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刺繡的歷史介紹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3日

  引言:到了漢末、六朝時期,中國便開始進入“像教彌增”***佛教因造像眾多,故也稱之為“像教”***的時代,因而興盛了繡制佛像之風。1965年在敦煌莫高窟發現了北魏的一佛兩菩薩說法圖刺繡殘片一件,用幾種彩色絲線繡出佛像、菩薩、供養人和相應的文字,供養人的長衫上繡有忍冬紋和卷草紋,示意著以佛教為代表的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的相互交融貫通,並在刺繡中得到反映。

  

  中國的刺繡究竟源於那個朝代?由於刺繡作品不易儲存,因此極難說清這個問題。我們現在所能見到的最早的刺繡恐怕要算殷商和西周的了,從那個時期的出土文物來看,粘附在泥土上的絲織物的紋路和刺繡的花紋依稀可見。特別是在1982年從湖北江陵馬山一號楚墓中,出土了繡衾***被***和禪***單***衣,上面繡著龍、鳳、虎和花卉等,形神兼備,綺麗多變。證明刺繡在中國經過較長時間的發展,已經形成了較高的工藝水平和獨特的工藝門類。


刺繡

  人們一定會想,為什麼會出現刺繡呢?其實,最主要的因素是由兩個方面決定的:

  第一、說到刺繡不能不說絲織,可以這麼說,是絲織的產生和完美造就了剌繡的誕生。春秋戰國時期,農業比之以前更發達,男耕女織成了這一時期的重要經濟特徵,幾乎家家種植桑麻,從事紡織。由於當時的養蠶方法已經十分講究,因此所繅出的蠶絲質量很高。其纖維之細之均,可與近代相媲美。發展到西漢時,從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西漢墓出土的織錦來看,每根紗由4-5根絲線組成,而每根絲線又有14-15根絲纖維組成,也就是說每根紗竟由54根絲纖維捻成。如此高的絲紡水平,同時也推動著染、繡的發展,使它的成品更加美觀和更富表現力。

  第二、社會等級制度的強化和人類審美感的提高、商品制的形成也是一個重要因素。早在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期間,華夏民族的部族聯盟首領在舉行重大慶典、祭祀等禮儀活動時,必須穿著繪繡有日、月、星辰、山、龍、華蟲***雉雞***圖紋的上衣和有宗彝、水藻、火、米粉、黼、黻圖形的下裳***裙***禮服,後世稱為“十二章服”並形成定製。進入春秋戰國時期,刺繡工藝漸趨成熟,這可從近百年來的大量出土文物中得到印證。這一時期的刺繡有經過誇張變形的龍、鳳、虎等動物圖案,有的則間以花草或幾何圖形,虎躍龍蟠,龍飛鳳舞,刻畫精妙,神情兼備;佈局結構錯落有致,穿插得體,用色豐富,對比和諧,畫面極富韻律感。

  進入秦漢時期後,刺繡工藝已相當發達。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東漢王充在《論衡·程材篇》中所描述的:“齊郡世刺繡,恆女無不能;襄邑俗織錦,鈍婦無不巧。日見之,日為之,手狎也”。齊郡臨淄***今山東臨淄***為漢王室設官服三所,織工數千人,每年耗資萬萬。在前漢武昭之世,不但帝王之家是“木土衣綺繡,狗馬被繢***毛織品***”,就連一般的富人也服用“五色繡衣,縟繡羅紈、素綈冰錦”,而且坐臥的席子也要“繡茵”,床上帳幔也是“黼繡帷幄”、“錦綈高張”,甚至死後殉葬的口袋也是“繒囊緹橐”。民間如此,朝庭貴族更不待言,他們的宮室以絲織藻繡裝飾,以至“屋不呈材、牆不露形”,甚至“柱檻衣以綈錦”,其奢侈程度可見一般。漢代剌繡的空前繁榮,使刺繡的藝術處理又前進了一大步,在馬王堆一號漢墓裡的竹簡“遺冊”中記載著三種刺繡名稱:“信期繡、乘雲繡、長壽繡”。

