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員工勵志小故事_企業勵志小故事大道理
無論是在哪家企業裡工作的員工,都要時常勵志自己努力奮鬥,那麼企業員工勵志小故事都有哪些呢?以下是blanche小編分享給大家的關於企業勵志小故事大道理,一起來看看吧!
企業員工勵志小故事1:“低就”未必低人一等
戴著手套的貓,抓不到老鼠。
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麥當勞總公司看好臺灣市場。打算正式進軍臺灣島之前,他們需要在當地先培訓一批高階幹部,於是進行公開的招考甄選。由於要求的標準頗高,許多初出茅廬的青年企業家都未能通過。
經過一再篩選,一位名叫韓定國的某公司經理脫穎而出。最後一輪面試前,麥當勞的總裁和韓定國夫婦談了三次,並且問了他一個出人意料的問題:“如果我們要你先去洗廁所,你會願意嗎?”韓定國還未及開口,一旁的韓太太便隨意答道:“我們家的廁所一向都是由他洗的。”總裁大喜,免去了最後的面試,當場拍板錄用了韓定國。
後來韓定國才知道,麥當勞訓練員工的第一堂課就是從洗廁所開始的,因為服務業的基本理論是“非以役人,乃役於人”,只有先從卑微的工作開始做起,才有可能瞭解“以家為尊”的道理。韓定國後來所以能成為知名的企業家,就是因為一開始就能從卑微做起,幹別人不願乾的事情。
【勵志小故事感悟】:
“低就”未必低人一等。對於許多選擇就業崗位的人們來說,首要的不是先瞄準好多麼令人羨慕的崗位,而是一開始就樹立好正常的就業觀念。如果幹什麼都挑三揀四,或者以為選準一個崗位便可以一勞永逸,那麼你就可能永遠是真正的低人一等。正如臺灣的女作家杏林子所說,“現將社會,昂首闊步,趾高氣揚的人比比皆是,然而有資格驕傲的卻不驕傲的人才是真正的高貴。”
企業員工勵志小故事2:折斷的樹照樣開花
——身殘志堅的職場勵志小故事
他大學畢業去應聘,卻一次次失敗。其中,他最看好的一家公司,去了後,什麼條件都達到了,可到了面試時,他卻面紅耳赤,期期艾艾,最終還是落聘了。
他回到家裡,一頭倒在床上,沮喪極了。
他知道自己為什麼會臨場慌張,因為他的右手有殘疾,小時得過小兒麻痺,手伸不直,彎曲著。這一直都是他心中難以消除的陰影。
他想,他的路在何方呢?就在這時,那個公司老總王老闆送來一封信。開啟,信上是十分瀟灑的行書,上面寫道:小夥子,我雖沒有聘用你,但要告訴你,有一點殘疾沒什麼,那不是你的錯。告訴你一個祕密,我也是個殘疾者,有條腿是假肢,因此我能理解你的心情。當年,我也像你一樣,自卑難受,這時,別人送了我一句話:折斷的樹照樣開花。此後,在這句話的激勵下,我一步步走出來,走到今天。現在,我把它送給你吧。
他讀了眼前一亮,想不到那麼大個公司,老總竟然也是殘疾人。他想,自己為什麼不能放棄自卑徹底抬起頭來呢?
他找來一張宣紙,工工整整寫下這句話:折斷的樹照樣能開花。然後,裱好,認認真真貼在牆上。每天出去回來,都輕輕讀一遍。他做老師的父親見了,也不由得誇到:“真有哲理。”他自豪一笑:“當然,不然人家怎能領導那麼大一個公司。”
此後,他笑對應聘也笑對失敗,更笑對自己的殘疾。
在經歷第N次失敗後,他又一次走離應聘現場,面帶微笑。這時,那個公司的老總見了,很是好奇,問起他的情況,喊住他道:“小夥子,恕我直言,你身體有缺憾,又落聘了,應當很沮喪,卻為什麼總是一臉微笑,和其他人大不相同呢?”
