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歷史典型例題解析
解析歷史科目的典型例題,我們在中考上才有更大的勝券。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閱!
1
一單項選擇題
1.581年,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的是:
A.王莽
B.楊堅
C.李淵
D.李世民
2.隋朝統一全國是在:
A.581年
B.605年
C.5
D.611年
3.下列制度屬於隋朝開創的是:
A.均田制、行省制
B.分封制、井田制
C.郡縣制、租調製
D.三省六部制、科舉制
4.隋朝開鑿大運河的重大意義在於:
A.滿足隋煬帝遊江都的願望
B.南水北調
C.大大加強了南北經濟的交流
D.便利對少數民族的戰爭
5.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根本目的是:
A.攻打陳朝
B.鞏固隋朝的統治
C.巡遊享樂
D.攻打高麗
6.下列關於隋朝時期的洛陽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A.大運河的中心
B.隋朝定為東都
C.商業盛極一時
D.李淵在此起兵反隋
7.在隋朝大運河中,最南面的一段運河稱為:
A.永濟渠
B.廣通渠
C.江南河
D.靈渠
8.曾三次派人去臺灣的隋朝皇帝是:
A.秦始皇
B.漢武帝
C.隋煬帝
D.唐太宗
9.隋朝滅亡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兼併嚴重
B.奢侈腐化,濫用民力
C.法律嚴酷
D.宦官專權
二多項選擇題
10.隋朝封建經濟繁榮的表現有:
A.隋朝官倉儲糧多
B.造船技術水平高
C.洛陽商業盛極一時
D.開鑿大運河
11.隋朝統一的歷史條件是:
A.廣大人民渴望實現統一
B.社會秩序安定,南北經濟文化得到交流
C.南方經濟發展,南北差距縮小
D.北方民族大融合,緩和了民族矛盾
三材料解析題
12.閱讀下列材料:
煬帝大業二年隋之極盛也。承其全實,遂恣荒淫。登極之初,即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萬人。導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達河,北通涿郡……丁男不充,以婦人兼役,而死者大半。及親征吐谷渾,駐軍青海,士卒死者十二三。又三駕東征遼澤,皆舉百餘萬眾,吊運者倍之。……舉天下之人十分九為盜賊。身喪國滅實自取之,蓋資我唐之速有天下也。
--杜佑《通典·歷代盛衰戶口》
請回答:
①上述材料認為隋朝由盛而速滅的原因是什麼?
②這段材料列舉了哪些徵發農民的史實?
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B 2.C 3.D 4.C 5.B 6.D 7.C 8.C 9.B
二多項選擇題
10.ABCD 11.ACD
三材料解析題
12、①隋亡原因在於:隋煬帝統治殘暴,把沉重的徭役和兵役負擔加在農民身上。
②所舉史實:營建東都洛陽,開鑿大運河,徵吐谷渾,三徵高麗。
2
回答有關隋唐時期文化的幾個問題:
1隋唐時期的起、止時間。
2我國的四大發明中,哪些是在這個時期出現的?
3在這個時期,出現了哪些居世界領先地位的科技成就?
