街泉州中山路
中國歷史文化名街之平遙南大街
走進歷史文化名街蘇州平江路
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揭牌儀式領導講話
中國歷史文化名句分享
海口市騎樓建築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管理辦法
中國歷史文化明街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