他靜靜一笑,告訴對方,因為他的心裡始終相信一句話:折斷的樹照樣能開花。
老總聽了,擊節稱賞,當即決定:“小夥子,你被聘用了,衝著你的那句話,我知道,你可能會失敗,但你絕不會被失敗打倒。”
他進了公司,從最底層幹起。
二十多年後,他終於成為這個公司的老總。
他決定去拜訪王老闆,表示感謝,是他的那句話,一直激勵著自己,使自己走出自卑,走向成功。他去了,王老闆熱情地迎接了他。當他談起當年的那件事,王老闆大驚,告訴他,自己雙腿很好,沒有假肢。說完露出來,果然是的。
他拿出那封信,王老闆,連連搖頭,慚愧道:“這樣的文字,我還真寫不出來。”
他拿著信,頓時傻住了。
他想到那個二十多年前的下午,想到父親拿回信時滿眼期望的樣子,剎那間,心裡徹底明白了。
後來,他在自己辦公室裡也掛上這句話。每一次有年輕人應聘時,他都會來到現場,講這個故事。他想,如果應聘者落聘了,那麼就用這句話激勵他們;如果成功了,就用這句話告誡他們,將來如何面對事業上的挫折。當然,如果身體和他一樣,就用這句話作為他們的座右銘吧。
企業員工勵志小故事3:為什麼老闆看不到勤奮的你
1、勤奮的目的不是勤奮本身,而是偷懶
我一個朋友是寶潔的中層,工作上順風順水,但最近卻有兩個下屬因為升職這事鬧翻了臉,這令她很是煩惱。在這裡暫且把她兩個下屬分別稱作小A和小B。小A屬於任勞任怨型的員工,工作態度很積極,是部門裡每天最早到公司,又最晚離開的人,但他的缺點是經常用蠻力工作,缺乏思考。而小B恰好相反,屬於冒險、進取型員工,喜歡嘗試新事物,方法總比困難多,但他的缺點是總喜歡掐著點上班,掐著點下班,有時候想臨時交待他一些工作,一回頭就見不著人影了。論勤奮程度,小A明顯甩他幾條街。
按道理,沒人會不喜歡勤勤懇懇的下屬,小A更有可能得到我朋友的提拔才對,但事實卻與之相反。我問她原因,她說小A太沉迷於無效的勤奮,而忽略勤奮的目的本身。她向我舉了個例子,小A和小B每天的工作都需要處理大量的資料報表,她從小A和小B白天的精神狀態發現了他們兩個在工作方式上的差距。工作量再大,即使工作到凌晨三四點,任勞任怨的小A都不會抱怨一句。但正是他這種不抱怨的精神,使得他從來沒有思考過如何去改變這種經常性熬夜加班才能完成工作的局面。而小B就截然不同,同樣的工作負荷,他一開始做得也很吃力,但因為他生性活躍,不喜歡經常性加班,於是他開始有意識地去掌握一些資料處理技能,嘗試用公式去減輕重複性工作量。於是,摸索一段時間之後,小B又開始掐點下班了。
朋友選擇提拔小B而非小A的原因看似很難懂,其實很簡單。勤奮的目的不是勤奮本身,而是偷懶。怎樣的偷懶?就是用更短的時間把事情做好,是讓自己做以前做不到的事。小A雖是勤奮,但把所有的精力都耗費在大量的重複性勞動,已經沒有精力去接承擔更多的工作量。小B看起來沒那麼“勤奮”,但擅於思考,對大局觀的掌控能力較強,更有能力勝任管理崗。
2、你讀了這麼多書,卻依然沒有洞見
這樣的例子其實很多,也就經常聽到很多人抱怨自己明明付出了比別人更多的努力,為什麼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當我開始思考這種“不公平”現象的時候,我發現一個有趣的地方,大多數人的勤奮只是流於形式,並且個人非常陶醉於“我在進步”的假象,反而疏忽了去做那些真正能自我提升的事情。