解題思路
學生在解答本題時:首先,應根據隋朝建立的時間和唐朝滅亡的時間,確定隋唐時期的上限和下限。其次,根據教材所述隋唐時期的科技成就,思考哪些成就居當時世界的領先地位;哪兩項屬於四大發明的專案。
1581~907年。
2印刷術或雕版印刷術;火藥。
3唐都長安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說明那時的城市建設技術居當時世界領先地位;李春設計和主持建造的趙州橋比歐洲出現類似的橋早700多年,說明當時的築橋技術居世界領先水平;我國在世界上最早發明了印刷術,隋唐時期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經、日曆和詩集;唐朝印刷的《金剛經》是現今世界上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唐朝中期的書籍中記載了製成火藥的方法,唐末火藥開始用於軍事上;僧一行測算出子午線的長度,這在世界上是第一次;僧一行編制的《大衍曆是當時最精密的歷法;貞觀年間,唐政府開辦的
分科較細的醫學校比西方早200年;唐高宗時,政府組織人編寫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編定、頒佈的藥典,比歐洲早800多年;唐朝著名醫學家孫思邈在《千金方》中所述的醫藥學研究成果,也居當時世界醫藥學界的領先地位。
問答題:結合所學的知識,簡要分析唐朝文化空前繁盛的原因。
本題要求學生回答唐朝文化繁盛的原因,提供的解答方式是簡要分析。因此,學生在解答本題時:首先,應從歷史唯物主義關於政治、經濟與文化相互作用原理的角度,結合教材有關內容,思考唐朝政治穩定;政府的科技文化政策、民族政策和外交政策;唐朝的經濟發展等對文化繁榮有什麼積極作用,並思考能說明這些作用的例項。其次,從歷史唯物主義關於繼承與發展相互關係的角度,結合教材有關內容,思考前代文化積澱對唐朝文化繁榮的影響,並思考能說明這些影響的例項。
1政治穩定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可以舉例說明。
2政府重視科技文化舉醫學校、《唐本草》等例子。
3唐朝政府實行較為開明的民族政策,促進了國內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
4唐政府實行對外開放政策,注意吸收國外科技文化舉高麗樂、天竺樂、熬糖法等例子。
5經濟發展舉農業、手工業、商業方面例子。
6繼承和發展了前代的文化成果舉天文學方面的例子。
閱讀下面的唐朝人口統計表:
年號 公元紀年 人口數
唐太宗貞觀23年 649年 約1900多萬
唐玄宗開元14年 726年 約4141多萬
唐玄宗天寶元年 742年 約4531多萬
唐玄宗天寶14年 755年 約5291多萬
唐肅宗上元元年 760年 約1699多萬
唐穆宗長慶元年 821年 約1576多萬
請回答:
1簡要說明這張人口統計表所反映的唐朝人口變化的趨勢。
2結合你所學的知識,試分析出現這些變化的主要原因。
解題思路
本題要求考生閱讀從唐太宗到唐穆宗時期的人口統計表後,回答這張人口統計表反映的唐朝人口變化趨勢,並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分析出現這些現象的原因。因此,學生在解答本題時:首先,應讀懂這張從唐太宗到唐穆宗時的人口統計表,並根據這張人口統計表的內容,弄清從唐太宗至唐玄宗天寶14年人口呈不斷上升的趨勢;從唐玄宗天寶14年至唐穆宗長慶元年人口呈連續下降的態勢。然後,再根據唐太宗統治時期、武則天當政時和唐玄宗統治前期的有關史實,思考從唐太宗至唐玄宗天寶14年時,人口數量不斷上升的原因。根據唐玄宗後期統治的****、安史之亂、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等史實,思考從唐玄宗天寶14年到唐穆宗長慶元年時,人口數量連續下降的原因。
學生在回答本題時,應注意:首先,準確看出唐朝人口統計表所反映的人口升降現象,找準答題的突破口。其次,對貞觀之治、武則天的統治、開元盛世、唐玄宗後期統治的****、安史之亂、藩鎮割據、宦官專權等史實,概括得要全面、簡練。對本題所涉及的史實,回答得要準確。如不要將“三省六部制、科舉制”說成是唐朝開創的等;不要將唐末農民戰爭的內容也搬到了答案之中。不能只顧敘述史實,不分析史實與唐朝人口升降的關係,或者將史實與所要說明的觀點脫節。本題儘管有一定的難度,但若學生在複習唐朝的史實時,將唐朝歷史分為前後兩個時期,明確前期蒸蒸日上:貞觀之治吸取教訓、納諫和用人、重視生產、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社會安定、政治清明、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武則天的統治重生產、重人材、繼續發展→開元盛世勵精圖治、任用賢才;政治安定、經濟發展、社會全盛;後期每況愈下:玄宗後期****以下各項具體內容從略→安史之亂→藩鎮割據→宦官專權的線索,解答本題就可能順手得多。
