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頭歷史
包頭是內蒙古自治區下轄市、擁有地方立法權的較大的市,是內蒙古的製造業、工業中心及最大城市,呼包銀經濟帶、呼包鄂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簡介。歡迎欣賞閱讀。
沿革
黃河流經包頭的地段是原始人類較早活動的地方,在這裡蘊藏著大量的古人類文化遺蹟,已發掘的就有10多處。在位於東河區以東15公里的阿善溝門的格膝蓋溝,發掘出一處儲存完好的新石器時代村落遺址-阿善遺址和大量的文物。
蒙古高原位於東西上千公里的陰山山脈之北,中國古代,這裡是北方遊牧民族生息繁衍的地方,在與黃河流域的各代中原王朝的交往中,促進了各民族的融合,加快了少數民族的封建化過程促進了整個社會的發展和文明的交往。
從戰國至唐朝,包頭境內曾幾次建築過一些古城。最早是趙武靈王於公元前306年***武靈王20年***築九原城。公元前221年秦為九原郡。公元433年,鮮卑族建立的北魏王朝,設懷朔鎮。後來,隨著形勢的變化,時間的推移,古城被一一廢棄了。
進入五代後,包頭屬遼統治。遼在這裡設雲內州,一直沿襲至金元,建制未變。元代初年,包頭地區的冶煉業、紡織業、陶瓷業開始興盛,出現了商品經濟,商業活動隨之興旺起來。後來蒙古族各部落陸續進駐河套,包頭地區又成為土默特部落遊牧之地。
清朝建立後,公元1741年***乾隆5年***,薩拉齊建築,設協理通判,這是包頭地區最早出現的行政建制。1809 年設包頭鎮。1870年***同治9年***前後,包頭修築城牆,闢東、南、西、東北、西北5座城門,形成了近代包頭的城市規模。
19世紀後期至20世紀初,包頭已發展成為中國西北著名的皮毛集散地和水旱碼頭。
1923年***民國十二年***,平綏鐵路通車包頭。1924年3月析薩拉齊縣包頭鎮及五原、東勝及固陽縣地置包頭設治局。局所駐包頭鎮***今包頭市東河區***。
1926年***民國十四年***,設包頭縣。
1931年,包頭電燈麵粉公司和永茂源甘草公司創辦,包頭開始有了近代工業。
1934年,中德雙方組織的“歐亞航空郵運股份有限公司”在包頭修築飛機場,開闢包頭——寧夏——蘭州航線,定期航班每週往返一次。飲食、服務業日益興旺,市面日趨繁榮。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日軍進佔包頭[1]。“蒙疆聯合自治政府”統治期間設立包頭特別市。
1938年,包頭設市,1945年實行市縣並存。
1949年9月19日,綏遠發動“9·19”起義,包頭獲得和平解放。
1950年2月13日,包頭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1953年包頭撤縣留市。
1954年原綏遠省包頭市劃歸內蒙古自治區,為自治區轄市。
1955年,包頭市被列為國家重點規劃的8個城市之一,第一個五年計劃中蘇聯援建的156個專案中內蒙古的5個全部在包頭市,奠定了現今的城市格局。
1960年原屬巴彥淖爾盟的烏拉特前旗劃歸包頭市領導。
1961年以1958年撤銷併入包頭市的原固陽縣轄區復設固陽縣***駐固陽城關鎮***。轄1縣、1旗。
1963年將固陽縣劃歸烏蘭察布盟,烏拉特前旗劃歸巴彥淖爾盟。
1970年烏蘭察布盟所屬土默特右旗***駐薩拉齊***、固陽縣劃歸包頭市。轄1縣、1旗。
1996年5月18日,國務院批准將烏蘭察布盟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達茂旗***劃歸包頭市管轄。
文化
宗教
包頭地區在阿善新石器遺址中就發現了石築祭壇,在陰山岩畫中也有對圖騰的崇拜,從東漢時候起到遼金時代,佛教已經傳入包頭地區。元代的蒙古族汪古部在草原上建立過基督教教堂,元代的色目人有的信仰伊斯蘭教,明代的初期的蒙古族信仰薩滿教,而後改信藏傳佛教。包頭地區有五大宗教派別,他們是佛教***漢、藏***、伊斯蘭教、基督教***新教***、天主教。[7]
現今包頭市的漢傳佛教與民間信仰融合,信徒散佈於包頭市各區縣,藏傳佛教***俗稱喇嘛教***主要集中於達茂旗百靈廟和市內五當召等處,主要由蒙古族信仰。廟宇主要有五當召、妙法禪寺、美岱召、昆都侖召等。
伊斯蘭教清代由甘肅、山東傳入,主要由回族、維吾爾族信仰,穆斯林較集中,分佈於東河區的回民街道和青山區青昆清真寺附近。清真寺主要有清真大寺、青昆清真寺、清真中寺等。
基督教分為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於近代由歐洲傳教士直接傳入,在各族群眾中信仰人數較多,著名教堂有天主教的西門彼得教堂、青山天主教堂等,新教的西門教堂、昆南、昆北教堂等。
方言
普通話:與官方語言一致***Modern Standard Chinese***,通行於市內的絕大部分地區,主要為建國初京津冀地區移民使用。由於近年來在國家大力推行普通話,使用範圍在逐漸擴大。