比如說,有些人在朋友圈標榜自己熱愛閱讀,一年讀300本書。但你和他們真正接觸時會發現,雖然他們讀了這麼多書,卻依然沒有洞見。
為什麼呢?細心觀察你會發現,很多人本末倒置,把讀書當成目的,忽略了學以致用,把書本理論內化成自身的思維體系才是最終的目的。只追求看書的數量,而忽略看書的質量,其實就是想用“勤奮”的表象掩飾自己“懶與思考”的事實。每天看書,一年看多少書,其實都不是勤奮。如果你的目的就是看書本身,當然也沒問題。但你就別抱怨別人看書比你少,掌握的知識卻比你多。
雷軍說過一句話,不要用你戰術上的勤奮來掩飾你在戰略上的懶惰。大部分人對勤奮的理解只是流於表面的儀式感,而忽視了勤奮的本質意義。重複地做一件事,沒有思考;或者長時間地一件事,沒有思考,這都不叫勤奮。
3、有益的思考+長期的堅持,這才是完整意義的勤奮
90後自媒體紅人李叫獸,憑藉對文案背後人性的深刻洞察,將大眾營銷科學化。他曾提出書讀再多也並沒有什麼亂用,書籍本身並不能造成知識體系的差異,甚至接觸資訊的數量本身也不能。為什麼有些人總讓人感覺“充滿洞見”,語言充滿“啟發性”,任意場合都能“談笑自如”,而有些人卻不能?這並不是他們更多的書,接觸了更多的資訊,而是因為他們處理資訊的方式、看書的方式與眾不同。
有些人只是機械地書,以為“把書翻完”就等同於“我在進步”,其實這樣做收效甚至。李叫獸在分享他讀書心得的時候提出了讀書不能簡單地把書翻完,而是要“建立知識之間的聯絡”。他談到他每次看書的時候,每看到一個有用的知識,就會停下來在大腦中搜尋還有現象能夠被這個理論解釋。如果不找出至少5個現象,他就不會善罷甘休。
他說有一次他在閱讀一本心理學書籍,看到這樣的一句話:“人的爬行腦控制人的慾望的那部分大腦更加喜歡視覺化的資訊,而不是抽象的資訊。”看似如此簡單的一句話,放到任何人身上,可能都只需要5秒鐘就能把它背得滾瓜爛熟。而博學多才,天資聰穎的李叫獸卻坦白自己學了幾個小時。他花了大量的時間去聯想,去搜尋有哪些商業案例可以被這個理論解釋。
最後,他弄明白了為什麼類似“只要抓住機會,即使你能力不高,也更有可能成功”這樣的話語不能被記住,而雷軍的那句“颱風口上,豬也會飛”,卻被常掛在嘴邊,原因就是因為後者的表達更加視覺化。類似例子還有iPod的文案“把1000首歌放到口袋裡”,這句話也明顯比“小體積大容量的MP3”要好的多。
正是因為李叫獸在看書的時候比別人多一份思考,而不只是簡單地把書翻完,一味追求看書的數量,止步於表面的“勤奮”,才搭建了這麼完整的營銷知識體系,取得了遠超年齡的成就。
沒有思考的“勤奮”稱不上真正意義的“勤奮”,所能取得的成就也是非常有限的。就好比是這世上沒有一個工人,因為磚搬得又多又快而當上老闆。做一百套卷子的意義不在於做了一百套卷子,而在於弄懂了十道易錯題。就算是派傳單,你也可以統計不同地段的人流量,接受傳單的人群分類、性別和年齡比例,從而更高效完成。
那些披著苦行僧外衣,“勤奮”卻不被重用的職場人,如果真的想要進步,就別再用勤奮掩飾自己的懶惰。低頭做事的同時,也請記得要抬頭看路。
真人的勵志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