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作俑者的故事典故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6日

  始作俑者出自《孟子·梁惠王》篇,"始作俑者,其無後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

  戰國時,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談論治國之道。孟子問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殺死人,有什麼不同嗎?”

  梁惠王回答說:“沒有什麼不同的。”

  孟子又問:“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麼不同?”

  梁惠王說:“也沒有什麼不同。”

  孟子接著說:“現在大王的廚房裡有的是肥肉,馬廄裡有的是壯馬,可老百姓面有飢色,野外躺著餓死的人。這是當權者在帶領著野獸來吃人啊!大王想想,野獸相食,尚且使人厭惡,那麼當權者帶著野獸來吃人,怎麼能當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經說過,首先開始用俑***古時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斷子絕孫、沒有後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來殉葬尚且不可,又怎麼可以讓老百姓活活地餓死呢?”

  根據孔子“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這句話,後人將“始作俑者”引為成語,比喻第一個做某項壞事的人或某種惡劣風氣的創始人。

  【成語】: 始作俑者

  【拼音】: shǐ zuò yǒng zhě

  【解釋】: 俑:古代殉葬用的木製或陶製的俑人。開始製作俑的人。後泛指惡劣風氣的創始者。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

  相關人物介紹:

  孟子***前372年-前2******,名軻,字號在漢代以前的古書沒有記載,但曹魏、晉代之後卻傳出子車、子居、子輿等三個不同的字號,字號可能是後人的附會而未必可信。山東鄒城人。在十五、六歲時到達魯國後有一種說法是拜入孔子之孫子思的門下。孟子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是記錄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繼承併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政論家和散文家。

  孟子是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屬孔子第四代弟子,是曾子的再傳弟子。他繼承併發揚了孔子的思想。孔子是大成至聖,孟子被稱為亞聖。孟子與孔子合稱孔孟其道,多數人稱為“孔孟之道”。

  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周遊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隨後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孟子與其弟子的言論彙編於《孟子》一書,是儒家學說的經典著作之一。

  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並長於論辯,邏輯嚴密,尖銳機智,代表著傳統散文寫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即“人之初,性本善。”

  孟子的主要思想就是:仁、義、善。孟子的經歷和孔子差不多,都是周遊列國,去宣傳自己的思想,但是因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這條建議不被大部分的君王所接受,這樣的狀況保持了很長的一段時間。雖然是這樣,但是這樣的理念畢竟是有利於國家的發展,好的建議終究會被採納。而也就是這樣,現在我們國家的發展和建設就是圍繞著這條觀點。大家都能感受到,國家對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和利益還是很看重的。例如:每當有較大的災難發生,國家就會不惜動用一切力量去保護每一個人的財產與健康,最近的幾次的大地震,洪水等災難,政府則派解放軍去進行救援,只要有生還的可能性,就一定不會放棄。與此同時,孟子把氣節也十分看重:“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對於這種嗟來之食,孟子應該是不屑一顧的。

城下之盟的成語故事
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故事
相關知識
始作俑者的成語故事_始作俑者的成語典故
始作俑者的成語故事_始作俑者的成語典故
始作俑者的成語典故
始作俑者的故事典故
始作俑者的典故
關於領導者的經典故事典故
為虎作倀的成語故事典故
關於傾聽的經典故事典故
關於影響力的經典故事典故
三生石的相關愛情故事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