1從唐太宗貞觀23年到唐玄宗天寶14年,人口數量不斷上升;在唐玄宗天寶14年,人口數量達最高點。從唐玄宗天寶14年到唐肅宗上元元年,唐朝人口數量急劇下降;從唐肅宗到唐穆宗時,人口繼續下降。
2唐朝前期人口上升的主要原因是:①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訓;善於用人和納諫;不斷調整統治政策如重視生產、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等,所以在他統治時期,社會比較安定,政治較為清明,社會經濟呈現出繁榮景象,國力逐步強盛起來,這就為後來人口的增長奠定了基礎。②武則天執政期間,繼續推行唐太宗發展生產的政策,重用有才能的人做官。因此,在她統治時期,社會經濟繼續發展,史稱她的統治有貞觀遺風,人口也隨之而日益增長起來。③唐玄宗執政後,勵精圖治,重用賢才,因此,在他統治的前期,政治安定,經濟發展,中國封建社會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唐朝的人口數量也隨之達到最高點。
唐朝人口連續下降的原因主要是:①唐玄宗後期,不理政事,奸臣當道,政治日益****,終於釀成了755年開始的安史之亂。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使農業生產遭到嚴重的破壞,人民流離失所。從此,唐朝衰落下去,人口也隨之急劇下降。②安史之亂以後,各地節度使乘機擴大地盤和軍隊,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他們之間不斷爭戰,生產遭到破壞,致使人口繼續下降。③唐中後期,土地兼併日益嚴重,致使政府控制的人口日漸減少。④唐朝中後期,宦官把持朝政,從而使唐朝政局越來越混亂,社會經濟受到破壞,這也是唐後期人口連續下降的原因。
3
一、選擇題
1.唐朝時,統一朝鮮半島大部分地區,與唐朝保持友好關係的政權是:
A.朝鮮
B.高麗
C.新羅
D.百濟
2.唐朝的外國留學生中,最多的是:
A.新羅人
B.日本人
C.天竺人
D.大食人
3.唐太宗時期,歷盡艱險,到天竺去研究佛經的是:
A.玄奘
B.張騫
C.班超
D.甘英
4、下列唐朝與國外友好交往的史事,發生在唐玄宗時期的是:[ ]
A.日本第一批遣唐使來到中國
B.鑑真東渡
C.玄奘西遊
D.唐朝人到印度學習熬糖技術
5.與唐朝通商往來的國家有
A.60多個
B.70多個
C.80多個
D.90多個
6.居唐朝進口之首的是哪一國的物產?
A.天竺
B.日本
C.新羅
D.波斯
7.《大唐西域記》的作者是
A.玄奘
B.鑑真
C.法顯
D.晁衡
8.隋唐的哪些物品輸入波斯?
①絲綢 ②瓷器 ③錢幣 ④紙張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二、列舉
舉出唐朝時候我國同印度和阿拉伯之間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史實。
三、問答題
1.說一說唐朝與日本的友好關係。
2.說一說唐朝與天竺的友好關係。
3.想想看,各國為什麼會把中國人稱為唐人?
參考答案
一、1.C 2.B 3. A 4.B 5.B 6.C 7.A 8.C
二、我國的造紙術傳入天竺。唐朝派人到天竺學習熬糖法。玄奘西遊天竺取經。大食人在廣州建立伊斯蘭教禮拜寺。中國的造紙、紡織、制瓷等技術,傳入大食。
三、
1.1從貞觀年間開始,日本遣唐使來中國的有13次之多。同來的還有留學生、留學僧等。日本留學生裡,最有名的是阿倍仲麻呂。唐朝赴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也不少,其中最有影響的是鑑真和尚。
2唐朝和日本貿易繁盛。日本大量出士唐貨幣“開元通寶”,中國境內也發現日本銀幣“和同開珎”。
3日本受唐朝文化影響很大,日本的都城平城京的建築樣式,幾乎同長安一樣。唐詩在日本廣泛流傳,日本士大夫熱衷學習中國書法。唐朝的飲食和風俗習慣傳入日本。日本今天的一些習俗,如重陽節登高,就來自唐朝。
2.1今天的印度半島各國,唐朝時稱為天竺。唐和天竺往來不絕。貞觀年間,高僧玄奘西遊天竺取經,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最傑出的使者。
2我國的紙張和造紙術在唐朝時傳入天竺,天竺從此結束了用樺樹皮和貝葉寫字的時代。
3唐太宗派人到天竺學習熬製砂糖的技術。天竺的數學、天文、醫學,編入唐朝的書籍。唐朝樂舞裡有天竺樂舞。隋唐的石窟藝術、佛塔寺院建築樣式,也吸收了天竺的風格。
3.因為唐朝前期政治穩定,國力強盛,經濟繁榮,文化昌盛,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唐政府又採取比較開放的對外政策,使唐與亞洲各國之間的友好往來出現前所未有的盛況,唐朝經濟、文化對各國影響很大,所以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聲望,中國人也被外國稱為唐人。
看過的人還:
九年級英語下冊期中考試試題