包頭話:當地人稱“此地話”,屬於晉語大同包頭片,主要流行在市內東河區、九原區及各下屬旗縣,該語言揉合了晉語、部分蒙、滿語。居民主要為清末山西移民後代,是中國保留入聲的最北地區之一。
東北官話:漢語官話東北方言,當地一部分移民使用,主要流行於昆都侖區,建國後援建包鋼時,從工業基礎不錯的東北移民來包很多東北人,主要來源於遼寧。
蒙古語:官方承認的正式語言之一,在全市機關單位和商店的招牌上均有使用,但民間使用人數很少。
飲食
小肥羊火鍋:內蒙古小肥羊餐飲連鎖有限公司是一家以自然人做發起人的股份制企業,公司於1999年8月誕生,以小肥羊特色火鍋連鎖為主業。
莜麵:莜麵是內蒙古地區“三件寶”之一。
稍美***音shāo mài,與南方燒麥不同***:該食品歷史悠久。選用錫林郭勒草原鮮羊肉做餡,配以大蔥,優質河套麵粉做皮精製而成,上屜蒸熟即可。成品呈石榴狀,可做宴席中的點心,又是民間美餐。德興源稍美以皮薄、餡嫩、味香、形美著稱,在稍美經營中獨佔鰲頭。
手扒肉:手扒肉是紅食中的一種。蒙古族人民稱肉食為紅食,蒙語叫“烏蘭伊德”。顧名思義,“手扒肉”就是手抓羊肉,是蒙古族千百年來的傳統食品,是牧民們的家常便飯。
鐵鍋燜面:是基於鐵鍋燴菜的基礎上的一道類似農家飯一樣的美食,是西北人民對美食研究製作出的精品。
羊雜碎:羊雜碎集羊內臟於一鍋,形色繁多,肉質各異,味道酸辣兼宜,無腥不膩,湯鮮味美,***生津,營養豐富,在氣候偏冷的北方食用可御冷逐寒。
烤全羊:蒙古族傳統名菜,為招待貴賓或舉行重大慶典時的盛宴特製的佳餚。一般選用草原上膘肥、體重40斤左右的綿羊宰殺後,去毛帶皮腹內加蔥、姜、椒、鹽等佐料整體烤制而成。烤完以後,羊形完整,羊跪在方木盤內,色澤金紅,羊皮酥脆,羊肉嫩香。
文化場館
2012年,全市有群藝館、文化館11個,公共圖書館10個,博物館3個,美術館1個。
包頭市主要文化場館
內蒙古包頭博物館 包頭市科技館 包頭市圖書館 敕勒川博物館
包頭美術館 內蒙古傳媒大廈 內蒙古話劇院 包頭奧林匹克體育中心
包頭大劇院 包頭市群眾藝術館 包頭市少年宮 包頭市科技少年宮
內蒙古電力科技博物館 包頭市第一工人文化宮 包頭市民族文化館 包鋼少年宮
地域文化
包頭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從古至今經歷了數次大規模人口遷徙,從而造就了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移民文化。老包頭主要是東河區。從晉陝冀千辛萬苦走西口奔著的目標就是包頭,從包頭到喀爾喀蒙古及恰克圖等其他地方,這裡是聚集處也是集散地,更是孕育500年晉商繁榮的搖籃。包頭對晉商的發展,對匯通天下經濟的發展,對民族資產階級的發展,對文化交融的發展與傳承有著不可替代、無法磨滅的作用,給後人留下了無限發展的空間。從而包頭產生了與山西、陝西相關的走西口文化,其中的二人臺、晉商文化,給包頭帶來不可磨滅的影響。
從建國初期到1960年,包頭也出現了一次移民高潮。建國初期,包頭城僅有8萬人口,後來由於國家對地主、富農的政策,使得很多的地主、富農從山西跑過來,成為了包頭人。當時逃到包頭的這些人以府谷、河曲人居多,大部分都住在東河區的西腦包地區。上世紀50年代,一方面國家為了建設第二個鋼鐵基地——包鋼、內蒙古一機、二機等西部最大的機械製造廠,一大批河北、山東、天津、四川、遼寧等地的軍轉人員被分配到包頭來支援建設,全國各地的所謂“盲流”也來到了包頭,加入到大型企業的建設當中。另一方面,上個世紀50年代末山陝地區連年旱災,一大批饑民也“口裡出口外”,來包頭或靠手藝為生,或打工務農定居下來。到1962年的時候,包頭的人口激增到100多萬人。最終形成了,東河區老包頭***山西人後裔***居多,青山區河北人居多,昆都侖區東北人居多的格局,很多如二人轉、京劇、評劇等也給包頭帶來深遠影響。中原文化與北邊文化,農耕文化與遊牧文化,晉陝文化與草原文化在這裡交融、交錯、交流,形成了包頭豐富多彩、特色鮮明的移民文化、陰山文化。這一移民文化也是草原文化燦爛的一部分,共同書寫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輝煌的一篇。
節慶
中國遊牧文化旅遊節是以遊牧之鄉達茂旗為核心,全面展示遊牧民族文化和達茂旗本土特色旅遊資源的文化盛事,文化旅遊節融自然、人文、休閒、體驗等多種時尚元素為一體,突出“草原本質生態、遊牧特色文化、大眾參與體驗、民生人文關懷”主題。
中國·白雲鄂博國際奇石文化旅遊節,歷時40天,活動涉及5大類30項,包括奇石文化類活動、文藝活動、旅遊活動、經貿活動、體育賽事等。
城市象徵
市樹:雲杉
市花:小麗花
市徽:***詳見“包頭市徽”***
看了的人還看了:
1.文化
2.包頭導遊詞
3.包頭導遊詞3篇
4.內蒙古地名含義以及內蒙古之“最”
5.包頭昭君島導遊詞範文3篇
首都博物館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