  到了漢末、六朝時期,中國便開始進入“像教彌增”***佛教因造像眾多,故也稱之為“像教”***的時代,因而興盛了繡制佛像之風。1965年在敦煌莫高窟發現了北魏的一佛兩菩薩說法圖刺繡殘片一件,用幾種彩色絲線繡出佛像、菩薩、供養人和相應的文字,供養人的長衫上繡有忍冬紋和卷草紋,示意著以佛教為代表的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的相互交融貫通,並在刺繡中得到反映。說到這一時期的刺繡,不得不說說三國時期吳王趙夫人的“三絕”――機絕、針絕、絲絕。據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中記載:“吳王趙夫人,丞相趙達之妹。善書畫,巧妙無雙,能於指間以彩絲織為龍鳳之錦,宮中號為“機絕”。孫權嘗嘆,蜀魏未平,思得善畫者圖山川地形,夫人乃進所寫江湖九州山嶽之勢。夫人又於方帛之上,繡作五嶽列國地形,時人號為“針絕”。又以膠續絲髮作輕幔,號為“絲絕”***見壬子年《拾遺記》***。漢末、六朝剌繡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是開始出現了人物形象,為今後的人物繡品開了先河,具有十分重要的藝術意義。

  唐宋時期的刺繡已向著精緻化的方向發展。這主要由它的社會環境所決定的,在男耕女織的封建社會裡,女孩子都要學習"女紅",都要掌握刺繡,正因如此,那些深宅大院的小姐們,刺繡便成了她們消遣、養性和從事精神創造活動的唯一活動。"閨繡"的產生並不是偶然的,明代屠隆在《考磐餘事》中寫道:"宋之閨繡畫,山水人物樓臺花鳥,針線細密,不露邊縫,其用絨止一、二絲,用針如發細者為之,故眉目畢具,絨彩奪目,而丰神宛然,設色開染,較畫更佳。女紅之巧,十指春風,迥不可及"。由於參加刺繡物件的進一步擴大、作者的文化修養和物質條件不同,加上文人們開始參與,剌繡到了唐、宋期間獲得了長足的發展,某種程度上可以這麼說,它由日用與觀賞兩者相容幷蓄,發展到日用與觀賞分而治之,特別在觀賞方面成就最大,由於文人們的積極參與,使書法和繪畫藝術結合得更為緊密,形成了畫師供稿、藝人繡制,畫繡結合精品倍增的新趨勢。

  明、清時期,全國城鄉出現了眾多的商品性生產的專業作坊。尤其是明代,官府手工業的衰落,卻促進了民間手工業的發展,從缺乏競爭力的官府院落手工藝品,到商業性作坊的專業化生產,加上唐宋期間文人藝人結合刺繡工藝品的巨大影響,刺繡技術和生產獲得了全所未有的活力,達到了空前的繁榮,進入了中國傳統刺繡的顛峰時期。出現了對後世影響非常之大的幾個藝術流派,如上海的顧繡、北京的京繡、開封的汴繡、山東的魯繡等,以及後人譽為的"四大名繡"即蘇繡、粵繡、湘繡和蜀繡。

  從唐宋到明清,刺繡工藝的發展很具代表性,無論是色彩的搭配運用上,還是針法的多樣性和組合運用上,都達到了空前的水平。文人畫師的加入,對仿畫的刺繡技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於竭力追求與書畫原作惟妙惟肖的效果,從而極大地推進了針法的發展與創新。如對色線的處理上出現了把絲線劈成更細的絲縷,使線條的表現更為柔弱和逼真;如在針法上出現了亂針、釘線、圈金、摻針、滾針、接針繡等大量新型的針法,把被繡物件的紋理和結構提練為一種專門的普適性技藝和針法;甚至採用補筆加繪等技法,使畫面的主次結構和輕重表現更加符合人們的審美習慣。

歷史文化名街米脂古城老街介紹
李從珂如何靠脫衣服贏得皇位
相關知識
中國期貨交易歷史介紹
韓國現代汽車歷史介紹
韓國綜藝發展歷史介紹
德國羅馬廣場歷史介紹
中國的刺繡的歷史介紹
關於中國女排如何發展的歷史介紹
中國二人轉的歷史介紹
中國佩玉的歷史介紹
中國的近代歷史介紹
奧迪在中國發展的歷史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